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患者经简单治疗后就能复原吗
中风患者经简单治疗后就能复原吗?其实不能。有些人一旦中风发作就无法复原,他们因此死亡或终身残疾。事实上,常常有人患上非常轻微的中风而不自知,其后该病也不药而愈。那些患过不太严重的中风而活下来的患者,中风后果可能有很大差异,因而身体的康复程度差别甚大。预后取决于许多种因素,包括是脑的哪个部位受伤、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脑子其他部分的代偿能力、药物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患者本身的意志力和努力。
治疗中风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其后果,或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就以血凝块引致的中风为例,患者或许应该服用减慢凝血过程的药物,以防止旧的血凝块增大,并预防新的血凝块形成。这些药物称为抗凝血药。例如已发现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凝聚,而血小板的凝聚可能激发凝血过程。假如中风是由出血引起的,则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再服用抗凝血药,这种药会使出血增多。
治疗中风可以从药物开始,但是不以药物结束。实际上,药物治疗期可能相对较短,病情已受控制后的复康治疗期则长得多。
中风患者暑天停药对不对
夏天气温很高,在高温天气里,许多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半身不遂患者及家属误认为此时阳气太盛,此间服药不如立秋以后药物的利用吸收好,因而有一部分患者减少药量甚至不服药。
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当暑热外蒸、毛孔开放时,机体最容易受外邪侵袭。而中风患者本来气血虚弱,若遇外邪侵袭,很容易使中风复发或旧病加重,再加上许多患者在伏天擅自停药,更进一步增大了中风发生的可能性。
现代医学证明,中风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稠度、心功能不全等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在中风后要坚持长期合理治疗,把血压、血脂、血黏稠度控制在一个良好的水平。以降压药物的应用为例,高血压患者一般伴有动脉硬化,用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后,若突然停用降压药,血压就会突然反弹,加之动脉管壁硬化,弹性减弱,血液会突破血管自身的调节机制而引起出血。反之,若擅自增加降压药的剂量,血压降得过低,血流速度减慢,亦可因本来黏稠的血液滞留阻塞血管而引起脑血栓。
中风患者需要静养吗
中风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后,家人出于对老人的孝心而给予周到的照料,不让患者参与一些生活自理活动。其实,中风患者这样静养,不但影响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且还易造成废用综合征:
瘫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有赖于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与肢体之间神经通道的促通,这种通道的建立只有对肢体进行不断有效的刺激才能完成。因此,中风患者应早期进行康复运动锻炼,只要病情稳定(一般在发病后3~5天),就应开始康复锻炼活动。起初可由旁人帮助患者对偏瘫肢体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并按摩及提担肌群,让患者练习翻身及起坐等动作,然后逐步过渡到练习站立、扶物步行、用手抓握物品等活动,让患者慢慢学会洗脸、刷牙、穿衣、进食、上厕所等日常生活活动。
康复运动锻炼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微小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以进一步调动患者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中风患者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合理的康复运动训练,可明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为什么低血压也要防中风
有些人常说:“我的血压是处于低血压状态,绝对不会发生脑出血。”其实,这种观念真是大错特错,低血压的人发生脑出血的实例不在少数。
众所周知,血压过高易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中风;而血压偏低也可诱发脑血栓形成,也能导致中风。这是因为在血压较低时,脑血流速度缓慢,甚至暂时停顿,使本身黏稠度偏高的血液易在已发生硬化的血管壁上形成血栓。事实上,多数脑血栓形成发生在老年人安静睡眠时,因为这时老年人心跳偏慢、血压偏低、血流缓慢。
所以,处于低血压的人也要时时谨慎,如出现头晕、站立不稳,甚至晕厥时应检查血压。在积极防治动脉硬化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同时,防止和纠正低血压,预防脑血栓形成。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高血压患者,平时服药应遵循逐渐增量和个体化原则,防止服用降压药物过量及降压作用过快,应尽可能选用降压作用平稳的药物。②慎用安眠药。很多老年人因失眠而长期用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氯丙嗪等药物,此类药不但能抑制大脑皮质,也能使血压降低,产生低血压。③处于低血压的人若有营养不良的状况或一下子喝大量酒,便会使原本已低的血压很快地下降。所以,低血压的人少饮酒为宜。
④积极治疗老年性低血压。老年人因自身调节功能减退,常有低血压发生,若平时常发生头昏、黑蒙、昏厥症状,应积极对症治疗。
如何走出预防中风的误区
有些人为了预防中风,常年服用阿司匹林。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预防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有限;同时阿司匹林有一些副作用,禁用于消化性溃疡病、有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或对水杨酸过敏者。老年人患高血压的概率高,如果平时血压高、药物控制得不好,服用阿司匹林就增加了脑出血倾向,此时必须权衡利弊,慎用阿司匹林。只有那些没有阿司匹林禁忌证,同时存在多种脑血管病因素或频繁发作“小中风”时才宜服用。
许多老年人都知道高血压既可能导致脑出血也可能诱发脑缺血,因此降压心切。但是降血压过快、过低却潜伏着危险。因为慢性高血压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曲线右移,换句话说就是脑组织已经适应了偏高的血压,一旦过快地降低到所谓的“正常”水平,脑血管调节功能丧失,反而促使或加重脑缺血。现在公认的方法是治疗个体化,即根据各人原来的血压水平、动脉硬化程度、自我感觉等将血压降到合理的数值。这个合理数值目前尚未定论,原则上应接近正常血压或略高,如果降压后感到头晕、手麻或原有症状加重,即提示血压可能降得太低了。
一些老年人对脑血管病有一种恐惧心理,害怕自己有一天会动不了,因此每天很早就起床,活动几个小时,有的常年爬山、扭秧歌。
实际上一些老年人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身体的耐受能力有限,因此锻炼身体要因人而异,不要超过身体所能承受的程度。特别是凌晨至上午的一段时间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时刻,从平卧状态起来,老年人的血管调节能力差,脑部供血反比平卧时减少。
如果再剧烈运动,血液更趋向于四肢肌肉,心、脑的供血相对减少。
冬季外出锻炼,身体循环差,也不利于脑组织得到充足的血液。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在晨间锻炼,虽然有许多好处,但也应该量力而行、适度活动,遇到异常气候不妨在室内活动筋骨。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增高的人越来越多,特别在中老年朋友中比较常见。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许多人谈“脂”色变,一旦被查出血脂过高,便立即服用降血脂药,结果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副作用。高脂血症在一定意义上属于“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因此,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手段。据统计,约3/4的高脂血症患者通过适当的锻炼、减肥、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能使血脂降至正常水平。因此医学专家认为,身体健康状况尚可的人,除非血脂很高、非药物疗法无效,一般不宜服用降血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