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草药入门400问
19100700000003

第3章 中药药理与归经(2)

12.进食补药是多多益善吗?

许多人认为,使用补药有益无害,不作食补,便作药补,甚至多多益善。其实不然。如大补元气、强心固脱的人参,其性甘温,虚热之人服用后病情加重,正常人长期多服可引起兴奋、烦躁不安、血热妄行,甚或心力衰竭而死亡;鹿茸大温大补,用不对症,即引起头晕、烦躁、不眠、鼻出血等;银耳本为滋阴降火,如属虚寒证,反而病情加重;久服滋阴补血药,会出现胸腹胀痛,不思饮食,甚至腹痛泻泄;感冒发热、消化不良,或其他热性病患者,服了补药,不但无强壮作用,反而导致病邪内蕴,一时难以痊愈;生活奢侈,经常过食肥甘的人,服了补药,不单无益于病,反而增进脾胃呆滞,导致病情加重,最后无药可救。

据《清宫秘史》记载,光绪皇帝曾患痰涎壅盛,胃脘经常胀痛,且不思饮食。令太医开补药进用,以补往日少饮食欠缺营养。服后不但病势未减,反而加剧。后来太医煎药时,偷抓了一撮莱菔子(化气开滞)合煎,3剂病愈。皇上大喜,并赏赐太医。殊不知,这正是一撮莱菔子的功劳。原因是平日过食肥甘厚味,而致脾胃功能减弱,运化失调,再施以补品,犹如火上添油。

种种事实说明,补药不可滥用,更不是多多益善。应根据病人的体质、阴阳是否偏盛、四时气候寒温等,经医生诊断后,决定是否使用,同时应掌握好服用量。

13.煎服汤药应掌握哪些原则?

古人服药,一重煎造,二重服法,倘不择而遂之,其医术至高,药物至精,病邪仍难以除去,故宜加谨慎。

(1)煎造要求:详遵处方,仔细察看,有属烊化者,有属先煎后下者,有属冲服者,有属另煎兑入者,亦有包袋煎者。必遵方嘱从事,切不可随意混合,以防效价丢失。当此之后,令其恭诚至意者,添以净水,没药于陶器之中,先以武火煎开10~15分钟,然后用文火煎熬30~45分钟,煎好后纱布滤其汁,选适当的温度服之,亦可连煎二三次,滤汁于容器内,后分次温服。

(2)服用方法:古人服汤药,其病在上者,不厌频而少;其病在下者,不厌频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如下。病在上者,先食而后药;病在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宜饥时而在日;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

14.中药命名的依据是什么?

中药命名,是我国古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生活、临床和药材采集实践中,逐步积累下来的经验,经过思维、推理等形式而创设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价值。一般来说,可归纳为以下10个方面。

(1)以产地命名:这在药物中占很大比重。如四川产的药物,药名前多冠以“川”字,如川芎、川贝母、川乌、川黄连、川楝子等;浙江产的药物,多冠以“浙”字,如浙贝母、杭白芍、杭菊花等;广东产的药物,多冠以“广”字,如广陈皮、广木香、广藿香等;河南产的药物,多冠以“怀”字,如河南怀庆府一带(今焦作市属7县)的怀菊花、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等。其他地区所产的,依此类推。

这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说明这个地区的产量大、历史时间长,二是对地道药物产地的肯定,以示和一般地区产品有区别,让人们尽可能地选用地道药物。

(2)形态特征命名:药物形状千姿百态,有似人形、似动物、似物品、似植物者不等,而这些都为人们所熟悉。故以形态特征命名,便于寻找采集。如人参、白头翁、猫爪草、双钩藤、三颗针、马鞭草、半边莲、猪牙皂、九头狮子草等。

(3)以颜色命名:即取黑、白、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泽命定的中药名称。如黑玄参、白胡椒、白蔹、白药、赤石脂、红丹参、红花、黄芩、黄连、绿升麻、青皮、蓝青黛、紫草绒等。这些除了有助于人们看色辨药以外,与中医五行说中的五色是否有配属关系,尚待考证。

(4)以气味命名:以药物本身具有的特殊气味命名者,实际上是指明此类药物本身具有的自然气味,及其与中药五味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包含着其性状鉴别的特征。如甘草、木香、香附、苦杏仁、苦参、鱼腥草、龙胆草、五味子、酸枣仁、臭阿魏等。

(5)以药物功能命名:此类药物,都具有特殊的治疗功能,并常常可作为单方使用。如接骨木、伸筋草、益母草、大活血、骨碎补、闹羊花、千里光、草决明等。

(6)以药用部位命名:绝大多数中药是选用植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治病,故这种命名方式最为广泛。通过这些名称,可以全面了解药物的利用部分,科、属、种名,便于合理地采收、加工、炮制。如瓜蒌根、全瓜蒌、莲房、莲子、藕节、紫苏叶、苏梗、青木香、马兜铃等。

(7)以生长采集期限命名:这是启迪和督导人们,要顺天时地利,不失时机地去采集药物。如半夏、夏天无、迎春花、腊梅花、六月雪、忍冬藤、霜桑叶等。

(8)以人名命名:这些大都带有纪念性质,大多依据历史故事、传说而来。如杜仲、徐长卿、何首乌、使君子、牵牛子等。

(9)以国外进口药命名:多寓意产地国及进口途径。如番泻叶、番木鳖、胡黄连、诃子(诃藜勒)、通大海等。

(10)以加工成型或异色而得名:如建曲、鹿角胶、彩云曲、霞天曲、半夏曲、红曲等。

15.中成药命名的依据是什么?

我国中成药,大部分是根据治病功效、方剂来源、产地、中医常用术语、服用对象、历史典故、传说以及儒家思想等内容进行命名的,有较强地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有些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按其范围,可归纳为以下12个方面。

(1)按功效和主治范围命名:这类名称便于医生按用途选药,对症治疗。如止咳定喘丸、拨云散、清音丸、妇科调经丸、跌打丸、十全大补丸等。

(2)按君药和功效混合命名:它最大的优点,是依据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首先交待了君药,再配之以佐使药,能够迅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木香顺气丸、香砂六君子丸、香砂和中丸、朱砂安神丸、银翘解毒丸、桂附理中丸、牛黄清心丸等。

(3)按服用剂量命名:它说明此类药物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并寓意这些成药内含有毒烈剧性,不宜多服。故连同主病范围、服用剂量等,并命于其中。如七厘散、十滴水、喉痛一粒丸、牙痛一粒丸、九分散、一粒珠等。

(4)按药物组成命名:这种命名方法针对性强,说明君药具有较大的适用效果。如丹参片、半夏片、桔梗片、复方五味子片、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独活寄生丸等。

(5)按处方来源命名:主要说明此类药物是根据古代名医名方选配的,配方合理,功效显着,毋庸置疑。如源于《金匮要略》的金匮肾气丸,源于《济生方》的济生肾气丸,源于《和剂局方》的局方至宝丹,源于《千金方》的千金止带丸等。

(6)按方剂创始人和产地命名:用这种方法命名,既宣传此类中成药的历史、疗效,又寓意这些方子多有来源。如云南白药、季德胜蛇药片、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南通蛇药、黄氏响声丸等。

(7)按中医常用术语命名:它以中医五行、脏腑乘侮关系和中药归经的理论,阐明了药物的用途。如泻肺热的泻白散,健神安眠的安泰丸,治心血亏损、心悸不寐的归脾丸,治疗产后恶露的失笑散等。

(8)按药物色泽和外观命名:直接以药物的色泽命名,虽无特殊意义,但可以起到区别辨认的作用。如红棉散、红升丹、白降丹、碧云散、桃花散、三黄片、紫雪丹、红膏药、绿膏药等。

(9)按方剂药味种数和分量命名:说明此方几味药配合后,可发挥君臣佐使的治疗效能。如一捻金、二冬膏、三仙丹、四虎散、五仁丸、六一散、七厘散、八珍膏、八宝眼药、九味羌活丸、十枣丸等。

(10)按治疗对象命名:它直接以治疗对象与药物的用途共同命名,使学者对这些成药一目了然,有利于治疗选药。如女金丹、安胎丸、益母丸、妇科调经丸、男宝、小儿回春丹、小儿百寿丹等。

(11)按历史典故、人名和传说命名:这种命名法,主要是寓意此类药物神奇或独特的作用,并伴有一定的纪念性和功用续传性。如华佗膏、史国公酒、冯了性药酒、天一散、坎离砂、玉泉丸、天王补心丹、缩泉丸、雄狮丸等。

(12)按传统儒家思想命名:这些带有一定的崇拜思想或遵古色彩,目的是为了增强人们对此类药物的信赖感。如至圣丹、孔圣枕中丹、六神丸、定坤丹、霞天曲等。

16.中药的抗衰老作用主要在哪几个方面?

历代医家对中药补益健身、延缓衰老的认识,尽管提法不同,其精神实质基本上是一样的。直到19世纪医药科学的巨大发展之后,对中药抗衰老的作用,才有共同和明显的认识。按现代医学衡量,其具体作用,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免疫功能:因人体调节免疫功能靠几种细胞起作用,尤其是吞噬细胞至关重要。通常老年人吞噬细胞减少,功能下降,T细胞、B细胞和干扰素的数量不足,以致抵抗力低,衰老加快。研究证实,人参、黄芪、灵芝、蜂王浆等,能增加吞噬细胞的数量;生地黄、玄参、党参、枸杞、鹿茸、阿胶等,能刺激和促进T细胞生长;肉桂、银耳,可使B细胞数目增加;香菇、白术、甘草、五味子,有促进干扰素合成的作用。因此它们都有调节免疫功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调节内分泌系统:人体内有一种腺细胞,可分泌各种激素,通过对酶活性中心的调节,来控制各种物质代谢。如果内分泌功能紊乱,激素效能失控,人就会出现各种疾病。如性激素下降,性功能减退,衰老也就自然加快。可用鹿茸、淫羊藿、肉苁蓉(大云)、五味子等中药,调整人体内分泌,也可以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3)调节物质代谢:人体内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是不断运转的,通常依赖于酶的催化作用,以调节细胞代谢,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人参、黄精、麦冬、白术、秦皮、桑叶、白芷、甘草等,则具备这种调节细胞代谢、维持生理正常的功能,可以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4)调节钙通道:钙具有极为重要和广泛的生理作用,能调节神经兴奋、递质释放、细胞分泌、肌肉收缩等。现代医理和生理研究表明,许多钙拮抗剂和激动剂,在对钙通道的调节及抗衰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糖尿病和支气管炎等,都与调节钙通道有关。

(5)清除自由基:人体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具有强烈氧化作用的物质——自由基。它能使细胞膜变性变质,使遗传信息发生错误,使蛋白质丧失应有的生物学功能,破坏物质代谢规律。

如陈皮、高良姜、黄芩、核桃仁等,都可以消灭自由基,产生抗衰老作用。

当然,延缓衰老过程,增加人体生命,并不仅仅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它是一项包括诸多因素在内的奥秘,又是庞杂的高科技工程,有待于医药科学工作者去积极探索、实践、总结,使人类更加健康的生存。

17.哪些药物和食物不宜同吃?

历代药学着作中,对药物和食物不宜同食,都有不同程度地的记载。但过去多是医家熟悉,人民群众大多数不了解,故屡因同食致胃肠不适甚或中毒,或者同用后药效减失,并且不知其所以然。现列举数例,引为警惕,以保安全。

甘草忌食猪肉;乌头忌食牛羊肉;

人参忌食萝卜;榧子忌食绿豆;

薄荷红苋菜忌鳖肉;羊肉忌食西瓜;

香蕉忌食芋头;皮蛋忌食黄糖;

豆腐忌食兔肉;柿子忌食螃蟹;

狗肉忌食绿豆;蜂蜜忌食生葱。

就常规而言,这些药物与肉食类和蔬菜类很少配合在一起使用,但有时无意之中同时食用者,亦在所难免,轻则肠胃不适,重则出现中毒反应,不可不慎。还有的药物与食物同用后,使药效大大降低,如人参本为补气,萝卜或莱菔子散气,两者作用正好相反。再如鳖肉同红苋菜同用,即产生中毒反应。而捕捉来的鲜鳖,如果盖置不严,让蚊子叮咬后,鳖肉就不能再食了。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的。

第二节中药归经

18.中药归经的意义和范围有哪些?

所谓归经,是指药物进入肌体后,对脏腑或经络病变起作用,根据其所具有的特殊性能和选择性能,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通常应当明白以下几种概念,以便合理地进行处方调配。

(1)性味归经:按药物的5种气味,分辨出它们各自的主要归经作用。①辛入肺经。肺经之病,所用的大多是一些辛温药物,以促其皮表畅通,使肺宣降自如,保证气血正常运行。但过食辛,则致筋急而爪枯。②甘入脾经。脾经之病,大多使用的是甘淡味药物,助其脾土健壮,纳五谷吸收和消化,得其营养,使肌肉日渐丰满。但过食甘,则致心气喘满,骨痛而发落。

③苦入心经。心经之病,大多使用苦寒药物,以泻其心火,促使血流畅达有序,保其神志安宁。但过食苦,则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皮槁而毛拔。

④酸入肝经。肝经之病,使用的大多是酸涩药物。肝脾相益,新血始生,有足够维持人体需要的血液,自然精气神旺盛。但过食酸,则致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使肉胝皱而唇揭。

⑤咸入肾经。肾经之病,大多使用咸寒药物,下注软坚散结,保持肾水健旺,行动有力,耳目聪明。但过食咸,则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脉凝涩而色变。患肾炎和高血压的病人,尤其要少吃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