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浪潮下,一些回族青年也开始转而学习西医。其中最着名有山东泰安人金茂岳(1906~1987年)。他于1935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精于妇科。抗日战争开始后参加抗日救护队,任外科医生,辗转安庄、汉口、西安等地为前线将士治病。1938年赴延安,在边区医院、中央医院任外科、妇科医生,还任教于延安中国医大,充任白求恩大夫的助手,担任中央首长的保健医生,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赞扬。
明清以后,政府设立的回回医院不复存在,只有一些回族开设的药铺和回族医生还保留了回回传统医术。到20世纪上半叶,新式的回民医院开始出现,其中有马步芳于1937年开设的芳惠医院,设于青海西宁;1947年由中国回教协会北平分会开设的“中国回教协会普慈施医院”,“普慈”二字取名于《古兰经》“真主安拉是普慈今世的”,为半营业半慈善的医院,名医赵炳南等义务服务,免费开方施药;1949年初,着名回族医生杨绍祥在沈阳创办沈阳回民保健所,门诊部设于北清真寺院内,义务诊断,低价收取药费。新中国成立后,回民医院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北京、呼和浩特、哈尔滨、南京、西安、银川等地建立起来。
(三)其他科学技术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在我国逐渐推广,在回族中也涌现了不少科技人才。
马鹤卿(1893~1975年)是我国磨钻工业的创始人。他出生于安徽怀宁(今安庆)的一个珠宝世家,幼年赴上海学识珠玉,遂潜心钻研磨钻技术。1925年与英商合作筹建磨钻厂,1927年正式建成中国磨钻厂,自任经理。30年代曾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考察钻石产销和加工技术,回国后奔走各地探寻我国钻石原料产地,自绘标有钻石产地标记的图纸,并用国内矿石加工磨制成我国第一颗首饰钻石。新中国成立后,将其珍藏多年的钻石产地图纸奉献给国务院。
力学专家金宝桢(1907~1968年),河南开封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美国,获密西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北大学、西北工学院教授,宝(鸡)天(水)铁路总工程师、中央大学教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任教。着有《静定结构学》《结构力学》《应用力学》《建筑力学》等专着和教材,是我国早期着名的力学专家之一。
地质学家马以思(1919~1944年),女,祖籍四川,占籍黑龙江。1939年入重庆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学系攻读,毕业后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致力于古生物学研究。1944年在野外考察时不幸被土匪杀害。同年,中国地质学会为纪念这位献身于我国地质事业的女科学家,特设“马以思奖学金”,奖励有志于地质事业的青年学子。马以思业务精,通英、德、法、日、俄等国语言,撰有《黔北之下三迭纪动物群》等论文。
第七节社团组织与风俗习惯
一、社团组织
(一)政治团体
近代回族政治团体是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出现的。在辛亥革命期间,汉口、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中,出现了支持武装起义的回族团体。如汉口的清真自治公益会和保安会,上海的清真商团等,在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后,回族中的进步人士继续组织起来,向卖国的北洋军阀政府展开斗争。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这次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和国内工人阶级壮大的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三千余人举行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人。示威群众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表示抗议。天津、上海以及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群起声援北京。
在天津,由天津回族知识分子张绍山、时子周等联络天津回民于1919年6月成立天津回教联合会,并加入天津各界联合会,积极投入游行、集会、演讲等活动中去,有力地声援了北平各界的爱国行动。1922年2月,天津回教联合会召开第一次全体回民大会选举,马玉清为会长,通过“兴教救国”为宗旨的会章。以后担任会长或主席的有穆楚帆、刘铁庵和时子周。1938年该会被亲日分子所控制,改组为中国回教总联合会华北总部天津区本部。
五四运动期间,汉口各界也积极行动起来支援北平各界人士的爱国行动。曾在辛亥革命时期担任过汉口清真自治公益会会长的回族进步人士马刚侯很快以汉口各团联合会名义致电北京国民外交协会,表示“日本二十一条之约……我国民誓死不能承认。”要求政府“退出欧会,万不可签字,致丧国权。”(《汉口各团联合会致北京国民外交协会电》,刊《汉口新闻报》,1919年5月6日。)是年7月,成立湖北各界联合会,马刚侯被推为筹备主任,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活动。
五四期间,在济南由马云亭等人发起成立济南救国十人团,他们利用主麻日在清真寺内宣传反帝爱国斗争。1919年7月,马云亭与朱春焘、朱春祥兄弟等领导济南西关回民及各界群众砸毁日商所办的《济南日报》社和北洋军阀政府所办的《昌言报》社。事后不久,马云亭等三人被济南镇守使马良逮捕并杀害。周恩来在天津曾着文声援山东回民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在回族各界中民族意识进一步增长,维护民族团结,争取民族自由平等的权利,成为广大回族同胞的共同要求。1929年6月,由杨新民、薛文波等联络北京各大、中学回教青年知识分子成立了伊斯兰学友会。1931年11月,创办《伊斯兰学友会丛刊》,1933年1月改名《回族青年》,由杨新民任总编辑。1932年《南华文艺》(上海嘤嘤书屋发行)发表侮辱回民的文章,中国回教俱进会、北平回民公会联合组成“华北回民护教团”到南京进行抗议,伊斯兰学友会积极参加了这一活动,迫使《南华文艺》被封闭。1933年10月1日,伊斯兰学友会改名“中国回族青年会”,提出“站在中国回族之立场上致力于中国回族自由与解放运动”(《中国回族青年会出版委员会编辑方针草案》,载《回族青年》,第2卷第2期,第13页。)。主张各民族平等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1933年,新疆发生金树仁屠杀回民事件,激起西北回民强烈排汉情绪,中国回族青年会发表《告西北回族民众书》,指出当前主要敌人“是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绝不是回汉之争。……只有同一切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站在一条战线上来对付共同的敌人,才有最后胜利的希望。”(载《回族青年》1卷11~12期合刊,第1页。)“七七事变”后,中国回族青年会积极参加了“回民抗敌守土后援会”活动;北平沦陷后,该会主要领导人转移至后方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在重庆复会,因国民政府不承认回回是民族,被迫改称“中国伊斯兰青年会”,1945年改称“中国回民青年会”。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华侵略,直至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各族人民奋起抗战,长达八年之久。在这期间,广大回族同胞与全国人民一起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组织抗日社团是开展抗日斗争的一个方面。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西安回族知名人士马德涵于1931年10月发起成立西安回民抗日救国会,参加人数达五百余人。该会成立后,组织群众游行、散发抗日宣传品,抵制日货,声援东北抗日将领马占山等。1933年在冯梦麟领导的回教公会支持下,成立了陕西回教抗日救国会,由中共地下党员刘格平任会长,参加人数达六百二十余名,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抵制日货,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等。同年12月,东北流亡北京的回族青年在曹重三领导下成立了东北青年学社,宣传抗日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的回族同胞纷纷组织起来,开展抗日救国斗争。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回族抗日组织在这一阶段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1937年10月,在中共兰州回民特别支部领导下,对1935年成立的兰州回族青年组织伊斯兰学会进行改组,使之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救亡组织,马明德任理事长,鲜维峻、杨静仁等为理事,会员约300余人,多为兰州大、中学生。在宁夏、临夏、河西等地成立联络小组或分会。该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出版《回声》杂志,兴办中小学。后被国民党政府取缔,杨静仁等主要负责人去延安。
在西北地区比较活跃的抗日社团还有西安回民学生抗敌后援会支会、西宁回民青年战地服务团;由包头回教公会发起成立的西北回民救国会,穆生荣任会长,曾发表《告西北回民书》,呼吁西北回民投入抗日斗争,支持马鸿宾部在绥西的抗日斗争。
在河南、湖北、河北、四川等地纷纷成立以宣传抗日为宗旨的回族社团。
中国回民救国协会是国统区影响最大的回族社团。1938年初由时子周、王静斋在河南发起,同年四五月间在武汉成立,选举白崇禧任理事长,时子周,唐柯三为副理事长。1939年迁重庆,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更名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该会在抗战期间,曾组织61个战地服务队,在前线工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西安、汉口战地服务团,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伤员掩埋尸体等;在宣传抗日、争取民族平等权利、资助民族教育、赈济灾民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1942年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抗战胜利后迁南京。1948年时全国存39个分会、388个支会、322个区会,曾出版《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回教文化》等。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至台湾。
抗战期间,由中国共产党发起、领导的抗日爱国的回民组织,有1938年成立于河北沧州地区的冀鲁边区回民救国联合会,1940年7月改名冀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总会。王连芳任主任,刘震寰等分任组织、武装、青年、敌工、宣传、教务、生活改善等部部长,帮助回民参加回民支队,为回民支队购买粮食、军需、药品等,还出版《正道周报》和《正道》杂志。1938年在山东莘县成立了由黑伯理发起的山东张鲁回民救国联合会,何其宽任会长,会员参加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同年8月,在河北任丘刘家花园召开了冀中区第一次回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冀中区回民抗战建国联合总全,刘文正、马玉槐任正副主任,该会在发动回族青年参军,开展敌占区锄奸、争取伪军、培养回族干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1943年曾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回民抗战建国会,旋又恢复原名。1940年2月,由中国共产党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组织各部门回族人士共同发起成立延安回民救国协会,金浪白、马文良、马寅、马青年、苏冰任理事,发表《告全边区回民同胞书》,号召边区回族人民团结抗日;并倡议修建延安第一座清真寺,毛泽东亲笔为之题名。同年10月,为与国统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取得联系,该会改称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陕甘宁边区分会,鲜维峻、金浪白分任正副干事长。
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包括回族在内的各民族应该平等,所以在抗日根据地十分重视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这一传统在解放战争期间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东北地区解放后,1946年11月成立了哈尔滨市回民联合会,同年12月成立东北回民联合会,1947年12月成立黑龙江宁安回民联合会,1949年成立北京市回民工作委员会,这些组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要求,在维护社会治安、土地改革、支援解放战争、培养民族干部、解决回民困难等方面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文化团体
民国时期,在回族文化界、思想界、教育界影响最大的社会团体是“中国回教俱进会”。
1912年7月,着名大阿訇王宽倡议建立的中国回教俱进会在北京成立,当时策划成立该组织的回族着名活动家有张子文、王丕谟、李静轩、穆子光等人。该会成立时推举马邻翼为会长、王宽为副会长,旋由王宽任理事长。该会以“兴教育,固团体,回汉亲睦”为宗旨,致力于回族教育与各项事业。强调“世界大势非注重教育,不足以图存。……回汉相处,千载有余……总宜相亲相近。”(王宽:《〈中国回教俱进会本部通告〉序》,载《中国伊斯兰史存稿》附录。)故该会建立后即大力开展回民教育,设立清真中小学;创办《穆声月报》、《穆光半月刊》等杂志;成立“清真学理译注社”,请着名阿訇译注伊斯兰经典;兴办各种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当时的社会政治活动。该会成立后,全国大部分省都成立支、分部。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云南、四川、归绥等地支、分部。到1936年时,支、分部已达二百多个。该会于1936年被北平市政府以“回教团体,中央已批准中华回教公会”为由,强令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