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
19104700000090

第90章 剧论(14)

一汝神,端而虚——谓神归于一,排除杂念。语本《庄子·人间世》:“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又《知北游》:“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

天地人鬼世器——指世界万物。

为旦者常自作女想(二句)——谓注意加强对角色的体验,由于当时演员多是男的,因此旦角必须常常“自作女想”,而扮演男角则须注意演好角色的性格。

抗之入青云,抑之如绝丝——指演唱时,声音高亢处直入云霄,低徊处犹如游丝飘动。

有闻而无声,目击而道存——《庄子·天地》:“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又《田子方》:“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汤氏此处借用《庄子》的话极言演员表演“进于道”的境界。许印芳称《二十四诗品》:“比物取象,目击道存。”

若观幻人者之欲杀偃师(二句)——周穆王时,巧工偃师进一木人歌舞于王前,穆王以为真人。木人目挑穆王左右侍妾时,王大怒,欲杀偃师,当王知是一人造假人,赞叹道:“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见《列子·汤问》。咸池,也叫《大咸》,周代“六舞”之一,相传为尧时代的乐舞,一说为黄帝所作,尧增修之。《庄子·天运》载黄帝奏《咸池》之乐三段,先“奏之以人”,次“奏之以阴阳之和”,最后“奏之以无怠之声”。黄帝称“无怠之声”为“天乐”,其特点为“听之不闻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进于道——谓达到极境。汤氏此处指掌握了表演艺术的规律和精微。

夜台——墓穴。《文选·陆机〈挽歌〉》:“送子长夜台。”李周翰注:“坟墓一闭,无复见明,故云长夜台。”

宣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此记是汤显祖的一篇最重要的戏剧专论。作者在本文中论述了有关戏剧的诞生与发展、戏剧的作用、演员的修养和表演等许多戏剧学中的重大问题。文章热烈地讴歌了戏剧的性情感化作用以及社会教化作用,热情地鼓励演员把全身心献给戏剧艺术,要求演员有道德,有生活基础,有表演艺术的技能。

寄吴中曲论良是。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此语大可轩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有司。异地同心,惟与儿辈时作磻溪之想。

——《答吕姜山》

[注释]

轩渠——形容笑悦貌。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意:意旨:趣:生趣;神:风神;色:色彩。此四者总体上是指作者的艺术创造精神,才能、个性及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性。在汤显祖看来,这四者共同构成了戏曲创作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

磻溪——一名璜河,在今陕西宝鸡县东南,北流入渭水。相传吕尚(姜太公)曾垂钓于此,而遇文王。

答吕姜山——在《答吕姜山》中,汤显祖提出了“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的主张,其实主要也是为了强调作家的主体精神和艺术创作个性。汤氏的这种创作论精神,有力地冲击了那种把戏曲创作看作是对封建伦理观点的图解的概念化流弊、以及束缚创作精神的各种陈腐法规。

明·胡应麟

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又字明瑞,号石羊生,又号少室山人,浙江兰溪人。明代中期的博学家之一。着有《少室山房类稿》、《诗薮》、《少室山房笔丛》等。《庄岳委谈》收载于《少室山房笔丛》。

今世俗搬演戏文,盖元人杂剧之变。而元人杂剧之类戏文者,又金人词说之变也。杂剧自唐、宋、金、元迄明皆有之,独戏文《西厢》作祖。《西厢》出金董解元,然实弦唱小戏之类。至元王、关所撰,乃可登场搬演。高氏一变而为南曲。承平日久,作者迭兴,古昔所谓杂剧、院本,几于尽废,仅教坊中存什二三耳。诸野史稗官,纪载率不能详,荐绅先生,置而弗论。暇尝综核诸家,颇得其概,漫识于后。好事雅流,或亡讥焉。

优伶戏文,自优孟抵掌孙叔,实始滥觞。汉宦者传,脂粉侍中,亦后世装旦之渐也。魏陈思傅粉墨,椎髻胡舞,诵俳优小说,虽假以逞其豪俊爽迈之气,然当时优家者流,妆束因可概见;而后世所为副净等色,有自来矣。唐制如《霓裳》等舞,度数至多,而名号妆束,不可深考。《乐府杂录》:“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善弄参军。”参军即后世副净也。(见《辍耕录》)“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三人弄假妇人。”假妇人即后世装旦也。至后唐庄宗,自傅粉墨,称李天下,大率与近世同。特所搬演,多是杂剧短套,非必如近日戏文也。(观安节《乐府杂录》称假妇人,则知唐时无旦名也。)

凡传奇以戏文为称也,亡往而非戏也。故其事欲谬悠而亡根也,其名欲颠倒而亡实也。反是而求其当焉,非戏也。故曲欲熟而命以“生”也;妇宜夜而命以“旦”也;开场始事而命以“末”也;涂污不洁而命以“净”也:凡此咸以颠倒其名也。中郎之耳顺而婿卓也;相国之绝交而娶崔也;荆钗之诡而夫也;香囊之幻而弟也:凡此咸以谬悠其事也。繇胜国而迄国初一辙,近为传奇者,若良史焉,古意微矣。(古无外与丑,盖丑即副净,外即副末也。)

近时左袒《琵琶》者,或至品王、关上。余以《琵琶》虽极天工人巧,终是传奇一家语。当今家喻户习,故易于动人。异时俗尚悬殊,戏剧一变,后世徒据纸上,以文义摸索之,不几于齐东、下里乎?《西厢》虽饶本色,然才情逸发处,自是卢、骆艳歌,温、韦丽句。恐将来永传,竟在彼不在此,今董解元世几不闻,而《花间》、《草堂》人口脍炙,是其验也。(或谓戏曲无可废理。夫唐、宋优伶所习,今绝不省何状;元北戏,自《西厢》外,亦殊少传者矣。)

《西厢》主韵度风神,太白之诗也。《琵琶》主名理伦教,少陵之作也。《西厢》本金、元世习,而《琵琶》特创规矱,无古无今,似尤难。至才情,虽《琵琶》大备,故当让彼一筹也。

——《庄岳委谈》(选录)

[注释]

戏文西厢作祖——意为像戏文这样二十出的长剧是于西厢开其端的。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例》云:“元剧体必四折,此记(按,指《西厢记》)作五大折,以事实浩繁,故创体为之,实南戏之祖。”

西厢出金董解元——意为王实甫《西厢记》由金代董解元《西厢记》演变而来。《董西厢》即《西厢记诸宫调》。

实弦唱小戏之类——《董西厢》是一种说唱形式。胡应麟以“弦唱小戏”说出了它的特点,但未能指出这种形式实属“诸宫调”。

至元王、关所撰——指《西厢记》杂剧。一些曲论家认为《西厢记》杂剧系王实甫始作、关汉卿续成。

高氏一变而为南曲——高明作南戏《琵琶记》的出现,标志着南戏地位的提高和南戏新的繁盛期的开始。

什二三——十之二三。

荐绅——士大夫有官位的人。同“缙绅”。

优孟抵掌孙叔——“优孟衣冠”故事。参见本书《滑稽列传》。

脂粉侍中——《史记·佞幸传》:“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鸟。贝带,傅脂粉。”

魏陈思傅粉墨(三句)——三国魏诗人曹植,曹操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引《魏略》载:邯郸淳博学有才,太祖遣诣植。“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锥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邯郸生,何如耶?’”

“开元中”(句)——见唐段安节着《乐府杂录·俳优》节。

“范传康”(句)——出处同上。

后唐庄宗,自傅粉墨,称李天下——事见《新五代史·伶官传》。后唐庄宗曾与群优作戏时自呼:“李天下,李天下何在?”优人敬新磨手批其颊,并说“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耶?”庄宗大喜,厚赐新磨。

谬悠——杜撰无稽。语本《庄子·天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

颠倒——相反,倒置。语本《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疏》:“以裳为衣,令上者在下,是为颠倒也。”

中郎之耳顺而婿卓也——因《琵琶记》中情节而言。耳顺,指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明田艺衡《留青日札》在言及《琵琶记》时称:“伯喈曾附董卓,乃以之托名也。”而董卓为太师时,蔡邕(伯喈)已耳顺之年。

相国之绝交而娶崔也——因《西厢记》中情节而言。作者认为张生为唐诗人、《莺莺传》作者元稹的化身,而元稹的妻为韦氏,并非崔莺莺。元稹曾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称相国。

荆钗之诡而夫也——因《荆钗记》中情节而言。旧说钱玉莲系王十朋之女,或说钱系孙汝权妻。而《荆钗记》中钱玉莲为王十朋之妻。

香囊之幻而弟也——因《香囊记》中情节而言。张九成,《宋史》中有传。而《香囊记》中所写张九成事迹大半无中生有,其弟也是虚设的,故云“幻而弟也”。

王、关——指《西厢记》杂剧。参见本文注4。

传奇一家语——指戏剧的当行语言。

齐东、下里——齐东野语和下里巴人,指俚俗的作品。齐东野语,齐国东鄙野人之语。《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下里巴人,古代民间通俗歌曲。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卢骆艳歌,温韦丽句——指初唐诗人卢照邻、骆宾王和晚唐诗人温庭筠、韦庄的艳丽诗歌。

《花间》、《草堂》——《花间集》和《草堂诗余》,词总集名。前者系五代后蜀赵崇祚编,选录唐、五代的词;后者系南宋何士信编,以宋词为主,间有唐、五代的作品。

琵琶特创规矱——指《琵琶记》首先标立南戏的规范。

《庄岳委谈》——《庄岳委谈》对《西厢记》和《琵琶记》的比较分析颇有见地。他把这两部戏曲比作李白之诗和杜甫之诗,从而同时肯定了两剧。又从“才情”的角度去评比,认为《西厢》终胜琵琶一筹。但他认为《琵琶》之不足在于“齐东下里”之语,而《西厢》之优胜在于有“卢骆艳歌,温韦丽句”,这却是片面的见解。从这里正可以看出,胡氏并未脱尽“文士”的偏见。

明·沈璟

沈璟(1553-1610)——字伯英、聃和,号宁庵、词隐,吴江(今属江苏)人。明代着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璟深通音律,善于南曲,编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南词韵选》等。戏曲有《属玉堂传奇》十七种,今存《义侠记》、《博笑记》等七种。《词隐先生论曲》套曲附刻于《博笑记》卷首。

[二郎神]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宗宝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

[前腔]参详,含宫泛徵,延声促响,把仄韵平音分几项。倘平音窘处,须巧将入韵埋藏。这是词隐先生独秘方,与自古词人不爽。若是调飞扬,把去声儿填他几字相当。

[啭林莺]词中上声还细讲,比平声更觉微茫,去声正与分天壤,休混把仄声字填腔。析阴辨阳,却只有那平声分党,细商量,阴与阳还须趁调低昂。

[前腔]用律诗句法须审详,不可厮混词场。〔步步娇〕首句堪为样,又须交〔懒画眉〕推详。休教卤莽,试比类,当知趋向。岂荒唐,请细阅《琵琶》,字字平章。

[啄木鹂]《中州韵》,分类详,《正韵》也因他为草创。今不守《正韵》填词,又不遵中土宫商,制词不将《琵琶》仿,却驾言韵依东嘉样。这病膏肓,东嘉已误,安要袭为常。

[前腔]北词谱,精且详,恨杀南词偏费讲。今始信旧谱多讹,是鲰生稍为更张,改弦又非翻新样,按腔自然成绝唱。语非狂,从教顾曲,端不怕周郎。

[金衣公子]奈独力怎提防,讲得口唇干空闹攘,当筵几度添惆怅。怎得词人当行,歌客守腔,大家细把音律讲。自心伤,萧萧白发,谁与共雌黄?

[前腔]曾记少陵狂,道细论诗晚节详。论词亦岂容疏放?纵使词出绣肠,歌称绕梁,倘不谐律吕也难褒奖。耳边厢,讹音俗调,羞问短和长。

[尾声]吾言料没知音赏,这流水高山逸响,直待后世钟期也不妨。

——《词隐先生论曲》

[注释]

何元朗(五句)——何良俊《曲论》曾云:“夫既谓之辞,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

挠喉捩嗓——指曲词不合音律,不便演唱。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平而仄,仄而平,上去而去上、去上而上去者,谚云‘钮折嗓子’是也。其如歌姬之喉咽何?”王骥德《曲律·论平仄》:“曲有宜于平者,而平有阴、阳;有宜于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则曰拗嗓。”

参详(四句)——意谓填曲时用字平仄须符合曲调音乐特征。含宫泛徵,延声促响,指字调的声音效果。《曲律·论平仄》:“平声声尚含蓄,上声促而未舒,去声往而不返,入声则逼侧而调不得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