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101

第101章 清代回族(26)

刘元培的文章继续介绍蒋湘南的学术观点:本朝经学分汉宋两途,为汉学者,排宋学为空虚;为宋学者,攻汉学为破碎。先生皆以为不然。儒者读孔子书,学孔子学。孔子,周人也。周之学,春秋《礼》、《乐》,冬夏《诗》、《书》,谓之四术。孔子益以《易》与《春秋》谓之六艺。六艺,皆周礼也。孔门之学,但宜名为礼学,不宜称为理学。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孟、荀为再传弟子,仅百年,而《诗》、《书》已待辨正,况汉儒去孔子二百余年,宋儒去孔子一千余年乎?汉学、宋学之争,皆无与周学者也。吾为周学而已。此先生论学之大指也。

这一段话是蒋湘南通过对经学两派之争的分析对理学的否定。他认为六经即周礼,“孔门之学,但宜名为礼学,不宜称为理学。”这一观点实际上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经学即理学”观点的继承,但蒋湘南走得更远:根本不能称之“理学”,而应该改为“礼学”。由此可见,蒋湘南是一位反对理学的进步思想家。

(二)方志学和翻译学

清代回族史家最突出的贡献是方志学。清初马世俊有《茅山记》《燕山记》《华阳游志》等;蒋湘南参与《陕西通志》《江苏通志》《同州府志》《泾阳县志》《留坝厅志》《蓝田县志》《夏邑县志》《鲁山县志》等多种方志的编写,又有《华岳图志》《江西水道考》等。

李心地(1852~1931年),字平存,号山佣,湖北沔阳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官至兵部主事。退职还乡后,开馆受业。曾编制周秦至清末的《历代帝王世系表》,撰有《说文部首注释》《沔阳州志举正》,后者今存(《湖北回族》,第191页。)。

明清时期善于翻译的回族学者、通事很多。郑和下西洋时,费信、马欢、郭崇礼、哈三、沙班等,均为通阿拉伯语的通事,有的还通波斯语。明中期后,还有不少回族官员奉命出使西域、南洋诸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如永乐时三使西域的陈英、出使撒马尔罕等地的迭力月失、英宗时出使瓦剌的杨铭……他们之中,有的不仅通阿拉伯、波斯语,也有的通突厥诸族语和蒙古语,他们的活动充分展示了回族在语言上的才能。

自从明中期胡登洲创导从西方传入伊斯兰经典论述,开展经学汉译工作以来,加之经堂教育的兴起,回族中的阿拉伯语、波斯语水平随之提高,一些伊斯兰学者除了从事伊斯兰经典、经书的翻译外,还有不少回族学者进行了阿拉伯、波斯的文学、史学、哲学等世俗文化书籍的汉译工作。例如,清光绪年间,云南泸西人马安礼(字敬斋,号率真子)据埃及诗人舍赖弗丁·穆罕默德·蒲绥里(1213~1296年)所着《衮衣颂》(意为赞圣之诗)并参考其他阿拉伯诗作译解为汉文。全书共十篇,每篇若干章,有阿拉伯文原诗对照及译者注释,内容主要是歌颂穆罕默德,第九篇是诗人自己“悔过求恕”的祈祷。该书于1890年完成,同年刊印出版。

四、新式回民教育

清代的官方回民语文教育,继承明代的方法,仍由政府官署“四夷馆”负责,目的是培养掌握阿拉伯文、波斯文的通事人才,所用教材基本沿用明代,但有所更新。

自明中叶胡登洲创办经堂教育后,到清代得到进一步发展,经堂教育的课本“十三本经”基本定型,经堂语言更加丰富(均见第三章第六节)。但是经堂教育固有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回民教育的需要。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迨辛丑和议既成,国民愤战败之辱,纷起图强。王公浩然乃崛然而起,以为拯救此积弱已深之中国回民,更非改善学制莫由。”(赵振武:《三十年来之中国回教文化概况》,《禹贡》半月刊第五卷第十一期。又载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附录。)当时一些回族的先进知识分子,如童琮、王宽、马邻翼、保廷梁等意识到兴教育为救国之根本,因而在清末掀起了创办新式回民教育之浪潮。

所谓回民新式教育是与当时整个时代的教育改革相一致的。甲午战争后,旧的科举制度遭到猛烈的抨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被迫取消八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停止科举。同年,正式成立中央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学部。而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先出现而具有学校系统的“新教育”制度则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当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是比较完备的学校系统,并对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和加修课程作了明确规定。新式回民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近代回民新式学校始于1906年,当年镇江人童琮于镇江创办穆原学堂。童琮(1864~1923年),号雪,江苏镇江人,毕生致力于回民教育。创办《益我报》,宣传善及教育主张;又发起组织东亚清真教育总会,对推动回民教育贡献甚大。同年,安铭在北京创办宛平民立初级小学。翌年,王宽在北京创办回文师范学堂,马邻翼在邵阳创办清真偕进小学。马邻翼(1864~1938年),字振五,湖南邵阳人,早年留学日本弘文书院,参加孙中山同盟会,回国后在清廷学部任普通教育司主事,参与编制我国最早的全国教育统计图表,编撰《学部奏咨辑要》;民国建立后任教育部首席参事,后升任教育部次长、部长,兼任多所大学校长、校董,一生热衷于回民教育。此外,“全国各地,凡在回民之处,无不设有回民小学,其中,规模宏大、设备完全之学校,尤指不胜屈。”(赵振武:《三十年来之中国回教文化概况》。)这是因为回民中文盲较多,亟待提高其文化素质,而经堂教育中的初级班和普及班只要增设几门文化课即可改为回民小学,所需经费少。

在创办回民小学乃至推动整个回民教育中,着名回族教育家王宽起了很大作用。王宽(1848~1919年),字浩然,人称王五阿訇,北京人。出身经学世家,曾出任各地教长,致力培养经师。光绪末年朝觐时赴土耳其、埃及考察,见识大长。他说:“余游土耳其归国后,始知世界大势非注重教育不足以图存,遂即提倡兴学,未几,而清真学堂以立。”(王宽:《〈中国回教俱进会本部通告〉序》。载白寿彝:《中国伊斯兰史存稿》附录。)归国后,于1907年在京师与王友三、达浦生等创办回教师范学堂,旋因经费不足和师资困难停办。次年,在马邻翼等帮助下,创立京师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这所学校可谓是回民近代小学的典范。学校实行七年一贯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课程有修身、国文、历史、地理、几何、代数等,每周加授五节阿拉伯文。不久,北京陆续建起十二所分校。

清末创办的着名回民小学全国各地还有:达浦生于1908年创办的江苏六合广益小学、1908年的开封养正小学堂、1908年上海的务本两等小学等。

五、图书报刊出版

(一)图书出版

回族图书的出版是伴随着回族学者的着述和编译的开展而兴起的。赵振武说:“编译之风,始自明季,三百年来,名着极夥。前贤如王岱舆、马文炳、刘介廉、马复初、伍子光、金北高等,其作品已不下数百种,大抵皆局部问题之译着;至回教基本典籍--《古兰经》之翻译,则近代之成就。”(赵振武:《三十年来之中国回教文化概况》。)

明末清初,回族学者中掀起“以儒诠经”活动。江宁(今江苏南京)人袁汝琦为刘智(介廉)之师,竭力鼓励刘智的创作活动,并力主推广刘智等人的着作。其孙袁国祚(字景初),继承先祖遗志,于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三年间(1775~1778年),先后刻印刘智《天方至圣实录》《天方字母解义》《五功释义》《天方三字经》,金天柱(北高)《清真释疑》等译着,于是伊斯兰刻经事业日益兴起。与此同时,有苏州人余浩洲亦刻张中(君时)《四篇要道》等书。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海南海富润携袁国祚所赠经书,在桂林被地方官查获,掀起回回文字狱,袁国祚被湖北巡抚姚成烈拘捕,为《天方至圣实录》作序的改绍贤亦被捕,此案殃及江南数省,后得乾隆帝亲谕,才得以释放。

清中期之后,刊印经书事业各地有增无减,尤以四川、江南各地为盛。成都人马大恩(字惠泽,号云峰),于道光年间刊印《天方性理》《天方典礼择要解》《五功释义》《清真大学》《卫真要略》《天方至圣实录》《天方三字经》《天方字母解义》《清真指南》等四十余册;同治年间,四川简阳人余昭文在成都创建“宝真堂”,刻印王岱舆、马注、刘智等人着作及阿、汉文经籍共18种。其子余泽洲继续经营宝真堂,发行书刊。

(二)创办报刊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先进的中国人,包括先进的回族人士,为了寻求救国救族的道理,提倡回民新式教育,组织爱国回民社团,同时也意识到创办报刊的重要性。到清朝末年,《正宗爱国报》《竹园白话报》《醒时白话报》《醒回篇》等一批回族报刊正式出版。

北京人丁竹园、丁宝臣兄弟是最早创办回族报纸的人。丁氏兄弟早年均以医为业,且卓有成绩。但他们怀着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决心用办报的方式,唤起各族同胞的爱国热忱,宣传民主,倡兴教育,改良宗教,拯救国家。1906年丁宝臣首先在北平创办《正宗爱国报》,这份白话文日报,以时论为主。次年,宝臣之兄竹园(名国瑞,字子良,以字、号行),在天津创办《竹园白话报》,1908年10月改为《天津竹园报》,1910年停刊。两报均为我国最早的现代化报纸之一,也是回族所办最早的报纸。

河北通县人张子岐(名兆麟,以字行),曾在北京经营杂货铺生意。1906年出关到营口经商。当时营口文化落后,教育不普及,遂决定开办清真学堂。又受到民主改良思想影响,深为所订阅《京话日报》《女报》等报刊上的文章激励,又创办《醒时汇报》,内容多为北京几份白话报所载主要文章之摘抄,自任社长、总编,十分艰难。由于报上文章常常抨击时弊,触犯了权贵,当地政府及上层人士对之施加压力,子歧被迫于次年6月停刊,清真学堂也被迫交出。1908年,子歧移居沈阳,在阿訇铁萃恒帮助下,于1909年正月二十日正式出版《醒时白话报》,自任社长,孙笙普任主笔。由于缺乏资金和设备,张子歧历尽磨难,惨淡经营,为打开销路,在营口、开原、铁岭、吉林、大连等地设分馆或进行推销,又在社会各界支持下购得印刷机,报社渐具规模。之后,其子友兰、友竹,儿媳王代耕等均参与办报,到二十年代进入发展时期。

清末最具影响的回族期刊是《醒回篇》。1907年6月,我国留日回族学生36人在东京成立“留东清真教育会”,保廷梁为会长。1908年7月,该会决定创办杂志,初名《劝告清真同教书》,后改为《醒回篇》,东京秀光社初版。该会书记黄镇磐在《〈醒回篇〉发刊序》中写道:因慨夫四亿余万之同胞,群情焕散,惟吾回以宗教关系之故,尚有一小团体,存于若续若绝之交。同人且喜且惧,因于日京组织一清真教育会,谋内地之宗教改良及教育普及两事。又虑吾教人散处廿一省之辽阔,焉得化身千万亿,执人人以告之耶!力有所不逮,势有所不能。弗获已,遂于课余寸晷,各摅厥臆,征集论丛。前承钦使杨星垣先生廉泉之赐,继荷内地诸同志佳艺之颁,终赖在会同人节苦集资,力谋印布,皆不外大声疾呼,以高其唤醒吾回之热度,此是篇发刊之不容以已也。(《醒回篇》,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页。)

《醒回篇》虽然只出版一期,但它集中反映了清末回族知识分子强烈反对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中国的爱国热忱,表达了他们必须改良宗教才能振兴回族,振兴回族、强盛国家必须普及教育的政治主张。《醒回篇》的出版,对以后回族报刊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六、体育

(一)武术

1.拳术

中华武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回族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健身,逐渐养成习武传统,因而武术在回族中久盛不衰。

回族武术继承了中华武术的优秀传统,又有与回族风俗习惯紧密联系的民族特色,在拳术、器械、对练等方面有独特的创造。回族武术以昆仑山为标志,称为“昆仑派”,与少林、武当、峨嵋并称中华武术四大流派。

在拳术方面,回回拳术有许多独有的拳种,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弹腿。弹腿是回族拳术之一。因其发腿迅速、劲道脆弹,有如弹丸射出而得名。其渊源传说不一:或云在唐朝中期,由西亚穆斯林传入中原,只在穆斯林中拜师学艺,概不外传;或云明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部下有西域穆斯林查尚义(原名查密尔)所创,他操练士兵,融汇军伍中各派拳技精华而创编了弹腿和查拳,故民间有拳谚说:“学好十路查,须从弹腿始”;或云弹腿即“潭腿”,始创于山东龙潭寺;或云弹腿即“谭腿”,始创于河南谭家沟谭某人。总之,传说纷纭,均无史实可考。但拳谚云:“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说明弹腿是回族特有的拳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