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001

第1章 原序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白立忱

《中国回族史》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民委“八五”社会科学科研课题、宁夏“八五”社科出版规划项目,经回汉学者多年研究、探索,辛勤笔耕,现在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我国回族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也将对我国今后的回族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回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成员,在她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因经济文化起点高、族源众多、“大分散,小集中”,在千百年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首先,回族在中国古代历史舞台上有许多政治家发挥了治国的才能,一度曾经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回族人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光辉篇章。

如果说唐宋时期的回族先民还是外来的“蕃客”“胡商”,那么随着元代回回户籍的确立,回回人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后,回回政治家在政治舞台上十分活跃,马合木·牙剌瓦赤在中亚的施政、赛典赤·赡思丁治滇、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海瑞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在中国世代民众中留下了众口一词的赞扬;蒲寿庚、阿合马、伯颜、倒剌沙……虽然评价不一,但他们毕竟影响了一段时期的中国历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回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投入到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和武装反抗腐朽的清王朝的斗争中。鸦片战争中的处州总兵郑国鸿、甲午战争中驻平壤的总兵左宝贵,以及千千万万浴血战场、抗击外敌的回族军民,其事迹可歌可泣;咸丰、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此起彼伏,绵延数十年,动摇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回族志士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但是推翻清朝以后国家并没有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民族并没有争得平等的权利,一些先进人物又投入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回族中的先进分子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回族人民开始找到了解放自己的正确道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回族同胞留下了丰功伟绩,并与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以,回族是一个具有悠久革命传统的少数民族。

第二,回回民族从其先民开始,即具有文明程度很高的特点,通过从世界各地来华的穆斯林引进的伊斯兰文明,并使之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因而大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

回回民族形成的过程与中国其他大部分民族的形成过程是相迥异的。许多回族先民来自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的阿拉伯、波斯地区,这里早就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自从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兴起后,伊斯兰宗教文化和阿拉伯世俗文化通过来华的穆斯林传入中国,从此中国国土上有了伊斯兰教,阿拉伯及波斯的植物、手工业产品、天文历法、数学、化学、医学、文学、艺术……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元代,穆斯林东来进入高潮,中亚、西亚的伊斯兰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明代,直到万历年间,来自阿拉伯、波斯、中亚突厥语族和东南亚的“寄住回回”“归附回回”依然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文明,在中国不断被注入新的内容,得到充实和提高。伊斯兰文明以其自身的生命力在中国得到了应有的地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回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由于千百年来她的兼收并蓄,使族体不断壮大,文明不断提高,以至发展成今天拥有千万人口的现代民族。

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与中西交通的畅通和中外关系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和唐帝国的昌盛,使这两个伟大的国家得到了沟通。从唐到明前期,中国一直是开放的时代,没有开放,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就不可能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

回回民族的先民要在中国这块以汉族为王的土地上生存,必须不断壮大,必须不断吸收中国固有的文化。回回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兼收并蓄的气概,不断壮大族体,并使伊斯兰文化中国化,这是回回民族得以壮大的关键,而回汉通婚是回族族体壮大的重要因素。

以宗教、习俗而言,回回人恪守伊斯兰教规,历千百年不弃,足见其信仰之诚。但伊斯兰教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取得教外数以千万计人们的理解,因此,伊斯兰教必须中国化,必须进行改革,这就有“以儒诠经”的出现和清末的宗教改革浪潮,因此中国的伊斯兰教更具有中国的气息,更适应中国的传统道德与文化,中国化的伊斯兰教更加发展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的伊斯兰教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排斥其他宗教的活动,相反,历史上曾留下了蒲寿庚请封妈祖、赛典赤提倡儒学等佳话,这并不说明这些回族人物已经改宗,恰恰说明了回族对其他宗教的宽容和尊重。

以文化而言,从回族先民入华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以掌握华夏文化、发展华夏文化为己任,千百年来,回族中不知涌现了多少卓有成就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医学家、工程家……进入近代后,许多回族人士努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贡献。回族以其文明的高起点,始终注意吸收别人的优秀文化,不断提高本民族的素质,昂首阔步地跨入现代文明民族的行列。

第四,“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为回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友好相处创造了条件。千百年来,回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是一部民族友好的关系史。

回族先民入华和回回人大批东来之时,中国这片土地虽然十分辽阔,但生存空间并不十分宽裕。唐宋时期的回族先民以经商为主,他们在华定居以沿海城镇为多,逐渐添置田宅,或杂居于当地居民之中,或自相聚居形成“蕃坊”。蒙元以来,入华的回回人数以十万计,除少数为官为宦者外,多数军士、平民以务农为主,依靠军屯、民屯获得贫瘠的土地,在缝隙中求生存,因此更需要与当地汉民和其地民族友好相处。回汉各族人民共同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斗争,就是最好的例证;“回爸爸,汉妈妈”“哈剌回”“回回达达”“藏回”“卡力岗回”“托茂回”……也是最好的例证。

回族与汉族等各民族的友好关系史是回族研究的新课题,我们相信这方面的研究也会取得新的成果。

以上所归纳的我国回族的几个主要特点并不是完整的。但这些认识也是回族史研究者经过许多年研究,从许多史料中认真分析得出来的。

回族研究在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课题。我党在延安时期,就曾组织过对回族的研究,编写出版过着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对回族历史资料的整理出版和社会现状的调查,编写了《回回历史和现状》《新中国的回回民族》等着作。1978年是我国回族研究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一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时,《回族简史》正式出版,这本简史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回族的历史发展,并引发了对回族历史研究热烈的讨论。同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也为民族史研究开创了新局面。

近二十年来,我国回族研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面貌。在老一辈回族学者白寿彝、杨志玖等带领下,一大批中青年回族学者茁壮成长,在宁夏、北京、兰州和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学有专长、勤奋上进的回族专家,他们在回族史、回族文学、伊斯兰教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回族研究的蓬勃开展也吸引了从事民族史、元史、科技史、文学艺术史、语言学等方面的其他各族学者,他们与回族学者一起为推动我国回族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邱树森教授主编的《中国回族史》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回族通史。作者们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努力发掘史料,在详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作者们以宽阔的视野,从中外关系发展的角度,详细论证回族的族源及其聚合;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置回族于全国大环境内,详细论证其政治活动与经济结构;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角度,探索回族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内涵以及伊斯兰文化的中国化问题。还应该指出的是,作者们十分重视吸收中外学者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的学术成果。科学研究不能从零开始,而是几代人的积累,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我相信,这部回族史的出版,将为今后内容更翔实、学术水平更高的回族史的问世,打下一个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