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患病以后,正常心理的稳定状态被打破,导致心理对外界的敏感性增强。尤其是在了解到患病后可能导致终生残疾,难以恢复正常工作,最多见的反应是焦虑,易于激动,常为一些事情发火、暴怒。
也有人变得抑郁,产生消极和失望情绪,失去与功能残缺作斗争的信心。也有人表现为完全依赖别人的照顾,退化到儿童心理防卫。把一切事物及与自己有关的人都看作是为其利益而存在的,过去他常考虑别人的需要,现在一切都要为了自己。患病前有兴趣的事物现在不感兴趣,并且常只对为他发生的并有利于他的事感兴趣。
康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急性期患者不同,在急性状态下的结局常常不是恢复就是死亡。然而康复期患者所面临的是残疾,包括肢体上的残疾和脏器功能上的残疾。这种残疾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存在的。当一个正常人受到疾病的打击,尤其是致残后,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心理变化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加以适当地治疗,将会对患者的疾病恢复有很大帮助,而不良的刺激会使患者的康复过程受到阻碍。
良好的周围环境,自身的积极配合会使患者早日康复。作为医护人员及患者的亲人都要了解一些患病后人的心态变化,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关心患者,对患者表示极大的同情和深刻的理解,使患者能把内心隐藏的秘密、希望和要求都如实地反映出来,为以后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了解到患者的真实想法后,不仅仅是听患者的叙说与宣泄,而是在恰当的时候抓住要害,与患者面对面地交谈,让患者认识和放弃不合理的信念,矫正对问题的片面看法,改变其消极的情绪,逐渐建立起合理的信念。帮助患者彻底摆脱不合理的信念,从不良的情绪中解放出来,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善于使用合理的思维,善于用理性战胜非理性。要让患者面对现实,自强不息,看到希望,争取最好的结局。这些会大大加快肢体的功能恢复,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心理因素不仅对肢体的功能恢复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对疾病的加重与减轻也起到很大作用。正处于恢复期的中风患者很可能由于情绪上的打击,使病情复发或原有的病情加重,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中风患者说来,除了肢体及其他生活能力的康复外,即使在完全恢复了肢体及其他功能以后,也要注意心理因素的长期调和,使患者处于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中。人们要对患者关心、亲切,社会各方面要给中风后遗症患者提供方便,使他们处处觉得安全、平等、舒畅。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对于患者的康复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中风患者如何进行心理调治
精神因素是中风的主要诱因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特别是脑出血患者,多于情绪激动时发病。临床上,恢复期的患者因精神因素而导致病情加重者也比较常见。所以,心理治疗对中风患者的康复及防止病情恶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神志清醒的中风患者,往往恐惧绝望,烦躁焦虑,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或者易于猜疑动怒。这就要求患者家属密切配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急躁,不厌烦,精心对患者进行治疗及照顾其日常生活,同时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鼓励他们参加娱乐活动,增加其对生活的乐趣,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分散他们对疾病的不良情绪和注意力,积极配合治疗,以促其疾病早日康复。
(1)说理开导法:是指借助多种非药物的方法,控制、改善或调整患者的精神情感状态,从而治愈、缓解或控制疾病,使患者的心理趋于康复。通过交谈使患者了解自己的情志障碍所在,用浅显易懂的道理说服患者,解释病情,使之发泄心中郁情,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从而积极主动地加以自我调节,控制情志,主动解除消极的心理状态,使不良的心理得以纠正。由于此类疗法多运用语言进行疏导,故又常称为语言疏导法。此法多适用于较为通情达理的心身疾病患者,而对昏蒙多疑者,可能反而增加其忧虑。语言和词汇是心理治疗最为有力的工具,语言是对大脑皮质产生影响,并通过大脑皮质作用于躯体的强有力的刺激信息。所以,医师在进行劝说开导时,应掌握语言的技巧,设法取得患者的信任,以便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病症的患者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其目的是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疑虑较重、多犹豫者,由于疑虑和困惑导致心身疾病,而又因困惑、多疑,心绪不能自拔,常常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以致病情加重。若能采取针对性措施,解除其疑虑,消除精神负担,破疑释误,常可从根本上治愈其病症。对于此类患者既可采用语言开导为主,又可适当借助其他一些手段(如针刺、点穴、音乐以及暗示性药物治疗等)。如由于外界条件所限,患者过分压抑、胆怯、内向而愿望不遂,积日成疾者,常可采用顺从患者的某些愿望,满足其一定的要求,以改善其不良的情感状态,纠正心身异常,从而使心身疾患获愈。从古今验案来看,医家们常用此法及时满足患者某些合理的意愿,但对于某些不合理或者客观条件尚不允许的意愿,应进行疏导说服。
(2)以情胜情疗法:此法与具有一定主动性的畅情疗法有所不同。在临症治疗时用畅情之类的主动心理疗法治疗后,其效果不良,患者的不佳心理状态或消极情绪并未明显改善,而且患者难于从心理上主动配合治疗,此时就应采取某种方式对患者的心理上或情感上产生一定的强制作用,以纠正其不良心理和消除情志障碍。此类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状态是被动地给予纠正,故有人称之为制情被动疗法。在运用此类疗法时,由于具有强制的性质,有一定的难度,应用时一定要慎重选择,不可过于草率。
(3)意念诱导疗法:是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施加影响,诱导其不经理智地考虑和判断,直观地自觉地接受医师的治疗意见,主动树立起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实践中常用意念诱导,包括语言示意和借物示意等。
语言示意不仅包括词句语言,而且还包括行为语言,例如医师的神态、表情、动作等都会给患者带来很深的影响。在治疗中,若巧妙运用语言,暗示其某些有关疾病的情况,可使患者无意中加深对病况的了解,从而消除其心理因素,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其不良的情感状态,使心身疾病得以好转或痊愈。借物示意是指借助于一定的药物或物品,使患者得以相信,以此解除患者的心理症结,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在临床上所应用的安慰剂就是通过这一途径而在某些患者身上起作用的。
中风后遗症患者如何积极进行心理康复治疗
进行心理治疗时,在情感上给予患者支持同情,分担患者的忧虑和痛苦,可以帮助患者战胜病痛,树立信心。但也不能无原则地迁就,无休止地安慰。应一边给予积极地治疗,一边帮助其进行一些基本生活的训练。适当地让患者做一些简单而不需限制时间和数量的家务活或一些轻微、程序简化的工作,对患者都是有益的,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