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19104800000078

第78章 附录(7)

令人深思的是,作为中国古代头号智者的诸葛亮不仅选择人主与众不同,而且在完善用人之道方面也颇有建树。综观诸葛亮出山至病死的整个过程,虽然也有用人不当、处事有误的时候。例如,未能谨记先主刘备的告诫,在关键时刻错用了马谡,导致全军溃退、北伐受挫;又如,诸葛亮事必躬亲,巨细不分,以致在他死后,蜀国人材匮乏,甚至出现“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尴尬局面。但他在观人用人方面的经验仍然很值得我们借鉴。

诸葛亮根据自己的长期实践,在选拔人才、重用人才方面总结了七条观人的方法,不仅全面、深刻,而且可操作性很强,极具参考价值。这七条用人之道的具体内容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观人法之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这句话的意思是,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

人的许多行为都是观念的产物。古今中外具有深刻信仰的人,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宗教徒,无论是科学巨子还是军事间谍,都可以忍受奇耻大辱与不白之冤。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值得你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的立场、观念、角度、位置。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决不可委以重任。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最容易在关键场合、关键时刻损害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

志向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志向,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因此有人说没有志向的人,就好像在没有星辰的黑夜里行走,眼前一片漆黑,前程暗淡、渺茫;更好像在没有航标灯的大海行船,总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总也不敢放心大胆地扬起前进的风帆。实践证明:一个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没有一个促使其为之奋斗的目标,他的一生将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年华虚度,活得也就没有什么意义。相反,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人,他的心中就像点亮了一盏通往成功彼岸的明灯,他会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不畏劳苦,不怕挫折,不惧任何艰难险阻而勇往直前。有时他会表现得坚韧不拔、昂扬向上;有时会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困境中而苦中有乐,更多的时候他会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身处逆境却锲而不舍地努力着、奋斗着。由此推断,这样的心理品质和精神,将会成就一个有作为的人:高尚的品质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无尽的力量也会从他身上迸发出来,理想的光芒也将在他的身上闪耀开来。所以诸葛亮识人首先看志,的确看到了点子上。“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不仅观其志,还提供观志识人的方法。诸葛亮观志识人的方法还是很有效的,少年时的周恩来就有众所周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宏图大志,这一志向造就了世界瞩目的杰出的政治家。由此可见,观志识人不失为选人用人的一个基本方法。

诸葛亮观人法之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该观人法之二专门考察对方的机变或应变能力。这里的“变”指的是应变能力。自古用人的两大铁定法则是:一看德;二看才。在官场上,除了有许多贪官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庸官。贪官害国,庸官也误事。在诸葛亮看来,在诸多智能因素中,应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像马谡那样的人,虽也有一些作为(如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类,被诸葛亮采纳),但毕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但若缺乏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一切也只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选人、用人不应是本本先生,更不能用郑人买履的“郑人”,那么怎样知其应变能力强弱呢?诸葛亮的办法就是用无懈可击的言辞把他逼到理屈词穷的地步,让他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嘴之力,看其反应如何。应变能力弱者无力回天,瞠目结舌;应变能力强者,定会绝处逢生,另辟蹊径,出奇制胜。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新意。诸葛亮认为能言善变者一定是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能把事情说得头头是道者,一定是对该事情了如指掌,深得其道。诸葛亮的方法多数是很灵验的,也是简单易行的,但就此法而言也有欠缺的一面,也有失算的时候。三国时蜀将马谡就是言过其实之人,他和诸葛亮谈军事总是谈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应变能力可谓非常强,深得诸葛亮赏识和重用,可在街亭一战就露了馅,应了先主刘备对其华而不实的评价,结果不言自明,惨败而归是必然的了。这就是妇孺皆知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故事的原由,虽然人是斩了,但诸葛亮用人的错误却千古流传。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纸上谈兵是不管用的。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主席说“要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来考查人才的应变能力不仅要看其口才,还要和实际能力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还要辨证地看“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的识人方法,如果把此法作为考核人才的某一项能力,还是很恰当的,也应是行之有效的,如果夸大了此法的作用,那也是不可取的。

丘吉尔作为英国历史上有名的“铁相”,处事应变能力极强。

丘吉尔有一个习惯,一天之中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停止工作就爬进热气腾腾的浴缸中去洗澡,然后裸着身体在浴室里来回踱步,以作休息。

二战期间,一次丘吉尔来到白宫,要求美国给予军事援助。

当他正在白宫的浴室里光着身子踱步时,有人敲浴室的门。

“进来吧,进来吧。”他大声喊道。

门一打开,出现在门口的是罗斯福。他看到丘吉尔一丝不挂,便转身想退出去。

“进来吧,总统先生,”丘吉尔伸出双臂,大声呼喊,“大不列颠的首相是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对美国的总统隐瞒的。”

两人一阵大笑。

这次会面后,英国从美国得到了全面的军事援助。

一次,丘吉尔的政治对手阿斯特夫人对他说:“如果你是我丈夫,我会把毒药放进你的咖啡里。”

丘吉尔笑着说:“夫人,如果你是我的妻子,我就把那杯咖啡喝下去。”

诸葛亮观人法之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这句话的意思是向对方提出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思考并作出相应的计策,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看他的见识是否独特。问其计谋而看其见地,看其谋略,不失为识才的一种好方法。观变识人和问计识才都属于现在的面试和答辩范畴,看来这一方法由来已久了,至少诸葛亮肯定早就用过。现在看来答辩面试还是有历史依据的,千百年来一直沿用且方式不断更新,兴而不衰,足以证明此法还是很有生命力的。古往今来,官场之上的争斗是异常激烈的,这种争斗不仅包括小人之间的钩心斗角,也包括正邪、善恶之间的大冲突、大对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那些毫无计谋、遇事便束手无策的官员,即使有心向善,为上级解愁,为百姓排忧,也终究力不从心,无法左右大局。

第十六届美国总统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家境极为贫穷。林肯断断续续地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1年。但林肯从小就养成了热爱知识、追求学问、善良正直和不畏艰难的好品质。他买不起纸和笔,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写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练字。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练习讲演。林肯失过业,做过工人,当过律师。他从29岁起,开始竞选议员和总统,前后尝试过11次,失败过9次。在当时,美国很看重门第。当时的参议员大都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人士,怎可容忍自己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鞋匠的儿子。所以,当林肯首次站在参议院的演讲台上时,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便羞辱他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那位参议员的目的就是要打击林肯的自尊心,好让他退出竞选。此刻,人们都沉默了,静静地看着林肯,听他会说些什么话来反击那位议员。

“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林肯说,“他已经去世了。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据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技术。”

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众人不约而同地为林肯鼓起了掌。

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林肯没有任何贵族社会的硬件,他唯一可以倚仗的只是自己出类拔萃的扭转不利局面的才华,这是一个总统必备的素质。正是关键时的一次心灵燃烧,使他赢得了别人包括那位傲慢参议员的尊重,抵达了生命的辉煌。

在他51岁那年,他终于问鼎白宫。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被马克思称之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

人的一生难免有遭人轻视的日子,难免有暂时远离辉煌的岁月。当你感到自己遭遇了来自外界的打击时,不要忙着怨天尤人,首先打开自己灵魂的门看一看吧,看看自己有哪些可以发光的东西。

诸葛亮观人法之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古代武将带兵打仗主要看其是否忠勇。有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可见勇敢、勇猛特别是忠勇在古代用人时是多么的重要。但怎样知其忠勇呢?诸葛亮有办法,“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就是说给他创设一个临危遇难的环境,勇与不勇就一目了然了。战争时告知以祸难,这个情境好创设,真伪一下就可以辨得出来,此法一定是很灵的,但是现在是和平时期,怎样创设祸难情境呢?其实这也不难。战争时主要看是否“勇”,和平时主要看是否“忠”,但忠应是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不应狭隘地理解为对某个人的忠诚,但即便是狭隘地理解对某个人的忠诚,有时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唐太宗有句话叫“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那么我们识人不就有方法了么?看一个人忠不忠那得在处事上见。现在的领导身边不乏有前呼后拥者,但能有几人是“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呢?恐怕领导心中一时也未必有数。要想弄明白就得慢慢观察和体会。有些人总是看领导眼神行事的,在领导面前他表现得积极热情、主动、殷勤周到,遇事总是忙里忙外,让领导心里感到舒舒服服,仿佛遇难可以为领导赴汤蹈火、牺牲一切似的,真可谓忠心可嘉啊!可要是领导不在时,要是有什么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承担责任、工作繁杂艰苦、甚至是费力不讨好的事,那他可能就会借故躲得老远。他常给领导放烟幕弹,领导“不识庐山真面目”,常常认为其可能对别人不一定怎样,但对自己是忠心的。古往今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恐怕是大有人在的,就连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也曾被蒙骗过。据《益部着旧传杂记》记载:诸葛亮任蜀相时,有个管监狱的郡吏何祗,系“游戏放纵,不勤所职”之辈。有人将此人的劣迹告知诸葛亮,诸葛亮气愤之余,打算暗地调查情况是否属实,不想却走漏了风声,使何祗连夜审讯囚犯,熟读解状,掌握了监狱的情况。诸葛亮一早到达时,他早有准备,对诸葛亮的问话对答如流。诸葛亮对何祗原有的坏印象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十分满意,将他看作“勤政官”,不仅未处罚,反而提升他作了“成都县令”。不久,何祗还升任太守。其实,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领导被骗事还少吗?现在看来“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的方法还值得推敲,一般情况下,想要靠一两次假设的情境或实地抽查是不能看准一个人的。领导识人要认真考察,切忌犯印象病或感情用事啊!古语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细品此话,似乎觉得对人疑心太重,确实过了点,但实践证明,想认清一个人究竟怎样,那还要真得信奉日久见人心的道理。

诸葛亮观人法之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的意思是向对方劝酒,待他醉后再观察他属于何种类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