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菲兹(1320~1389)原名夏姆苏·丁·穆罕默德,他的笔名哈菲兹是阿拉伯语词,意思是“能全文背诵《古兰经》的人”。此外,他还有许多绰号,如“神舌”“神学家”“设拉子学者”“设拉子夜莺”等等。从这些绰号可以看出他在伊朗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说明哈菲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饱学多才的学者和圣哲。据说,在伊朗,《哈菲兹诗集》的发行量仅次于《古兰经》,至今伊朗人民仍以他的诗句占卜吉凶祸福,称他的诗集为“命运手册”,因而在伊朗文学史上获得“彼岸世界的喉舌”的称号。
哈菲兹的祖籍是伊斯法罕,他的父亲卡玛鲁丁从伊斯法罕迁至设拉子经商,他就出生在伊朗有“诗都”之称的设拉子。父亲去世后,他的两个哥哥都自寻生路,幼年的哈菲兹也只好独自谋生。他曾在面包房当过学徒。哈菲兹虽然陷入非常贫困的生活之中,但仍然渴望学习,就拿出自己劳动所得的有限收入中的一部分去拜师学习,因而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他曾师从设拉子的着名学者赛义德·谢里夫·查尔查尼和艾卜·阿卜杜拉·基瓦姆丁学过教义学与诗艺,因而20岁时,即以博学多才闻名遐迩。由于在诗坛上崭露头角,诗名远播,巴格达和德里的君王曾多方邀请哈菲兹入宫赋诗,并希望他做自己的宫廷诗人,均遭到崇尚独立自主精神的诗人的拒绝。哈菲兹除诗歌创作外,还是一位造诣不浅的宗教学者,他写下了大量阐述《古兰经》的着作,但使他蜚声国内外的不是宗教着作,而是他的抒情诗。
哈菲兹的诗歌创作主要是抒情诗,此外还有少量的颂诗、短诗、鲁拜诗(四行诗)。最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是近500首“嘎扎勒”(亦译哈宰里)。这是伊朗古代流传的一种单纯的抒情诗的传统形式,在鲁达基和拉比比的诗歌中也曾出现。但作为一种诗体,一般认为它是在苏菲派诗人萨纳伊(1080~1140)手中定型的。莫拉维、萨迪都是“嘎扎勒”的高手,哈菲兹则是令人倾倒的伊朗“嘎扎勒”的大师。这种抒情诗是一种讲求韵律的联诗,形式较为自由,一般由7~12个联句组成,至少5个,多到20多个,只用一个韵脚,一韵到底;联诗中的联句有时上下关联,多为独立成诗,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境;通常要在最后一个联句中点出主题,并出现诗人的名字。哈菲兹推陈出新,传承并大胆地发展了这种传统诗体,不论语言艺术创新,还是题材内容的拓展,都达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水准。
哈菲兹的抒情诗一般没有标题,也不太注意情节是否连贯,注重抒发主观的感受和描写客观景物,抒情中不乏哲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因此,多少年来,一些评论家认为哈菲兹是一个歌颂“夜莺与蔷薇”“醇酒与美人”的浪漫主义诗人,这显然是对诗人的误解。他的颂酒诗既有借酒浇愁或及时行乐的雅兴,又有对现实不满抨击当道的愤懑;他的爱情诗里既有现实的、尘世的爱情,也有虚幻的宗教的爱情。诗人往往在蔷薇花香袭人的时刻、夜莺婉转歌唱的夜晚,神思却在探索人生的奥秘而遨游太空。实事求是地说,哈菲兹的诗歌创作除“悠然见南山”之类的诗外,也还有“金刚怒目”式的诗,说明他并非整天整夜浑浑然和飘飘然。
哈菲兹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是蒙古人伊儿汗王朝统治的末期。自蒙古人发动西征以后,铁蹄所到之处,攻城略地,生灵涂炭。中亚各国人民特别是伊朗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和损失,许多历史名城夷为平地,文化摇篮变为废墟,文人学者成批地惨遭屠杀,数不尽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化为灰烬,平民流离失所,幸存者四处逃亡。旭烈兀建立的伊儿汗王朝在伊朗历史上是以愚昧落后、暴虐无道闻名,被称为“黑暗时期”。诗人生逢这样的离乱之世,一生中经历多次改朝换代,深感人世无常,回首平生遭遇,顿觉人生苦多乐少,他在一首诗中慨然长叹:
人生与荣华富贵皆是过眼云烟,
这是我毕生千百次总结的一点。
哈菲兹心目中的美就是善,他把暴政看作是最大的恶。诗人理想中的社会是一个和平的、公正的、博爱的、和谐的社会。根据伊朗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下层穷苦的平民敢于在威严的执政的帝王公侯面前要求伸张正义,帝王将相能躬身听取下情,被认为是德政的象征、明主的标志。在阿塞拜疆诗人内扎米的着名《五卷诗》和他的同窗好友、塞尔柱王朝的贤相尼让牟的名着《政论》中,都有类似的描述。哈菲兹毕生与之斗争的是专制、愚昧、虚伪、不公正和道德沦亡,他始终渴望的是正义、幸福与自由,这一切在现实面前都化为泡影,他曾对以奸邪诡诈、野蛮凶恶着称的穆扎法尔王朝的奠基者穆巴里扎·丁·穆罕默德的暴政做诗加以抨击和规谏:
你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只是不要去折磨别人,
在我的教法里,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罪愆。
啊,美之国的君王,请务必重整朝纲,
莫让在陛下国度里无人敢在路上鸣冤。
穆巴里扎死后,年青的沙赫·舒贾阿继位,执政初期采取宽容政策,人民暂时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哈菲兹也在诗中有所表述:
黎明时刻,天使在我耳边悄悄报道喜讯,
在沙赫·舒贾阿时代,人们可以重开酒宴。
往昔年代,有识者惶恐不安,谨言慎行,
如今,敢怒不敢言的缄默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这四首两行诗中所谈的主要是禁酒与不禁酒的问题,但它与当时的执政当局执行的政策紧密相连,也就是说当时的当政者执行的是禁锢政策还是宽松开放的政策。
哈菲兹的诗歌创作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他在精神上的追求,以及时代进程和他本人的社会处境,使诗人的注意力最终从外在的客观世界转向内在的精神世界,诗歌的风格也有所变化,前期的抒情诗语言质朴,内容通俗易懂,着眼现实,宣传人生享乐主义,后期的诗中,崇尚精神自由,寻求灵魂的安宁,用的是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因此内容也不易理解。但总的说来,哈菲兹的诗中歌唱现世幸福,赞美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揭露和嘲讽了社会虚伪与宗教偏见,表现了对社会道德沉沦的不满和追求自由的激情。在许多颂酒抒情诗中,流露出他放歌痛饮的豪放以及洁身自好、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在大胆讴歌纯洁爱情的抒情诗中,充分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爱情、渴望个性解放的心理。在咏叹春天、鲜花,呼唤自由、公正的抒情诗中,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之情,以及关注下层人民命运的深情。这些诗歌珍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堪称是伊朗抒情诗的巅峰之作。
豪爽而又自信的哈菲兹曾经自豪地赞美自己的诗歌:
哈菲兹啊,哈菲兹,
你那迷人的诗篇,
已远播到埃及和中国疆界,
名扬罗马和列依周边。
从黑眼睛的克什米尔人,
到萨马尔罕的突厥族,
人们传诵哈菲兹的诗,
伴着它载歌载舞。
哈菲兹啊,来吧,朗诵一首
悦耳清新的诗篇!
你的诗歌令人振奋不已,
它能安抚人们凄苦的心田。
哈菲兹称自己的诗超越了先辈诗人,其实,他绝非一个恃才傲物的狂妄之徒。他对前人和智者钦佩有加,承认自己写诗的本领是前人和老师们培养和指点的结果。
哈菲兹赞美自己的诗,没有言过其实。他辞世后,他的生前好友古兰丹姆搜集整理诗人遗存的诗稿,汇编成册。古兰丹姆在其序言中说:“苏菲派歌颂真主时,听不到哈菲兹激动人心的诗,就唤不起狂热的感情;酒徒欢聚时,不吟咏他的情意绵绵的诗句,就感到意犹未尽。”的确,哈菲兹的诗雅俗共赏,悲喜皆宜,各个阶层、各种境地都有这只设拉子夜莺婉转动人的歌声。神圣的宗教“打依尔”圈子、粗俗的狂欢豪饮场面、热恋的情侣、思乡的游子,都即兴吟咏他的诗,激发内心的情感,抚慰“凄苦的心田”。
在哈菲兹的全部诗歌中,歌唱爱情与美酒的诗,占有很大篇幅。特别是爱情诗,感情炽热奔放,想象丰富瑰丽,可以说,爱情诗是他最为美妙动人的华彩篇章。他评价自己的情诗说:“哈菲兹的行行情诗,都充满真知灼见,赞美吧,那迷人的气息和那美妙优雅的语言!”哈菲兹用优美的曲调歌唱爱情,以爱情的美声呼唤人间真爱的知音。“哈菲兹诗歌的曲调,迸发着爱情的呼唤;这歌声从设拉子唱起,如今在伊拉克和汉志响遍。”
这只美丽的设拉子夜莺歌唱的爱情神圣无比、纯洁无瑕。
爱情的神圣天地,
远远高于理智的宫殿。
只有把生命放在衣袖里,
才能去吻她的门槛。
在爱情的道路上,
需要圣洁的心灵,
一个心地纯洁的热恋者,
胜过千个灵魂肮脏的富翁。
在哈菲兹的诗中,爱情是神圣的,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追寻者需要有一颗圣洁的心灵,方能为爱情献身。“我把宝贵的生命,抛到了亲爱的人的脚下,此外还有什么,值得把生命热血抛洒!”
在诗人眼里,“两个世界的荣华富贵,对热恋者犹如一颗麦粒,爱情价值连城,富贵荣华渺小无比。”
诗人一生都在追求和讴歌爱情,直到暮年,还是爱心不泯,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的童贞之心和对真爱的矢志不渝的理想:“我生来就命中注定,与爱情难解难分;不能有丝毫的改变,这是书写好的命运。”
诗人神秘而庄重地说,自己对爱情有着崇高的目标,“自从你的爱情,赋予了我写诗的本领,我就家喻户晓,人们交口把我赞颂。”这里所说的“你的爱情”也可理解为真主的慈爱,因为诗人在另一首诗中针对嫉妒者说,是真主赋予了他写诗的天赋和智慧,才有了自己“甜蜜的韵律,美好的诗句”。不过,后人普遍认为哈菲兹不是苏菲诗人,而只是一个具有苏菲主义情感和风格的诗人。苏菲诗人常以圣洁的爱情来借喻对真主的爱,通过全身心投入地、炽热地、忘我地爱真主,以求最终获得真主零距离亲近的喜悦,哈菲兹的爱情诗有一些是直接赞颂真主的,或是直接表现爱情的,意义明确无误:“你昏昏庸庸冥顽不灵,不懂爱情之路无止境;对真主无尽无休地爱,乃是天经地义的事。”“真主啊,我求求你,不要把我从梦中唤起,在沉睡中把她思念,饱尝着独有的甜蜜。”
不过,哈菲兹的爱情诗,多为表现现实的爱情的,其中许多描画情人或美人容貌身姿的诗写得真是美轮美奂,富有雅趣。
你的两只眼睛,
在整个突厥地方引起动乱。
玛秦和印度,
已向你的秀发缴纳税款。
你的那张秀口,
使海德尔生命水永葆青春;
你的甜蜜的红唇,
使埃及的冰糖无人问津。
一旦你的睫毛,
把征服世界的弓箭举起,
多少颗跳动的心啊,
将一个一个中箭倒地。
心儿挣脱了你的酒窝,
又悬挂在你的秀发上。
啊,它刚从陷阱里逃出,
紧接着又陷入罗网。
哈菲兹的抒情诗,最能凸现语言魅力的是他的爱情诗。他写情人或美人羞花闭月、摄人魂魄的美,写自己刻骨铭心、神往心驰的爱,比兴新奇,比喻恰巧,极富夸张,妙趣横生。有一首联诗中的对句中以母乳垂滴来形容美人如婴孩般稚嫩滋润的嘴唇和肌肤,这使得我们赞赏的“弹得破的脸蛋”的妙句黯然失色:“从她蜜糖般的红唇下,母奶依然垂滴——尽管她每根睫毛在闪,都会把人置于死地。”
诗人以皓月和太阳比喻情人光彩照人的花容月貌,以刺芒满身的玫瑰对照柔顺绵软的秀发,香草比喻茸毛,宝石比喻朱唇,水仙映衬醉眼,秋波是穿心透骨的利箭,云杉在美人婀娜多姿的风姿面前相形见绌,情人身上芬芳的气味分明是华夏和突厥的麝香,逃遁蹦跳的猎物形容热恋者的心跳……风情万种的意象和意境,美不胜收,妙不可言,仿佛把我们带入一个童话般仙女云集的天国仙境。情不自禁,在此又信手摘录几个联句:
云杉啊,你是否看见,
她那亭亭玉立的形象?
在这百花争艳的花园里,
还有谁把你的美欣赏!
你面颊的光辉,
月亮也要青睐。
玫瑰在你面前,
也将失去光彩。
水仙花孤芳自赏,
过分地卖弄风骚。
来吧,让她一睹你的波光云影,
它定会在你面前深深拜倒。
那么,哈菲兹所抒写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我们在诗歌中看到,他的笔触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多种领域,上至君王,下至乞丐,三教九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他关注和揭示的对象。不仅凝视自己的同类,而且还以极其慈祥的目光望并用心贴近一些弱小细微的生灵。广闻博识的哈菲兹,没有用更多的笔墨写名山大川,没有写江河湖泊,也没有写名胜古览,而是饱蘸着生命的汁血,深情地描绘草木小鸟等一些小生灵。这是因为在他眼里,所有这些具有生命气息和灵性的生灵都和人一样,都是爱与被爱的对象,人类应该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关爱和呵护自己身旁的这一切生命存在,唯其如此,这个世界才会成为幸福祥和的乐园。“人和一切生灵,都是爱的结晶;你该不断求索,争取幸福的前程。”是否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饱含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和宗教精神的博爱思想,把诗人所抒写的“爱”提升到了一个“人类大爱”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