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印刷术的产生和发明和汉字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甲骨文是汉字的基础,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文字,成熟规范的楷书字体产生,使得雕刻与拓印技术更加成熟,纸张的发明、佛教文化的传播推动力,共同促进印刷术的产生。
印刷术在产生之时就具备复制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功能。印刷的发明促进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印刷的不断发展,已不仅限于书籍和纸张材料,而是已经深入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1.1 印刷术产生的基础
1.1.1 印刷产生的文化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人们发明了文字,并逐渐改造和简化,从早期原始社会的“画图记事”到新石器时代的图形文字——甲骨文,不朽的青铜器铭文,到秦始皇统一的文字——小篆,再简化渐变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直至今天的简化文字。几千年来,人类使用过的各种古体文字先后消亡,只有中国汉字仍然沿用至今,这是中国文字独有的持续性特点,使中国文化得以绵延流传。文字的产生和使用,为印刷术的发明打下了文化基础。
1.雕刻的文字符号——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清末着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中药的“龙骨”上发现的,由商朝的“贞人”以朱砂和墨为颜料,用毛笔书写在甲骨之上,再用刀按书写的字雕刻而成,内容是有关卜辞或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甲骨文呈竖向排列形式,大小不等,文字的起笔、收笔呈尖形,转折处笔画过渡明显,文字呈现雕刻痕迹。甲骨文笔法纯熟,雕刻技术精湛。在发展之始,甲骨文就以书写和雕刻形式保留文明的符号,从而为印刷术构筑了发展的基础。
2.不朽的青铜器铭文
青铜器始于商末,盛行于西周。大约从商代中期开始,青铜器上就开始出现铭文。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青铜器的铭文经过书写、制范、铸造、修磨四道工序完成。首先用陶土做好青铜器的泥范,然后在泥范表面书写并刻上铭文;再将陶土烧制成陶范,把熔化的青铜浇入陶范中,待冷却后拿掉陶范,从而铸成刻有铭文的青铜器。
青铜器铭文内容主要是记录祭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社会活动。青铜器及铭文所传载的文化传统,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形式上。西周金文,字体布置均衡,笔画雄浑而端正,笔法整齐而凝重。这种字体创造了一种典型范式,汉代以后虽不作日常书写字体,但一直沿用于书法作品和历代印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无疑是对青铜器铭文的传承和现代阐释。青铜器铭文是中华文化一种独特而又鲜明的印记。
3.秦砖汉瓦和简牍帛书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因此大兴土木,当时的建筑相当可观,从而形成了砖瓦艺术的全盛时期。采用砖瓦雕刻或者模具翻制的形式,以刀代笔,画像砖线条粗犷、运笔流畅、布局疏密相间,豪放大气。秦砖汉瓦除了建筑本身的实用功能外,极富装饰艺术效果。画砖纹饰主要有米格纹、太阳纹、平行线纹、小方格纹等图案以及游猎和宴客等反映生产活动的画面;也有用于台阶或壁面的龙纹、凤纹和几何形纹的空心砖。有的还刻有文字,字体瘦劲古朴。
在没有出现纸张和印刷术之前,简牍与帛书自然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以简牍作为书写载体,在殷商时期开始,延续使用于商、周、秦、汉时期,汉后逐渐由纸张取代。简牍是竹简和木牍的统称。简,断竹为片,人们把竹片做成的书称为“简策”;牍,木片也,将木片帛书又名缯书,以白色为书写材料,起源于春秋时期。汉帛书主要出土于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共12万余字。简牍帛书是研究汉字篆书隶变的主要实物资料,它记录了篆书到隶书演变的整个过程。大量简牍帛书的出土,改变了人们长期以碑刻研究汉隶的历史,消除了碑刻刀斧、雕琢文字相对于墨迹的局限性。东周及秦汉简牍帛书的出土,填补了中国古文字学研究和书法艺术发展上的空白,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篆书隶变的痕迹,真实、准确地认识书法发展的原貌,感受到汉字演变过程中多姿多彩的变化,也了解了篆、隶、草、行、楷之间的渊源及发展的脉络关系。
1.1.2 印刷术产生的物质基础
笔、墨、纸的发明为印刷术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笔
文字的形成,书写和保存文字的物质手段不断进化发展,人类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发明了以兔毫为笔头,细竹竿为笔杆的毛笔,毛笔的发明和使用,为人们提供了简便的书写和绘画工具。
2.墨
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毛笔大致相同。商代出现了墨,这个时期的墨主要取材自一些天然色料,如朱砂、石墨、墨鱼的墨汁等,以松木烧出的松烟加动物胶等原料,经过一定的工艺加工处理制成了有名的“松烟墨”。
3.造纸术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期的纸张大都运用竹片、木板和缣帛等材料制成,由于材料太重或太贵,不能普遍生产和使用。东汉年间,宦官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用树皮、破布、旧渔网等纤维原料,制成了质地优良的纸张,这就是有名的蔡伦纸。纸的发明和推广,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轻便、廉价的书写材料,也是印刷中不可缺少的承印物。
1.1.3 印刷术产生的技术基础
文字的产生,笔、墨、纸的发明,使抄书业得以兴起,然而手抄容易出现错误,且速度慢,难以满足当时人们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复制文字和图画的印章和拓印法。
1.印章
印章又称“戳子”或“章子”,现代统称图章。印章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商代中期。印章最初是作为凭信之用,一般在商品的内部或底部烙印标记,面积小,仅能容纳名字。印章在纸张发明之前,都是采用凹入的阴文,纸张发明之后,改成凸起的反写阳文。印章的出现,取得了从反写文字转变正写文字的方法,阳文印章提供了从阳文反写到正写文字的复印技术,所以印章的产生,为印刷术带来了“印”的启示。
2.拓印
公元前7世纪,中国就有了石刻文字,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石刻已经形成一种风气,并不断地提高了雕刻技术。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写和临摹的辛劳,并且避免在不断传抄过程中的错误,就产生了拓印技术。(拓碑形式起源于战国,拓印技术则起源于南北朝,兴盛于隋代。)用纸张将凹下的石刻文字,通过拓印的方法,取得更多的复制品称为“拓碑”。
拓印是一种与印刷术很相似的工艺方法。
印章和拓印的出现,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准备,雕刻印刷就是在印章盖印和拓石拓印的基础上不断演变而产生的结果。
1.2 印刷术和印刷品的发展
印刷术发明的时间依据现存资料已经无法确定,从现存最早的文件和最早的印刷实物来看,大约在7世纪初(唐朝初年)出现了印刷术,约在贞观十年,唐太宗令“梓行”长孙皇后的遗着《女则》,被视为世界雕版印刷之始。
1.2.1 雕版印刷术
1.雕版印刷的地位与分类
雕版印刷是由印章盖印和拓石拓印两种方法结合演变而成的,是印刷术中最先发明的,是其他种类印刷的基础。雕版印刷从工艺技术的总体上,可分为单色雕印和彩色雕印;从印刷形态上,有凸印和漏印之别。
2.雕版印刷原理
雕版印刷一般使用枣木、花梨木作为板材。
雕版印刷的原理是:将需印刷的文字或图像,书写(画)于薄纸上,再反贴于木板表面,由刻版工匠雕刻成反体凸字,即成印版。印刷时先在印版表面刷墨,再将纸张覆于印版,用干净刷子均匀刷过,揭起纸张后,印版上的图文就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从而完成一次印刷。
雕版印刷在唐朝得到应用和初步发展。随着生产发展,经济恢复及政治改革,教育得到普及,促进了科学文化以及印刷的发展。现存的《金刚经》轴卷经文是目前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
五代在中国图书印刷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五代的印刷事业比唐代大有发展,印刷地区更加广泛,印刷规模进一步扩大,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在社会上对读书标准本的迫切需要和民间逐渐发展起来的印刷事业的促进下,刻印者从民间、寺院进入到上层知识分子和政府官方机构,开始出现了政府刻书和私家刻书。唐和五代的刻本都是中国最早印刷的书,在书史和印刷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