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中国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人类文明1
19088600000011

第11章 伟大的创造(4)

城墙沿着山坡起伏延伸,穿过沙漠和沼泽。土制的墙以石头为地基,表面用砖块贴饰。从了望台上能看到烟雾信号,而在晚上利用篝(ɡōu)火,这样消息能以罕见的速度横越全国。自修建以来,长城就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长城的守失关系着许多朝代的更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伴随着长城内外着名战役的发生,英雄人物云涌而出,大大丰富了这座亘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如战国时代的赵国名将李牧,后代为纪念其功绩,在雁门关修建了李牧祠以为纪念,至今其遗址尤存。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长城的故事,其中最着名的是孟姜女哭长城,在山海关还建有孟姜女庙,前来参拜的人络绎不绝。

你知道秦始皇陵兵马俑吗?

秦始皇陵兵马俑(yǒnɡ)坑是秦始皇的陪葬俑坑,在陵东1.5公里处。1974年春,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经勘探与试掘,俑坑共分三处:一号坑已发掘陶质武士俑500余躯,战车4乘,挽马24匹。俑高约1.8米,马高1.5米,并有青铜剑、弯刀、铜矛、铜殳、弩机、铁镞等实战武器。据测定全坑有人、马俑6000余件。二号坑面积为6000平方米,系由骑兵、战车、步卒、射手混编的曲形阵,人马俑共千余件,也伴有实战武器。三号坑面积为500平方米,平面呈凹面形,内有战车一乘,卫士俑68躯,似为军旅中的统帅机构,亦有武器。三坑陶俑,皆仿真人,面目各异,从服饰、甲胄和所在位置可分类为将军、军吏、材官、射士、骁骑、伍卒,形象地重现了秦始皇威震宇内、统一六国的雄伟军容。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1979年在此修建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被称为古代艺术宝库

秦始皇兵马俑拥有规模宏大的约8000件兵马俑雕塑群,俨(yǎn)然是一座辉煌的艺术宝库,其在雕塑艺术表现上呈现多方面的成就。

形体高大、数量众多、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是兵马俑的第一个显着特点。秦俑一、二、三号坑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共有约8000件大古代军队编列,其宏大的气魄和构想,实为旷古罕见。它体现出秦代军队的实际风貌,形成咄咄逼人、气吞山河的气势和强烈的感人魅力。

秦俑艺术最感人之处在于所塑造的每一件作品几乎都达到形神毕肖、栩栩如生的艺术境界。驾车和坐骑的挺立陶马,身长约2米,高约1.7米,臀(tún)肥腰圆,肌肉丰满,筋腱隆实,鬃毛飞扬,马头方正,鼻大口阔,耳如削竹前纵,睛如系铃圆睁,四蹄伫立,神骏机警,露出不待扬鞭即欲奋蹄神态,一看就知是可千里追风赶月的骏马良驹。而数千名恍若嗔人的陶俑,神态各异互不雷同,喜怒哀乐,各有其情,表现出逼真的肖像性和写生性特征。将军身材高大魁悟,头戴冠,足登方口翘尖履,身穿双重衣,外披彩色鱼鳞(lín)甲,长须飘洒,额头皱纹深刻,昂首挺胸,拄剑而立,气宇轩昂,雍容大度,焕发出阳刚之气。军吏俑身穿长襦(rú),外披铠甲,头戴长冠,一手执兵器,目光炯炯,神情冷峻,表现出刚毅勇猛的性格。众多的武士俑也塑造得十分生动传神:有的年轻幼稚,眉宇舒展,洋溢(yì)天真活泼的神气;有的老练深沉,额头上皱纹横布,记录下生活对他的磨炼;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憨厚质朴;有的侧耳凝神,聪明机敏;有的笑口微启,开朗洒脱;也有个别的武士俑满面愁云,忧心忡忡。

秦人墓为什么朝向东方?

在对秦国的古墓发掘中,人们发现秦国人的葬俗与中原地区的传统葬俗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墓的朝向。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葬俗是死者北首而葬,墓向朝南。但是,秦公陵园钻探和发掘的32座大墓全部朝向东方,着名的秦始皇陵也是朝向东方的。人们十分不解,秦墓为什么要朝向东方呢?

有人分析,当时作为诸候国的秦国,地处西陲(chuí),正想向东方扩张吞并六国,这种葬仪表现了秦公东进的信心。但这种观点一出,立刻遭到了反驳,有人发问,如果秦公墓东向是为了东进,那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已经完成了东进的愿望,为什么秦始皇陵还要朝向东方呢?

有人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考证,认为秦人与东方的殷人、夷人都起源于“玄鸟陨卵”的传说,他们有着共同的图腾崇拜,另外,秦人祀奉的少皓之神也居于东方,因此,正因为秦人起源于东方,东方是他们祖先生活过的地方,所以他们才会对东方具有这种特殊的感情。由于秦人迁居西陲年代久远,西陲距海岱又路途遥远,中间且有强敌阻隔,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像齐太公子孙“返葬于周”那样去追随祖先,而这种朝向东方的葬俗恰恰能表达他们不忘其本的心理。

这种解释,仅仅是根据文献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令人彻底信服,有人还从原始宗教信仰的角度,对秦人墓向朝东之谜做出了解释。

由于目前关于秦人来源、秦文化渊源的问题还有不同看法,作为一种葬俗的墓向问题还没有确实的文字记载,因此,要弄清秦墓东向的问题,还有相当大的困难。

布达拉宫是怎样的一座建筑?

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它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布达拉宫自公元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xuàn)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几分丰采。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红山上,海拔3700余米,楼高13层、115.703米,建筑面积138025平方米。布达拉是梵语(古印度语)的音译,意为“佛的胜地”。布达拉宫最早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第33代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他为迎娶文成公主在这里建造了宫殿,后又建造了大昭寺,吸引着大批的朝圣者。公元9世纪中叶大昭寺遭雷击和兵乱被毁,仅存法王洞、圣观音两个房间。此后经历代达赖喇嘛逐渐改修,方形成今日之规模。

布达拉宫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杰作,是藏民传统的优秀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整体蔚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坚固稳定。屋顶和窗檐(yán)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式建筑风格。墙面上的形象都是佛教法器或八宝,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内部走廊交错,空间曲折变幻,神秘莫测。布达拉宫内部墙面绘有精美壁画,是名副其实的艺术之宫。参加壁画绘画的人有近二百人,先后耗时十余年。壁画题材广泛,是一部珍贵的西藏历史画卷。

从17世界中叶到1959年前,布达拉宫一直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活动的场所,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布达拉宫收藏和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各类历史文物、宗教法器、唐卡、雕塑、佛塔、典籍等数以万计的珍品。五世达赖的灵塔,造型庞大,装饰华丽,价值连城。宫中还有用藏、汉、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康熙皇帝长命牌位和乾隆皇帝画轴,以及清朝皇帝御书的匾(biǎn)额,表达了历代达赖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

这座被誉为“世界屋脊明珠”的布达拉宫,是集建筑、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于一身的宫堡式建筑群和文物巨库,是世界宫堡建筑艺术之最,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

为什么北京的故宫又被称为“紫禁城”

在中国历史上,有好些皇帝都把北京选定为首都,因此,北京就成了我国着名的古都。为了让自己住得舒适、气派,皇帝又派人在北京城的中心,修建了一座巨大的宫殿——故宫,作为自己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故宫,始建于1406年。它动用了民工100多万,耗费了14年才建成。

故宫,又被叫做紫禁城。为什么要叫紫禁城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古人都认为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上天派他到人间来管理老百姓的。因此,皇帝被称做真龙天子。古人对天文知识懂得较少,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天上的恒星分成三部分: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其中,紫微垣居于三者的中间。

古人还认为,紫微垣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因此,他们就把皇帝居住的地方,叫做紫微宫或紫宫了。

第二,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宫殿,对老百姓来讲,它是一个神秘而威严的地方。在它的大门口,有许多兵将把守着;在它高大的院墙里,则住着国家最高的统治者——皇帝。皇宫是禁止百姓靠近的,人们不知道皇帝过着怎样的生活,又怎样向全国发布命令。所以,将皇宫称做禁宫就是很恰当的了。

第三,北京从前是一座有城墙、城门和护城河的城池;而故宫的四周,也围着高10米的城墙,墙外还环绕着52米宽的河。可以说,故宫是北京城中的一座城。

这三个原因加起来,再把紫宫、禁宫、城中城三个名字合起来,不就是紫禁城吗?这就是故宫被称为紫禁城的由来了。

圆明园是如何被彻底毁坏的?

圆明园是清朝皇室修建的一座大型园林,它占地广阔,内有湖泊、亭园、假山、宫殿、奇花异草,以及各式各样的珍贵摆设、器皿、珠宝。圆明园建成后,有“万园之园”的美誉,由此可见其奢华、宏伟、富丽的程度。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清政府仓皇离开皇宫,逃往河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早已闻知圆明园是个聚宝盆,便攻入园中,进行了大肆的抢劫。他们将名贵宝物尽数装上大车,运回了自己的国家。随后,为了消灭犯罪痕迹,他们又放火烧园。大火烧了数天,园中许多建筑被毁,但也有部分逃过火劫(jié),残留下来。这就是人称的“火劫”。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又进园抢劫了一番。这使圆明园遭到了进一步的毁坏。

侵略者走后,一些土匪、地痞、无赖也趁乱作案,把侵略者来不及抢去的值钱物抢掠一空。然后,他们又将建筑木料、木桥的桩子锯(jù)断或用大绳拉倒,又把园内所有的树木全部砍掉,拉到市场上卖钱。这被称为“木劫”。

随后,一些人又把主意打在了圆明园的石头上。圆明园的石料,都是建园时,千百万石匠从遥远的山中采来后,又精心雕琢成各种花纹、图案的。非常美观、有价值。抢劫石头的人将能用的石头、石条、石砖全部拉走,然后要么卖掉,要么盖房屋、垒院墙和猪圈。这就是人称的“石劫”。

此时,圆明园还剩什么值钱的东西呢那就是土。许多人开始在圆明园从前的宫殿遗址上建民宅,且平山、填湖,在上面种起了麦子、水稻。这就是人称的“土劫”。

经历了火劫、木劫、石劫、土劫四大劫难,世界名园圆明园终于被彻底毁坏了。

新中国成立,尽管政府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圆明园成了公园,但是当我们想起圆明园曾有的辉煌,不能不备感惋(wǎn)惜?

敦煌藏经洞何时封闭的?

敦煌学的兴起,与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大有关系。事情的缘起是由于敦煌的一位王道士雇用了一个姓杨的人抄写经文,在第十六窟的甬道抄写时,偶然发现墙上有个很深的裂缝,用手敲击墙壁,感觉很空,就将此事告诉了王道士。半夜,二人就打开了这堵空墙,发现里面还有一层门,门内还有一个小窟。在小窟里,发现了大量古代写经等珍贵文物。消息传出,激起广大学者的极大兴趣,敦煌学因而兴起,而藏经洞是何时封闭的,也成了大家探讨的一个重要谜案。

藏经洞是何时封闭的,没有可信的文字记载,因此大家提出的,也都是推论性的意见。

一种说法是根据经卷的起止年代推算的,认为宋初西夏于景佑二年攻取瓜、沙、肃等州,战争使当时的寺僧星散,盛景消失,藏经洞的一万多米卷六朝至宋初的经书,就是这时集中在一处收藏起来的。

关于藏书洞的封闭年代,流行的说法以法国人伯希和意见为代表。伯希和曾盗取藏经洞内的大量经卷,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认为,藏经洞中遗书题记最晚的纪年是宋太平兴国(976—983年)和至道(995—997年),全窟书中无一卷西夏文卷,因此藏经洞的封闭时间当在西夏占有敦(dūn)煌之前,即1035年前。但这种说法也遇到了疑问,因为1037年以后才创西夏文字,西夏未创文字之前主要用汉文和藏文,还不能以有无西夏文来判断封洞时间。而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藏经洞的具体封闭时间,还在积极考证中。

为什么敦煌壁画具有极高价值?

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甘肃省西部敦煌县城东南10多公里的鸣沙山。虽然地处荒凉偏僻的沙海之中,却全世界闻名。这是因为莫高窟中保存有大量的壁画、彩塑和各种经卷,全面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宗教美术的发展脉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