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
19104700000107

第107章 剧论(31)

张伯起——名风翼(1527-1613),号灵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戏曲作家。所传传奇有《红拂记》、《祝发记》、《窃符记》、《虎符记》、《灌园记》、《扊扅记》六种,合称《阳春六集》。

梅禹金——名鼎祚,明戏曲作家。详见本书《题昆仑奴杂剧后》注释。

肉胜于骨——喻戏曲作品辞藻富丽,但关目不佳,情趣不足。

可笑杨升庵以务头为部头(数句)——王世贞《曲藻》:“杨用修乃谓务头是‘部头’,可发一笑。”任中敏《中原音韵作词十法疏证》引录《曲藻》这段话后称:“按:杨氏原语待考,《通雅》云,教坊有部头、有色长。升庵曰周德清误呼部头为务头,可笑也。”杨升庵(1488-1559),名慎,字用修,四川新都人。明文学家,能文、词及散曲,着作达一百余种,后人辑其重要的为《升庵集》,散曲有《陶情乐府》。

《胡子藏院本序》——黄宗羲在序文中对戏曲创作的要求与徐渭、叶宪祖等人一脉相传。“宜俗宜真”这一段话是徐渭在《题昆仑奴杂剧后》中说的。叶宪祖曾宣扬过这种观点,黄宗羲在本文中又给以肯定。黄宗羲对具体戏曲作品的评价,其出发点略似于王骥德,颇垂青于“浓与淡之间”。因而,既鄙薄奇俗之作,也不赞成过施文采,而特别欣赏徐渭、汤显祖、梁辰鱼、吴炳等人的作品。

清·邹式金

邹式金——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字仲愔,号木石、香眉居士,江苏无锡人,作有杂剧《风流冢》。继明沈泰《盛明杂剧》初、二集后,续编《杂剧三集》(《杂剧新编》),所收杂剧作品三十四种,多出于清代作家之手,亦有少数明末人作品。

诗亡而后有骚,骚亡而后有乐府,乐府亡而后有词,词亡而后有曲,其体虽变,其音则一也。声音之道,本诸性情,所以协幽明,和上下,在治忽,格鸟兽。故《卿云》歌而凤凰仪,《淋铃》作而马嵬走。夫子删《诗》曰:雅颂得所,然后乐正。未尝分诗乐为二。其后士大夫高谈诗学,不复稽古永言和声之旨,遂专以抑扬、抗坠、清浊、长短责之优伶。淫哇相袭,大雅沦亡,而五音、六律、九宫、十三调渐作广陵散。虽以铁崖之才、酸斋之学,不得与王、白、关、郑辈并驱争先,而张打油、胡钉铰,几几乎厕足词坛,亦可哂矣!

自宪府先赓,王、康嗣和,士大夫始知章甫端冠外,别有此一种风流教化。于是有词隐先生起而主持风雅,明阴洞阳,引商刻羽,争衡于调之全、半,较辨于板之寸、分,穷工极巧,究竟自然。嗣后作者波委云属:司马标秀于新安,玉茗称雄于江右,山阴以瑰奇自异,荀令以尖冷鸣新,娄水王、吴,痛决与浓丽争驱,吴江沈、孟,隽永与纵横竞爽,究其所得,各擅专长。迩来世变沧桑,人多怀感。或抑郁幽忧,抒其禾黍铜驼之怨;或愤懑激烈,写其击壶弹铗之思;或月露风云,寄其饮醇近妇之情;或蛇神牛鬼,发其问天游仙之梦。云璈叠奏,玉屑纷飞,以至字忌重押,韵黜互犯,固足踵元人之音,夺前辈之席矣,然而北曲南词,如车舟各有所习。北曲调长而节促,组织易工,终乖红豆;南词调短而节缓,柔靡倾听,难协丝弦。又全部宏编,意在搬演,不重修词,临川而外,佳者寥寥;不若杂剧足以极度一时之致,辟之狭巷短兵,杀人如草,东坡所云;数尺而有干霄之势者,令人目眩眉飞也。

幽居无事,邮筒往来,得若干种,先梓行之,用公同好。或有桃花扇动,竹叶尊开,黛春山,龋呈皎雪,低徊宛转,顶叠关生,如香云卷雨,寒玉嘶风,欲歌,欲泣,欲眦裂,欲魂销,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倘亦《小雅》之志、风人之遗乎。忆幼时侍家愚谷老人稍探律吕,后与叔介弟教习红儿,每尽四折,天鼓已动。今风流云散,舞衫歌扇,皆化为异物矣!是刻亦过雁之一唳也,为之三叹!

辛丑秋,香眉主人邹式金题。

——《杂剧三集小引》

[注释]

幽明——泛指有形与无形、阴与阳、夜与昼、死与生之类相对的事物。《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治忽——治理与怠忽,安定与荒乱。《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

卿云歌而凤凰仪——《卿云》,古歌名。相传舜将禅位给禹时。卿云见,于是和臣僚一起唱云:“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古人认为卿云是祥和之气。凤凰仪,语本《尚书·益稷》:“箫韶九乐,凤凰来仪。”按,这里指的是《韶》乐而非《卿云》歌。

淋铃作而马嵬走——《淋铃》,曲名,指唐教坊曲《雨淋铃》,亦作《雨霖铃》。相传唐玄宗于马嵬坡赐死杨贵妃,初入斜谷时,霖雨过旬,于栈道中闻铃声与山相应,因悼念贵妃,就采其声制《雨霖铃》曲以寄恨。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

雅颂得所,然后乐正——语见《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不复稽古永言和声之旨——不再稽考古代诗乐中的声歌之学。

抑扬、抗坠、清浊、长短——泛指音律知识和歌唱能力。抑扬,指声音高低起伏。抗坠,指歌声高低,《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清浊,清音和浊音,《曲律·论阴阳》:“清则轻扬,浊则沈部。”长短,长短句,指曲子。

铁崖——元文学家杨维祯的号。

酸斋——元散曲家贯云石的号。

王、白、关、郑——指王实甫、白朴、关汉卿、郑光祖。

张打油、胡钉铰——指俚俗之人。张打油,参见《作词十法》注释。胡钉铰,唐贞元、元和间人,以钉铰为业,率意为诗,远近号为“胡钉铰诗”。

宪府——指明初戏曲、散曲作家朱有炖。有炖谥宪,世称周宪王。

王、康——指明代戏曲、散曲作家王九思和康海。

章甫端冠——章甫:古代冠名。《礼记·儒行》:“(孔)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因借以指儒家之学。

司马标秀于新安(四句)——分别指汪道昆、汤显祖、徐渭、范文若四位明代着名戏曲作家。

娄水王、吴——娄水,即娄江,在江苏常州一带。王,疑指戏曲作家王元寿。吴,指戏曲作家吴炳。

吴江沈、孟——沈,指戏曲作家沈自晋。孟,疑指戏曲作家孟称舜。

禾黍铜驼之怨——指变乱、亡国的怨恨。禾黍:《诗·王风》有《黍离》篇,诗《序》称这是西周亡后,周大夫见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时所作。铜驼:西晋索靖知天下将乱,因指洛阳宫门铜驼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见《晋书·索靖传》。

击壶弹铗之思——指激愤或不满的情绪。击壶,见《世语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弹铗,《国策·齐策四》言冯谖为孟尝君客,因不为知遇而多次击铗啸歌。铗,剑把。

云璈——乐器名。

终乖红豆——意即指北曲字多调长,节奏繁促。《乐府杂录》载歌者张红红于聆曲时“以小豆数合,记其节拍”。

愚谷老人——邹迪光,字彦吉,号愚谷,万历进士,壮岁致仕,“征歌度曲,卜筑惠锡之下,极园亭歌舞之胜。”(《列朝诗集小传》)

叔介弟——邹式金弟,名兑金,着有杂剧《空堂话》。

红儿——唐代歌妓,善为音声,诗人罗虬曾为之赋《比红儿诗》百首。此处借以指歌伎。

天鼓——佛寺晓钟。

辛丑——指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

《杂剧三集小引》——此文是对戏曲发展、演变历程的鸟瞰。其中指出了自先秦以来,士大夫“分诗、乐为二”,“高谈诗学,不复稽古永言和声之旨”,迄至戏曲成长壮大为人民文化生活重大内容之后,“始知章甫端冠之外,别有此一种风流教化”这一现象,对我国戏曲的发展和戏曲史的研究,都颇有重要意义。此外,如对明代后期几位着名戏曲作家创作风格的概述,对明、清交替之际作家心态的揭示,均可称得上是言简意赅,值得玩味。

清·黄周星

黄周星(1611-1680)——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字九烟、景虞,晚号笑苍道人,湖广湘潭(今属湖南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任户部主事。明亡后流寓吴越间,隐居不仕,以教书为生。朱彝尊云:“九烟晚变名黄人,字曰略似,又号圃庵。布衣素冠,寒暑不易。”年七十投水自尽。作有传奇《人天乐》与杂剧《惜花报》、《试官述怀》。《人天乐》卷首附刊有曲论《制曲枝语》。

诗降而词,词降而曲,名为愈趋愈下,实则愈趋愈难。何也?诗律宽而词律严;若曲,则倍严矣。按格填词,通身束缚,盖无一字不由凑泊,无一语不由扭捏而能成者。故愚谓曲之难有三:叶律一也,合调二也,字句天然三也。尝为之语曰:三仄更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诗与词曾有是乎?

愚谓曲有三难,亦有三易。三易者:可用衬字衬语,一也;一折之中,韵可重押,二也;方言、俚语,皆可驱使,三也。是三者,皆诗文所无,而曲所有也,然亦顾其用之何如,未可草草。即如宾白,何尝不易?亦须顺理成章,方可动听,岂皆市井游谈乎?

有一老友语余曰:“制曲之难,无才学者不能为,然才学却又用不着。”旨哉斯言!余见新旧传奇中,多有填砌汇书、堆垛典故及琢炼四六句,以示博丽精工者,望之如饾饤牲筵,触目可憎。夫文各有体,曲虽小技,亦复有曲之体。若典汇、四六,原自各成一家,何必活剥生吞,强施之于曲乎?若此者,余甚不取。

愚尝谓: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而已。论曲之妙无他,不过三字尽之,曰:“能感人”而已。感人者,喜则欲歌、欲舞,悲则欲泣、欲诉,怒则欲杀、欲割:生趣勃勃,生气凛凛之谓也。噫,兴观群怨,尽在于斯,岂独词曲为然耶?

制曲之诀,虽尽于“雅俗共赏”四字,仍可以一字括之,曰“趣”。古云:“诗有别趣”。曲为诗之流派,且被之弦歌,自当专以趣胜。今人遇情境之可喜者,辄曰“有趣、有趣”。则一切语言文字,未有无趣而可以感人者。趣非独于诗酒花月中见之,凡属有情,如圣贤豪杰之人,无非趣人;忠孝廉节之事,无非趣事。知此者,可与论曲。

曲至元人,尚矣。若近代传奇,余惟取汤临川四梦;而四梦之中,《邯郸》第一,《南柯》次之,《牡丹亭》又次之,若《紫钗》,不过与《昙华》、《玉合》相伯仲,要非临川得意之笔也。近日如李笠翁十种,情文俱妙,允称当行。此外尽有才调可观,而全不依韵,将真文、庚青、侵寻一概混押者,无异弹唱盲词,殊为可惜。愚见如此,附识以质周郎。

——《制曲枝语》(选录)

[注释]

凑泊——凝结,有临时聚合义。《继传灯录》之《湛堂智深禅师》:“……盖地水风火因缘和合,暂时凑泊,不可错认为已有。”

三仄更须分上去(二句)——三仄,指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两平,指阴平与阳平。此二句意为作曲时,对字调的要求非常严格。在要求用仄声的地方,有时还要求分清上去,在要求用平声的地方,有时还要求区别阴阳,不可混用。

旨——味美,此处喻美好。

汇书——即类书。

四六句——文句以四字六字为对偶,这是骈体文的体式。

饾饤——指食品堆积。

诗有别趣——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昙华》、《玉合》——指传奇剧本《昙花记》(屠隆作)和《玉合记》(梅鼎祚作)。这两个剧本历来被看作是骈绮派的代表作。

周郎——原指顾曲行家周瑜,此处借指顾曲专家。

《制曲枝语》——凡十则,其特色为在论述戏曲作法时,从对“曲之体”的深切体认出发,特别强调了戏曲创作必须“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能感人”,并概为“自当专以趣胜”。这些由“被之弦歌”的戏曲总体特征中引申出来的见解,确是深得个中三昧之语。

清·李渔

李渔(1611-1679或1680)——字笠翁,又字笠鸿、谪凡,浙江兰溪人,清初着名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作有传奇《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此外,还有诗文集《一家言》;小说《织锦回文传》,短篇小说集《十二楼》、《无声戏》,编辑《荠子园画谱初集》、《资治新书》等。李渔的艺术理论见于《一家言·闲情偶寄》,该书包括戏剧理论、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内容。后人摘取其中论戏剧的部分单独刊行,名为《李笠翁曲话》,包括论述戏曲创作的《词曲部》,论述舞台艺术的《演习部》及《声容部》的若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