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界茶叶市场概况
(一)国际茶叶拍卖市场
茶叶拍卖市场是茶叶全球流通的命脉。当前,茶叶拍卖是国际茶叶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方式。近三十年来,70%的茶叶是通过拍卖市场成交的。世界茶叶拍卖市场的历史和现状表明:谁抓住了它,谁就能在国际茶叶流通中大显身手;后起之秀可打败老牌市场。如英国伦敦拍卖市场,成立于1804年。自1840年来,随着几乎独占东西方茶贸渠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衰落,西方茶叶消费面的扩大、拼配包装商及其牌号商的崛起、南亚产茶区的发展,茶叶需求方十分关注货源稳定、质量多元化选择、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盘剥、公平交易;生产方也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合理的价格、销售产品并回收资金。在此背景下,地处世界主销市场中心和再加工中心的伦敦拍卖市场,曾有过长达100多年的黄金时代。1963年前,这个市场长年经销的茶叶占世界贸易量的30%。
世界茶叶市场交易中心主要集中在印度、斯里兰卡和非洲的主要产茶国。1839年1月10日,在英国伦敦出现世界上首次茶叶拍卖活动,世界茶叶贸易史从此揭开了交易方式的新篇章。茶叶交易采用拍卖方式之所以被产茶国政府所推崇并为茶商们所接受,除拍卖本身所具有“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特征机制之外,还在于它对统一国内的茶叶市场、保护茶商的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1.斯里兰卡科伦坡茶叶拍卖市场
建于1883年7月,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拍卖市场。近期占世界茶叶贸易量的20%,达20万吨,居全球之首,几乎垄断该国茶叶贸易。斯里兰卡茶叶拍卖速度极快。斯里兰卡茶叶总产量居世界第3位,但由于其出口的茶叶占95%,所以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而出口的茶叶中又有95%以上通过科伦坡茶叶拍卖市场成交。科伦坡茶叶拍卖市场由科伦坡茶叶贸易协会管理。目前共有8家茶叶代理商,经常参加拍卖的买主(出口商)有30多家,由茶叶贸易协会协调,每家代理商拥有固定的茶叶供应厂(场),即每家茶厂(场)生产的茶叶只委托其中的2-3家代理商负责拍卖。茶厂(场)生产的茶叶必须在15-20天前把茶样(每只3公斤)、编号及最低价等送至代理商。代理商再把各茶厂(场)送来的茶叶按茶号、生产厂家、规格、等级、批次、件数、重量、包装和存放地点等编制成目录,连同样品一并送至各有关公司,供审评定价。茶叶按存放地点的不同分成主拍(Mainsail)和辅拍(Exestate)。主拍的茶叶存放在茶厂内,由于茶叶新鲜,拍卖的价格相对也较高,而辅拍的茶叶因没有及时销售出去,已贮存到茶厂外的仓库内,所以拍卖的价格也稍低。
拍卖主持人来自各代理商。拍卖开始后,主持人按编制目录中茶号的顺序,首先叫最低价,欲购此茶的出口商们竞相出价,出价最高者为买主。拍卖速度极快,有时一只茶叶的拍卖时间仅几秒钟。拍卖成交后,买主必须在10天之内到指定茶厂或仓库提货。所以,茶叶从产出到装船出口一般仅需5~6周,最多也不超过两个月。斯里兰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茶叶的保质期为3个月,这使斯里兰卡红茶能保持鲜爽浓强的品质特点而深受消费者的好评。茶叶拍卖的费用较低,如拍卖辅拍的茶叶,除成本价外还需包括仓库租金、代理商代理费1%,茶场负担的茶叶税、保险及拍卖管理费等。如果是主拍茶叶,茶场无需负担仓库租金,费用可减少到仅为茶叶拍卖收入的35%。
2.印度加尔各答拍卖市场
印度1986年与1976年比,出口量减少15.63%,但均价提高67.53%,20万吨出口茶基本上是通过拍卖获取合理价格成交的。而中国因没有拍卖市场,1986年与1980年比,出口量增加9.85%,但均价下跌68.7%。正式形成于1861年12月。1992年拍卖量为15万吨。当初是伦敦拍卖市场的附庸,十九世纪年拍卖量少于2万吨,而且其中大部分运抵英国后再次拍卖。后来成了削弱前者的因素。1961年,百年庆典时,总理尼赫鲁亲临剪彩。印度有名的拍卖市场还有科钦、库奴尔、哥依巴特、高哈第、西利古里。印度茶叶70%要进入拍卖市场。
印度茶叶总产量居世界第1位,目前是世界上第3大茶叶出口国。拍卖是印度茶叶销售的主要方式。拍卖市场是茶叶拍卖的一个场所,拍卖活动是由拍卖行来具体组织实施的。一般从茶叶采摘加工到拍卖市场交易只有20天左右。印度现在有权组织茶叶拍卖的公司有12家,许多拍卖行在各拍卖市场又分别设立分支机构。
印度政府对茶叶拍卖有规定,即茶园生产的茶叶,70%要进入拍卖市场。国外公司的经纪人和国内零售商一般都从拍卖市场中进货。但根据印度茶叶统计年报,茶叶实际拍卖量占产量的比重年均在60%左右。对于拍卖这种方式,印度的茶园主认为自己直接卖或通过拍卖行拍卖各有利弊。自己有固定买主(政府允许茶园直接出口,可以不经过拍卖市场),价格可能会比拍卖高,而且可以省掉1%的拍卖费用,但货款回收慢且没有保证。通过拍卖,货款回收快而且有保证,因为拍卖行承担责任。
3.其它知名拍卖市场
肯尼亚蒙巴萨拍卖市场。年拍卖量为9万吨,垄断本国茶销量的90%,是东非经济舞台上的一颗明珠。
孟加拉国的吉大港拍卖市场。独占了本国的全部茶叶贸易量。
印尼的雅加达拍卖市场。也有较高的知名度。
拍卖市场有以下8个方面的优越性
一是公平、公开,以质量、品种、特色、供求关系获取合理的价格;二是开放、统一,向所有供需方开放;三是交易直接、交货迅速,有现货拍卖、异地上市交易、远期合约交易、到岸拍卖和在途拍卖(或称离岸拍卖)等形式;四是交易面广、选择性大,凡是消费量大的国家,都到拍卖市场上采购茶叶;五是成交量大、全年交易,红碎茶的75%,约70万吨在此成交;六是信息灵通、价格合理、买卖自由;七是合约买卖、风险共担,在保证金制度和统一结算制度下,大宗标准级茶叶可以买卖合约;八是可交易相关物资,拓宽生财之路。
一般情况下,卖主的茶叶送到拍卖市场,编入目录、审评定价、制定货单送到买主手里。一周内就可到拍卖厅按号叫价。从采摘、加工、包装、运输到拍卖成交,一般20天,付款后一周之内到仓库提货。这样,大大缩短了生产销售周期,减少了周转损耗,节约了成本,保证了质量,并在最好价格上成交。
(二)中国茶叶的交易方式。
目前,我国茶叶交易仍然是原始的小门市现货交易方式,一家一户经营。这种交易方式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交易规模小;二是自产自销。茶叶交易一直采取“一对一”的方式,由买家与卖家洽谈成交。这种交易方式虽然灵活简便,但成本高,质量没有保证,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拓展需要。
我国茶叶经营权放开后,出现多头出口,这就造成相互压价,效益的流失。而拍卖市场这种交易方式,有利于统一茶叶市场、保护茶商的利益,更缩短了出口企业与国际市场的距离;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原则;使产销直接见面,衔接紧密,现货现卖,相对降低了成本。所以,传统而原始的交易方式严重阻碍了我国茶业发展。茶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要求一定规模的交易市场来推动。我国茶业现存的原始的交易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存在,致使我国茶业流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难以实现。
(三)国际茶叶市场发展趋势分折
世界茶叶种植面积总数大约为290万公顷(每年增长3%)。2006年,其中的260万公顷获得了丰收。亚洲(包括近东地区)占了收获面积总数的89%,其次为非洲,占9%,其余为大洋州(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主要是阿根廷、巴西和厄加多尔),分别占0.4%和1.6%。
红茶在世界茶叶总产量中占支配地位。2006年,红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70%强。但是,在过去10年中,绿茶产量增长速度较红茶为快(在1996-2006年间,其速度分别为14.1%和2.8%),至2006年,其产量几乎已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27%。其他茶叶——主要是乌龙茶——构成了世界茶叶产量的其余部分。
1、全球茶叶产量局部增降明显
2008年,中国茶叶产量上升到120万吨,自2006年增长近10%之后,又增长了4%。在这一增长过程中,中国政府致力于增加农户收入的政策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耕作体系合理化的重大措施,包括经济寿命已过的低产茶树的替换等,贡献犹大。在其他地区,2007年,越南的茶叶生产继2006年戏剧般增长28%之后,增长率又上升了4个百分点。过去10年中,越南实施了一系列茶叶种植方面的恢复和扩大项目,随着这些项目中茶树丰产期的到来,2007年,越南的茶叶产量达到了138320吨。而在肯尼亚,2007年的茶叶产量增长了18%,达到了创记录的369600吨,但是,由于干旱和内乱,该国2008年的茶叶生产几乎停滞不前。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初步统计显示,2007年的茶叶产量较2006年没什么变化,但在斯里兰卡,茶叶产量下降了2%。
早期预测显示,2008年全球茶叶产量将小幅下降。1月至7月,主要产茶国的统计数据表明,斯里兰卡茶叶产量大幅增加,增长率达18%,而孟加拉国和印度增幅一般,分别为5%和4%,与此同时,其它主要产茶国产量均有下降,其中,津巴布韦33%,肯尼亚降18%,乌干达降15%,印度尼西亚降11%,坦桑尼亚降10%。
2、茶叶出口小幅下降
2007年,世界茶叶贸易总量小幅下降了不到2个百分点,茶叶出口总量达到了152万吨,而2006年为155万吨。然而,来自肯尼亚和越南的出口增长不足以抵消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的出口减少,因为印度的出口下降了28%,而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则分别下降了13%。2007年,肯尼亚的茶叶出口量达到299200吨,增长了10%,而越南的出口量则增长了8%,达到114400公吨。大部分的出口增长均应归功于与近东地区的贸易增长,因为该地区有经济增长和实力作支撑。据统计,2007年中国的茶叶出口没有变化。2008年(1-7月)的初步统计显示,由于茶叶生产水平的恢复,印度茶叶出口增长达19%,斯里兰卡的出口将略增8%,而肯尼亚将下降8%。
3、世界绿茶的产量将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
2007年,世界茶叶净进口量相对稳定,达157.9万公吨。据俄罗斯报告,该国的茶叶进口当年增长了4%,而美国报告的增长率为6%,基本抵消了英国、巴基斯坦和荷兰等国茶叶进口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世界茶叶市场持续多年的供过于求的基本局面已经有所改变。实际上,作为世界茶叶的指示性价格,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综合价格2006年已经上涨了11.6%,2007年又上涨了6.5%,达到1.95美元/千克。2008年,由于肯尼亚茶叶预计将减产20%,加剧了茶叶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世界茶叶价格保持了上升趋势。自今年初以来,世界茶叶价格持续上涨。从1月至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茶叶综合价格平均为2.50美元/千克,同比增长35%。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的持续增长和茶叶产量的减少。相对较高的茶叶价格反映的主要是全球茶叶市场的供应紧张局面,它与商品市场的繁荣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对全球茶叶价格变化而言,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采用粮农组织的茶叶模型对肯尼亚茶叶产量下降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模拟。模拟基本表明,未来12个月,肯尼亚茶叶产量每下降10个百分点,粮农组织的茶叶综合价格将上升4个百分点。模拟还表明,如果主要市场主体当前的需求弹性,即对市场价格的响应能力,保持不变,世界茶叶市场将需要3年时间适应这一价格震荡。在这种情况下,过度反应的危险也真实存在,因为当前的投机购买行为已经将茶叶价格推到了预期价格以上。对零售价格的变化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考虑到整个饮料市场的竞争特性,我认为,价格增长的大部将在整个价值链中吸收消化,而不会全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但是,如果茶叶供应的缺口比预期大得多的话,这种形势可能完全转变。中期预测是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茶叶模型作出的。对未来10年的预测表明,与过去的10年相比,世界红茶产量的增加速度将放低。这是因为,随着产业扩张的结束,非洲红茶产量的增长速度将放缓。据预测,未来10年间,世界红茶产量将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到2017年达到31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