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
19104700000086

第86章 剧论(10)

[注释]

宋光宗——南宋光宗赵惇,1190-1194年在位。

刘后村(两句)——南宋文学家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所录诗句系陆游作,《南词叙录》误作后村诗。原诗为:“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

宣和间(二句)——语见明代祝允明(1460-1526)《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宣和,北宋末徽宗年号,1119-1125年。南渡,系指金灭北宋,宋室南迁,时在1127年。

号曰永嘉杂剧(二句)——永嘉杂剧,又称温州杂剧。鹘伶声嗽,近人周贻白称:“意即伶俐的声调,显为市井俗称或路歧人的术语。”(《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亦有解作“打诨使砌”的。

南徼——南方,南边。

“宋词遂绝”(二句)——明代叶子奇《草木子》载:“俳优戏文,始于《王魁》,永嘉人作之。……其后元朝南戏盛行,及当乱,北院本特盛,南戏遂绝。”《南词叙录》谓元初南戏即衰,其语与《草木子》所载有出入。现代戏曲史家多不同意南戏“衰”或“绝”的说法。如周贻白即认为:“叶氏谓北剧盛而南戏绝,殊未可信。……然则南戏终元之世,皆与元剧并行不悖,即演唱者亦可兼长两面。”(《中国戏剧史长编》)

顺帝——顺帝妥欢贴睦尔,1333-1368年在位。

猬兴——喻纷纷兴起,如猬毛齐竖。

高经历明——明官,经历在何时,未详。经历:官名,职掌出纳文书。

四明——浙江鄞县。

法部——唐玄宗酷爱法曲,命梨园弟子学习,称为“法部”。中唐以后渐衰。

我高皇帝即位(数句)——高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他于1368年即帝位,建立明朝。据近人考证,一般均同意高明卒于1359年之说;故本文所说朱元璋即帝位后,高明拒其征召事,未可据。

教坊——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宋元两代亦有教坊;明代有教坊司,隶属礼部。至清代雍正时始废。下文“色长”,系教坊司中乐官名称。

九宫——九宫是戏曲、音乐名词,南北曲所用“宫调”。北曲据《中原音韵》等书所载,有十七宫调;南曲据蒋孝、沈璟诸家曲谱所载,有十三宫调。实际上戏曲里所常用的南北曲曲牌,大都属于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和越调等九个宫调。通称为九宫或南北九宫。

三叠——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七言绝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此绝句敷演为《阳关三叠》歌曲,抒写离情别绪。因全曲分为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

长短句——唐代初以五七言诗入乐,但五七言诗字句整齐,与参差多变的乐谱未能谐合,采用长短句就可适应乐曲的繁复变化。诗间采用长短句,逐渐导致了词体的正式成立。

《尊前》、《花间》——均为词总集名。《尊前集》,编者不详。原书传系五代或宋初旧本,与《花间集》并称。《花间集》,五代后蜀赵崇祚编,选录唐、五代十八家词人的词。

周、柳——宋词人周邦彦、柳永的并称。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音乐机关)。柳永(生卒年不详),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两人皆精于音律,创制长调,作品思想内容也有相近之处。但柳词较为通俗,周词侧重典雅。

侧犯、二犯、三犯、四犯——张端义《贵耳集》:“自宣(宣和)政(政和)间,周美成、柳耆卿出,自制乐章,有曰‘侧犯’‘尾犯’‘花犯’‘玲珑四犯’”。张炎《词源》:“崇宁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诸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而美成诸人又复增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词典中都有所谓犯调。词中犯调,是取各种不同宫调之声合成一曲,使宫商相犯以增加乐曲的变化。曲中犯调,是在各宫调管色相同的曲中,取一二语合成一曲,另创新调。词所犯的为声调,曲则是割裂词句。

十二律、二十一调——按理论上讲,十二律乘七声,可得八十四调,而事实上应用并没有这么多调。姜夔《大乐议》云:“八十四调者,其实则有黄钟、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夷则、无射七律之宫、商、羽而已。”七律乘三声,恰为二十一调。

嘌唱——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嘌唱,谓上鼓面唱令曲小词,驱驾虚声,纵弄宫调,与叫果子、唱耍曲为一体。”

马、贯、王、白、虞、宋——指着名元曲作家马致远、贯云石、王实甫、白朴、虞集、宋方壶。

《香囊记》——传奇剧本,写张九成兄弟、夫妻在宋、金战争的乱离中坚守节义,终于团圆的故事。作者邵璨,字文明,明英宗(1436-1449)时宜兴人,少习举子业,长耽词赋,晓音律,有《乐善集》存于家。《香囊记》是明代早期的文人传奇剧本创作。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自《香囊记》以儒门手脚为之,遂滥觞而有文词家一体。”

雷大使舞——沈德符《顾曲杂曲·舞名》:“至若舞用妇人,实胜男子,彼刘、项何等帝王,尚恋戚、虞之舞。唐人谓:教坊雷大使舞,极尽工巧,终非本色。盖本色者,妇人态也。”

宋元之旧——指宋元时的早期南戏作品。即《南词叙录》后附的《宋元旧篇》。

严沧浪言水中之月、空中之影——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十八答——当是南戏《琵琶记》中的一段曲子,今存本未载。

神气鹰扬——鹰扬,谓威武奋扬如鹰。

其声噍杀以立怨——语出《乐记·乐本篇》,原作:“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下文“亡国之音哀以思”亦见《乐记·乐本篇》。

《南词叙录》——是徐渭一部专论南戏的着作,书中全面涉及南戏的源流发展、风格特色、文辞特色、文辞声律、剧目方言及作家作品评论诸方面。徐谓写作这部专着的目的,就是要阐明南戏这一活跃于民间而又为贵族文人所歧视的剧种的本来面目及其历史地位。这是徐渭一贯注重民间创作的必然表现。唯其如此,他才能独具慧眼地指出“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对南曲形成的作用。并能特别关注当时还带有一定民间色彩的昆山腔。

徐渭戏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标举“本色”。在《南词叙录》中,他赞许南戏的前期作品有一高处,即“句句是本色语”,批评自《香囊记》所滥觞的“时文气”。另在《西厢序》中,他认为“本色”即“正身”,亦即“真性”。他在《题昆仑奴杂剧后》中则把本色概括为“宜俗宜真”为特色的“本色派”。

由于徐渭是一个在历史转折时期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因而他的戏曲理论影响特别深刻。可以说,他的理论至少培育了万历整整一代的戏曲创作的曲论研究。在汤显祖、沈璟、王骥德等戏曲大师的艺术精神中,都可以找到徐渭的影响。直至明末清初,许多曲论家都还在直接引用徐渭的理论来阐述戏曲学的问题。

明·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风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明文学家,“后七子”之一。着述丰富,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等,一说传奇《鸣凤记》也是他的作品。《曲藻》系后人从其所着《艺苑卮言》附录中摘出有关评论戏曲部分辑录成书。

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而诸君如贯酸斋、马东篱、王实甫、关汉卿、张可久、乔梦符、郑德辉、宫大用、白仁甫辈,咸富有才情,兼喜声律,以故遂擅一代之长。所谓“宋词、元曲”,殆不虚也。但大江以北,渐染胡语,时时采入,而沈约四声遂阙其一。东南之士,未尽顾曲之周郎,逢掖之间,又稀辨挝之王应。稍稍复变新体,号为“南曲”。高拭则成,遂掩前后。大抵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虽本才情,务谐俚俗。譬之同一师承,而顿、渐分教;俱为国臣,而文、武异科。今谈曲者往往合而举之,良可笑也。

《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

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此吾论曲三昧语。

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如曲中语:“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园万顷田。”“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法鼓金铙,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不近喧哗,嫩绿池塘藏睡鸭;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是骈俪中景语。“手掌儿里奇擎,心坎儿里温存,眼皮儿上供养。”“哭声儿似莺啭乔林,泪珠儿似露滴花梢。”“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瘦减了三楚精神。”“玉容寂寞梨花朵,胭脂浅淡樱桃颗。”是骈俪中情语。“他做了影儿里情郎,我做了画儿里爱宠。”“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寒。”“昨夜个热脸儿对面抢白,今日个冷句儿将人厮侵。”“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是骈俪中诨语。“落红满地胭脂冷”、“梦里成双觉后单”是单语中佳语。只此数条,他传奇不能及。

则成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至于腔调微有未谐,譬如见钟、王迹,不得其合处,当精思以求诣,不当执末以议本也。

《琵琶记》之下,《拜月亭》是元人施群美撰,亦佳。元朗谓胜《琵琶》,则大谬也。中间虽有一二佳曲,然无词家大学问,一短也;既无风情,又无裨风教,二短也;歌演终场,不能使人堕泪,三短也。

《拜月亭》之下,《荆钗》近俗而时动人,《香囊》近雅而不动人,《五伦全备》是文庄元老大儒之作,不免腐烂。

何元朗极称郑德辉《梅香》、《倩女离魂》、《王粲登楼》,以为出《西厢》之上。《梅香》虽有佳处,而中多陈腐措大语,且套数、出没、宾白,全剽《西厢》,《王粲登楼》事实可笑,毋亦厌常喜新之病欤?

北人自王、康后,推山东李伯华,伯华以百阕《傍妆台》为德涵所赏,今其辞尚存,不足道也。所为南剧《宝剑》、《登坛记》,亦是改其乡先辈之作。二记余见之,尚在《拜月》、《荆钗》之下耳,而自负不浅。一日问余:“何如《琵琶记》乎”余谓:“公辞之美,不必言。第令吴中教师十人唱过,随腔字改妥,乃可传耳。”李怫然不乐罢。

吾吴中以南曲名者:祝京兆希哲、唐解元伯虎、郑山人若庸。希哲能为大套,富才情,而多驳杂。伯虎小词翩翩有致。郑所作《玉玦记》最佳,它未称是。《明珠记》即《无双传》,陆天池采所成者,乃兄浚明给事助之,亦未尽善。张伯起《红拂记》洁而俊,失在轻弱。梁伯龙《吴越春秋》,满而妥,间流冗长。

张伯起《红拂记》一佳句云:“爱它风雪耐它寒”,不知为朱希真词也。其起句云:“检尽历头冬又残,爱他风雪耐他寒。拖条竹杖家家酒,上个篮舆处处山。”亦自潇洒。贺方回[浣溪沙]有云:“淡黄杨柳带栖鸦”。关汉卿演作四句云:“不近喧哗,嫩绿池塘藏睡鸦。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青出于蓝,无并美矣。

——《曲藻》(选录)

[注释]

“诸君”(句)——贯酸斋(1286-1324),名云石,维吾尔人,散曲作家。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散曲作家。乔梦符(?-1345),名吉,太原人,散曲、戏曲作家。宫大用(生卒年不详),名天挺,开州(今河南濮阳)人,戏曲作家。

沈约四声遂阙其一——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南朝梁文学家。创四声八病之说,对五言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有一定的影响。沈约指出的四声即平上去入。至元代周德清作《中原音韵》,指出北方广大地区的语言中已无入声,入声“派入”了平上去三声中。故称“沈约四声遂阙(通“缺”)其一。”

顾曲之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三国志·周瑜传》:“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相传周瑜精于音乐,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话。

逢掖之间(二句)——逢掖:古代读书人所穿的一种袖子宽大的衣服。王应,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世说新语·术解》载其善于辨识、分析挝(zhuā)鼓中的细微变化。

高拭则成——指《琵琶记》作者高明。高拭,误;则成,当作则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