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印刷品设计与制作
19086200000003

第3章 印刷的历史与发展(2)

宋代的雕版印刷事业,是中国雕版印刷史上的黄金时代。在五代奠定的基础上,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他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私家和坊间刻书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形成官、私、坊刻书系统的庞大网络。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着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宋代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发达昌盛的刻书事业,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宋代雕版印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楷体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适合手工刊刻的手写体,为以后的印刷字体——宋体字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在印刷装帧形式上,由卷轴发展到册页。

(3)发明了彩色套印技术,彩色套印技术有两种形式,套版和饾版。套版就是将同一版面分成几块同样大小的印版,各用一色,逐次加印在同一纸张上。饾版是根据原稿设色深浅及其浓淡层次,进行分色,刻成多块印版,然后依色调套印或叠印的工艺技术。套版用于印刷文字书籍,饾版用于复制图形图像,运用这两种印版可以印刷色彩分明,鲜艳夺目的书籍。

(4)发明了蜡板印刷。蜡板印刷也是雕版印刷的一种,只是所用的雕刻的板材不同。蜡板是在板上涂上蜡,然后迅速地在蜡板上刻出文字。蜡板印刷刊刻速度快,因此主要用于朝廷发布重要消息和命令使用,缺点是刊刻字体耐印力差。

明代小说盛行,大都配有插图,因此,明代是木板插图的顶峰时期。比如大家熟知的陈洪绶的《西厢记》、《水浒叶子》、《娇红记》等作品艺术造诣最高。精美的刻书来自技艺精湛的刻工,其中徽州雕工技艺水平最高。

明代中期,出现了专门印制年画的作坊,最有名的是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

清代,在山东杨家埠出现了用红、黄、青、紫、绿五色印制的风筝。

雕版印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雕版印刷术不断改进,使用越来越广泛,直至今日仍有保留和应用,并为现代印刷术的产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2.2 活字印刷术

中国雕版印刷经历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进入全盛时期。明庆历年间,布衣出身的湖北英山人毕昇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泥做材料,制成单字,排版印书的技术——泥活字印刷术。

从此,掀开了印刷技术发展史中的新篇章。

1.毕日

毕昇的泥活字印刷工艺,开创了活字版印刷的新纪元,将制字和排版进行分离,创造性地拓展了印刷复制过程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不仅提高了印刷效率,也为大众文化的普及开创了条件。在以后出现并延用于今的木活字印刷及各种金属活字印刷,无一不是对毕昇活字印刷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关于这项发明,在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里作了详细的记载。

泥活字印刷分为3个主要步骤。

(1)泥字制作:用胶泥制成字坯,直接刻出反体阳文泥字,每字坯刻一字;然后,将泥字用火烧硬。

(2)分类贮字:把烧好的活字按韵分类,存于贮字木格,贴上标签,以便检字。

(3)排版印刷:先在备好的铁板上布满松脂、蜡和纸灰一类的混合药物,然后放上铁范(铁框)。然后,(依文稿)在铁范内排入活字,排满活字后即热熔版内药物,并用一平板压平范内活字,使活字与药物粘实又版面平整。药物冷凝后,一块印版制成,即可印刷。

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虽然改变了雕版印刷技术中的逐版逐字雕刻的制版工艺,提高了单个活字上版使用率和制版时效,但泥活字不易保存易破损,难持久使用。

2.木活字

木活字版是元代科学家王祯所创。他耗时两年,请工匠制作了三万多个木活字,并使用这些活字在一个月内印刷了100多本《旌德县志》。此外,王祯还发明设计了转轮排字机,使排字能以字就人,减少了排字工人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王祯还将制造木活字的方法及拣字、排字、印刷方法全都写进了他的着作《农书》中的《造活字印书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活字印刷术的专门着作。王祯的木活字排版使活字印刷术的技术与工艺得以大大推进。

3.铜活字

明代,出现了使用铜活字印书。铜活字制法是先用黄杨木刻字﹐翻成砂模﹐注入铜液成字。明代,铜活字印刷比较普遍地得到应用。无锡华氏、安氏两家的铜活字印书最有名。明弘治三年,华燧首次用铜活字印成《会通馆印正宋诸臣文集》50册,后又印行《锦绣万花谷》,《百川学海》等书,保存了不少古籍。

铜活字印刷的流行,是继泥活字印刷发明以来在印刷技术上的又一大改进,也是中国印刷术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

4.武英殿——清朝出现的中央印刷机构

武英殿——是清朝前期唯一的中央出版印刷机构。“钦定”、“御批”的书籍都由这里统一编辑、印刷、出版并发行到全国各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百多年,是武英殿的全盛时期,出版图书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雍正六年印制了铜活字版的《古今图书集成》;乾隆年间印制的木活字版《聚珍版丛书》,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活字版印刷工程。

1.3 现代印刷术

1.3.1 现代印刷术概述

我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国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现代印刷术的主流。

对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有着突出改进和重大发展的是——德国人约翰·谷登堡。他发明创造的铅合金活字版印刷术,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直到现在,仍为现代印刷方法之一。约翰·谷登堡也因此被称为现代印刷之父。

谷登堡创建活字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1440-1448年,虽然比发明活字印刷术晚了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以及印刷机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

谷登堡印刷术的主要成就如下。

(1)谷登堡用作活字的材料是铅、锡、锑合金,易于成型,制成的活字印刷性能好,像这样的配比成分,一直沿用至今。

(2)在铸字的工艺上,谷登堡使用了铸字的字盒和金属字模,使活字的规格容易控制,也便于大量的生产和排版。

(3)谷登堡首创了脂肪性油墨,代替了以往的水性墨,大大地提高了印刷质量,脂肪性油墨也一直沿用至今。

(4)谷登堡利用压榨葡萄汁机改制成螺旋式手板木质印刷机,虽然结构简单,但改进了印刷的操作,将传统的“刷印”方式改成了“压印”,是后世印刷机的雏形。

以上这些都是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所没有的,也是毕昇活字版印刷术没能广泛流传的技术原因。谷登堡的创造,使印刷术跃进了一大步。

谷登堡首创的活字印刷术,先从德国传到意大利,再传到法国,到1477年传至英国时,已经传遍欧洲了。一个世纪以后传到亚洲各国,1589年传到日本,翌年,传到中国。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1798年,德国人罗斯·逊纳菲尔德利用油水相拒的原理发明了石板印刷术,为现代平板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1860年,美国生产出第一批轮转机,以后德国相继生产了双色快速印刷机,印报纸用的轮转印刷机,到1900年,制造了6色轮转机。从1845年起,大约经过一个世纪,各工业发达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印刷工业的机械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刷技术不断地采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信息科学以及高分子化学等新兴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1.3.2 印刷的影像时代

由于摄影技术趋于成熟,照相制版、照相分色、照相植字、显影、拼版、晒版等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印前技术中,连续调的图像和自由的版面编排都能通过印刷方式很好地呈现出来,影像技术在印刷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印刷媒体真正地步入了工业时代。

照相制版的工作流程:

固定原稿-调节光源-调节照相机的光圈、焦距、曝光速度-调节缩放倍率-放置感光片-加网屏-曝光-显影-定影-烘干-拼版-晒片-显影-定影-烘干。

1.3.3 印刷的数字时代

印刷的数字技术首先应用于印前技术方面。

1985年Apple公司推出了Macintosh系列电脑,并出品能够输出高清晰度画质的激光打印机;Adlus公司开发了排版软件Page Maker1.0;Adobe公司推出了专业的排版用Post Script页面描述语言;1986年,以文字排版及版面编排语言为主体的桌面出版系统DTP(Desk top Publishing)正式出现,它标志着印刷已经正式进入数字时代。

1.3.4 印刷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工业不断进入印刷领域,使印刷业的范围不断扩大,印刷术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文明程度以及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今世界的印刷已经进入了电子和光的时代,无论印前、印刷和印后都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激光及信息处理技术,从而使印刷工艺和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对印刷品的需求也日益多种多样,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印刷的发展总趋势是数字网络化、多样化、快捷化。

数字网络化——数字与网络技术将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应用于印刷,如无版印刷、无油墨印刷等高科技印刷得以广泛使用。

多样化——是指印刷品的色彩、花样、技术更加丰富,更加个性化。

快捷化——按需快速印刷与快捷交付正成为印刷厂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