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1
19102300000021

第21章 已经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发展情况(18)

半自动售票机可实现单程票及储值票的售、补退票功能,车票输出速度为100张/min。全线设PQST01型全自动售票机2台,可实现纸币识别,硬币识别,自动售票,自动硬币找零等相关功能。

3号线AFC系统车票采用了Mifareult ralight卡(单程票)、Mifare M1s50卡(储值票及员工票)、armcpu卡(移动轻轨行卡、长白山IC卡)。

2.客流数据

3.运行时间

4.票价情况

单程票长春轻轨采用阶梯票价,有2元、3元、4元3种票价,全程4元。对于轻轨的票价,目前选择的是“2元、3元、4元”的阶梯票价。3号线、4号线实现换乘后,继续实行“2元、3元、4元”的阶梯票价,票价和乘坐距离成正比。

2.8.7长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单位

为了实施长春轻轨工程建设,1998年7月长春市政府批准成立了轻轨建设的项目法人单位长春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更名为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性质为国有独资,注册资本为18.9523亿元(同时成立了长春市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21.3亿元)。经营范围为轨道交通建设、经营和管理。

公司设置董事会、工会、党委办公室、团委、办公室、地铁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审计部、运营事业部、安全保卫部、企业管理部、工程部、计划部、总工办、材料供应部、设备部、工程前期工作部、总务部、工程收尾办等20个部室,下设房地产公司、广告公司、供热公司、物业公司、机电公司、建安公司、运营一公司、运营二公司等8个分子公司。

2.8.8长春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

1999年,长春轻轨一期工程经国家批准立项后,于2000年5月27日,长春轻轨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拉开了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序幕。2002年轻轨3号线一期开始试运营。然而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的轻轨线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针对这种情况,长春市于2003年编制了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提出不仅要建设轻轨4号线,而且还要发展两条地铁线路。长春的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条件达到了申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条件,轨道交通的建设对加强长春市中型城市地位、构塑合理的城市布局具有重要的作用。截至2011年,长春市已完成轻轨3号、4号线工程;2020年完成全长为39km的南北、东西两条地铁线;到2050年,完成最后的外围支线5号、6号、7号地铁线路,届时长春市全长256.9km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将全部建成。

目前,长春轻轨3号线一期、二期工程已经贯通运营,轻轨4号线已经实现全线贯通运行,正在建设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并正在积极开展地铁2号线的前期准备工作,长春市已经步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良性发展道路。

2.8.9长春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大事记

1981年,全国第一次轻轨工作会议后,长春市政府开始着手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准备工作。

1985年,市政府组建了“长春市轻轨筹备办公室”。

1986年,市政府向建设部申请实施“轻轨科研实验线路”,并获得建设部的批准。

1994年,完成《长春市轨道交通线路走向方案》、《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长春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简介》等最初文本的编制工作。

1997年3月,长春市政府第30次专题会议决定:长春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列入“九五”计划/此后完成了《长春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说明》、环线工程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客流调查与预测》。

1997年10月。长春市政府第99次专题会议确定长春市轻轨一期工程进入可实施阶段。

1998年4月,在“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初评估会上,专家组通过了预评估。

1998年7月,“长春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同月,由吉林省环保科研所完成的《环境评估大纲》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和环保评估中心的审查。

1998年9月,长春市政府第100次专题会议把快速轨道交通工程作为重点项目列入工作目标。宣告成立“长春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长春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及“长春市轨道交通筹建办公室”全面启动了长春轻轨环线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1999年2月,时任副市长刘元俊主持召开市政府第2次专题会议,全面部署快速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1999年6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向国家计委发出对长春轻轨工程的评估报告。

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长春轻轨工程正式立项。

1999年10月,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环评专家组对长春轻轨《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评估。

1999年11月,国家计委委托中咨公司对长春轻轨一期工程作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

1999年12月,长春轻轨一期工程的初步设计通过审查。

2000年5月,长春轻轨一期工程试验段开工建设。时任市委书记米凤君,时任市长李述等领导为工程奠基。

2000年6月,国家计委转发了国务院对可研报告的批复。

2000年8月,国家计委下达关于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环线一期工程地方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3.54亿元债券的通知,以保证工程进度。同月,省计委转发了国家计委对长春轻轨的开工批准。至此,完成了长春轻轨工程的全部前期准备工作,即国家的审批程序。

2001年12月,轻轨一期工程竣工试通车。

2002年10月,轻轨一期工程试运营。

2003年5月,轻轨二期工程试验段开工。

2005年10月,轻轨二期工程贯通试车。

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长春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006年12月,轻轨二期工程试运营。

2008年10月7日,轻轨三期(试验段)工程开工。

2009年3月,编制完成《长春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环评报告》。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报送了《长春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0-2016年)》。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长春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长春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1年5月25日,长春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已于开工建设。

2011年6月30日,轻轨4号线(东大桥站-车场站段)观光运营,9月26日试运营。

2011年9月15日,长春地铁1号线被列为第二批开工建设的解放大路站、自由大路站、南湖大路站、卫星广场站、南环城路站五站五区间工程已经招标完毕。

2011年11月17日,长春地铁2号线一期勘测工作开始,为长春地铁2号线设计提供依据。

2011年12月30日,长春轻轨4号线全线实现贯通运行,其中东大桥站-车场站载客试运营。

2.9武汉

2.9.1武汉市2011年城市轨道交通进展最新动态

2011年9月21日晚8时,我国首条地铁过江隧道顺利贯通。过江隧道(即江积区间)是2号线一期工程连接汉口和武昌的关键枢纽,隧道全长约3100m,采用泥水盾构施工。

2011年12月10日,武汉地铁2号线积玉桥站到体育南路站双向贯通,2011年12月31日,王家墩东站主体结构封顶,标志着着武汉地铁2号线的21个车站主体全部封顶。2号线一期工程王家墩主变电所也于2011年11月28日顺利封顶。

2.9.2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规划

1.武汉市城市概况

武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人口约为970万,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中国大陆七大中心城市之一。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全市面积8467.11km2,全市常住人口910多万人,流动人口200万。人口密度882人/km2。

武汉市2011年GDP达到6756.2亿元,同比增长12.5%。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959.0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达到23738.0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73.26亿元,增长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55亿元,增长22.1%。

2.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武汉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规划期内,武汉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为把武汉建成为城乡一体化、开放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武汉市的城市发展目标是:5年时间,巩固中部中心城市地位;10年时间,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规划的核心区要集中体现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和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重点布局以商业、金融、贸易、办公、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用地。各中心区片重点布局行政、文化、娱乐、体育、商业等公共设施及居住用地。各综合组团重点布局大中型工业区、居住区、大型对外交通设施、市级商业副中心、教育科研设施、博览中心、体育中心和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市场用地。

3.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经国务院同意,2011年初国家发改委批准了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0-2017)。据悉,这是继国家2006年批准武汉市上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后的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017年前,武汉市将建成7条轨道交通(含轻轨、地铁)线,总规模将达到215.3km,基本覆盖全市。其中,地铁7号线属首次提及,具体站点尚在研究之中。这7条线分别为:在延伸现有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4号线的基础上,新增3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其中,1号线连通堤角到东西湖;2号线连通常青花园至光谷;3号线一期起于三金潭,终点沌阳大道;4号线起点汉阳永安堂,终点武汉火车站;6号线连通沌口和东方马城;7号线起于金银湖,终点南湖;8号线连通东西湖金银潭至南湖。

目前,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已投入全线运营;2号线、4号线全面开建;3号线、6号线、8号线部分站点已启动建设,在规划期内,武汉市将斥资3000亿元修建540km的轨道交通网络,其中70km力争于2013年建成。

根据武汉市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武汉将在2017年前完成市内城市轨道交通覆盖,可分担武汉公共交通客流量的35%,过江交通的80%,基本形成覆盖武汉三镇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逐渐缓解和改善江城交通拥堵的状况,引导和促进新城区开发建设。武汉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7年)。

武汉市规划了12条主城区轨道交通线路,线路总长度达540km,设站309站,2017年前建成的7条,过江通道7条,静态投资约3000亿元。

根据远景规划,武汉轨道线网由3条市域线(轨道交通7号线,轨道交通10线,轨道交通11号线)和9条市区线(1~6、8、9、12)构成,其中7条过长江、3条过汉江。3条市域快线联系主城与六大新城组群,重点盯住武汉CBD、城市副中心、新城组群中心以及机场、火车站重大对外客运枢纽.适应城市客运主要流向,引导新城组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

9条市区线由5条跨江线路和4条镇内线路构成。加密主城线网密度。促进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布局优化,实现主城用地的集约发展。

2.9.3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规划

武汉市近期轨道交通规划是2017年前建成7条线路,总规模将达到215.3km,基本覆盖全市,其中尚在前期研究的是6号线、7号线和8号线。

1.城市轨道交通6号线

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起点位于武汉新技术开发区的沌口体育中心,过车城路,穿越南太子湖,沿江城大道北行,过博览中心,走鹦鹉大道至钟家村、琴台路,穿越汉江后到汉口;沿中山大道向东,过江汉路、大智路,穿越京汉大道向北走香港路、唐家墩路,穿越张公堤;向西过常青花园,到东方马城,穿越银水湖,沿金山大道至终点环湖西路,线路全长约32.883km,共设置27个车站。预计2017年建成。

2.城市轨道交通7号线

7号线穿越了武汉市东西湖区、江汉区、硚口区、江岸区、武昌区、洪山区等6个城区,线路全长29.303km,全为地下线,共设车站19座,最新走向方案起于天河机场,经金银湖、东方马城、王家墩,沿建设大道、澳门路,从三阳路过长江,然后折向武昌火车站,经南湖,终点至纸坊。

3.城市轨道交通8号线

武汉市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起点位于武汉东西湖区金银潭大道,往南过后湖大道、幸福大道、竹叶山、赵家条,走黄浦大街,过永清街拐向芦沟桥路,穿越长江,到徐家棚,过和平大道,走徐东大街,到东湖欢乐谷,全长20km,设15个车站,预计2016年建成。2011年的最新规划方案设立3.6km的“华侨城支线”,在华侨城游乐园、居住区附近设立地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