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理解、尊重每个人正当的个人利益
物质资料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对物质利益的关心和追求,是推动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客观原因。尊重和保护人们正当合理的物质利益,鼓励人们去争取美好富裕的生活,也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因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富裕和幸福,这是正常的。人人树立“上岗靠竞争,收入比贡献”的敬业意识,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谋取个人合理、合法的利益,理应得到肯定和尊重。
集体主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在集体主义旗帜下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离开了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力量,也就谈不上稳定的个人利益。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可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也就没有集体,离开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也就无所谓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不尊重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将会妨碍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而整体利益的发展和壮大也会受到影响。
(4)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矛盾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代表了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核心,在全社会处于首要和主导地位,个人利益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更不能用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作为代价来满足个人利益。必要时,要用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来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正如人们常说的:“大河无水小河干,小河无水大河浅,小河齐向大河流,大河小河一齐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必须注意防止和克服利己主义。我们工作,从根本上讲,是为他人、为社会。
从表面上看,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薪酬可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仅仅是直接目的,但薪酬不是工作的根本目的。以薪酬为目的的人在工作中并不快乐,体会不到幸福。因为,人生不是游戏,工作也不是游戏。人在工作岗位,就要做事,就要负责;既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又要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因为这是社会赋予我们的一种责任。我们所奉行的集体主义,使劳动者走出了狭隘的个人圈子,从全社会的范围来思考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心胸变得宽阔,眼光变得远大。实际上,这里有一个为了什么而工作的问题:如果把眼睛仅仅盯在薪酬上,仅仅把工作看成是谋生,就变成了仅仅为活着而工作,这是庸俗、无聊的。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并不是为了吃饭。如果把眼光放远些,想想他人,想想社会,想想国家,想到自己的工作是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是满足社会需要,工作就会超越谋生的层次,辛劳中会充满快乐,奋斗中会伴随幸福,人生就变成了为工作而活着,这才是崇高的、充实的工作观。
“为活着而工作”,与“为工作而活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而工作,具体表现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是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生动再现。“我为人人”,强调的是,从业人员要把为他人、为集体、为全社会而工作当做职业人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还要讲“人人为我”,两者均不可缺少。如果单讲“我为人人”,那些有崇高理想、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表现出类拔萃的员工的个人利益和合理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讲贡献、讲道德的人在某些情况下就要吃亏。目前的职业道德建设状况尚不尽如人意,重要原因之一是职业道德仅仅在少数人那里得到体现,还没有成为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只有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员工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心中有国家,形成人人有道德,人人诚实劳动,才会有人人享受幸福生活的局面。这样,职业道德才不仅是一种理想,而是一种秩序;不仅是少数人做好事、行善事,而是每一位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遵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商品生产是一种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这个交换中客观地包含着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属性。正因为如此,人们称市场经济为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规则及其运行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包含道德内容
根据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所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个决定本身就体现了道德因素。它不偏不倚,奖勤罚懒,促进社会发展。
(2)等价交换的原则体现道德要求
它要求商品的价格符合内在的价值,从而使商品交换者之间实现等量劳动的等量交换,做到公正、公平。
(3)商品价值实现包含道德要求
生产的商品必须对社会有用才能实现价值。只有你对产品质量负责,对别人负责,别人才能信任你,使你得到利润的回报。即只有我为人人,才能达到人人为我。
(4)价值规律通过最优化地配置资源体现道德要求
在价值规律竞争机制的作用下,谁的产品更受社会的欢迎,谁吸纳的资源就多,谁的产出就多,创造的社会财富就多,自己占有、支配的社会财富也愈多,最终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体现了奖优罚劣的道德价值观。
(5)市场经济创造一种优胜劣汰的环境,促进社会进步
我们同时也要看到,驱动市场经济的根本动力是利益机制,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着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象。市场经济的“趋利”特点,必然形成市场主体对“利”的追求、对“义”的冲击,导致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享乐腐化、金钱至上、假冒名牌、缺斤短两等现象的出现。市场经济这种二重性的存在,必然要求每一个从业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历史上人们对待道义和功利的相互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一般说来,利泛指利益或功利,而与义相对应,通常指个人的私利;义与“宜”相通,泛指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义,也可指所要求维护的公共利益。孔子最早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价值标准,孟子也提出:“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它们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实际上是封建统治者借以掩饰其阶级私利和压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道德武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其价值标准是以自我满足、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为行为准则的。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把金钱作为判断和评价一切的价值标准,认为“利益是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利益根本不是别的东西,只是我们每一个人视为幸福所必须的东西”,赤裸裸地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金钱万能论,这必然导致极端利己主义、极端功利化倾向,产生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中包含着对“义”、“利”关系的深刻认识。所谓“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强调服务的社会效益,提倡的是无私奉献精神。所谓“利”,即利益,是指工作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利益,主要指的是员工的薪酬以及职位的晋升、表彰、奖励等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是“义”和“利”的辩证统一,人们在争取和获得物质利益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必然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不能违反“义”的要求而不择手段去追求“利”,同样,也不能只强调所谓的“义”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妨碍人们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我们要确立的是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现实生活中,只讲义,不讲利,只讲无私奉献,不讲合理取得利益,在社会产品尚未极大丰富、尚不能按需分配,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第一需要的现实条件下,必然影响从业人员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只讲利,不讲义,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势必走向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把个人主义凌驾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之上,甚至达到见利忘义、利令智昏的地步,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紊乱,人际关系恶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阻碍。道德和个人利益并非水火不容。事实上,二者的结合才出现了社会的和谐与富裕。它们是市场经济这枚硬币的两面。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人与人对等,既要讲义,又要讲利;既要有自己的利益,也要照顾别人的利益。
现代社会,知识经济迅速发展,而拥有知识的人才的职业道德显得特别突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科技工作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创造,为社会、为人民做出很大的贡献,在奉献中实现自己光彩照人的价值;而一个职业道德存在问题或有心理缺陷的科技工作者,可以极为方便地通过计算机网络给社会造成各种混乱和巨大损失。
当义和利发生冲突,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必须以义为重,牺牲暂时的利;因为义本身包含了整体的利、长远的利,我们不能因小利失大利,因眼前的利失去长远的利,用自己的一生去赌,去换回一时的小利。在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反对“一切向钱看”的扭曲的价值观。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是社会财富的典型表现形式,但金钱不是无所不能的,钱可以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奢侈品,但买不到文化;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权威;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奉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人,对钱的追求是通过合法、合理、合情的手段和途径而得到的,从而推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这里金钱体现了它的正价值。而对于“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人,不顾一切法律、道德的约束,只要能赚钱,不择手段,从而侵犯了群众的利益,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在这种情况下,金钱成了一种负价值。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义利观中的利,既包括个人利益,又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所要求维护的国家和人民利益。即个人利益的获取必须做到取之有义。这表明,利不能脱离义孤立存在。同样,如果离开利,义则会成为一种与人们现实生活无缘的、空幻玄虚的观念。由此可见,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以此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义利观。
(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作用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个人职业行为的动力
在个人职业行为中,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情感和个人意志、信念的力量构成了个人职业行为的动力系统。人人都渴望事业成功,人人都渴望获得荣誉,渴望实现人生价值。这种需要、动机和个人信念作为一种个人工作的源动力,促使每个从业人员在职业行为中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不断超过以往的成绩。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对个人职业行为起导向作用
每个人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企业严明的职业纪律、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促使每一个从业人员不断地朝着积极工作、钻研业务、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方向努力,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从而引导、促使每个人全面发展。现实生活中,管理严格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要好一些,而管理不善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要差一些;同是一个人,在职业道德执行严格的企业的表现是一种状况,而在职业道德执行不严格的企业的表现又是另一种状况,关键是导向不同。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现实中大量的事实证明,哪一个企业重视职业道德建设,产品质量一流,服务质量一流,营销战略一流,形象信誉一流,这个企业就会成为明星企业,这个企业的产品就会成为名牌产品,不但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还会带动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各行各业只有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从而对社会主义经济起推动作用。
4.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保证作用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而且是促进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强大武器。社会风尚是各行各业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的综合反映,社会风气的好坏,往往通过各行各业的职业风气表现出来,各行各业的职业风气又是通过具体单位、从业者的职业道德风貌体现出来的。只要各单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工厂就会有好的厂风,学校就会有好的校风,商店就会有好的店风,农村就会有好的村风,各行业就会有好的行业风气,全社会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思考题:
1.职业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人生的成功之道?
3.为什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
4.道德有哪些特点?
5.为什么说职业道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核心?
6.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点和核心是什么?
7.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义利观?
8.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