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茶文化
19105400000024

第24章 丰富多彩的茶文化(7)

在摩洛哥东南部热带沙漠地区,许多家庭的大部分收入都花在饮茶上。南部的伯伯而人到了大热天,不饮茶就浑身无劲,他们说,一杯茶能使人睁开眼睛,焕发精神,以充沛的精力去劳动和工作。

摩洛哥人饮茶喜欢加糖热饮,茶味要浓,甚至有点发苦,热天茶中加薄荷其清凉作用,冬天喜欢加点苦艾(一种有香味的草本植物)以达到暖身效果。

摩洛哥人不仅爱好饮茶,而且对茶具也非常考究。使用的是一种尖嘴红帽茶壶,雕有花纹的铜盘,还有香炉形的糖罐,整个一套茶具精美别致,具有非洲传统特色。既能作为茶具使用,又能作为工艺品欣赏。在摩洛哥,中国的绿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茶。有经验的“茶客”只要用手一摸、鼻子一闻,就知道是否是中国的茶叶。北部地区的人喜欢中国的秀眉茶,并妮称为“小蚂蚁”。中部地区的人喜欢眉茶,他们比喻为纤细的头发。南部喜欢珠茶。位于卡萨布兰卡的国家糖茶办公室,被中国的绿茶“珍眉”所命名。由于对中国绿茶的热爱,难怪有人称摩洛哥人的一半身躯有绿茶的成分。

(四)俄罗斯的饮茶文化

俄国人饮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位置。俄国人不但喜欢饮茶,而且逐步创造并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历史上,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这一过程没有西欧国家的介人。据一些史书和百科全书的记载,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是在1638年。当时,作为友好使者的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之命赠送给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赠的礼品便是4普特(约64公斤)的茶。品尝之后,沙皇即喜欢上了这种饮品,从此茶便堂尔皇之地登上皇宫宝殿,随后进入贵族家庭。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莫斯科的商人们就做起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关于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但是,从中国进口茶叶,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数量也有限。因此,茶在17、18世纪的俄罗斯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饮品”,其饮用者的范围局限在上层社会的贵族、有钱人,喝茶则一度成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直到18世纪末,茶叶市场才由莫斯科扩大到少数外省地区,如当时的马卡里叶夫,如今的下诺夫哥罗德地区。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在俄国各阶层始盛行。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俄国人喝茶,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等“茶点”。从功能上看,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国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垫补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当然,喝茶之际谈天说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饮茶之际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进行一种“我”与“我”的交流。

从饮茶的品种来看,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喜喝酽茶,浓浓的酽红茶也呈黑色。从饮茶的味道看,俄国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有时也加牛奶。

从饮茶的具体方式看,俄罗斯人喝甜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用勺搅拌后喝;二是将糖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也不含在嘴里,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一边品着茶,结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人还喜欢喝一种不是加糖而是加蜜的甜茶。在俄国的乡村,人们喜欢把茶水倒进小茶碟,而不是倒人茶碗或茶杯,手掌平放,托着茶碟,用茶勺送进嘴里一口蜜后含着,接着将嘴贴着茶碟边,带着响声一口一口地吮茶。喝茶人的脸被茶的热气烘得红扑扑的,透着无比的幸福与满足。这种喝茶的方式俄语中叫“用茶碟喝茶”。有时代替蜜的是自制果酱,喝法与伴蜜茶一样。在18、19世纪的俄国乡村这是人们比较推崇的一种饮茶方式。

俄罗斯人重视饮茶,也就常常赋予饮茶以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俄语里的“茶”一词有了更多的意义。俄罗斯人中常以请来喝杯茶,向友人发出作客的邀请,同时也是向对方表示友好诚意的一种最佳方式。

谈到俄罗斯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到有名的俄罗斯茶炊。俄国有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的说法。在古代俄罗斯,从皇室贵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同时常常也是人们外出旅行郊游携带之物。俄罗斯人喜爱摆上茶炊喝茶,这样的场合很多:当亲人朋友欢聚一堂时,当熟人或路人突然造访时;清晨早餐时,傍晚蒸浴后;炎炎夏日农忙季节的田头,大雪纷飞人马攒动的驿站;在幸福快乐欲与人分享时,在失落悲伤需要慰藉时;在平平常常的日子,在全民喜庆的佳节……在不少俄国人家中有两个茶炊,一个在平常日子里用,另一个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启用。后者一般放在客厅一角处专门用来搁置茶炊的小桌上,还有些人家专门辟出一间“茶室”,茶室中的主角非茶炊莫属。茶炊通常为铜制的,为了保持铜制品的光泽,在用完后主人会给茶炊罩上专门用丝绒布缝制的套或蒙上罩布。

俄罗斯茶炊出现于18世纪,是随着茶落户俄罗斯并逐渐盛行而出现的。茶炊的制作与金属的打造工艺不断完善密切相关。何时打造出的第一把茶炊已无从查考,但据记载,早在1730年在乌拉尔地区出产的铜制器皿中就有外形类似于茶炊的葡萄酒煮壶。直到18世纪中下期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茶炊。在当时,有两种不同用途的茶炊:茶壶型茶炊和炉灶型茶炊。茶壶型茶炊的主要功能在于煮茶,也经常被卖热蜜水的小商贩用来装热蜜水,以便于走街串巷叫卖且能保温。原理在于茶炊中部竖一空心直筒,盛热木炭,茶水或蜜水则环绕在直筒周围,从而达到保温的功效。炉灶型茶炊的内部除了竖直筒外还被隔成几个小的部分,用途更加广泛:烧水煮茶可同时进行。这种“微型厨房”式的功能使它的使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而且深受旅游、旅行者青睐。无论在森林还是草场,在能找到作燃料的松果或木片的地方,人们都可以就地摆上炉灶型茶炊,做一顿野外午餐并享受午后茶饮的惬意。到19世纪中期,茶炊基本定型为三种:茶壶型(或也称咖啡壶型)茶炊、炉灶型茶炊,烧水型茶炊(只用来烧开水的茶炊)。茶炊的外形也多样化。有球形、桶形、花瓶状、小酒杯形、罐形,以及一些呈不规则形状的茶炊。俄罗斯的茶炊年产量66万只,可见茶炊市场的需求量之大。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有这样的诗句: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这时已经从奥尔加的手下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浓酽的茶叶在不停地流淌。诗人笔下的茶炊既烘托出时空的意境,又体现着俄罗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氛围。

(五)马来西亚茶风

17世纪中国闽粤地区华人迁移马来西亚时,一并将饮茶习惯带过来。19世纪栽种茶树。20世纪人们从新加坡转销茶到马来西亚,把茶当作解渴与药用饮料。华人族群推崇“肉骨茶”饮食风俗,所谓肉骨茶,是选用牛排骨和牛蹄,配以党参、枸杞、熟地等滋补药材和其他香料,进行烹调成为一道美味可口茶肴,吃时规定必饮福建或广东乌龙茶。普遍风行全国的是一种“拉茶”饮用方式,可在任何印裔穆斯林经营的饮食小摊喝到。1987年现代茶艺馆兴起,火速带动工夫茶品饮潮流,为马来西亚播下茶道种子。

(六)法国茶风

法国如今是欧洲第四大饮茶国家,仅次于爱尔兰和英国,和德国差不多。二十多年前法国人饮茶不太普遍,年输入茶叶约八千吨。近一二十年来茶叶消费量逐年上升,目前年增长约3%,年进口达14000吨。人均消费约0.25公斤。当前法国人对茶的认同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茶,正在法国逐渐风行。

(七)英国人做任何事都得饮茶

一面饮茶一面商洽工作,交换行情。英国的“茶室”,是模仿中国茶馆形成的,“茶室”的习惯就是中国茶馆的习惯。对于英国人来说,一杯好茶是在感到寒冷时、遇到困惑时及长途旅行后、滑雪冻僵后、受到强烈刺激后等所最需要的东西。不论老幼、健康人或病人、在陆地或在海洋,茶对于英国人都是极好的兴奋剂和解渴的饮料。一贯重视传统的英国人,惟一不遵循的就是下午5点以后不饮茶。英国人饮茶的时间,即所谓“茶时”,是早晨醒来首先饮一杯,早餐时饮一杯,11时一边饮茶一边工作或交谈,午餐时当然要饮一杯,1-4点钟即使工作没有做完也要停下来饮一杯,并借此机会检查一下一天的工作,谈谈明天的工作准备,最后临睡前还要喝一杯。这样一天饮茶六七次,成了“日常茶饭”,因而英国人可以称得上是世界饮茶冠军。

(八)美国人饮茶的习惯和英国人相似,爱饮加奶和糖的红茶

有不少妇女承袭荷兰妇女的饮茶习惯,喜欢在沏茶时加入藏红花或者桃叶;而美国基督教的清教徒们,都爱把煎过汁的茶叶捞出来,和匀着奶油、盐巴一起吃。美国人里查德·希莱辛顿发现,饮滚烫的热茶,不能迅速解除人们的口渴。他把浓浓的茶汁倒在冰块上,发明了“冰茶”,顿时风靡美国城镇。现在,美国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他们谁也不想以慢悠悠地品茗方式打发时光,于是一种“速溶茶”便应运而生。这种茶是用茶汁、柠檬汁、白糖加工制成,饮用时,只要加入开水即可,十分方便。它的特点是,饮茶时既没有茶渣,又保持了茶味。夏季饮用就加上冰块、柠檬和少量蜂蜜,即成冰茶,清凉可口,各大酒家、咖啡厅、公园、海滨浴场都有供应。据美国茶叶协会统计,当今美国妇女,特别婚后妇女,都把茶当作一种健身减肥饮料。

(九)日本,对饮茶很有讲究,尤喜饮绿茶粉

在日本流传着一则关于茶的神话。说是有一位古代高僧,在修行打坐时,为了祛除倦意,割下了自己两只眼睑,摔在地上,而眼睑竟在地上生了根,就此长出了茶树。其实,日本的茶叶是从我国移人的。今天日本茶道所用的“抹茶”,还保留了我国宋代的特色,就是把高级绿茶的鲜叶蒸熟,稍加揉捻,直接烘干,再碾成粉末,拣除茶梗后制成的。

日本人的“茶道”是世界有名的。它是招待嘉宾、修心养神、叙谈交际的一种方式,在日本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据说,日本茶道的故乡是在中国。大约800年前,日本的僧侣茶西来中国留学,回去时将茶籽带回了日本。最早,日本把茶当作僧侣们坐禅时的兴奋剂,后来茶西写了一本《品茶养生记》,饮茶的习惯开始慢慢传开,并和佛教禅宗结合,以修身养心为本逐渐发展下来。听日本懂茶道的人讲,茶道比喝茶本身更有味,日本人是想通过茶道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从而找到一个生活的正确答案。参加茶道的人称为“茶人”。每一个茶室的进口处都装饰矮门,进去的茶人必须低头弯腰。室内布置也是别具一格,春夏秋冬四季不同。茶室内不准高声喧哗,不谈世俗偏见。举行茶道时,宾主入席围坐,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一定的程式烧茶。先用小匙将“抹茶”放在碗内,用开水冲沏后,依次递给宾客品尝。沏茶、递接、添水、品尝,都有一定的规矩。饮茶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一碗茶由全体参加者轮流品饮,每人一口;还有一种是客人各饮一碗。茶道仪式通常在一个小间里进行,称之为“茶室”。茶室中央放有小炭炉、茶锅和各种茶具。饮茶时还常备甜点心之类,供客人调剂口味。

(十)奥地利

世界各地的人民,大多有饮茶的爱好,不论浓、淡、红、绿,都是用茶叶泡来饮的。但在奥地利西部的牧民却是真的吃茶,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吃茶而不是饮茶。他们习惯地采用一种上等的嫩茶叶,加入食品作为佐料经过拌和泡成茶,然后将茶汁抛弃,光吃茶叶。这种吃茶叶的方式是很别致的。

(十一)北非诸国

是世界上重要的绿茶消费市场,这与其所处热带宜于饮绿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北非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按照教规,教徒不准酗酒,但可饮茶,所以他们往往以茶代酒。北非人饮茶口味与欧美不同,他们饮茶时,总要采二三片新鲜薄荷叶放在茶汤里,加上冰糖。绿茶、薄荷、冰糖,都具有清凉滋阴的特性。他们饮茶时就吃面包和橄榄。

节日期间,接待宾客,例须敬茶3杯,客人还得把茶喝完,才算合乎礼节。我国领导人访问北非,也常被邀请饮此茶。他们也善于品茶的优劣,茶叶店的老板都备有试饮的茶具,供当场品试。中国的绿茶在这些国家占有很大市场。

(十一)埃及人非常好客

他们常用甜食待客,以示与客人的友谊甜美如蜜。你到埃及做客,会饮到主人献上的甜茶,异常爽口。客人只要喝二三杯这种甜滋滋的茶,嘴里就会感到黏糊糊的,连饭也不想吃了。原来,盛情的主人在你来之前,早已烹煮好茶汁,并在其中加入白糖。

现在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饮茶的趣事还很多,除上面介绍的外,出名的还有印度的舔茶、阿根廷的吸茶、吉布提人的嚼茶、保加利亚的摇头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