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粤菜烹调工艺(上册)
19092600000043

第43章 粤菜烹制前的预制(2)

(13)炸扣肉

①把五花肉刮净猪毛,放在汤内煲至七成焾,取起,用布抹干表面水分及油分,涂上老抽,用铁针在猪皮上均匀扎孔。

②把油烧至220℃,用笊篱托着五花肉,皮朝下地放进油锅内,用猛火炸至大红色。

(14)炸圆蹄

方法与炸扣肉相同。

(15)炸东江扣肉

方法与炸扣肉基本相同,不同的有两处:不涂老抽,而是抹盐花;炸制时间较长,中途要浸炸。炸好后皮又红又脆。

(16)炸枝竹

把枝竹放进清水中浸软,剪成段,然后放进150℃~160℃热油中炸至透身。

(17)炸腐竹

方法与炸枝竹基本相同。

(18)炸大地鱼

撕去大地鱼鱼皮,取出鱼肉,放入120℃热油内炸至酥脆,沥去油,冷却后碾成碎末,密封保存。

4)操作要领

①根据原料的特性、成品的要求掌握好油温及炸制时间。

②所有炸干果炸至八成色泽即可捞出油锅,出锅后色泽仍会加深。出锅后必须立即摊开晾凉,否则堆在里头的会焗焦。

③炸榄仁时要防止油溢出,注意安全。

④炸扣肉、圆蹄抹老抽前要先用洁布抹净水分、油分,趁热上色。

⑤炸扣肉等肉料时,操作者要用锅盖遮挡油锅,以防热油溅出伤人。

⑥植物原料糖分重的均要先漂水,减少糖分再炸。

⑦所有原料下油锅前均要尽量沥净水分。

⑧掌握各种原料的炸制要点。

5)工艺标准

①炸制成品色泽为浅金黄、金黄、大红,不能焦黑,不能有焦味,色泽要均匀。

②要求酥脆的原料要内外酥脆,如干果、虾片、薯片、薯丝、芋丝等。

③要求上色的原料上色要均匀,如扣肉、红鸭、圆蹄等。

6.泡油

1)定义

将原料放在温油或热油内略为加热的方法称为泡油。泡油也叫过油、拉油、滑油、走油等。

泡油不同于炸。泡油油温一般在150℃以下,而炸一般在150℃以上;泡油时间短,炸的时间一般较长;泡油原料熟度最高的是仅熟,通常达四五成熟即可,以保持原料爽滑、软嫩为主,而炸制的原料要求达到香、酥、脆。

泡油方法主要用于动物性原料,植物性原料用得较少。但是,泡油既可用于生料,也可用于熟料。泡油原料的形体基本上是小件的。

2)作用与目的

①泡油能使原料均匀致熟,成熟较快,有效地保持原料内部的水分和脂肪,从而保持其嫩质。

②泡油能增加原料的香气,去除异味。

③泡油可用较高的油温加热原料,能在克服原料内部水分带来降温的同时,使原料仍获得足够热量,迅速改变组织结构,肉质便容易变爽脆。

3)工艺方法

①把炒锅烧干烧热,下油,待油温合适时放进原料,用手勺(或锅铲或筷子)翻动原料。

②熟度合适时用笊篱捞起原料,沥去油分,刮净锅底余油,顿净原料表面油分。

油温根据原料形状大小、水分多少、肉质软嫩程度等要素掌握。例如,鸡丝90℃,鸡片约120℃,鸡球则可130℃;含水量不大的鱼球油温130℃,而虾球含水分稍重,油温需用140℃~160℃,虾仁水分含量大的也要用140℃~150℃。经过飞水处理的原料,如鱼青丸、肾球、鲜鱿、花枝片等,则油温可适当降低,鱼青丸为100℃,肾球、鲜鱿、花枝片约130℃。

4)操作要领

(1)肉料泡油

①肉料泡油前要拌湿淀粉,有些肉料要拌蛋清湿粉(如鸡丝、田鸡片等),鱼肉要拌盐。拌湿淀粉或拌蛋清湿粉能较好地保持肉料嫩滑感,并使肉料外形饱满美观。拌入蛋清能使肉料在油内迅速滑散,成熟均匀,又能增加洁白度。鱼肉拌盐能使鱼肉有味,肉质结实,不易散碎。

②锅要洗干净,烧至灼热才下油。这样既能保持肉料洁净,又能使肉料不粘锅。手勺不宜太热,以免肉粘手勺。

③根据肉料的特性、形状选用恰当的油温泡油。肉料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对火候有不同的要求。错用油温,对肉质有较大的影响。

④动物内脏、水分大、有异味的肉料或不宜用高温加热的原料均应先飞水再泡油。

前两类原料飞水前不必拌湿淀粉。

⑤若原料大小不均匀时,应先下件大的原料,再下件小的原料,使所有原料受热程度一致,成熟均匀。

(2)植物性原料泡油

①一般是生料泡油。

②泡油油温宜高,时间宜短。

5)工艺标准

①肉料不起焦边,不超熟,不霉身。

②虾丸、鱼青丸等不出现硬壳。

③形状饱满不干瘪,有光泽。

6.2上浆、上粉、拌粉

上浆、上粉、拌粉是指在原料烹制前给它“穿”上一件“外衣”的工艺方法。这件“外衣”可能是“浆”,也可能是“粉”。浆是由粉状原料与液状原料调成的糊状物,“上浆”也就是使原料挂上这种糊状物,故也可叫挂糊。不过,严格来说,糊要比浆稠一些。粉就是指各种淀粉,如薯(番薯、马铃薯)粉、绿豆粉、粟粉、马蹄粉、糯米粉等。由于各种薯粉、绿豆粉、粟粉用途与使用方法基本一致,所以在实际中就以“淀粉”一词代称,广东还常用“生粉”代称。“上粉”是指原料粘上干的淀粉,也叫“拍粉”。“拌粉”是指给原料拌入带水分的淀粉,即湿淀粉或叫湿粉。

6.2.1上浆、上粉、拌粉所用主要原料的性质

1.淀粉

1)淀粉的物理性质

淀粉是多糖的一种,是由D-葡萄糖以α-苷键连接的高分子物质,通常情况下为白色粉末,吸湿性强。天然淀粉中有直链淀粉(又叫糖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由300~800个葡萄糖基连成长链状。支链淀粉由500~1500个葡萄糖基组成,有分支结构,每条支链大约由27个环形葡萄糖组成。淀粉不溶于冷水,在温水中(68℃~80℃)直链淀粉形成稳定的溶液,但黏性小。支链淀粉在温水中不易溶解,但是支链淀粉易分散于凉水中,经加热后,支链淀粉颗粒间氢键断裂,向水中扩散,形成黏性很大的胶体溶液,这种胶体溶液很稳定。

不同来源的淀粉中所含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数量比例不同,一般淀粉中含直链淀粉约20%,支链淀粉约80%。黏性大的原料支链淀粉含量大,如糯米粉就含100%的支链淀粉。

2)淀粉的化学性质

(1)淀粉糊化

淀粉颗粒分散在水中后,在适当的温度下(一般为60℃~80℃)会发生溶胀变化,形成均匀糊状溶液,这个过程就叫糊化。糊化的实质是分散在凉水中的淀粉,在水温达到55℃~60℃时则先膨胀,水温到达60℃~80℃时支链淀粉颗粒间氢键断裂向水中扩散,扩散中粉粒吸水膨胀形成立体网络,而这时直链淀粉溶解形成稳定的溶液,分散在立体网络中。淀粉的糊化与加热温度和时间有关。各种淀粉糊化的温度和时间并不一样。薯类等制成的淀粉糊化温度低,时间短;谷物类淀粉糊化温度高,所需时间长。

淀粉糊化后就成为黏性很大的淀粉糊,冷却后可成为胶冻。粉丝、粉皮、待炸的牛奶等食品就是根据淀粉的这一特性制成的。

(2)淀粉老化

糊化而成的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淀粉凝胶经长时间放置,会变得不透明甚至产生沉淀,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老化。其实质是糊化的淀粉分子又自动排列成序,形成致密、高度晶化的不溶性淀粉分子微束。老化过程可看作是糊化过程的某种逆转,但是由于糊化过程的不可逆变化(如氢键断裂),老化后的淀粉不可能恢复到原有的结构状态,主要表现为晶化程度降低。

淀粉的老化会影响菜肴的质量,如酥炸品变软、出水、泻芡、失去光泽等,淀粉老化后不易受淀粉酶作用,影响消化吸收。

(3)受热变化

当淀粉加热到130℃时则成为无水物,再加热到150℃~160℃时,则淀粉变为黄色的可溶性物质。此时最初生成可溶性淀粉,再生成糊精。上浆、上粉食品经油炸后呈现黄色、金黄色就是这一性质的体现。若温度再高,淀粉就会焦化带令人不快的苦味。

2.鸡蛋

1)鸡蛋的结构和成分

一个鸡蛋由蛋壳、蛋白和蛋黄构成。

蛋白分三层,最外层为稀蛋白,占蛋白总量的20%~55%;中间层为浓蛋白,占蛋白总量的29%~57%;最里层是稀蛋白,占蛋白总量的11%~36%。蛋白内含有13%的蛋白质,0.2%的脂肪,0.4%的碳水化合物,余下的基本上是水分,约占86%。

浓蛋白中主要含有卵白蛋白。

蛋黄由蛋黄膜、浅色蛋黄和胚胎三部分构成,其中主要为浅色蛋黄,占蛋黄总量的95%以上。蛋黄表面的一个小圆块为胚胎。蛋黄中含蛋白质15.5%,脂肪约62%,磷脂约30%,胆固醇约4%,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色素、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

2)鸡蛋在浆、粉中的作用

(1)起发

蛋白是一种亲水性胶体,具有良好的起泡性。在剧烈的搅拌下,蛋白薄膜将带进的空气包围起来,形成泡沫,由于蛋白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气泡呈球形,由于蛋胶体本身的黏度及淀粉的加入,使这些泡沫变得浓厚坚实,增强了泡沫的稳定性。蛋浆经过加热后,气泡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蛋白受热凝固,淀粉受热糊化定型,形成发胀疏松的效果。

(2)致嫩滑

蛋液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持水性,能使上蛋浆的原料成熟后质地嫩滑。

(3)致鲜嫩

蛋液经加热将会变性凝固,淀粉受热糊化,两者的混合物形成一层保护膜,包裹食品。这一层保护膜具有疏水性,可以阻止原料中的水分向外渗透和蒸发,从而使原料成熟后具有鲜嫩的风味。

(4)调色

蛋黄(或全蛋)和蛋白分别可以使菜肴形成黄、白两种色泽。

(5)易于均匀加热

蛋液具有润滑性,将其拌入肉料后,肉料之间就会减少粘连性,增加润滑性。当把肉料放进油内泡油时,肉料就容易分散、均匀受热。

3.面包糠

面包糠就是面包屑、面包末、面包渣。最早的面包糠由咸面包或淡面包干燥后,削去外皮碾碎而成或用苏打饼干碾碎代用。现在已有专用的面包糠原料。面包糠只用作炸制菜肴的表层原料,使菜肴具有松、酥、甘、香的风味。

4.面粉

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蛋白质、水分、脂肪、粗纤维和少量的灰分、维生素、酶。对成品风味影响较大的是淀粉和蛋白质。面粉中的蛋白质(主要是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吸水后形成具有较强弹性、延伸性和韧性的蛋白质水化物——面筋,增强浆粉的柔韧性。

5.米粉

米粉包括糯米粉、籼米粉和粳米粉。米粉中的蛋白质含量为10%左右,受热时易发生羰氨反应。糯米粉受热后组织松散,质感酥脆;籼米粉受热后口感硬脆,有吸油作用。

6.油脂

油脂主要在调浆和拌粉中使用。由于浆、粉中使用的原料多数为非脂溶性的,利用这一特性,油脂可起以下作用。

①使成品起酥。油脂与水难以融合,加入浆、糊后使淀粉、蛋白质等成分微粒被油膜分割包裹,形成以油膜为分界面的蛋白质或淀粉的分散体系,加热后使该体系得以固定,从而使成品组织结构松散,具有酥脆的风味特色。油脂过多则会使成品散碎。

②防止原料粘连。油脂具有润滑性,拌入肉料后能防止肉料相互粘连。

7.小苏打

小苏打学名为碳酸氢钠(NaHCO3),俗名食粉,为白色粉末,无光泽,分解温度为60℃~150℃,产生气体量为216cm3/g,受热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小苏打能使浆、糊起发、酥脆,能使肉料组织嫩化,增强肉料的保水作用,形成软嫩柔滑的口感。

8.水

在调浆粉中,水作为溶剂起着以下作用。

①调节浆、糊、粉的浓度。水可以调节浆、糊、湿淀粉的稀稠。在不使用蛋液的情况下,浆、糊、粉的浓度主要由水来调节。

②为淀粉糊化提供水分。

③使淀粉在原料表面固定。淀粉吸水后有一定的黏性,能粘附在原料表面,防止淀粉脱落。但是,若水分比例过大,黏性就会大大下降。

6.2.2上浆

1.脆浆

脆浆的成品要求是起发、酥脆、松化,外形圆滑,色泽金黄。

1)调制方法

(1)有种脆浆

有种脆浆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调成,添加淀粉能够提高成品的脆度。起发材料是面种,可以添加干酵母辅助。由于该脆浆需要经过发酵,因此要配枧水中和酸味,油脂作起酥之用。

原料:面粉375g,发面种75g,淀粉75g,马蹄粉60g,精盐10g,植物油160g,枧水约10g,清水约600g。

调制:除枧水外,所有原料混合调匀,静置发酵;起发后加入枧水中和酸味,静置15分钟便可使用。

起发原理:有种脆浆是通过培养面浆中的酵母菌,使酵母菌在繁殖中生成大量二氧化碳而使脆浆起发;在炸制过程中,二氧化碳受热膨胀,使成品亦膨胀。所以,有种脆浆是利用微生物原理起发的。

(2)发粉脆浆(又名急浆)

发粉脆浆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调成,以淀粉提高脆度,用发酵粉使成品起发,可以添加干酵母辅助,油脂作起酥之用。脆浆调好后略静置即可使用。

原料:面粉500g,淀粉100g,食用油160g,发酵粉20g,精盐6g,清水600g。

调制:把面粉、淀粉、精盐放在盆内和匀,加入清水调匀,再加入食用油调匀,静置10分钟后加入发酵粉调匀,静置5分钟便可使用。

起发原理:发粉脆浆中的发酵粉主要是产生化学原料,加热时,这些化学原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脆浆起发。它属于化学方法起发。

2)调制要领

①水量要合适。

②不能调出面筋,否则影响起发。

③调好的浆要匀滑,其中不能有粉粒。

④每次使用前先要搅匀,并且要检查质量后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