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应用文写作主体论
19089600000016

第16章 应用文写作主体的思维素质(2)

考虑问题要精细、全面,不少人在应用文写作中由于缺少这种周密性思维品质,也常引发官司,尤其在合同的签订上。比如最为常见的房屋租赁合同,我们就要思考很多问题,一是房屋租赁合同应载明的内容:当事人姓名或名称及住所,也就是出租人与承租人的姓名或名称及地址;房屋的坐落、面积、装修及设施状况;租赁用途;租赁期限;租金及交付方式;房屋的修缮责任;转租的约定;变更和解除合同的条件;违约责任;留用家具、办公及生活设备清单;电费、水费、煤气费、网费、有线电视费等结算方式及移交时有关用表读数等;二是登记与验证工作:身份证的鉴别;辨别真假房产证;租房应到派出所登记等;三是什么条件下租赁合同终止,收回房屋:将承租的房屋擅自转租的;将承租的房屋擅自转让、转借他人或擅自调换使用的;将承租的房屋擅自拆改结构或改变用途的;拖欠租金累计六个月以上的;公有住宅用房无正当理由闲置六个月以上的;利用承租房屋进行违法活动的;故意损坏承租房屋的;法律、法规规定其他可以收回的等。

思维的周密性还要思考事物彼此间的联系,如果孤立地去看一个事物,就有可能得出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结论;如果把有关事物联系起来去认识,就有可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很复杂的,当我们要真正弄清楚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客观事物之间的某种规律,仅靠“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是不行的。写作首先是一种思考的手段,人的大脑具备将事物之间联系起来的功能,只要经常锻炼周密性思维,思考就不会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许广平先生曾经回忆说,鲁迅先生即使写一篇很短的文章,也要思考很久,想好了,就一气呵成。我们在应用文写作中经常要陈述一些问题,说明一些情况,总结一些结论,就要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将起因、过程和结局连成一体作分析、推理和判断,文章就更加严谨。

二、思维的规范性

规范性是指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一定的规矩和标准,这就是规范性。应用文写作由于思维特征决定要养成规范性思维,什么文种就要按该文种的格式要求,表达力求规范,思路要清晰,语言好解读。思维规范就意味着思维成熟,符合文章写作之道,能得到他人认可,让人信服。

某大学生毕业后为单位写了一则会议通知:“全体职工同志们:啊!今天的该是多么重要啊!大家一定会群情振奋,踊跃参加的。地点就在宽敞明亮、让人赏心悦目的东二楼大礼堂。时间是午睡后精力充沛、精清气朗的三点整。欲知会议内容多么重要,开会后自见分晓。”这就是不懂应用文写作中通知的写作规范,思维太活跃,把情感因素、伏笔等用到通知中,就成了笑料。新手写作犯了规矩可以理解,但有的人常把报告当请示就不合规范了。

文种内所写内容也要养成思维习惯,按常规顺序谋篇布局。写总结就要陈述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出经验与教训,提出今后努力方向。常规公文,要有发文字号、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落款、主题词、抄送部门等。这就是规范性思维的体现。

学会规范性思维要自然选取套话、习惯用语和专业术语。答谢类应用文,少不了感谢的套话;写祝词,也少不了庆祝、祝愿类的习惯用语;写请示,结束语总会用上“以上请示当否,请批复”等。写司法文就会用司法专用语言,是医生就应用规范性医学术语表达病情和所下的结论。

规范性更体现在遣词造句上,大众接受思维需要有规范表达,不能天马行空,让读者摸不着头脑。绝大多数应用文都有习惯表达,常规顺序,也不可来一个倒叙、插叙,制造一个悬念。文学尽管放飞思维,可以打破规则,但应用文规矩多,不可轻举妄动。

三、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深刻的思维是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人类的思维主要是言语思维,是抽象理性的认识。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个体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深刻性的差异。应用文中不少总结、分析、研究、调查、报告等文章,最能反映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线性思维达到深刻性认识。线性思维,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它沿着一定的线型或类线型的轨迹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应用文写作虽然也是一种精神生产,但思维的启动接受明确的指令,有意无意地受某种文体规范的制约,往往按照某种模式去遣词造句。作者虽也可以发挥个人的独创性,灵活地去处理材料,寻求最佳的办事方法,但是,毕竟是在框框里跳舞,最终受某种规范性的制约,把写作的应用价值放在第一位,把真实地传达信息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所以说这种思维的运行方式,是一种模式化的线性思维。模式作为“内在尺度”制约着作者的思考的方式、方法。比如,某一作者需制定一则计划,一般都沿着这样的“线性”思维展开:为什么要制订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实施该计划等。应用文写作主体在执笔运思具体内容时,时常会就某一问题追根求源,从问题的起点追到问题的终点,从事物的现象追到事物的本质等。把思维过程用线性来进行描述,目的就是为了使原本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更为形象可感,从而使思路更加清晰,使思维更加开阔,更加灵活,再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进而培养出更为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通过辩证思维达到深刻性认识。科学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辩证的性质。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在应用文写作中,许多情况要辩证思考,工作有得就有失,市场有好就有坏,官司有成就有败,办事有对就有错,考核有好就有差等等,这些是在进行运笔时思维都要跟进的。培养思维深刻性的品质,离不开对认识论的学习。从事教学者有责任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在认识现象和本质、对立和统一、一般和特殊、肯定和否定等关系上提高辩证分析能力。我们在训练学生作文时,也经常通过诱导、生活发现、读书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辩证思维的火花。

四、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做出决定,达到解决问题目的。

《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袁宏(字彦伯,小字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大家,才思敏捷,曾担任过大司马桓温的机要秘书,在桓温北伐时,负责文告发布这个工作,有一次在野战的情况下起草文告,竟然靠着马背上疾书,顷刻就写出七页文件。

当今社会信息繁多,节奏加快,只有耳聪目明、反应迅速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飞跃发展的时代潮流,而快速反应能力的核心就在于思维的敏捷性。现代办文、办事要求敏捷。常常遇到一个紧急会议,文件立马就要;这里紧张谈判,结束后就要形成备忘录;公司遇到官司,律师迅速要起草文本。

敏捷性是多种思维品质的综合结晶,多种思维品质又通过敏捷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在特定条件下,善于迅速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是某种单一思维品质能胜任得了的。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正确性为前提的,否则一味求快,则容易陷入轻率性和盲目性,敏捷性应是准中求快,快中求好。思维的敏捷性还需通过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要平时养成练笔的习惯;既积累了材料,又训练了思维。一旦需要,就能够对答如流,妙语如珠。

鲁迅先生就说过,“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写作主体在平时就要培养多思的习惯,勤练笔,到时才能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五、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人类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要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都离不开思维的独创性品质。独创性源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伸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独创性就越突出。

思维品质中有两种思维方式能引出许多独创性思考。

一是发散性思维,是独创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多元思维,就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具有多端性、独特性和变通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变化无穷;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千姿百态,林林总总,可供写的材料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个事物可以以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折射着色彩斑斓的生活,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都是看山的不同角度。看山有角度,摄影有角度,写作也是有角度的。事物的各个角度,各个侧面犹如多棱镜,折射着生活的绚丽光彩。同样一个“华南虎事件”,人们就从不同角度剖析,在这假新闻背后到底隐藏什么?引出不同的新闻报道。

二是求异思维,科学发展史表明,思维的求异往往是独创的开始。李四光由于对“中国贫油论”求异,于是就有了大庆油田的成功。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毛泽东的“以农村包围城市”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求异思维的成果。因此,在写作中运用求异思维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要经常鼓励自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培养自我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品质。当代社会信息量大,新闻热点多,每个单位都有新生事物,写作主体要有广泛兴趣,开朗性格,对身边和社会热点有一股强烈的好奇心,强迫自己要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写作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追求“新”,所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抑制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就特别重要。而这就往往要依靠运用求异思想来实现。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求异思维的运用,则往往能产生看问题的新视点和分析问题的新的切入点,亦即能找到新的写作角度,而赋予文章以新的特色。

六、思维的反思性

所谓反思性思维是指以严肃的态度持续不断地、主动地、反复深入地对已有的结论、认识或观念,以及思维活动的形成过程,进行周密、富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并作为进一步思考的起点。这是思维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在写作中,写作主体有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就能更清楚地认识写作客体,达到写作的完整性和力求写作艺术的完美性。

应用文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应学会反思,力求在写作前反思、写作中反思和写作后反思,养成良好的写作思维品质。写作前反思主要进一步明确写作的目的、价值所在,思考有无更优化的写作构架等。写作中反思就是在既定的写作方案实施中再思考。方案不是固定的,思维的反思有利于依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写作方案。人的思维在写作的沉思中经常产生“信息爆炸”,原有写作客体随时会被放弃,在反思中就会产生新的思路和运用新的写作客体,有利于朝着作者理想化的写作目标迈进。写作后反思就是成稿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此时作者心理十分复杂。有人意识到这是神来之笔,交稿时就有满足感。有人写完后不是那种如释重负的快感,不是那种尽情吐纳后的轻松,更不是那种自我肯定的幸福,而是一种莫名的沮丧与懊恼,便在反思中斧正。历史上有作家因反思而“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有不满自己创作7次焚稿的曹雪芹。我国解放战争时期,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反动统治摇摇欲坠,蒋介石一面在长江设防,一面放出“和谈”空气。毛泽东审时度势,深刻揭露国民党“和谈”阴谋,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1948年12月,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撰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1949年新年献词。毛泽东写稿后反复思考,多次修改,现存国家档案馆的毛泽东修改稿成了珍贵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