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远离三高从细节做起
19092100000019

第19章 高血脂(1)

血浆中所含脂类统称为血脂。血脂包括三酰甘油、少量二酰甘油和一酰甘油、磷脂、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及非酯化脂酸(游离脂酸、自由脂酸)。

什么是血脂

血浆中所含脂类统称为血脂。血脂包括三酰甘油、少量二酰甘油和一酰甘油、磷脂、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及非酯化脂酸(游离脂酸、自由脂酸)。血脂的来源有二:一是外源性的,即消化道吸收来的;二是内源性的,即由体内组织动员或由肝合成而来。在正常情况下,它易受食物成分及体内代谢的影响。胆固醇大部分由人体合成,少部分来自饮食。而三酰甘油正好相反,大部分从饮食中吸收,少量为人体合成。

胆固醇和三酰甘油都不溶于水,在血液中不是以游离的形式存在,而是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这样血脂才能被运输到组织进行新陈代谢。

通过超速离心方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M)、乳糜微粒残粒(CM残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高密度脂蛋白(HDL)。这些脂蛋白各自的脂质成分、载脂蛋白种类、来源及生理功能都有所不同。其中,对判断血脂中的胆固醇状况起着关键作用的为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的家族成员与作用

早在18世纪初期,科学家们第一次从胆石中提取出一种物质,把它称为胆固醇。胆固醇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那么,如何科学认识胆固醇的作用呢?

人体不可缺少胆固醇。胆固醇是细胞膜和细胞器的重要构成成分,它不仅关系到膜的通透性,而且是某些酶在细胞内有规律分布的重要条件。胆固醇参与生成所有的细胞,参与维护、修复或者再生细胞膜。胆固醇还是血浆脂蛋白的组成成分,可携带大量三酰甘油和胆固醇酯在血浆中运输。胆固醇是体内合成维生素D3的原料,维生素D3缺乏时成年人可发生骨软化症,婴幼儿可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胆固醇在肝可氧化成胆汁酸,帮助脂类的消化与吸收,缺乏时会引起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

胆固醇为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原料,在体内可转变成多种具有主要生理作用的物质。在肾上腺皮质可以转变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在性腺可转变为性激素。血液中正常的胆固醇含量有一定的抗癌功能。

胆固醇异常对健康的影响

胆固醇是从食物摄入或在体内合成的,由于血液中过高的胆固醇可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所以相当多的人谈起胆固醇都认为它完全是一种有害物质。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过多的胆固醇有害,但过少也不行,以保持在正常水平为宜。当其在体内过量时便会导致高胆固醇血症,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现代研究已发现,静脉血栓形成、胆石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与胆固醇升高有密切的相关性。现在人们之所以“谈胆固醇色变”,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心脑血管主要疾病也因之相应增加,所以人们一提起胆固醇就有点儿恐惧心理。其实,胆固醇如水一样,能浮舟也能覆舟。如果摄入过少,同样会影响人体健康,譬如抑郁症病因之一就与体内胆固醇过低有关,所以应对胆固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只有胆固醇过高症患者才需要限制胆固醇的摄入。

胆固醇无好坏之分

有的人认为胆固醇有好坏之分,这样说过于简单了。其实,胆固醇只有一种。只是它借助结合于其中的两种不同的工具——LDL(低密度脂蛋白)和HDL(高密度脂蛋白),分别把它运往不同的方向,从而产生不同的生化结果。

LDL(低密度脂蛋白)把存在于其中的胆固醇运往组织细胞,释出的胆固醇参与细胞膜的生成。此外,经过酶的作用,使胆固醇生成胆固醇酯而贮存。

HDL(高密度脂蛋白)经过复杂的机制,将肝外组织细胞中的游离胆固醇转移至自身中。胆固醇经酶的催化,生成胆固醇酯,经血液转运到肝,以便进行消化或者循环。

由上述可知,在正常情况下,LDL为胆固醇参与细胞膜生成之必需,HDL则起着胆固醇体内循环的作用。然而,就动脉壁上细胞而言,应防止过多的胆固醇的存在,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HDL(高密度脂蛋白)的数量超过LDL(低密度脂蛋白)的数量。

血脂升高与脂蛋白有关

高血脂患者通常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正常值,也就是说血液运行中搬运胆固醇运向肝外细胞的“搬运工”多了,超过了正常,再加上相当多的人日常摄入胆固醇过量,在动脉壁上形成斑块,以致造成血管阻塞。而血脂正常的人,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处于正常值,都是起着正常作用的“搬运工”,只是方向不同;与此同时,还有其他的生化机制起着作用。从而说高密度脂蛋白(HDL)对高血脂患者来说就是能够引起胆固醇下降的因子;低密度脂蛋白(LDL)就是能够引起胆固醇上升的因子。

高血脂是一种什么病

高血脂是指血中总胆固醇浓度或(和)三酰甘油浓度超过标准值,称为高血脂。它实际上是指血浆中某一类或某几类脂蛋白水平升高的表现,严格来说应称为高脂蛋白血症。近年来,逐渐认识到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异常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因而,有人建议采用脂质异常症统称之,并认为这一名词能更为全面准确地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但是,由于高脂血症使用时间长且简明通俗,所以至今仍然广泛沿用。单纯的高血脂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不易被发现,这也是不少人忽视它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感到头晕、头痛、失眠、胸闷气短、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或体形偏胖、四肢沉重或肢体麻木,都有可能是高血脂的前兆。

原发性高血脂与继发性高血脂的区别

原发性高血脂是指原因不明的高血脂,目前认为它与环境及遗传两大因素有关。轻及中等血脂异常多是由于环境因素所致,最常见的原因是高饱和脂肪及高胆固醇饮食;明显的血脂异常多数是遗传因素所致。一般来说,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继发性高血脂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脂,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阻塞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硬化)、酒精中毒、胰腺炎及痛风等。继发性高脂血症在临床上相当多见,如不详细检查,则其原发疾病常可被忽略,治标而未治其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治疗不利。

高血脂是如何确定的

目前,国内一般以成年人空腹血清总胆固醇超过572mmol/L(毫摩/升)、三酰甘油超过1.70mmol/L,诊断为高血脂。将总胆固醇在572mmol/L者称为边缘性升高。根据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通常将高血脂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mmol/L,而三酰甘油含量正常,即三酰甘油<;1.70mmol/L。

2.高三酰甘油血症:血清三酰甘油含量增高,超过1.70mmol/L,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mmol/L。

3.混合型高血脂: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mmol/L,三酰甘油超过1.70mmol/L。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9.0mmol/L。

血脂检验单中的英文符号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脂检验项目主要有: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等6项。不同的医院因医疗条件不同,以上项目不一定都能检查。但在看检验单时最常遇到的问题是看不懂上面写的一些简写英文代号。在此,介绍一些检验单上常用的符号。

TC:血浆总胆固醇,也有用T-CHO表示血浆总胆固醇的。TG:三酰甘油。HDL: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poA1:血浆中载脂蛋白A1。ApoB:血浆中载脂蛋白B。一般情况下,在检验单上都标有正常参考值,可对比测定的各项指标是否超过了正常范围。需要说明,医疗单位之间由于测定血脂使用的方法、实验的条件等有所差异,各项指标的正常值可能不完全相同。

血脂检验中主要数值的意义

1.总胆固醇检验的临床意义:增加见于胆道梗阻、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淀粉样变性、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传染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化、某些慢性胰腺炎、自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α-脂蛋白血症、老年性白内障及牛皮癣等;减少见于严重贫血、急性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脂肪痢、肺结核、先天性血清脂蛋白缺乏及营养不良。

2.三酰甘油检验的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道梗阻、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胰腺炎、糖原累积症、原发性三酰甘油增多症。

3.高密度脂蛋白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的临床意义:提示易患冠心病。

4.低密度脂蛋白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的临床意义:提示易患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冠心病、脑血管病。

5.载脂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ApoA1、ApoB可用于心脑血管风险度的估计。ApoA1下降和ApoB增高以及ApoA1/ApoB下降在心脑血管病最为明显,还见于高脂蛋白血症和其他异常脂蛋白血症。由于研究证实载脂蛋白(特别是ApoA1和ApoB)的含量变化较HDL、LDL及VLDL更易区别正常与异常,因而是监测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许多疾病更为重要的指标,倍受临床重视。

血脂检验宜注意哪些事项

进行血脂检验时,医生会告诉你抽血当天不要吃早饭,此前必须空腹12小时以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餐后几小时内,其血中脂质和脂蛋白的成分和含量发生了某些变化。如果进食脂类食物,则血液可出现乳糜微粒,同时三酰甘油含量也可显着增高。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由于血液中脂蛋白脂酶还来不及对脂类彻底水解的缘故。此时抽取的血液相当浑浊,测定血清三酰甘油浓度可为空腹时的数倍乃至数十倍,此种现象可持续6~8小时。除乳糜微粒和三酰甘油含量增高外,其他脂质和脂蛋白成分也有变化,一直到12小时以后才慢慢地恢复到原来空腹时的基础水平。虽然进食糖类食物,如米饭、馒头、糕点等,也可引起脂质和脂蛋白含量的变化,但是变化的程度不像脂肪那么明显。所以要使血脂检验比较准确,一定要做到抽血检查时已保持空腹12小时以上。

高血脂对健康有哪些危害

据调查我国中老年人血脂升高者日益增多,目前中老年人高血脂的发病率在30%~50%,但是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高血脂,高血脂的知晓率少得可怜,而另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患了高血脂却不知道如何治疗,甚至有一些人患了高血脂也不当回事,给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因为,当血脂轻度升高时,患者可能没有任何不适,但医学专家却认为,即使轻度的血脂升高也可能成为潜在的健康“杀手”,因为血脂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非常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也就是说高血脂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的直接原因,医学专家称其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线”。同时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还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此外高血脂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直接损害会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导致严重后果。除此以外,高血脂还可造成一些鲜为人知的危害。

高血脂危害人的视力

研究表明,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血脂三种疾病中,高血脂是引起视网膜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的原因。高血脂在眼睛内部引起的病变,其后果比皮肤或肌腱等部位的黄色瘤严重得多。当患者有严重高血脂时,血液中含有大量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可使视网膜血管颜色变淡而近乳白色。而这些脂蛋白有可能进一步从毛细血管中漏出,这就是视网膜脂质渗出,在视网膜上呈现出黄色斑片。如果脂质渗出侵犯到黄斑则可严重影响视力。

高血脂引起的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后果更加严重,而且不易被及早发现。高浓度的血脂可以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过度活化,使其释放多种凝血因子,造成血小板聚积性增高,以及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若血栓发生于眼睛内,可以造成视网膜血管阻塞。中央静脉阻塞可表现为视盘周围环状出血和渗出及视网膜静脉扩张。这种情况可引起视力严重下降,在老年人,严重的视力下降可造成双目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