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情感的修养,是以职业道德知识为基础,在情感这一更深的层次上“练内功”。通过职业道德情感的修养,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崇尚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鄙夷不道德行为,树立起正确的道德理想,产生强烈的见贤思齐的情感与愿望,从而把模范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职业道德情感修养较之职业道德知识修养更难。因为职业道德情感是在职业道德理论修养的基础上产生的对道德是非观念的价值判断,是在个人感情的较深层次上形成的较稳定的思想意识。形成和改变某种职业道德情感,比起形成和改变某种职业道德理论知识,要长久得多,困难得多。
正因为职业道德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因此它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稳定、强大的精神动力,积极影响人们的职业道德行为。要使人们形成或改变某种职业道德情感,不但要依靠人们的理性,更要依靠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持之以恒的磨炼。
(三)坚定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道德抉择的力量和坚定精神。当人们把职业道德认识变成个人自觉的行动原则,不为工作环境因素、社会风气、他人干扰和影响,时时处处坚持它的正确性和正义性的时候,就形成了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的锻炼之所以重要和必要,是因为人们履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往往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冲破各种阻力,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诸如各种错误舆论的非难,亲友的责备、埋怨和误解,以及物质利益的诱惑等等。
在主观方面,由于履行职业道德义务不可避免地要和个人利益产生一定的矛盾,有时需要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还需要克服来自本身能力及身体状况造成的困难,节制个人欲念,在工作中排除个人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干扰等。面对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坚定顽强的职业道德意志,就可能在面对各种考验时动摇不定,放弃初衷,甚至屈服于各种压力或诱惑,或者由于一念之差而做出错误的道德抉择,造成不良的后果,轻者违背职业道德,没有做好工作,重者造成工作上的严重失误,甚至酿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憾事。因此,锻炼坚定的职业道德意志,就能保证一个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面对任何考验和诱惑,不违纪,不失节,不有违职业良心,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四)树立职业道德信念
职业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要求、义务的真诚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它是深刻的职业道德认识、炽烈的职业道德情感和顽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人们常说,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更为稳定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人们一旦通过长期认真的学习,理性的思考,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楷模的熏陶、影响而牢固地确立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信念,就会以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意志和执着态度,依照自己确定的信念来选择行为,也能依据自己确定的信念来鉴定自己的行为和别人行为的善恶。
在现实生活中,凡是在各行各业中做出突出成就的先进模范人物,无不源于他们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如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李素丽,是北京市公共交通公司的一名售票员。她之所以坚持十几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广大群众誉为“盲人的拐杖、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老人儿童的亲人”,就是因为她把立足岗位为人民服务作为她职业工作的最高信念,坚持“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正是因为她把立足岗位为人民服务作为她职业工作的最高信念,她才能为自己制定出这样的服务原则:“礼貌待人要热心,照顾乘客要细心,帮助乘客要诚心,热情服务要恒心”。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社会主义各行各业的职业工作人员,要想在自己的职业工作中做出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的成就,决不能凭一时的工作热情,而是要靠持之以恒的精神,靠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的工作。为此,就必须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信念。
(五)养成职业道德习惯
所谓职业道德习惯,就是指个人的某种职业行为成为反复持久的、习以为常的惯例。从更高的要求上来说,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要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使从业人员能按照道德规范去行动,而是要进一步把这种行动变为自己日常的职业习惯。一定的职业道德习惯总是一定的职业道德信念的体现。雷锋把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也要捡起来放进工具箱里备用;党的模范信访干部吴天祥把人民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当做心中的一件大事,设法让群众满意;徐虎年复一年地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为周围的群众义务修理上下水管道,为群众排忧解难,无一不是源于深藏于心中的高尚道德信念。所以,要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习惯,就必须树立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就是知、情、意、信、行这五个互相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环节的统一。职业道德知识是前提和依据,职业道德情感和意志是两个必备的条件,职业道德信念是核心和主导,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是最终的目的和结果。
第二节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努力学习理论知识
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理智的、自觉的道德养成过程。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养成,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职业道德理论更是职业道德品质形成不可缺少的理论前提。一个人如果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要求都不大了解,更不知道为什么要确立这些原则、规范和要求,那就很难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很难有正确、理智的职业道德行为。这些重要的道德原则问题包括:
1.价值观
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同一阶级的人其人生价值观也不尽相同。人生价值,实质上就是个体的人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是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原则和态度。确立怎样的人生价值观,对一个人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在对待、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如果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把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而认为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无足轻重的,那么他在一生的为人处世以及职业工作中,必然时时处处表现出强烈的利己主义的思想倾向和行为方式。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善于打“小算盘”,利用自己的一点小聪明,不时地占到一点“小便宜”而沾沾自喜,但是,贪图个人蝇头小利的结果,只能是降低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威信和名誉,丧失了各种可能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丧失了工作单位、上级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从而切断了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获得更大个人价值和利益——个人社会价值的道路。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贪小便宜而吃大亏的道理,往往是许多人不甚明白的。
2.荣辱观
一个人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分清什么样的职业行为是高尚的、光荣的,什么样的职业行为是卑鄙的、不光彩的;怎样的为人处事方式是应该肯定的,怎样的为人处事方式是应该否定的;怎样的工作态度是值得赞扬的,怎样的工作态度是被人看不起的;怎样的人生是令人羡慕的,怎样的人生是人们所木屑一顾的……这种荣辱观的确立对职业道德养成的影响也是直接的。具有了是非分明的正确的荣辱观,才有可能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或其他因素所困,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就不会因善小而不为,因恶小而为之,始终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3.幸福观
幸福实质上是由于人感到某方面的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性格爱好不同,人生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带有主观性,也必然带有差异性。实现了同一个目标,办成功了同一件事情,有些人感到很幸福,而有些人则并不以为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的标准是多元的。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应该有所差异的。
然而,幸福的主观标准又是受社会客观标准制约的,因而又带有客观性。这是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又是受社会关系制约的。个人对幸福的追求不能建立在牺牲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这是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必须遵守的伦理道德底线。马克思主义认为,积极向上的幸福观是在符合社会利益条件下的个人精神满足。个人只有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使个人的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个人的工作与成就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才能真正体味到幸福的真谛。人们不但受益于整个社会道德的进步,受益于他人的道德行为,更因为自身道德水准的提高,使心灵更加充实,行为更为得当,而取得更多的成功,得到更多的愉悦。所以,道德建设并不是对社会成员的束缚,而是使社会成员更加幸福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