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
19094900000015

第15章 长三角若干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对策研究(4)

(一)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

目前,长三角已经形成以上海为龙头,以江苏、浙江为两翼特色明显的信息产业集群,其整体和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处于领先的水平。

1、上海市:综合优势明显的长三角产业龙头

目前,上海市已经形成以集成电路产业、通信产业为龙头的专业化优势产业部门。以集成电路为例,这里汇集了我国集成电路设计、生产、封装、测试最为完善、规模最大的产业链。从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上看,上海科研实力强大,人才资源丰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集中,制造业基础坚实,综合优势明显;从产业发展的环境看,上海金融、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发达;从市场需求看,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移动电话用户、家庭电脑普及率等都在全国名列前茅,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

2、江苏省:以园区经济为依托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

江苏省具有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欧美跨国公司和我国港台企业开始进入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了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升级。进入21世纪,江苏省又把电子信息产业的布局向苏南集中,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苏南有比较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是国内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富集地区,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全球较知名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且生产成本相对低于京、沪、粤等地区。目前,江苏已形成了苏州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宁开发区、无锡高新区、昆山开发区、吴江开发区、南京珠江路科技园区等一批以电子信息类项目为主、电子信息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开发园区。其中,笔记本电脑产业在江苏省渐成气候。2001年以来,中国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企业相继落户苏州和上海,全球五大笔记本电脑OEM厂家尾随而至就近提供支持,引起全球笔记本电脑产业的重心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偏移,另外,中国台湾与计算机相关的电源、连接器、鼠标、印刷电路板等细分行业的第一大企业均已在此区投资,其产量均占世界市场的30%以上。一个布局合理,上、中、下游产业链联系紧凑,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全球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正在长三角地区形成。

3、浙江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活跃的后起之秀

作为长三角的“金南翼”,浙江省中小企业活跃,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活跃,市场经济意识强,同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相比,劳动力价格便宜,沿海港口城市多等内外部环境条件,使浙江的电子信息产业近20多年保持了较快增长。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分布中,环杭州湾地区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其中,以移动通信类、软件和系统集成类产品增长最为迅速,成为拉动全行业增长的核心力量;元器件类产品和消费类产品增长平稳。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出口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对全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目前,浙江省已经发展并形成了软件、光电子、微电子、通信与网络、基础材料和新型配套元器件、数字信息家电、计算机及其配套产业等七大主导产业群。其中光纤光缆生产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均居全国第二位。在移动通信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批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企业群体,并形成了一批自主技术和产品。

(二)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1、仍处于国际产业体系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较低

研发、生产和销售这个原本一体化的企业组织活动的分离是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的重要特征。长三角地区从以满足国外订单为主的委托加工制造起步,长期以来,逐步形成了以“国际代工”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也由此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主要是技术层次普遍偏低,产品增值程度很小。从长三角电子信息产品结构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一般只具有低技术的加工能力,自身缺乏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主要的优势集中在传统整机和中低端零部件产品的大规模加工、组装上。在高端计算机网络设备、专用生产设备和测试仪器、系统集成及服务、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等关键产品领域仍然薄弱,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协同效应,制约了产品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从而成为电子信息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障碍。虽然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组装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但是身处国际分工最低端的地位使长三角地区加工制造企业长期处于最严重的竞争状态,利润也日益微薄。

长三角电子信息企业目前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跨国企业投资的生产工厂,主要是利用当地低成本制造优势,实际上是跨国企业的加工组装车间,产品的研发、营销、服务等高增值环节都在外,因而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动力;第二类是大型企业周边的配套型企业,主要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但目前产品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中低端零部件上,企业利润水平不高,加之企业规模的限制,也同样无法在技术研发上进行高强度的投入;第三类是本地的品牌型企业,这一类企业虽然重视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但由于起点较低,除个别企业和少数领域已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外,大多数仍然没有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的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上,主要还是依靠中低档产品竞争,产品的利润率较低,企业无法形成有效积累,由此导致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不足,而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的不足又导致企业向高端产品升级的进程缓慢,赢利能力和积累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低水平循环的不利局面。因此,加快提升产品与技术层次,建立健全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创新体系,打破产品规模大与附加值低之间的矛盾已成为长三角产业升级和创建国际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与产业发展规模不协调

产业链研发环节薄弱造成的产业基础不稳固是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现阶段表现出的突出问题之一。与传统产业相比较,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应用程度较高,根据应用技术的深度可以分为一般技术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美国、日本等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知识密集型为主,掌握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标准和核心技术,产业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知识积累、信息处理和智力投资;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技术密集型为主,掌握了某些应用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产业增长凭借主要产品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经初步具有全球影响,但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知识产权拥有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大多数产品附加值低,使得企业无法保证对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也没有能力深度开拓自己的品牌。跨国公司的IT研发中心落户江浙的也很少,这种局面导致了长三角两翼的电子信息产业普遍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就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而言,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的发展远远无法满足下游整机行业的需求;就各个行业而言,也存在着关键环节薄弱的问题,一些关键件和核心技术环节上只能依赖进口;就产业规模而言,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美、日、欧的水平,也很难赶上中国台湾和韩国。因此,下一步长三角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手段应该从技术层面上出发,增大技术和知识投入,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知识贡献度;加速核心技术的研发,争取在若干领域取得突破,以核心技术的突破促进产品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整体拉动电子信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且人才属地化现象严重

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中的关键因素。在各类专业人才中,整个长三角的工程技术人员占比不到15%,而科学研究人员占比才1%。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不足,影响了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到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长三角人力资本流动不畅,属地化痕迹明显。两省一市的高层次人才流动不畅,企业骨干主要来自本地。高级管理层中来自本地的比例高达74.1%,而来自长三角其他地区的比重不足10%;中级管理层中来自本地的比例高达76.2%,而来自长三角其他地区的比重也只有17.6%。企业中专有技术人员70%来自本地,而通过长三角人才流动渠道所获得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5.6%,其中来自江苏、浙江长三角以外地区的人才分别为8.3%和6.2%,来自上海的比例仅占1.1%。

(三)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当前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国内外严峻的竞争压力,国际上美、日、欧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制造环节,加强研发、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从而继续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保持优势地位;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或是通过部分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或是通过大企业战略的实施,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国内,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湾地区产业加快升级,越来越对长三角的产业领先优势构成威胁。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趋势和区域一体化趋势,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可以采取竞争合作战略,一方面整合区域资源,发挥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的区域合作竞争;另一方面在长三角区域内部充分展开以竞争为基础的合作,形成较为稳定的竞合均衡。

1、以竞争合作为基础,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速一体化发展

首先,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应以各自的优势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适合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某种程度的行业“错位”发展,避免过分“同业竞争”。其次,紧随上海,确定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方向。上海在长三角地区产业演进过程中处于“领头雁”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江苏、浙江两省作为两翼,应该主动承接上海的辐射和带动,加快信息产业特色园区建设,打破集群内低水平竞争局面,实现产业发展空间合理布局,加速区域产业一体化协调发展。第三,长三角二省一市都在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可以根据产业分工的原理,在竞争中开展一定形式的合作,组建目标一致、互惠互荣、彼此衔接的电子信息产业网络,构筑信息产业共同体,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以群体优势打拼国际市场。同时,长三角地区可以在电子信息产业上进行科研合作,创造优势名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产品和品牌,实现整个长三角地区信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例如,组建信息产业网络,在“硬件-软件-信息服务”这一产业链条上,上海应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而浙江和江苏以硬件和软件为主;在“研发-生产-销售”这一产业链上,上海应进一步扩大研发实力和影响力,增强其在国际国内的地位,浙江和江苏在注重生产的基础上;在“芯片及元器件-组件-整机产品”这一产业链上,上海应大力发展芯片和元器件环节的集成电路产业、新型显示器件产业,整机环节的现代通信设备产业、网络设备产业等等。

2、建立健全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创新体系,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及科技平台建设

通过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吸引各类资本参与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增加科技投入。增加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保证科技投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优化政府资金使用方向(分类别、分市场结构、分阶段)。推动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扶持企业的创新行为。解决政府风险投资的退出问题。通过重大科技项目招标和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建立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推动相关金融创新产品在长三角地区的使用。推动形成市场引导投资方向,政府提供政策环境,企业作为投资主体,金融作为重要手段,多方合作投资与产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区域或行业为中心,建设一批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和主导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平台支撑和服务,实现科技平台共享,鼓励科技资源的自由流动和组合利用。以充分的市场竞争为基础,以技术研发为导向,依托长三角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重点学科和科学家,重点培育信息技术等知识集群。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力量,促进产业合作。支持企业通过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促进技术标准的形成,并快速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通过两省一市和各部门的合作推动当地机构的合作,鼓励企业、研究机构、科研院所以市场为纽带形成战略联盟,强化产学研的技术创新合力。以资金匹配等方式,支持长三角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鼓励本地科研机构和企业以分包、协作等方式进行合作。鼓励企业同跨国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利用全球技术和人才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