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应用文写作主体论
19089600000027

第27章 应用文写作主体的受体意识(3)

其次,要掌握写作受体的更多知识,包括读者接受心理、接受习惯、接受能力等。接受心理指接受的心理状态,它包括由一定的民族、地域等相对固定的文化所形成的心理,一定的社会生活状况所形成的心理,一定的文学传统、文章传统所形成的心理。我国党和政府每年1号文件通常都是关于三农方面的利好政策,这充分反映了国家对三农的重视,也体现写作主体、发布者掌握这个阅读群体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指一定的接受心理所派生出来的比较表层的东西,比如行文的拘谨和狂放、印刷的横排和竖排、层段的标记等。在中国农村有许多大众应用文文种,写作主体都会顺应农村人心理习惯来制作。接受能力,指读者接受主体传达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是主体传达和读者接受的差距,以及不同读者之间的差距。如果能具备越多的读者知识,就越能写出读者喜欢的文章。

3.写作主体要强化“双重”责任

所谓写作主体的“双重”责任,就是时时强化自己的读者意识,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读者知识,既“顺应”读者,又“引导”读者,这就是“双重”责任。一个写作主体不顺应写作受体,他的作品就会受到冷落,即使强制性让受体接受,也会失去民心。写作主体对写作受体的某种程度的顺应,是为了产生更多的“共鸣”。“共鸣”虽为文艺美学中的表术语,但在应用文创作中同样有许多文章产生阅读美感,某一个话题、某一个政策、某一个文件、某一项报告等都能在写作受体中产生情感激荡,产生盼望已久的喜悦。2009年的经济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会议强调,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必须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这在中国产生强力反响,一年的汽车产销两旺就证明了国家政策顺应市场、顺应民意,生产者与消费者产生“共鸣”。所以,写作主体要顺应写作受体,不要固执己见,对不合时宜的要“忍痛割爱”。

然而,顺应读者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征服读者。当读者接受某个信息,并把它储存在自己的信息库中时,就已经被作者改造、征服了。因为读者欣赏作品而在情感、情绪上受到影响,都表明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写作主体俘虏,而写作主体也因此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就此而言,对读者的征服显然是以对读者的顺应作为交换条件的。越是理解读者、考虑读者、顺应读者,越是能够获得好的征服效果。

顺应受体是有原则的,不能违背写作的道德,去顺应极少数低级趣味的人、自私怪癖的人。写作主体更主要的责任是引导人,写作受体接受有益的知识和信息,接受高尚的情操陶冶。比如好的制度有利于引导组织成员凝心聚力为组织目标而尽心尽力。制度的内容千变万化,组织关系、流程模式、岗位职责、评价体系等等在不同企事业单位呈现出多种形态,写作主体就要研究引导的内容体系;制度的价值无处不在,就要鼓励职工在制度激励下,不仅按部就班正确地做事,还要敢于创新做正确的事,体现制度的引导价值。

第二节 写作受体解读的心理特征

任何应用文作品都需要有人解读,解读者即写作受体必须具备解读的素质与心理特征。写作受体解读素质越高越能吃透写作主体的意图,阅读心理需求越旺,越能促进写作主体的创作欲望。写作受体具备良好的阅读素养,具有具备浓厚持久的阅读兴趣的心理原因,便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影响写作主体的活动,这样写作主体就能顺应并引导写作受体,力求自己的写作活动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影响读者接受的因素

写作要取得好的效果,写作主体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力求对读者有透彻的了解,从而在写作中顺应之、引导之。美国学者约瑟夫·克拉帕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指出,受众在心理上有三种选择性因素:一是选择性接受,人们总是愿意接受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一致的,或自己需要的、关心的信息,回避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悖或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二是选择性理解,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个信息,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受人们固有观念和态度的制约;三是选择性记忆,人们往往容易记住自己愿意记住的东西。影响读者接受信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语言知识

读者必须具有和写作主体共有的一套语言知识。写作主体不是直接把信息传递给读者,而是要转换为语言符号的组织系统,阅读活动实际上就是读者对写作载体施行的一种逆转换,即重新把信息从语言符号的组织系统中转换出来。可见,读者对信息的接受,是建立在语言认知的基础上的,是通过他对这一语言符号的组织系统所进行的认知进行操作的。语言知识的共有,使信息与符号系统之间的可逆性转换成为可能。当今世界写作科学、大众传播领域中的“可懂性”研究就是专门研究怎样使文本浅显易懂,减少信息交流过程中文字理解上的困难。鲁迅先生说:“文艺本来就有一个对象的界限。譬如文学,原是以懂得文字的写作受体为对象的,懂得文字的多少有不同,文章当然要有深浅。而主张用字要平常,作文要明白,自然也还是作者的本分。”

随着人类知识的演进,科学研究正向着复杂和简单的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科学的分支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深,另一方面高深的科学研究成果又可以用极简明的大众语言予以表述。着名科学家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指出:“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他的《时间简史》以通俗的文字、科学的表述为基础,仅用10余万字,就清晰地勾勒了整个宇宙,展示了从亚里士多德至托勒密的地心说直到量子力学的统一理论的科学轨迹。由于通俗易懂,该书被译成40多种文字,发行量超过千万,创造了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迹。

2.文化素养

读者具有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化水平、智力水准、知识面等,对他们选择、理解、接受读物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读者,所需的往往是“阳春白雪”,偏重于比较高深的东西,对有启迪性和创造性的文章作品有所偏爱,而最不喜欢平庸的见解和陈旧的形式。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层,兴趣多样,他们的阅读,有些是为了满足求知求美的欲望,企图通过阅读上升到高一层次中去,有的则凭兴趣阅读,对满足他们精神方面需求的东西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通俗读者层对阅读的要求往往注重于普及的知识性和娱乐性,较多的人看书读文章是为了实用的需要或者消遣,他们要求的东西往往是通俗读物——基础知识介绍、通俗文艺、科普读物等。

3.文化传统

人们在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特定文化的影响渗透于人们的意识中,时时处处对人们的思维和言行发生作用,阅读也不例外。一方面,读者在固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阅读活动中的“可接受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传播内容不会受到回避和抵制,有时还会因为与其固有的观念相似、相近而被接受。我国的读者比较容易接受大团圆结局的小说、戏剧,就是基于我们特定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背景孕育了读者一定的阅读习惯。就文章的形式而言,由于受传统文化思想、审美观念以及文章学理论的影响,我国一般读者习惯阅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体结构完整匀称的文章;对于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则习惯于通过作品对人物外在行为的描述去理解,而不习惯欣赏大段的独白和内在心理活动的描写。

4.时代意识形态

文化传统会受到时代的影响而向前发展,这也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心理,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时尤为明显。我国自新时期以来,人们在读物选择、阅读重点、阅读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了与前不同的变化。剧作家沙叶新在论及戏剧创作时说:“当代观众的社会视野、文明程度、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美学趣味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他们对戏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既包括内容方面,也包括形式方面。文艺理论家林非也认为:“随着现代化的观念在生活中逐渐扎下根来,读者在对于文学创作的要求方面,肯定不太会喜欢过于传奇性的虚构,而愿意阅读更契合于实际生活的作品;不太会喜欢雕琢浮华的技巧,而十分欣赏流畅、单纯和洁净的文字。”(《现代化与散文创作》,《文汇报》,1985年6月17日)他们两位讨论的是文学欣赏心理的变异,其精神可以供我们写作一般文章参考。

二、写作受体阅读的心理特征

应用文写作是处理公私事务,所形成的应用文就有确定的写作受体,受文对象对所收到的公私文书的理解、认可、办理程度和执行情况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固有的接受心理特征。他们都希望写作主体要充分考虑读者,注意研究读者(即受文对象,接受对象)的接受心理,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可读性和可受性,增强文章的执行承办效益。在写作理论界早就有人提出了“三维空间”的说法,“作者(主体)——文章(载体)——读者(受体)”这样的三维概念,实际上就是要研究这三者关系,更主要的是要研究输出与接受的心理需求,最终形成作者愿意写,读者愿意读,作者抓住读者的心,形成文章的社会效应。

读者认可,阅读应用文后能按照文章的要求调整了自身的行为,最终实现了写作主体的意图,这说明写作主体抓住了写作受体的阅读心理。作者目标越明确,越能抓住受体的阅读心理,越能实现应用文的社会价值。着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谈到文艺有没有国界的问题时说:“从文化交流的规律来看,给予者所给予的东西必须对接受者有用,然后才能被接受。没有用的东西,即使是暂时被接受,迟早会被扬弃的。好的文艺对给予者和接受者来说,都是有用的。”接受美学有一个核心概念叫“期待视野”,这对我们研究受体心理很有价值。应用文写作受体到底期待阅读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期待视野”具有个别性,读者的知识、经验、受教育程度、身份、地位不同,决定了千差万别的阅读和接受心理。同时也具有共同性,读者所在的国家、民族、阶级、阶层、职业和职位等的共同性,决定了阅读和接受特点的相似性。所以,我们从应用文写作受体阅读和接受的相似性,寻找共有的心理特征。

1.求实心理

毋庸置疑,应用文的实用性是第一特性,写作受体阅读应用文最先考虑的就是对我有没有实用。人们对待应用文不同于文艺作品,阅读文艺作品更多是为了消遣,为了精神满足,而阅读应用文更多地寻找“为我所用”,是实用于组织建设,还是适用于个人发展。求实心理就是阅读中满足实用价值,应用文中反映工资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价格走势、房产信息等等,都是人们期待阅读的,所以,写作主体就要注重写作受体这方面心理需要。心理学家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归结为六类:一是生理的需要,包括吃、喝、睡眠等;二是安全的需要,包括生活有保障,居住安全,免于恐惧和伤害;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恋情、归宿等;四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包括名誉、地位、成就等;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六是美的需要。越是能满足受众的这些需要的应用文,越会得到读者的欢迎。

2.求新心理

今天,人们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他们需要了解适应当前形势的新政策、新知识、新科技、新变化,从而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生活、学习和进步的需要。应用文写作主体要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展现在受众面前,受众希望看到的是新信息,就如读者对新闻选择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共同心理,都希望新闻报道立意新、角度新、写作技巧新。对那些能揭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奥秘的文章,越能满足读者的求新心理。在政治领域,写作受体对党和政府党代会、人代会各类报告、各种政策都有一个求“新”期盼。在经济领域,写作受体也有求新的心理,希望不断看到新产品信息,新的营销方案,新的成功经验等等。所以,写作受体的求新永远满足不了,不仅要内容新、形式新,还要求视角新、求证新。不仅标题新、格式新,还要表达新、造句新等。写作主体只要掌握受体的求新心理,也力求所写应用文有新意,就能有更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