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茯砖茶之所以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缘于其具有的“金花”成分。所谓“金花”,就是在原料的加工中通过一道特殊的“发花”程序,专门在“砖块”中培养“冠突散囊菌”,有化腻健胃、御寒提神的饮用功效。特别对游牧民族而言,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等,缺少蔬菜水果,长期饮用茯砖茶,能够帮助消化,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数百年来,茯砖茶以其独特的功效,与粮、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少数民族群众探亲访友、过年过节相互馈赠的首选礼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
泾阳茯砖茶作为黑茶中的娇子,长期以来“三不能制”的说法,给它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茯砖茶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离了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三不能制”之说也说明咸阳的水质和气候无疑是茯砖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
茯砖茶在大西北茶叶流通中重要地位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几十代人奋斗的结果,是陕西传统民族手工业的骄傲,也是中国西北回商经营茶叶的历史珍贵的资料。
3、回商在茶叶贸易中知茶爱茶懂茶
茶是上苍对中华民族的厚赐。自从神农氏首次发现茶叶,并将茶作为解毒疗疾的良方后,茶叶就逐渐扎根于寻常百姓家,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再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的品种甚多,回商在茶叶贸易中知茶爱茶懂茶,回商按照发酵程度将茶分成六大茶类:绿、白、黄、青、红、黑。
绿茶茶色碧绿其味芬芳。最有名的要数苏州洞庭的碧螺春,杭州狮峰的龙井。绿茶是不发酵的,比较难以保存,绿茶取其嫩,很讲究采摘的时间,以清明、谷雨两节气前采摘为最好,被称为明前茶、雨前茶。更有讲究的茶人,有专人采了鲜茶早早炒好送来,都要在纸上写明日期,据说早晨太阳出来以前和太阳出来以后采摘的茶叶,味道都不一样的。此类微妙之处,隐隐约约觉得那些与世无争、宁静淡泊、气定神闲、富有修养的谦谦君子在轻啜慢饮中一定能品出绿茶的飘逸洒脱、超凡脱俗的境界。
白茶这里说的白茶不是浙江的安吉白茶,安吉的白茶属绿茶,质量很好。这里说的白茶是发酵茶中发酵程度最低的一类,数量很少,被视为茶中珍品。据说好的白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白茶主要产在福建。
黄茶产量甚少,它是一种贵族茶,物以稀为贵嘛。加上它品质好,淡雅天成,被称为“人间第一茶”,湖南洞庭湖的君山银针是它的代表。君山银针芽头茁壮,坚实挺直,白毫如羽,芽身金黄光亮,被称为“金镶玉”。用玻璃杯沏上一杯君山银针,只见汤色杏黄明净,叶底肥厚软亮,一根根竖立在杯中,景观天成。喝一口毫香鲜嫩、甘醇甜爽,不同凡响。
青茶青茶是半发酵茶,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称叫乌龙茶。武夷山的大红袍,安溪的铁观音,永春的香橼种,台湾的冻顶都是青茶的名牌。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九龙窠里的那几株大红袍现在已保护起来,当年毛主席送赫鲁晓夫的就是这里生产的大红袍,自元明以来一直是送皇室的贡品。凡是品尝过上好乌龙茶的,都会记得它浓郁的茶香、醇厚的茶味和回味的甘甜。
红茶是西方最流行的茶品,被英国皇家誉为“茶中皇后”,被称为健康之饮、灵魂之饮、快乐之饮。中国红茶已有500年历史,最有名的红茶产在福建武夷山市的星村和桐木关一带,称为正山小种。正山小种泡出来的茶汤色红浓,香气高长,略带松烟香味,是茶中极品。红茶暖胃,助消化,有利于缓解哮喘,患老年性心血管病的人可以选红茶为日常饮品。
黑茶顾名思义,因茶色黑褐而得名,它的代表就是普洱茶,普洱茶是一种发酵茶,在西南地区本是民族茶,大众茶。普洱茶的制作从前很单一,叫茶饼。现在制作的茶饼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气象万千,最小的像个小窝窝头,小巧精致。除了茶饼之外,还有叶状、片状、柱状、膏状等不同形状的普洱茶。普洱茶膏要用四十斤上好普洱茶熬成一斤膏,黑得乌亮乌亮的,人见人爱,切成膏片,在沸水里放一片慢慢化开,充分溶解,口味纯真。普洱茶是发酵茶,制成以后在常温下可以继续自然发酵,贮藏方便,据说越陈越香。普洱茶的特点是没有娇骄二气,形态朴实,平易近人,不骄不躁,不温不火,像个得道的高僧。好的茶喝到嘴里有一股特殊的陈香味,微微有点甜。说起普洱茶,往往让人联想到茶马古道。发酵制茶的方法可能是早先外销的茶叶包装比较简单,在马背上驮着,被马的汗水浸湿,茶叶变质,被遗弃在一边。久而久之,人们偶尔尝试这些发酵过以后的茶叶觉得别有风味,其味更加醇厚,这才开始有意识地逐步制作普洱茶。也许这就是现在有些人喝普洱茶时会说有些汗酸臭的原因吧!还有一种叫“千两茶”的黑茶,也是发酵茶,产在湖南安化,包装特殊,像个柱子,市面上很少见到。
4.茶叶加工
茶叶,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色香味,这是因为它们的加工方式各不相同。全球拥有大型茶叶种植园并可以大量生产茶叶的国家有30多个,其中最大的四个茶叶生产国是中国、印度、肯尼亚和斯里兰卡。大部分茶叶都是手工采摘,以保证较高的茶叶品质——机器采茶往往太过粗糙,容易损坏茶叶。茶叶一年可以采两季——早春采“第一茬”,夏季采“第二茬”。为了让茶树停留在生长的早期阶段,茶农会不断修剪枝叶。采茶时,茶农一般只采每株茶树顶端枝条上的两片茶叶和一朵花苞。采下足够数量的茶叶后,茶农会迅速把这些“宝贝”茶叶送到茶叶种植园的茶厂里。茶厂的选址一般都紧挨着茶叶种植园,因为茶叶一摘下来就会立即开始氧化。氧化是茶叶知识中重要的一条——在茶叶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密切监测茶叶的氧化过程,因为它将最终决定茶叶的种类和品质。
活性物质氧化随处可见。当您切开一个水果,让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氧化反应就会发生——您会发现水果的颜色逐渐变成褐色或黑色。汽车生锈其实也是一种氧化反应,只不过后者听起来更顺耳。氧分子会和任何物质发生反应,不管是自行车上的金属零件还是苹果的果肉。一般情况下,苹果的果皮会保护果肉不与氧分子发生反应,但如果苹果长期暴露于空气中,氧分子会不断“腐蚀”果皮。对于水果或汽车而言,氧化不是什么好现象,但对于某些类别的茶叶来说,它可是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虽然它们的外观和口感各不相同,但很有可能来自同一株茶树。像所有具备活体组织的生物一样,茶树也会发生氧化反应。本节中,我们将介绍茶叶加工的具体步骤,了解氧化反应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作用。
红茶是世界范围最受欢迎的一种茶,占茶叶总产量的75%。“英国早茶”和“伯爵红茶”之类品牌更是家喻户晓。如果不加奶的话,红茶一般为红棕色,且味道很浓。
红茶的加工制法有两种——传统制法和CTC碎茶法(切割(Cut)、撕碎(Tear)、揉捏(Curl))。在具体操作的五道工序中,两种制法极其相似,只不过传统制法以手工操作为主,而CTC碎茶制法则完全靠机器完成。刚才我们已经说到茶农采下茶叶后会立即把茶叶运到加工厂。接下来,他们就要在那里按下列工序加工茶叶了:
萎凋——将茶叶铺开,自然晾晒,蒸发掉茶叶中的部分水分。
揉捏——传统制法中,揉捏就是要揉搓茶叶,以挤出残留的水分,使茶叶表面覆上一层汁液。揉捏时动作要特别轻柔,这样茶叶才会比较完整不会破损。而在CTC制法中,茶叶会被切碎,最后揉捏成粉末状。
氧化——选择潮湿阴凉处,将茶叶再次铺开,让它们继续氧化。茶叶的颜色最初为绿色,但在氧分子与细胞组织进行氧化反应的过程中,颜色会渐渐变成古铜色,就好像秋天树叶由绿变黄的过程一样。
烘干——将茶叶加热烘干,直至颜色由古铜色变成褐色或黑色。
分类——最后,根据茶叶的大小和等级将茶叶分类。
绿茶加工难以想象,绿茶和红茶竟是采自同一棵茶树。绿茶颜色差异较大——色泽在绿色到黄色之间变化——而口感和香味则十分清新自然。绿茶的保健作用使它在全世界受到广泛欢迎。绿茶的制法与红茶类似,主要分萎凋、蒸烘、揉捏、烘干和分类五道工序,而且具体操作也几乎相同。绿茶与红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绿茶需要蒸烘而不需要氧化。茶叶在萎凋失去部分水分后,应立即蒸烘或翻炒,这样可以阻止茶叶氧化——这就好像给您的车打蜡防止它生锈一样。蒸烘可以让茶叶“冻结”在它当前的状态,保持绿色。蒸烘后,将茶叶放凉,然后揉捏茶叶挤出残留的水分,再加温烘烤,最后再根据茶叶的大小和等级分类。
乌龙茶加工乌龙茶正好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它在加工时会只进行不完全氧化,因此不会变成红茶。
水的温度会影响茶的味道大部分人泡茶时总是不太注意水的温度,而事实上泡茶的水温的确会影响茶的品质。红茶应该用完全烧开的水冲泡,水温应在93℃以上;乌龙茶应该用快开的水冲泡,水温略低于88℃;绿茶应该用冒着热气的水冲泡,水温大约为77℃。泡茶的时间也要视茶的种类而定:红茶一般泡4~5分钟,乌龙茶一般为3~4分钟,而绿茶一般只需0.5~2分钟。
历史上的回商马帮
西北羊绒产业大多由回商经营
五、回商一再创“丝路”商贸辉煌实践者
中阿经贸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中东地区国家共同特征是:农产品严重依赖进口。我国缺能源,每年消耗的石油50%需要进口,与该地区贸易互补性极强。《古兰经》中有一句名言:“为了求知,哪怕远到中国。”进入新世纪后,中阿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稳步发展,合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当前,中阿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与阿拉伯各个国家普遍签署了双边政府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与阿盟之间建立了经贸混委会机制。2011年中阿贸易额达1828亿美元。预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额2015年将达二千多亿美元。中国回族商人因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原因,只经营〝清真商品〞清真商品均来自於自成体系的清真产业。一个产业,从孕育到发展再到成熟,势必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中国清真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一)“清真”一词来源含义
“清真”,在中国汉语里原作纯洁、洁净、质朴、清廉或清雅自然的意思。明代以前,“清真”一词应用范围广泛,用来形容人物、植物、品德、文学作品等。在宗教方面,佛教、景教、道教、犹太教等都有使用“清真”一词的记载。
最早使用“清真”一词的记载可追溯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晋朝,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高僧传》中描述龟兹人佛图澄的才华时这样说到:“少出家,清真务学,诵经数百万言,善解经义。”南朝刘义庆(公元403-444年)的《世说新语·赏誉》:“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唐代诗人李白在《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厓山居》中写道:“我家仙翁爱清真,才雄草圣凌古人,欲卧鸣皋绝世尘。”、“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右军本清真”、“垂衣贵清真”等诗句。唐代姚合《寄石书院僧》诗有“不会门外地,斋戒得“清真”的诗句。宋代陆游《园中赏梅》:“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宋代着名诗人黄庭坚的作品中也有“二宗性清真,俱抱岁寒节。”的诗句。宋代着名词人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着有词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杂着》三卷。佛教的阿弥陀经赞文中也有“传闻净刹甚清真(阿弥陀佛)”、“我常自叹苦精勤希闻无上法清真”等经文。道教有以“清真”命名寺院的。如“清真观”。明弘治二年(1489)重修的河南开封犹太教堂名为“清真寺”。梁廷楠《耶稣教难入中国说》道:《景教碑》一曰“常然真寂”,再曰“戢隐真威”,三曰“亭午升真”,四曰“真常之道”,五曰“占青云而载真”。其以真立教,最为明晰。而今之清真寺,人称之曰回回堂,其自称则曰真教寺。
1、“清真”成为伊斯兰教相关用词的原因和过程
综上节所述,中国古代“清真”一词意义有很多,“清真”成为与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民族关系密切的称谓要从清真寺的名称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