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
19094900000016

第16章 长三角若干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对策研究(5)

3、抓住重点领域的发展机遇,实现做大做强的飞跃

抓住网络与通信技术更新换代的关键机遇期,突破核心技术和标准研发瓶颈,加速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实现从做大到做强的飞跃。适应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趋势,重点研发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路由交换和下一代网络领域的相关核心技术和标准,构筑长三角通信制造行业核心竞争力。抓住集成电路产业丰富的技术和市场空间,在初步形成的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和原材料的产业链框架基础上,强化产业链体系的关键环节建设。适应设计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完善产业政策环境和支撑保障体系,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计策略和工艺,鼓励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与整机企业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集成电路。适应新一轮国际竞争形势,深化与国际集成电路相关资源的进一步合作,扩大集成电路出口。适应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业信息化的趋势,突出行业应用软件发展,强化嵌入式软件竞争优势,培育信息服务市场,加快软件行业实现从单一型向多元化的发展。大力发展计算机信息网络服务、文化与娱乐软件、信息内容等信息服务业;推动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森工造纸、医药、汽车、电子政务等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发展;形成通信类与消费电子类嵌入式软件并举发展的局面;协调区域间行业布局,加强长三角信息产业的区域功能定位,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

适应各类信息技术相互融合与渗透、信息产品日益集成化、多功能化,信息技术与其他各行业技术结合更加紧密,用户对信息技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的发展趋势,充分抓住数字化机遇,在核心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完善产业链体系。在有研发基础、创新空间大、市场广阔的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等领域,统筹考虑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与推广应用,将关键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融入网络、整机、装备和系统的建设中,带动相关软件、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专用设备等基础产品的突破。以3C融合和新一轮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快电子计算机制造行业向高端的转型。适应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网络计算机、笔记本电脑、高性能服务器等高附加值产品;适应3C融合的产品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多媒体移动终端等3C产品;适应企业集群竞争模式的要求,引进跨国公司龙头企业,加速国际品牌本土化进程。

4、促进劳动力在长三角区域内的流动,加强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应该结合长三角地区的特点,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减少劳动力市场分割,加快次要劳动力市场(如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使得人力资本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合理流动并实现最优配置。比如,加快次要劳动力市场(如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尽快把这些单位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在人事制度上,对在不同体制类型企业就业的高层次人才,当其工作发生变化时,应该尽量减少其烦琐的人事手续,尊重其在原单位已经为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而付出的成本,并对这些成本予以补偿,从而使得人力资本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合理流动并实现最优配置。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引进领军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培养和造就企业技术带头人,成立行业培训协会,由该组织协调行业内培训成本分担。

三、生物医药产业

(一)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概况

1、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张江高科技园区(新药研制、合同研究)为核心,徐汇枫林地区(原创研究、药物临床研究)、青浦工业园区(药物制剂、天然药物)、南汇周康地区(生物医学工程)、奉贤星火地区(化学原料药生成和出口)为扩展,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五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基地。在重点发展领域上,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坚持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专业服务三业并举,重点聚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新产品。

2、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中心,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京杭大运河、京沪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在苏州市,随着引进国际资本力度的不断加大,苏州市己成为全国知名的外资制药企业集聚区,汇集了全球制药企业50多家;葛兰素史克、礼来、普强、百特等国际知名医药企业纷纷落户苏州,外资企业己占全市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50%以上。从苏州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看,苏州由于其优越的区位资源,与无锡相似,也吸引了一大批跨国医药企业的进驻,提升了在医药行业中的地位。同时借助于当地在电子产业、制造业等方面的基础,发展了医疗器械产业,并且外向型程度较高。苏州门类齐全的电子制造产业为医药产业集群形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无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江苏省东南部,东邻苏州,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无锡外向型经济起步较早,阿斯利康、华瑞、华裕、纽迪希亚等知名外资企业己落户无锡,形成了新区医药工业,马山生物医药工业园和惠山生命科技园两个制药企业密集区。

从无锡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看,无锡自近代以来就是轻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有发展制造业和商业的传统和优势。在招商引资的政策下,吸引了一批跨国制药企业的进驻,同时吸引了一批人才,形成了具有很强研发和生产经营能力的医药企业企业,这些医药企业由于其母公司的支持极易做大做强,从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当地政府己经意识到提升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性,开始进行产业集群定位并实施措施促进其升级。

4、泰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沿岸,为长三角经济区16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沿海和长江“T”型产业带的结合部,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泰州以国有大型制药企业为主,目前己形成全国最大的中成药、麻醉药、VC三大生产基地,并形成了以新型抗生素、心血管药等九大领域为主体医药产业群。目前泰州正在努力打造“中国医药第一城”,到2015年,把泰州建成全国最大的医药加工制造基地、长三角地区医药流通信息中心、医药研发中心、全国重要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出口基地。

从泰州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看,泰州是因为扬子江药业等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优势后,对当地的医药企业产生了示范效应,刺激了当地其它制药企业、包装企业、流通企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医药企业的聚集效应,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当地政府在医药企业规模效应已经显现的情况下,将医药产业列为当地的主导产业进行扶植,并且通过中国医药城项目的建设来促进当地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

5、南京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较多的医药企业。南京市正以建立南京“药谷”为契机,以高校、研究机构为依托,建立若干实验室,加快产、学、研结合,带动企业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目前,南京已初步形成了制药、包装及其医疗器械相互配套、功能完备的产业园区和教育-研发-生产-销售“四位一体”的格局,南京正在为把浦口开发区打造成为江苏省一流的“医药硅谷”而努力。

从南京的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看,南京市的工业基础较为雄厚,技术、人力资源较为充足,但是由于过去既没有将医药产业列为重点产业,又没有在招商引资中形成医药特色,医药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在江苏省的优势不够显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处于自发阶段,政府政策支持相对于前面几个医药产业集群显得不足。目前,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己经意识到了发展医药产业和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开始制定以骨干医药企业为基础,通过政策扶植,加速了产业集群的形成的医药产业发展战略。

6、杭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杭州拥有雄厚的民营经济和灵活的体制机制,在生物与医药领域中具备较强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生物医药产业一直是杭州市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以医药和农业为主体,2007年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约300亿元,其中医药行业总产值为117亿元,规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目前,杭州市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已形成以生物技术药物为核心,现代中药为基础,现代化学药物与新型医疗器械协同发展,生物农业形成特色优势,部分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特色。

(二)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规模小、产品品种少、创新水平有待提高。由于产业集中化程度低,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很少。2008年长三角地区只有江苏省的扬子江药业集团进入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前10强,多数生物医药企业为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新药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制生产的生物技术药物多数是跟踪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的项目模仿而来,缺乏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

2、支撑技术、生产装备比较落后。由于缺乏生物技术相关的支撑产业和服务业,大部分研究开发用仪器装置、试剂需要进口。由于缺乏核心技术,限制了现代生物技术产品研究开发速度和产业化进程。

3、中小型生物技术企业发展困难。生物产业不同于IT、新材料等其它高技术产业,其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生物技术企业从开办初期到成长期的时间也较长。由于研发周期长,产业化门槛高,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型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许多中小型生物技术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往往不能大规模产业化,从而出现夭折。

4、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需要有特殊的融资渠道。近年来,长三角各地政府对生物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但由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历史不长,促进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

长三角区域内,上海、南京、杭州与其他地方的创新联系较多,在这个网络中,科研机构和大学占据了网络的中心位置,尤其是几家科研实力突出的科研机构如中国药科大学、中科院上海医药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浙江大学等更是多个企业的合作对象。这些科研机构及大学是长江三角地区制药企业创新网络中的明星。

1、生物产业发展组织体系

加强宏观管理和整体协调,形成集成优势。建议成立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两省一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全面负责长三角医药生物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编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目前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江苏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浙江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均已经完成,建议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明确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按功能组团,协调生物产业的合理布局,加强对各地功能分工的指导。

发展中介组织,组建生物医药产业协会。组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协会,吸纳优秀生物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与生物产业发展相关单位的技术、管理、营销专家参加。并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对全局性工作进行组织协调。

2、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

加强生命科学综合研究设施建设。在充分发挥现有科研设施作用的基础上。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依托,突出公益性、基础性、公共性特点,加强生命科学综合科研设施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努力形成若干高水平的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建立健全生物科技公共实验室和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地区、部门、单位界限,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在基因工程药物、干细胞、农业生物、海洋生物、工业生物等领域,组建若干具有较大规模、多学科综合交叉、创新能力强、开放运行的生物科技研究公共实验室。集聚一批国际一流的人才。在生物人才和生物产业密集区,依托有关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若干区域性的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化。建立长三角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孵化器。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择优建立数个生物技术产业重大项目孵化器。加强生物技术工程中心、GMP中试基地等建设,提高现有孵化器水平。支持生物产业基地中试公司发展,培育一大批中小企业,力争在5~10年内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生物技术产品,同时走出一条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