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粤菜烹调工艺.中册
19092700000013

第13章 广东点心小吃(9)

在广东,不仅菜肴丰盛,民间小吃也颇为丰盛。据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载曰:“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者也。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米花。以糯米杂白糖炒,入猪脂煮之,名沙壅。以糯粳相杂,炒成粉,置方圆而中敲击之,使坚如铁石,名为白饼,残腊时,家家打饼声与捣衣相似,甚可听。又有黄饼,鸡春饼,酥蜜饼之属,富有以饼多为尚,至清明犹出饷客。寻常妇女相馈问,则以油粣、膏环、薄脆、膏酥以面,薄脆以粉,皆所谓茶素也。端午为粽,以冬叶裹者日灰粽、内粽。置苏其中为红心,以竹叶裹者,曰竹筒粽,三角者曰角子粽。水浸数月,剥而煎食甚香。重阳为糯,冬至为米糍,曰冬丸。平常则作粉果,以白米浸至半日,入白粳饭其中,乃舂为粉,以猪脂润之,鲜明而薄以为外,茶蘼露,竹胎,肉粒、鹅膏满其中以为肉,则与茶素相杂而行者也,一名曰粉角,又有以椰子,以芝麻,以豆糠为餐者,以苦蕨、以藕、以菱、以茨、以甘薯为粉者,皆谓之食。”由此可见,明代以前的小食,已主、杂、荤、素都有,且爆、煎、炸、烤齐全。而广东小吃正是在吸取、继承这些本地民间小吃和外地小吃精华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但又因广东地域宽广,有山区、平川、海岛、内陆,群众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故来源于民间、取材于当地的小吃也因地而异,各具特色。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带的小吃选料精博,品种新颖,变化多样;而潮汕的小吃却以海产品、甜食着称,且遍布城乡,街头巷尾都是。潮汕的传统小吃是很出名的,尤其是饼饵类食品讲究皮酥馅滑,老少皆宜,故不少地方喜欢用老婆饼类小吃作为结婚礼饼送给亲家,故有“嫁女饼”一说。此外,潮汕一带时兴一种用糯米粉、桂圆肉做的汤丸子,号称“结房圆”,它是潮汕地区新人入洞房时常吃的小食品,吃时,倩娘先唱四句:“夫妻同饮福丸汤,同心同腹同心肠;夫妻活到二百岁,双谐拥坐到琴堂。”新郎新娘各吃两个圆糯之后,互换圆盏,再吃两个糯粽与麻枣,谓之“交杯换盏”。此时,倩娘再唱四句:“交杯换盏团团圆,夫妻恩爱乐相连;老君送来麒麟子,明年生个状元儿。”

不管怎样,广东各地大多数的小吃,都有其独有的特色和作用,如驱寒暖胃,香辛甜滑,肉爽味鲜浓,皮脆心软,清香润喉等,且因其精选细料和精工烹制而闻名。

具体而言,广东的小食,如按其烹制方法分,又可分为六大类:如油器类,糕品类,粉面类,粥品类,甜品类,什食类等。油器小食,花款较多,有油条、咸煎饼、笑口枣、牛脷酥。糕粉类,在小吃中的比重也不小,这类食品用水锅蒸制,别具一格,名品有松糕、面糕、芋头糕等。而面食,盛行相对较晚,以云吞面为群众最为喜爱,据传云吞面始于清朝同治年间,其时永汉化路开了一间三楚面馆,专营面食,到了解放前夕,广州的云吞面馆已不下百家,由此可见云吞面受欢迎的程度。还有粥品,如柴鱼花生粥,猪骨菜干粥,皮蛋瘦肉粥等,有的还有医疗功能。相对而言,甜品和什食在小食中的比例略小,但甜品的绿豆沙、芝麻糊和什食的炒田螺、卤水牛什等,也深受群众的喜爱。而在潮汕地区,许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回乡省亲时,一定要到街边的小吃店开怀.饮,品尝家乡的老风味。所以说,丰盛的小吃,是人们“食在广东”的又一个惊喜。

就一般而言,点心与小吃是同属一类的,而在广东则不然。至少在本行业的用语中是有区别的,这是历史承袭下来的结果。近百年来,广东经济发达,饮食市场兴旺,行业分工也日趋细化,有茶楼、酒家、饭店、小食、甜品、冰室、凉茶等几个自然行档。它们之间所经营的品种大多不相同,小店经营的米、面制品便称为小吃。而茶楼、酒家经营的米、面制品,多为人们佐茶而食的便当点心。

诚然“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纵使属于同一食区,由于地域不同,食俗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而在广东,千奇百怪的菜肴,琳琅满目的小吃,各式各样的点心,在不同的岁节更是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例如在除夕,有“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以示丰收;在元宵节,有吃“年宵汤圆”的习惯,以表团圆;在粤东山区的客家人还有吃“擂茶”的习俗。而“擂茶”不仅是客家人正月十五的佳品,也是客家姑娘出嫁之前、凡接受了喜糖的乡邻回赠给姑娘,以示祝贺的礼品;在端午节,应时的食品当然是粽子,而广东的粽子品种多,用料精,尤以肇庆的最为着名;在中秋节,人们除了互赠月饼以示团圆之外,还有啜田螺,以使眼睛“明如秋月”的习俗。清末《羊城竹枝词》里有这样的诗句:“中秋佳节近如何,饼饼家家馈送多,拜罢嫦娥斟月下,芋香啖遍更香螺”。可见,啜田螺的习俗由来已久。而在一些礼仪食俗上,如在婚礼宴席上,一般要上“莲子百合”这款菜,其用意是祝福新婚夫妇“子孙绵绵,百年好合”。在婴儿满月之时,主人要请亲戚朋友吃鸡屁股,为老人做寿时,席上必有一盘“长寿面”,以祝福老人长命百岁。而这也说明了广东饮食业发扬了我国饶有特色的传统风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更臻完美,更加丰富多彩。

2.3.3广东小吃的特点

广东被誉为饮食天堂,粤菜的辉煌自然功不可没,但丰富多彩、极富岭南特色的广东小吃也为南粤饮食增色不少。作为广东小吃,它也经历了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其发展甚至比粤菜的发展更早,从清初屈大均所着的《广东新语》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广东的小吃在明清时期已非常发达,起码有以下的特征:一是小吃所用原料均是本地区常见,且具有岭南特色的食品,如菱角、莲藕、茨实、红薯等,因此小吃也具有浓厚的南粤地方特色。二是小吃与节日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岁末吃爆谷、煎堆、米花、白饼(今天的炒米饼),而清明时则吃黄饼、鸡春饼,端午则吃粽子,重阳吃糯米饭,冬至吃米糍(一种甜食),这种小吃风俗已与今天广东人的小吃习俗非常接近。三是小吃的制作工艺多样,爆、煎、炸、烤、煮齐全,品种变化多端。四是小吃的制作非常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也能制作,体现了小吃的普遍性。21世纪的广东,改革开放的步伐更快,与国外交往日益频繁,中西的饮食文化交流空前活跃,更是大大地改变了广东的饮食结构,饮食风俗也随之发生变化,使广东的饮食文化,具有南北融汇、中西合璧的特点。特别是广州市汇集了各地小吃之精华,变化多样,最具特色;潮汕小吃以海产品、甜食着称;粤西地区的小吃以乡土风味浓厚而驰名,凡此种种,难以尽述。籍此,广东的小吃在吸收、继承与发展传统的小吃的基础上,吸取了各地的优秀饮食文化的精华而形成今日琳琅满目的各式品种和独到的特点。

1.用料丰富繁杂

由于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植物、动物品种多,为饮食烹调的用料提供了广泛的选择余地,这一特点也反映在制作小吃上,我们可以看到,上至飞禽下至走兽,海里游的,地上长的,都可在小吃的用料上找到踪影,很多看似普通的原料,经过巧手妙用,却能发挥神奇作用。如一碗绿豆糖粥,全国各地都能吃到,但在广东吃的绿豆糖粥却有着不同的味道,入口绵滑无渣,甜而不腻,里面有一股淡淡的草香味,这是由于广东人熬糖粥时喜欢放一些香草的缘故。而一碗简单的艇仔粥,里面的用料居然多达十多种,诸如海蛰、浮皮、叉烧、虾米等不一而足,且全部都要经过一定的加工炮制才能使用。就是一碗看起来简简单单云吞面,光是汤底的熬制用料就有大地鱼、咸蛋、猪骨等几十种花样,否则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制作精良讲究

广东人制作的小吃精雅、细致是很多其他地方小吃所不能比拟的。如熬一碗白粥,从选米、腌米、下水到火候、时间,无不处处讲究,不能有一点差错。近年来,粥作为广东名小吃也逐渐登上大雅之堂,在许多高档的酒席上也能见到它的身影,如人们在吃龙虾刺身后喜用龙虾头爪与白粥同煮,取其龙虾的鲜味与白粥的绵滑相结合,使粥品更加鲜美,很多人也喜欢在吃过山珍海味之后来一碗绵滑的明火白粥,以清除肠胃中过多的油腻。广东人煮粥叫煲粥,从字面上解,煮所需的时间不要很长,煮熟就可以吃,但煲法的用时就远远长于煮了。广东煲粥对烹调技法及用料都很讲究。①煲粥首先要选好米,煲粥所用米最好是早糙米,因为煲粥讲究绵滑,有胶性,而早糙米粘性好,煲出来的粥软滑,有胶性,米容易开花,香味也浓。②将米洗净后用水浸30分钟,再用少许盐与米拌匀并腌制30分钟,以便于米更好地开花。③一定要等水滚后才下米,最好用勺将米均匀地洒在开水中,下米后开始用猛火煲20分钟,大滚后转为慢火熬制45分钟以上,要煲到米开花、粥起胶为佳,这样的粥吃起来才更加香滑可口。如果要煲各种滋味粥,可加少量猪骨,一同熬制,以增加粥底的香味。④凡生滚粥所用肉料一定要新鲜,以确保成品的鲜美与香浓。同时下肉料时火要猛,肉菜下锅后一熟即可离火,切忌煮得过火而使肉类变老,影响质量。而且生滚粥均需配搭适量的姜丝、葱花、胡椒粉、芫茜,这是生滚粥必不可少的香料,主要用于去除肉类的腥味和增加粥的香味,起到醒胃的作用,因此绝非可有可无的配料。姜、葱一般在上碗前放下,芫茜、胡椒粉上碗后放在粥的面上。所以,有很多外地的朋友,在广东品尝一碗看似平淡无奇的明火白粥时,无不惊叹为何与他们在家乡所吃的白米稀饭相差如此之大,讲究即在于此。很多以前在街头出售的小吃,经过一番包装,也逐步走进了大雅之堂,如陈村粉、白粥、萝卜糕等。再譬如油条是全国各地都能吃到的小吃,但在广东许多大型的宾馆酒楼,却能找到它们的身影,你会发现这里的油条格外崧化、脆嫩,这是广东的厨师对原来的油条配方与工艺进行了改良的结果。

3.注重医食同源

广东的小吃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品种,以适应身体的需要,以粥为例,清晨吃的是明火白粥或老火粥,用以清肠胃;到了中午或下午则要吃糖粥,用以滋润身体,补充盛夏酷暑所散失的水分;而到了晚上,人们在凉爽的气温下胃口大开,则要喝生滚粥来补充营养。所以在广东,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吃上一款明火靓粥,可见广东人的小吃还有一定的营养功效,这也与广东长年炎热高温的天气有关。自古以来,广东瘴气丛生、气候炎热,人们在经过一天的辛劳后,身上汗水蒸发较多,因此在饮食上较偏爱多汤水的食品,而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粥品正好满足了人们补充水分的需要。祖国医学认为粥具有补脾、清肺及促进消化的作用。早上吃上一碗明火白粥有清肠胃、清肝热等功效,明代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列举了五十多种粥品,分别有不同的食疗作用,证明国民吃粥养生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4.品种花样齐全

如前所述,广东小吃分为六大类品种,款式之多,最为群众喜爱的如油炸类的油条、咸煎饼、笑口枣、牛脷酥;糕点类的萝卜糕、马蹄糕、年糕等;粉面类的品种最能体现广东小吃的特色,如广东的布拉肠粉,成为广东人的传统小吃,而外地引进的桂林米粉,云南过桥米线也逐渐受到广东人民的欢迎。广东的粥品也名目繁多、变化多端,有传统的明火白粥、发财蚝豉粥、三元及第粥、艇仔粥,也有新近从外面引进的闸北水蛇粥、小米粥等。甜品类在广东也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广东历来是产糖区,人们很早就有吃甜食的习惯,有名的甜食品种如糖水、炖品、糖点心等。

广东小吃,是粤菜特有的一种美食,经过几代厨界大师的精心研制与发展,逐渐从小吃演变成为深受中外食客交口称赞的南国美食,体现出粤菜的别样饮食风味,它以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精致美观而着称,它的制作吸收了全国各地的烹饪工艺,并借鉴了西方糕点的制作技术,选用各种地方特色的原料,博取各家之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不断地改革、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岭南特色,其特点是品种多样,款式新颖,造型美观,逐渐从街头小吃登上了大雅之堂。现如今,在早上,只要你随便走进广东的任何一间酒楼饭店,各种各样的点心小吃不下上百种,咸甜兼备,荤素由人,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些象形点心小吃被塑成各种形状,栩栩如生,令人不忍下着。

2.3.4广东小吃欣赏

广东很多小吃的背后,都有着有趣的传说与故事,这些传说尽管其真实性已无从考究,但这些传说大多体现了岭南民俗与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劳动,很多的美味小吃正是先民在长期的劳动中积累产生的。

1.及第粥

南国的粥品,按不同的粥底、火路来分,竟有上百种之多,而其出名与营养美味则不及及第粥。及第粥原名“三元及第粥”,其得名,据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明朝正德年间,省城长堤“添记小食店”的秦老板把猪肉丸、猪肝、粉肠等配料放于一锅烹煮成粥,美其名曰“三元及第粥”,此粥味道鲜美,又寓涵好意头,甚得街坊邻里尤其是科考学子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