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
19104700000089

第89章 剧论(13)

明·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1533)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后被降职为广东徐闻典史。万历二十一年(1593)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弃官归家。此后即在自建的“玉茗堂”内专心创作戏曲,不再出仕。作有传奇《紫箫记》及其重写本《紫钗记》,以及《牡丹亭》,也叫《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后四者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他的传奇创作对当时及后来的戏曲有很大的影响。诗文和尺牍也很有名,有《红泉逸草》、《向棘邮草》、《玉茗堂集》等。汤显祖不仅是杰出的戏曲作家,而且是着名的戏曲理论家。他的戏曲理论着作主要由“四梦”题词、书信和专论等几个方面组成。

戏曲史家曾称汤显祖为“言情派”。汤显祖曲论中所说的“情”,有意欲、愿望的意思。作者之“情”,就是创作的动因,角色之“情”,则是戏剧动作的推动力。前者常常表现为创作“思想”,后者则化为剧中的“生活”或“情感”。作者的“情”,还是一种创作的自我意识、主观情思。《牡丹亭记题词》极言“情”的力量,认为真正的“情之至”,可以达到“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境界。在本题词中,作者还阐述了“情”与“理”的关系。“理”者,客观事理也;“情”者,主观情思也。汤显祖认为人的“情”是可以突破“理”的束缚的。在创作中,更是允许以作者的意愿及情感逻辑来结构戏剧,而不能光以事物的“常理”来相“格”;因为“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在需要的时候,是可以上天下地、出生入死的。于是,汤显祖在题词的最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主张:“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这既是一面以情叛理的旗帜,又是一个关于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宣言。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溟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题。

——《牡丹亭记题词》

[注释]

弥连——习作弥留,谓病重垂死。语出《书·顾命》:“病日臻,既弥留。”蔡沈《集传》:“病日至,既弥甚而留连。”

手画形容——指《牡丹亭》中杜丽娘亲手描绘自己形象的情节。

梦中之情(三句)——参阅本书吴仪一《还魂记或问》。

荐枕——席子与枕头,代指同床。

挂冠而为密——辞官以后才有清静、安定。挂冠,语本《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形骸之论——犹言表面的、皮相的、未得精髓的言论。形骸:人的形体、躯壳。

晋武都守李仲文——晋时武都太守李仲文丧女,年仅十八,葬郡城北。后张世之代为郡守,其子年二十,梦一女,自言前府君女。二人遂共枕席。后发棺视之,女尸已生肉,颜姿如故。梦女曰:“我将得生,今为君发,事遂不成。”垂泪而别。事见《搜神后传》。

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东晋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名马子,年二十余,夜梦见一女子,年十八九,言:“我是北海太守徐元方女,不幸为鬼撕杀,许我更生,应为君妻。”马子至其坟祭之,祭讫发棺开视,女尸完好如故。于是抱归,细心调养。不久,肌肤气力悉复常。遂聘为妻,生二男一女。事见南朝宋刘敬叔编撰《异苑》卷八及刘义庆编着《幽明录》。

汉睢阳王收拷谈生——汉时谈生四十无妇,夜半读书,有十五六岁女子,来与生结为夫妇,生一儿。后事发,女以一珠袍赠生而别。此袍后为睢阳王家买去,发现是王女之袍,于是收拷谈生。生以实相告,王乃召谈生为婿,表其子为侍中。事见东晋干宝作《搜神记》卷十六。

自非通人(四句)——可参阅近人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明人传奇》:“明之中叶,士大夫好谈性理,而多娇饰,……若士一切鄙弃,故假曼倩诙谐,东坡笑骂,为色庄中热者下一针砭。其言曰: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盖惟有至情,可以超生死,忘物我,而永无消灭。”

万历戊戌——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

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盖自凤凰鸟兽,以至巴渝夷鬼,无不能舞能歌,以灵机自相转活,而况吾人。奇哉清源师,演古先神圣八能千唱之节,而为此道。初止爨弄参鹘,后稍为末泥三姑旦等杂剧传奇。长者折至半百,短者折才四耳。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一勾栏之上,几色目之中,无不纡徐焕眩,顿挫徘徊。恍然如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使天下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或语或嘿,或鼓或疲,或端冕而听,或侧弁而咍,或窥观而笑,或市涌而排。乃至贵倨弛傲,贫啬争施。瞽者欲玩,聋耳欲听,哑者欲叹,跛者欲起。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寂可使喧,喧可使寂,饥可使饱,醉可使醒,行可以留,卧可以兴。鄙者欲艳,顽者欲灵。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愦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然则斯道也,孝子以事其亲,敬长而娱死;仁人以此奉其尊,享帝而事鬼。老者以此终,少者以此长。外户可以不闭,嗜欲可以少营。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疬不作,天下和平。岂非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

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于人间。讫无祠者。子弟开呵时一醪之,唱罗哩嗹而已。予每为恨。诸生诵法孔子,所在有祠;佛老氏弟子,各有其祠。清源师号为得道,弟子盈天下,不减二氏,而无祠者,岂非非乐之徒,以其道为戏相诟病耶。

此道有南北。南则昆山之次为海盐,吴浙音也,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亦为乐平,为徽青阳。我宜黄谭大司马纶闻而恶之。自喜得治兵于浙,以浙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声。大司马死二十余年矣,食其技者殆千余人。聚而谂于予曰:“吾属以此养老长幼长世,而清源祖师无祠,不可。”予问:“倘以大司马从祀乎?”曰:“不敢。止以田、窦二将军配食也。”予额之,而进诸弟子语之曰:“汝知所以为清源祖师之道乎?一汝神,端而虚。择良师妙侣,博解其词而通领其意。动则观天地人鬼世器之变,静则思之。绝父母骨肉之累,忘寝与食。少者守精魂以修容,长者食恬淡以修声。为旦者常自作女想,为男者常欲如其人。其奏之也,抗之入青云,抑之如绝丝,圆好如珠环,不竭如清泉。微妙之极,乃至有闻而无声,目击而道存。使舞蹈者不知情之所自来,赏叹者不知神之所自止。若观幻人者之欲杀偃师,而奏《咸池》者之无怠也。若然者,乃可为清源师之弟子,进于道矣。诸生旦其勉之,无令大司马长叹于夜台,曰,奈何我死而此道绝也。”乃为序之际以记。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注释]

人生而有情(五句)——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乐记·乐本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汤氏此处“啸歌”、“动摇”指歌舞表演声容。

盖自凤凰鸟兽(三句)——凤凰鸟兽,当指原始歌舞,系属图腾崇拜式的表演,如《尚书·尧典》所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另《吕氏春秋》云:伶伦取竹制十二筒,“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可备一说。巴渝夷鬼,泛指善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汉代西南少数民族人性劲勇,善歌舞,因居住巴渝水边(今四川境内),故称其舞为《巴渝舞》。夷鬼:系作者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八能千唱——泛指演唱艺术。八能:此处系指表演技艺。《易·纬通卦验》:“八能之士,或调黄钟,或调六律,或调五音,或调五声,或调五行,或调律历,或调阴阳,或调五德。”

此道——指演剧之道。

爨弄参鹘——爨弄,意为表演。如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称为“爨”,古代百戏乐舞中称扮演脚色或表演节目为“弄”。参鹘,指唐宋参军戏;参军戏由参军与苍鹘两个脚色共同做滑稽诙谐的表演。此处爨弄参鹘当指参军戏表演。

末泥三姑旦——末泥:宋杂剧、金院本五个演出人员之一;另四个演出人员为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三姑:通常指尼姑、道姑、卦姑。本文此处所指未明,又《辍耕录》所载院本名目有“酸孤旦”、“三拖旦”,或与此有关。

长者折至半百(二句)——折至半百,当指南戏传奇剧本,这些剧本往往长至五十出上下;折才四,指元杂剧,元杂剧每本多为四折。

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意谓戏剧可以发扬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舞台上创立一个意想中的世界。语出《庄子·大宗师》:“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极人物之万途(二句)——意谓戏剧具有表现各种人生道路和各种历史事件的极大可能性。

色目——脚色。

纡徐焕眩,顿挫徘徊——谓表演的从容自若、光彩夺目和节奏有致、举止有度。

或语或嘿(六句)——形容戏剧表演引起观众情绪共鸣的生动景象。有的不禁议论,有的默然噤声;有的为之鼓舞,有的表示厌倦;有时不觉正冠倾听,有时不觉扭头嗤嘲;有时犹如偷香般地含声轻笑,有时犹如人潮汹涌般地骚动。嘿:同“默”。咍:讥笑,嗤笑。

贵倨弛傲,贫啬争施——高贵及倨傲的人减少他的傲慢,贫穷及吝啬的人争着布施他人。

鄙者欲艳,顽者欲灵——丑恶的懂得美好,愚昧的变得聪明。

可以合君臣之节(八句)——谓戏剧的社会教化作用。这是儒家文艺思想的传统观点。《乐记》就曾反复阐述这种观点。如《乐化篇》云:“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明邱浚《伍伦全备记·副末开场》亦云:“(戏曲)搬演出来,使世上为子的看了便孝,为臣的看了便忠,为弟的看了敬其兄,为兄的看了及其弟,为夫妇的看了相和顺,为朋友的看了相敬信……”浃(jiā):融洽、和洽。愦:昏乱,不安。

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此处从“名教”的角度解释“人情”的意义,把“人情”与“名教”沟通起来,是对戏剧的感化作用和教化作用的又一说法。名教: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

灌口神——指灌口县二郎神。清李渔《比目鱼》传奇《入班》出的宾白有云:“凡且教,就有一教的宗主。二郎神是我做戏的祖宗。”

子弟开呵时一醪之(二句)——意谓由于戏神无祠,以往演员只能在开演前以酒为酹,并唱小调为祝祭。开呵,原为宋杂剧、金院本演出开始时的一种表演程式。《南词叙录》:“宋人凡勾栏未出,一老者先出,夸说大意以求赏,谓之开呵。今戏文首一出谓之开场,亦遗意也。”醪:浊酒。罗哩嗹:戏曲中的俗调,犹似民间小调。

诸生——明代称已入学的生员为诸生,亦可泛称儒生。

佛老——指佛家和道家。老:老子;此处当为“老庄道家”的省称。

非乐之徒——指墨家之徒,墨家主张“非乐”。此处亦指鄙薄戏曲的各种人。

嘉靖而弋阳之调绝——明后期,弋阳腔曾一度衰落,但认为“弋阳之调绝”,则失之绝对。因为弋阳腔始终未绝,至清初,曾一时期称雄京师。

谭大司马纶——谭纶(1502-1577),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是明代着名的抗倭将领。嘉靖三十九年(1560),任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兼浙江按察使巡视海道副使。

谂——告知,告诉。

田、窦二将军——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因抗拒安禄山而死,唐明皇封其为“天下梨园都总管”。后来戏班艺人敬祀之,称为祖师,或谓戏神,又称“田公元帅”。窦将军,当与田将军同管梨园,清乾隆刊本《万全玉匣记》“一百二十行手艺祖师”有云:“唐明皇,梨园祖师,南方翼宿星君。窦元帅、田元帅,敕封冲天风火院老郎祖师。”

额之——义同“额手”,原意以手加额,表示庆幸,此处兼有嘉许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