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
19094900000023

第23章 长江三角洲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研究(1)

一、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了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走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长三角(二省一市)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的经济区,不仅要担当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而且担负着赶超发达国家的使命。通过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提升长三角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既是本地区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历史使命。

产业共性技术(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是指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徐冠华,1999),或者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李纪珍,2004)。对产业共性技术的理论分析最早来源于某些技术的公共品性质,如Granberg(1981),Nelson(1982,1984)等,其研究表明,共性技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Multi Use)、服务多用户(Multi User)的基本属性,以及使能(Enabling)和竞争前(Pre-competitive)的技术特征。长三角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区域科技的经济学特征

科研产品根据属性可分为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三类。那些基础性强、共性强的科学知识及技术成果,属于公共物品,需要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来提供或干预。企业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所需的技术,属于“私人物品”。介于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之间的技术、高风险的技术开发等,处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属于“准公共物品”,需要企业和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参与。图1示意了政府和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分工模型,中央政府主要是提供科技公共物品;私人物品主要由企业承担;而准公共物品,如为企业提供“竞争前”技术等,可由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

因此,科技活动存在明显的“使命性”,国家层面(中央)应从事外部性最大的科技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前瞻性研究与开发、战略高技术、国防科技等;区域层面从事外部性相对较小的科技活动,即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活动。这些科技产品不能完全由市场机制解决,政府必须介入这些准公共物品供给。

2、国家层次与区域层次分工与协调的需要

(1)国家层次科技发展的重点

国家从全局考虑,必须建设完整的科技体系,其基本体现是组建“国家队”——建立一系列的研究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科技平台等,其使命是国家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攻关、前瞻性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开发。国家层次重点在“高”(高技术研究)、“大”(大型科技工程、项目)、“前”(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而区域层次重点在“实”(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普”(重点发展实用技术,加强科技的扩散、推广和普及)、“全”(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缺位

自从1987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逐步削减科研院所的事业经费,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越来越处于一种要不断寻找科研经费来获得生存的状态之中,产业化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供给能力下降。科研机构转制后科研经费得不到保证,从事短期利益的产品生产削弱了长期研究实力,特别是长远的、前瞻性的研究项目。如在国家统计局调查的197家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中,有132家对转制后科技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作了回答,有74家回答转制后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了,只占回答数的56%,占调查数的37.6%。这就意味着,改革后我国尚未形成新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在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是危险的。

(3)依托区域建立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产业众多,在国家层次上难以全面规划和实施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产业技术体系应该与产业、企业密切结合,区域层次更有条件实施,更能发挥区域特色和优势。国家只抓共性强、难度大,需要以大型科技工程方式实施的产业技术(项目);把一般性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下放到区域,紧密结合各区域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产业技术中心,进而在全国集成为相对完整的体系。

同时,各区域要把中小企业技术支持体系建设作为区域科技建设的重点,如针对产业集群中的地方中小企业,建立相应的技术支持网络(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区域技术服务体系。

3、产业技术平台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人均GDP的1000-3000美元阶段,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要过渡到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阶段,目前我国总体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相对发达地区已经在2000美元以上。在这种新的发展阶段,自主创新逐渐提上日程,在总体安排上,可考虑国家层次重点在知识创新上,区域层次重点在技术创新上。前者已通过中长期科技规划得到落实,而后者尚处于“混沌”状态之中。

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认识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存在“双重失灵”:市场失灵与组织失灵,纷纷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或平台建设。如美国ATP(先进技术计划)的目标相当明确:帮助美国企业创造和应用共性技术及其研究成果,使重大的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能迅速商业化,并提升制造技术;ATP计划通过补贴和合作协议的方式,加速各种竞争前共性技术的开发,以帮助美国企业提高其竞争地位,促进美国经济增长。

4、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分工交流与合作

发展区域科技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形成各自封闭的区域科技体系,与此相反,各区域的科技供给与需求一般是不均衡的,即一方面科技能力不能完全为本区域所吸收,另一方面,区域所需要的科技又不能完全依靠本区域供给。因此,区域间和区域内的行政区之间需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大量的交流与合作。区域科技规划要将这种分工、交流与合作从自发状态提升到有组织的、更高的水平上。

各区域和区域内行政区都会致力于建立体系(创新体系,科技体系)等,加强“缺口”部分的建设,因而容易造成区域间科技资源的相互竞争,造成重复建设,区域科技规划的统筹协调功能将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各行政区的地方政府往往出于地方保护主义,阻隔资源的流动。跨行政区的区域科技规划有利于科技要素,如资金、人才、信息等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以降低交易成本,并且能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二)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的可行性

长三角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具备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动力。在客观条件方面:一是产业联系紧密。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相互间经济技术联系与联动效应比较好,尤其是上下游之间联系紧密。二是产业集聚明显,产业规模大。长三角一些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据强势地位,如化纤在全国的比重达58.8%;又如中国十大IC芯片生产基地中,有8家聚集在这一地区,占据全国62%的份额。三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科技基础雄厚,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在主观能动性方面:目前长三角的区域合作已经从由市场推动发展到市场和政府双重推动,长三角区域内,各地政府高层领导互访频繁,已经形成共同合作、追求共赢的观念,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长三角专题曾提出:依托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IC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率先试点IC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的设想;在国家“十一五”科技规划的区域规划研究中,长三角课题组分析了长三角的新兴产业(如医药、电子信息)、支柱产业(石化、钢铁、纺织)等行业的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构想。

二、长三角产业及其技术分布特征研究

(一)分析思路和方法

我们用三方法分析长三角产业发展特征,分别是市场占有率、出口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三种方法,分别衡量在国内市场总体、国家出口份额和比较优势的状况。

1、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的概念非常简单,就是以j区域I产品销售产值或增加值占全国相同产品值的百分比来加以衡量。其公式如下:

其中,是第j区I产品在全国的总产值,是市场占有率,如果市场占有率的比值越高,则垄断性越强,在全国的地位越重要,反之则愈弱。

2、出口市场占有率

出口市场占有率的概念也比较简单,就是以j区域I产品出口总值占全国相同产品的总出口值的百分比衡量。其公式如下:

其中,是第j区域I产品在全国的总出口值,是市场占有率,如果出口市场占有率的比值愈高,则表示j区域I产品在国家出口份额的比重愈高,也说明越有竞争力,反之则愈弱。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为了区分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我们引入区位商分析方法。区位商用来衡量某一行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以判别该区对这一行业的吸引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1)

代表第个行业在区的产值,代表该区的总产值;是第个行业在全国或全区的产值,则是大区或全国各行业的产值,以大区或全国某行业的区位商为100计算,如果高于100则成为专业化部门,愈高则专业化程度愈高,表明该区对这一行业的吸引力越大,通常这一数值在150以上的效果明显。

(二)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经济分布特征

我们将从21个代表性行业和按OECD的产业分类两个角度来计算并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经济分布特征。(根据OECD的划分标准,将制造业分为资源依赖性产业、高技术产业、中技术产业、低技术产业)。

1、21个代表性行业

(1)市场占有率

对长三角二省一市及长三角整体的制造业在全国的市场份额的计算结果如表1和图2,我们可以发现:

(1)就总体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主要为纺织业和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而排在后五位的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为资源和能源加工业;排在中间的是: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就上海看,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而排在后四位的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型产业。

(3)就江苏看,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要纺织产业上下游有关的行业;而排在后四位的分别是: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主要是食品类和能源加工型产业。

(4)就浙江看,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纺织产业上下游有关的行业;而排在后四位的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要是资源与能源加工型产业,诧异的是浙江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市场份额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