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
19104700000003

第3章 画论(2)

鉴戒——引他事以为教训,使人警戒。

东晋·王廙

王廙(276-322)——晋书法家、画家。字世将,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晋元帝表弟,王羲之伯父。元帝时,为左卫将军。王敦用廙为平南将军,荆州刺史。

余兄子羲之,幼而歧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嗟尔羲之,可不勖哉。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又各为汝赞之。

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

[注释]

歧嶷——《诗·大雅·生民》:“诞实匍匐,克歧克嶷”。毛传:“岐,知意也;嶷,识也。”朱熹集传:“岐嶷,峻茂之状”。后常用来形容幼年聪慧。

隆余堂构——使祖宗的遗业兴盛。堂构:比喻父祖遗业。

艺——这里指六艺,即“六经”,指诗、书、易、礼、乐、春秋。

勖哉——谓勉励啊。勖:勉励。

画乃吾自画(二句)——谓作画作书必须要具有自己的性情和个性特点,不能模仿他人。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对此所作按语为:“必须自书自画,乃始能发展个性,独立成家,否则庸碌依人,则奴书奴画而已”。

东晋·顾恺之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博学多才,工诗赋、书法,尤擅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物注重特征和传神。因其作画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故与南朝宋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着有《论画》、《摹拓妙法》、《画云台山记》。

顾恺之: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摹拓妙法》

[注释]

人有长短——指人的身体有高矮差异。

瞩其对——谓注视观察其合适。对:适合,正确。

阔促——这里指远近之距离。阔:宽广。促:距离短。

生人——这里指生活中鲜活的人。亡有手揖眼视:谓没有手的动态和眼神。亡:通“无”。

前亡所对者——面前又没有所对应的事物。

以形写神——用形态表现精神,形态正确,精神才能生动。

空其实对——没有实在的事物。这里指没有上文所说的人物的动态、眼神及与人物相关的环境。

荃生之用乖——李泽厚、刘纲纪云:“恺之所谓‘荃生之用乖’的‘荃’,在意义上可通于‘筌’,是‘筌’的错字,原是指捕鱼的用器。道家和玄学都经常用‘得鱼忘筌’来喻‘得意忘言’或‘得意忘象’。恺之在说了‘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之后,接着就说其结果必然使‘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这里显然把‘形’看作是用以‘传神’的,即画‘形’本是为了‘传神’。‘生’与‘神’在中国哲学、佛学中又是分不开的,所以‘筌生’实际上也即是‘传神’。由此可知,‘荃生’之‘荃’实为‘筌’,也只有作为‘筌’解才能说得通。如果解为‘荃’的本意,指一种香草的名字,那么所谓‘荃生’就无从索解。‘荃’借为‘筌’,‘筌生’又与正文‘传神’相对,可知‘筌’在这里是作为动词来用的。‘筌生’即是通过上文所说‘形’的描绘去捕捉所画的对象的生命、精神,实际也就是‘以形写神’之意。”(《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上第十三章第四节《顾恺之的画论》)

不正——不纯正。

一象之明昧——对一形象的认识是明了还是模糊。

不若悟对之通神也——谓不如领悟且正确的通晓和把握其内在的精神。悟:领悟。通:这里指通晓。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巧艺》)

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五

[注释]

目精——即目睛,指眼睛。精:通“睛”。

阿堵——六朝人口语,犹言“这”,“这个”。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

——《论画》

[注释]

一定——固定。

迁想妙得——俞剑华注:“把作者的思想迁入对象之中,以深切体会对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对象的思想感情加以运化,用艺术的形象表现出来,不但对象的形象正确,它的思想感情也能妙得其真,也就是气韵生动,所以为画中最难。”

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谓画的品类极多,虽有巧于计算的人,也不能区分所有的等级。

南朝宋·宗炳

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擅弹琴、书法、绘画。信佛,曾参与僧慧远的“白莲社”。着有《明佛论》、《画山水序》。

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趋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跕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

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

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画山水序》

[注释]

含道应物——谓把握法则并适应事物。道:指法则、规律。应:适应。物:事物,如待人接物。

澄怀味像——澄情心怀,品味物像。

质有而趋灵——质:指山水本体具有的禀性和美质。趋灵:趋使聪明的人归向山林。

轩辕——即黄帝。

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

孔——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

广成——即广成子。传说皇帝时人,居崆峒山中。

大隗——大隗氏,传说中古代帝王。

许由——一作许繇。相传尧要把君位让给他,他逃至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颖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孤竹——古国名。在今河北卢龙南。存在于商、西周、春秋时。商末、西周初年,孤竹君有长子伯夷、次子叔齐。初孤竹君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伯夷不受,后二人都投奔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崆峒——崆峒山。在甘肃省平凉县西,属六盘山。

具茨——《天中记》:“皇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图》于黄芦童子。”

藐姑——即藐姑射,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箕首——即箕山。相传唐尧时隐士许由,住在“颖水之阳,箕山之下”。

仁智之乐——《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通“智”。

庐——即庐山,一称匡山。相传殷周间有匡姓兄弟结庐隐此得名。

衡——衡山。在湖南省衡山县西,山势雄伟。有七十二峰,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为最。

契阔荆、巫——契阔:久别之情愫。荆:荆山,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漳水发源于此。有抱玉岩,相传春秋时楚国卞和得玉于此。巫:巫山,在四川、湖北两省边境。北与大巴山相连,东北-西南走向。长江穿流其中,成为三峡。

怡——安适愉快。

伤跕石门——犹妨碍于拖着鞋游览山水胜地。伤:妨碍。跕:拖着鞋走路。

构兹——构此。

绝——尽。

中古——中立、中叶。泛指中期。

盘桓——亦作“磐桓”。徘徊,逗留。

绸缪——犹缠绵,情意深厚。

莫睹——看不见。

迥——远。

诚——真是,的确。

去——距离。

弥小——更加小。弥:更加。

绡素——生丝织成的薄绸,薄纱。

映——照。

昆、阆——昆:昆仑山。阆:即“阆苑”,指神仙所居。

徒患类之不巧——只担心类似的不巧妙。

嵩、华——嵩:嵩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高峰有三:东为太室山,中为峻极山,西为少室山。华:华山,在陕西省东部,北临渭河平原。属秦岭东段,古称“西岳”,在华阴县南。

玄牝——老子用语,《老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微妙;牝:雌性。认为“道”就像微妙的母体一样,生殖万物,故称“玄牝”。

巧——灵巧。

超——美妙、高超。

复虚求幽岩——再去虚心求取山水。

亡端——无形可见。

诚能妙写——如果真能美妙地描写。

亦诚尽矣——也就真的能穷尽了。

理气——理顺精力和情绪。

拂觞鸣琴——指拭酒具,调理弦琴。

四荒——《尔雅·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月下,谓之四荒”。引申为极远之处。

天励之丛——意为整个天地万物均为佛的神明所感生。

峰岫峣嶷——峰峦高峻。

圣贤映于绝代——谓圣贤之情趣辉映并冠绝当代。

孰有先焉——谁又有先呢?意为没有先后之分。

南朝宋·王微

王微(415-443)——南朝宋画家、画论家。字景玄,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笃好文艺、音律、医方、术数,尤善丹青。着有《叙画》一篇,与宗炳《画山水序》都是早期山水画论重要文献之一。

辱颜光禄书: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而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欲其并辩藻绘,核其攸同。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灵亡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以叐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龙准。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横变纵化,故动生焉;前矩后方出焉。然后宫观舟车,器以类聚;犬马禽鱼,物以状分。此画之致也。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

——《叙画》

[注释]

辱——谦词,犹言承蒙。

颜光禄——即颜延之(384-456),南朝宋诗人。字延年,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少孤贫,好读书。入仕途,每犯权要。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其诗好藻绘,喜用事。所作《五君咏》较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颜光禄集》。

非止——谓不仅。非:无,不。止:只;仅。

成——定。

《易》——《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藻绘——比喻文采。

核其攸同——谓仔细查对所同。

案——考察。

浸流——河流。

融——融合心灵。

亡——失去。

极——穷极、穷尽。

太虚——中国哲学术语。《庄子·知北游》:“足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据成玄英疏,谓指“深玄之理”。至宋代张载始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肯定“太虚”、“气”、“万物”乃是同一物质实体的不同状态。

判——评断。

嵩高——中岳嵩山。趣——同“趋”。方丈——古代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又名方壶。

叐——《康熙字典》写为龙字,指草书笔画。

太华——太华山。

枉之点——枉应作柱,柱之点即绘画或书法中沉着有力的点画。

表夫龙准——表现高耸的鼻子。

辅——颊骨。

晏笑——安逸之笑。

前矩后方出焉——徐复观在其《中国艺术精神》中认为,该句原为“前矩后方,出焉。”后一句缺少二字,应补以“其形”。二句相连,意谓先有规矩准绳,而后酝酿形势,画面中的形象就出来了。徐复观将“前矩后方”解释为“经营位置”。矩:法度。方:方术,也指方法。

金石——这里指钟罄之类的乐器。《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珪璋之琛——谓各种玉器之珍宝。

披图按牒——谓翻阅绘画研究谱籍。按:审察,研求。牒:古代的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