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回族茶
中国回族的先民在唐宋元明清时代大都居于我国西北地区,从事游牧业,并以牛羊肉、乳酪为主食。故其对茶之消食除腻作用特别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尤其爱好饮茶,并以茶代酒。因而长期以来,回族的各种茶俗甚盛。民间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日散茶、节日宴茶和喜庆品茶等诸多茶俗,且长盛不衰。
回族虽然不种茶,但是爱喝茶。根据茶的甘涩、甘甜、宁静和回味,回族人品茶,认为茶有三道。一道是苦涩,任重而道远;二道是真谛,平淡而久远;三道是幸福,甜美而芳醇。回族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禁止饮酒,所以很多回族人就“与茶为伴欢娱黄昏,与茶为伴抚慰良宵,与茶为伴迎接晨曦”。在家中、在茶馆、好友相聚,舒了从容,定了安静,乐了清闲,在画着写意山水的青花瓷的回族盖碗茶里,冲出那么一泡茶,溢满了鼻息的香气,于是从舌尖到喉咙,从胃里到心上,回荡起那生活中美好的记忆。
回族茶,最具代表性的是盖碗茶。“金茶、银茶、甘露茶,比不上老回回家的盖碗茶”。盖碗茶是回族茶文化的一大特色。
回族喝盖碗茶的花样甚多,选择用茶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夏季以花茶为主,冬季以青茶为主。开水冲泡,茶味浓酽甘甜,饮用时将盖与碗轻轻错位,清香四溢,回味无穷。现代回商更懂品茶,对喝盖碗茶选用茶十分讲究,他们认为;茶有温有火,有厚有薄;人有壮有弱,有阴有阳;节气有冷有热,有寒有暖;加之地域、居室、晨昏均有变化,如果有条件,春夏秋冬不妨喝不同的茶。春季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要舒肝,宜喝芳香的茶,以升阳气,可喝茉莉花茶。夏季暑气上升,要去火,夏天宜喝老白茶。秋季分前秋后秋,前秋喝铁观音,后秋喝大红袍。冬季万木萧肃,要暖胃行气,可以喝普洱,喝百年以上的老茶。日常保健饮用“八宝盖碗茶”.配料有:白糖、红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枸杞等。
回族喝盖碗茶有一定的讲究,喝时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盖子刮几下,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荼卤变清汤。如果客人当着主人面揭开茶碗盖。掏出茶中的红枣放入口中时,主人就明白了这是客人已经喝好了茶,不需要再添开水,并要告辞的意思。
二、中国回族茶特性
回族茶的一大特色是盖碗茶,即俗称的“三件套”由茶碗、茶盖、茶托组成。有的茶盖上绘有蓝色的花纹或红色的小花朵,有的还绘有绿色或黑色的阿拉伯文“清真“字样,精巧美观,方便耐用。用盖碗茶喝茶,既防尘又保温,又能边喝边“刮“(茶汤、茶叶),回族人不但自己天天喝,还用盖碗茶招待客人,以示欢迎的最高礼遇。“客人远至,盖碗先上“。回族家中来客,都以盖碗茶招待。
鲁迅先生曾经说,“泡好茶,是要盖碗的。”盖碗,这个最常见的喝茶用具竟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呢。从外形来看盖碗包括盖、碗、托三部分,象征天、地、人,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展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灵物,将茶拨入盖碗喻意三才合一共同化育出茶的精华。这简简单单的盖碗,是体现茶艺最直接的形式。
回族的茶谚说:“吃油香要掰呢,喝盖碗子要刮呢!“回族人吃油香要用手掰开,一小块一小块地吃,切忌囫囵吞咬,不然为不懂礼貌。而喝茶时要用碗盖一下一下地“刮“动,使茶叶和佐料加速溶解,使汤汁尽快变温,喝时不烫嘴。回族茶谚又说:“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即是说,“刮“第一遍时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甜味,“刮“第二遍时,茶叶与佐料经过泡制,香味则完全散发,其时味道最佳。而“刮“第三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汤色,只能起解渴作用。
回族饮的八宝营养保健盖碗茶非常富有营养。盖碗茶亦茶亦药。因其不但放置茶叶,还要放入糖、红枣、核桃仁、枸杞、元肉等多种营养果品,营养价值较高,故常饮盖碗茶对健脾生津、强身健体大有裨益。“回回老人寿数长,早起礼拜喝茶汤“。回族老人长寿的较多,仅宁夏地区的百岁回族老人就达50人之多。这同他们戒烟酒,嗜饮茶,讲卫生有较大关系。
住在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六盘山一带的回族,除了“盖碗茶”、“八宝盖碗茶”饮俗以外,还有喝罐罐茶的习俗。在当地,每户农家的堂屋地上,都挖有一只火塘(坑),上置一把水壶,或烧森柴,或点炭火,这是熬罐罐茶必备器皿。清晨起来,主人第一件事,就是熬罐罐茶。喝罐罐茶,以喝清茶为主,少数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盐之类的。由于罐罐茶的浓度高,喝起来有劲,会感到又苦又涩,好在倾入茶杯中的茶汤每次用量不多,不可能大口大口的喝下去,但对当地少数民族而言,因世代相传,也早已习以为常了。喝罐罐茶还是当地迎宾接客不可缺少的礼俗,倘若亲朋进门,他们就会一同围坐在火塘边,一边熬煮罐罐茶,一边烘烤马铃薯、麦饼之类,如此边喝酽茶、边嚼香食,民趣横生。
(一)盖碗茶
回族商人喝盖碗茶的花样甚多,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在唐宋元明清年代,一般夏季以花茶为主,冬季以青荼为主。近代不同了,因为中国茶叶的品种多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物流业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提高了,在祖国东西南北任何一处,什么地方产的茶叶都能喝到,盖碗中的茶,无论;绿、红、乌龙、黄、白、黑,简单的颜色远远不能表现它们的全部,哪一种茶背后没有一段传说……当今茶叶分为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再加工茶类:以六大茶类作为基本原料再加工而成。包括花茶、紧压茶、速溶茶、茶饮料等。这些茶均可用来喝盖碗。
回族家家都喜欢使用盖碗子茶具,什么茶叶都泡,回族的民族性,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是通论,一般回族人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讲究的人是回族文人雅士,他们对喝茶、品茶、茶艺、茶道、有不同的认识和区别;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1、盖碗茶水与茶的比例
直接的反应就是茶的浓淡。浓淡要合适才好,使我们能够品赏到茶的色和香,同时,适当的浓淡对于茶叶中的物质的浸出是有影响的,这不但影响到茶水的色、香,也影响到茶水对人体的影响作用。浓淡可以科学计测,但是平时没人去理会这一指标的,还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浓。大致上说,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重量比为1∶80。常用的盖碗子茶具,每碗可放茶叶3克;一般盖碗子,每碗可投两克。
2.盖碗茶泡茶的水温
对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温,应视不同类茶的级别而定。但是我们经常不注意这一点,总喜欢用很烫的水来冲泡。一般说来,红茶、乌龙茶用沸水冲泡还是较好的,可以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绿茶,如龙井茶,应用80℃~85℃的开水冲泡,使茶水绿翠明亮,香气纯正、滋味甘醇。
3.盖碗茶浸泡的时间长短
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钟左右,不宜久泡。绿茶要比普通的茶泡得更短一点。
(二)“八宝盖碗茶”是回族百姓最爱喝的营养保健茶,
“八宝盖碗茶”配料有:茶、糖、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枸杞等。细看以下八宝配料介绍后,你会真正认识到〝八宝〞确实名不虚传,喝上几次,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茶、首选陕青茶、茯砖茶。
茶叶作为世界上最优良的饮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茶叶的保健功能及治病作用,则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的,古今的临床应用表明,茶叶具有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的功用,故有“诸茶为各病之药”之谈。现将茶叶传统功能和现代药理作用介绍如下:
茶叶的功能
中医药学历来重视茶疗的研究与应用。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到汉代的《吴氏本草》,唐代的《本草抬遗》《新修本草》《食疗本草》,宋代的《本草图经》《证类本草》,元代的《日用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本草经疏》,清代的《本草备要》《本草纲目拾遗》,现代的《中药大辞典》等,我国历代最具影响的中药学着作均有“茶”或“药茶”的专门论述。
张仲景、华佗、吴普、陶弘景、孙思邈、张元素、罗天益、危亦林、李时珍、缪希雍、喻昌、李中梓、龚廷贤、吴谦、汪昂、张潞、沈金鏊、赵学敏、王士雄、费伯雄、蒲辅周等一大批古今着名中医学家也均对茶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认真的总结。
中医药经过数千年的实践,探索出茶叶具有醒脑提神、清利头目、清热利尿、清肺祛痰、下气消食、消暑解渴、减肥降脂、解毒止痢等诸多功能。
1、醒脑提神,茶叶有醒脑提神功用,最早记载茶叶这一功用的是《本草经集注》,载其“(主)好眠”其后《本草拾遗》载其“使不睡”《汤液本草》载茶叶能“治中风昏恍+,多睡不醒”《本草纲目》明确指出:“使入神思闽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随息居饮食谱》也说:“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化心神,醒神除烦。”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茶叶的醒脑提神作用大多都有深切的体会,当您头昏脑胀,精神疲惫时,喝一杯新泡的茶,顿觉精神爽朗。
2、清利头目,长期饮茶能够清利头目,达到清神爽脑、平肝明目、止头痛的功效。《汤液本草》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火为百病,火降则上(头目)清矣。”《本经逢,原》载:“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现代中医临床也证实茶叶有防治肝火上亢的作用。肝开窍门于目,肝火上升则目晕不明,故茶叶的清肝火作用可达到清利头目、平肝明目的功效。
3、清热利尿,茶有清热利尿作用。唐《食疗本草》最早记载茶叶有“去热”作用,其后《本草拾遗》载其“破热气”,《随息居饮食谱》载其“涤热”等。据现代的《中华药海》记载:“(茶叶)可治膀胱湿热之小便不利证,茶叶苦寒,人膀胱经,苦可燥湿降泄,寒能清热泻火,湿去热除则诸证自愈。”茶的利尿作用有助于清热。研究表明,人饮热茶后9分钟,体温可下降l℃~2℃。茶的利尿作用则古今都有记载,如《千金翼方》《饮善正要》《本草拾遗》等均载茶叶能“利小便”,“利水”.《唐本草》载,“茶,主瘘疮,利小便”可见,茶叶的清热利尿作用是得到古今医家肯定的。
4、清肺祛痰,对于茶叶的清肺祛痰作用,历代本草医籍多有记载。《唐本草》最早记载茶叶有“去痰热渴”作用,《食疗本草》载有“解痰”功能,《本草纲目》载“浓煎,吐风热痰涎”.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称茶能“逐痰”、“涤痰清肺”《本经逢原》指出:“茶,昧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可见古代医家对茶叶的化痰作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现代临床即有用茶叶清肺化痰。如《中药大辞典》即载茶叶有化痰功用,《中华药海》对茶叶的化痰作用还进行了解释:“本品可治痰热,茶苦而寒,人肺经,功能清热泄火,热清则痰无以生,故具清热化痰肃肺之效。”
5、下气消食,茶可消食,这是一般人都有的认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在鱼肉荤食之后,泡一杯茶频频饮用,说是帮助消化。其实茶叶确有助消化作用,早在唐代,《唐本草》就记载茶叶有“主下气、消宿食”作用。《本草经疏》对茶叶的下气消食作用进行了解释:“下气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气下而火降,而兼涤除肠胃,则食自消矣。”并指出:“茶能涤除肠胃一切垢腻,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
6、消暑解渴、防暑降温的饮料,虽然品种繁多,但是仍以茶为首选饮料。茶的优点是饮后爽口,而不像其他含糖饮料喝后口中有粘腻感,并未解除口渴。茶叶的消暑解渴作用也是历代医家实践经验的总结。《本草别说》载其能“治伤暑”《日用本草》载其“除烦止渴,解腻清神”《随息居饮食谱》说:“凡暑秽中痧气腹痛……饮辄则愈。”故如中暑头昏、心烦口渴者,多饮茶水,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7、减肥降脂、茶叶有减肥降脂功能,这不仅仅是现代人的认识,古代的本草医籍中早有记载。《本革拾遗》载:“(茶叶)久食令人瘦。”《本草备要》载:“饮茶有解酒毒、油腻、烧灼之毒。久饮消脂最能去油。”现代茶叶作为减肥降脂的应用最多,市面上流行的不少减肥茶是以茶叶为基质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