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145

第145章 民国时期回族(38)

(五)香港的穆斯林社团组织

19世纪80年代后,大陆回族进入香港经商、做工的人数不断增多。1921年广州立“教善公箱碑”,碑记中载“香港士商乐助”名单中,除“广恒昌”一家回民商号外,其余20人中明显为华人姓名者19人(《广州伊斯兰古迹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2页。);1934年广州立“重修先贤古墓清真寺碑”,碑记中载“香港众教亲”名单中,各界人士及商号、清真寺共84个,绝大多数为华人(《广州伊斯兰古迹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0~201页。)。

香港华人穆斯林的增多,要求建立一个自己的社团就显得十分迫切。1918年,香港回民马子敬、脱文英集资,并邀广州东营寺阿訇金逸卿一起筹办“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1922年正式成立。该社建有礼拜殿、伊斯兰英文中学、小学和幼稚园,致力于中华回胞的宗教、文化、福利事业,在港澳地区有广泛影响。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内地工厂企业及居民不少迁入香港;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前夕,广州回民也有部分转往香港。由于避难香港的回民增多,香港穆斯林着名人士萨兆经向港府申请专门在新界锦田办了一所回教难民营。同年,成立“香港中国回教文化研究会”,作为在内地成立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的分支,会员多为中华回胞工人及工商、教育、法律、新闻界人士,积极支援抗日斗争,开展宗教、慈善和文化活动。1949年更名为“香港中国回教协会”。

二战开始后,印度籍士兵全部调离香港;二战后期,大批印度籍警察、保卫人员也返回印度,印度的伊斯兰协会消失,原协会中的巴基斯坦穆斯林将协会改名为“香港巴基斯坦穆斯林协会”。这时,华人穆斯林在人数、实力上已大大超过了外籍穆斯林。

澳门的华人穆斯林,最早见于明正德年间引领葡人来澳的火者亚三,以后明清间也有内地回民来澳。“在抗战前夕的肇庆,有一次回教徒的大迁徙,其中一部分就逃到了澳门,以避战祸。”(郑炜明、黄启臣:《澳门宗教》,澳门基金会,1994年,第85页。)

(六)近代回族社团的历史作用

近代回族社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的产物。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广大回族同胞一方面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和国民党政府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回回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宗教信仰权利都面临着失去的危险。因而,回族近代社团的基本任务是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改革宗教、互助互济。回族界的有识之士通过回族社团的建立和活动,基本上达到上述目的,并使回族社团在近代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近代回族社团组织、动员广大社员投入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积极参加了抗日斗争。

在辛亥革命时期,曾在日本建立留东清真教育会的一批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其爱国热忱和先进的救国思想,归国后积极投身辛亥革命。汉口的清真自治公益会、清和保安会,上海的清真商团,在辛亥革命时期有许多支援革命的活动,有的甚至投入武装斗争。四川的回民帮会组织文孝阁、清圣宫等,以及清真保路同志会在保路运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成都的省垣清真保路同志协会在与清军激战中出现了十多名回族烈士。

许多回族先进分子参加了五四运动,天津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都是觉悟社的创始人之一,他们都是站在斗争最前列的爱国青年。这一时期最为壮烈的当是济南救国十人团惨遭军阀马良镇压,马云亭、朱春焘、朱春祥牺牲。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华侵略,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回族各种社团的活动都以抗日救国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宣传抗战、动员回族人民投身武装抗敌、揭露日寇侵华罪行,甚至组织团体直赴东南亚各伊斯兰国家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各种回族团体的活动往往是与抗日武装回民支队联系在一起的。

就像汉族中会有汉奸一样,回族中出现回奸是不足为奇的。1934年日本与伪满洲国组织“满洲回教协会”;1937年北平回教会成立。同年天津回教会成立;1938年2月北平成立中国回教总联合会;1938年河北沧州成立回教联合会。这些组织的骨干都是日伪操纵的一些回奸,是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这些伪组织受到了广大回族同胞的唾弃。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北平、山东等地的回族组织在支援解放战争、维护社会治安、土地改革等活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增强了民族意识,维护了回民的合法权益。

民国以来,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以回制回”的反动政策,不承认回族的客观存在,说什么回族是“宗教信仰不同的国民”,对回族实行政治上歧视和残酷地镇压。他们扶持回族上层人物,利用他们压制广大回族人民,挑起回族内部的教派斗争,使之自相残杀。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各地侮辱回民、侮辱伊斯兰教事件时有发生。

近代回族社团在组建过程中和建立后,多次用“回民”“回族”字样命名社团名称,如中国回民公会、中国回族青年会、中国回民教育促进会等。他们也多次组织护教团等,反对侮族、侮教,甚至迫使政府下令查办有关当事人。许多社团提出为争取回民权利而参加政治活动,中国回族青年会还曾在报刊上公开抗议政府对回民参政的不平等待遇,甚至连白崇禧担任理事长的中国回教协会也指责“我国宪法条文中对回民(仅规定十名)选举权之规定,可谓相当苛刻。”(《一九四二年四月至一九四八年三月中国回教协会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总之,这些社团在争取和保护回族权益方面都做过一些工作。

第三,促进了回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穆斯林与国外穆斯林之间的友好往来。

近代回族社团建立之始即为教育组织。有识之士认为,必须吸取各国先进的教育制度,结合本国具体情况,以兴办教育来振兴回族,他们通过教育社团,改革经堂教育,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发放各种奖学金,努力普及回民教育。所以,近代回族教育社团建立后,中国回族教育状况大为改观。仅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安徽分会,到1942年时已创办伊斯兰小学45处(《哈福贵报告》,《中国回教救国会会报》,第4卷第4期,第23页。)。有的社团还创办了幼稚园、女子学校、回民中学、师范学校。一些回族实业家也纷纷解囊,设立奖学金。如1931年马少园的“西园奖学金”,陈经畲的“秋潭助学金”,1939年杨叔平等的“乐泉助学金”,等等。

近代回族社团也十分注重文化研究及文化普及事业。如开展伊斯兰学术研究,出版教义及学术着作,翻译《古兰经》及国外伊斯兰研究着作,创办期刊、报纸,兴办图书馆、武术馆等,冀鲁边区回教总会还创办了回民抗日出版社以及天方剧团、伊光剧团等。

为了加强与国外穆斯林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国回教俱进会云南支部、中国回教学会等多次派遣留学生到闻名世界的开罗艾资哈尔大学留学,学习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文化,培养一代阿拉伯文、文学、史学专家。这些留学生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如《论语》《孙中山》等译成阿拉伯文后在国外发表。

第四,加强回族同胞之间的互助互济,增强民族凝聚力。

回族在历史上形成的赈济贫寒、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得到弘扬。近代社会公益性质的社团、创办了许多济丧会、互助会、救灾会、孤儿院、施诊所、救火会等慈善机构,解决了回族同胞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对于增强回族的凝聚力有一定作用。

第五,维护了宗教信仰的权利,开展了广泛的宗教改革。

近代回族宗教社团是在教内有识之士呼吁进行宗教改革的前提下纷纷建立的。这些改革的要求主要是:深入研究伊斯兰教教义,翻译出版国外阐发伊斯兰学说的着作;扩大伊斯兰教义宣传,使国内穆斯林回民增强宗教意识;改革经堂教育,逐渐以新式中学、小学代替;增建清真寺,等等。在这些方面,近代回族宗教社团做了许多工作,如南京清真董事会将大批宗教书刊发给教友;中国回教俱进会成立清真学理译注社,译注了大量伊斯兰经典;上海清真董事会筹款创建了着名的小桃园清真寺;上海、北京还专门开展了对女穆斯林的宣讲教义的活动。一些着名的伊斯兰刊物也在这些社团主持下出版,如《穆光》《穆友月刊》《正道》《伊斯兰》《伊光》《晨熹》《月华》等等,在宣传宗教自由、增长伊斯兰教知识、维护宗教信仰权利、增强穆斯林爱教爱国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二、社会习俗

本书在第三章阐述回族共同体形成时,曾详细叙述了回族共同体在明代形成时社会习俗的面貌,经过数百年后,这些风俗习惯又有了一些变化。本节所阐述的主要是近代以来的回族习俗。

(一)饮食

回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风俗习惯。民间习俗现象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生活和相应的心理需要而产生、传播和继承。回族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的许多习俗来源于伊斯兰教的教义。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回族的习俗也随之得到发展和调整。

在回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明代无疑是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回族共同体的形成,来自各方的穆斯林需要规模化的共同习俗,最后终于由清初的刘智在《天方典礼》中用文字固定下来。自此以后,回族习俗在基本定型的前提下,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继续有所发展、演变。

回族饮食如前所述,根据《古兰经》中的规定有许多禁忌、特殊规定和要求。在这个前提下,回族人民创造了许多富有特色、营养价值很高、风格多样的菜肴、汤类、面点、小吃。清代以来更形成了中国清真菜肴的主要系统:一是以北京为中心、长江以北的北方清真系统,它受山东、淮阳菜影响较多,烹调方法精细,特别擅长牛羊肉的加工;二是以新疆、甘肃为主的西北清真菜系,保留了较多阿拉伯、中亚地方的饮食特点,以炸、煮、烤,口味浓厚的菜为多;三是杂居南方、沿海地区的回族清真菜,风格比较多样,口味较清淡,以海鲜、水鲜、禽类为原料的烹饪尤具特色。

北京清真菜源远流长,在中国清真菜系中负富盛誉。早在元末明初时,北京清真厨行已经兴起。清中期后,清真餐馆遍布京城,出现了许多着名饭庄。因其风味不同,形成东西两派,东派用大汁大芡、红汁芡为主,善于小炒,着名饭庄有通州小楼、同和轩、东来顺等;西派菜精美、典雅,用白汁芡为主,善烧扒菜。两派交融后,逐渐形成穆斯林京菜。20世纪30~40年代以来,吸收各家风味名菜和汉族烹饪技巧,扩大清真菜用料范围,增加用海鲜制作的菜肴,使品种增加了上百种以上。北方清真菜系主要名菜有:东坡羊肉、干炸肉片、涮羊肉、炸卧虎饼、焦熘肉片、炸羊尾、白露鸡、肉丝饹馇、炮糊、煨牛肉、抓炒鱼、鸡粥菠菜、全羊带牌子、芝麻羊肉、八宝酿西红柿、炸牛排、珍珠三鲜、番茄腰柳、牛肉扒、扒牛舌、扣烧牛肉、南煎丸子、扒牛肉条、砂锅牛尾、红烧牛尾、肉丝炒面筋、炸牛肉串、醋肉、羊肉扒、炒腰花、炮羊肉、炮三样、炸鹅脖、炮鸳鸯、单炮腰、烩全样、烧杂碎、烩羊脑、烧蹄筋、烹蹄筋、扒羊蹄、醋熘肉片、生扒羊肉、锅烧羊肉、象眼羊肝、清蒸羊肉、月牙羊肉、笋丝羊肉、佛手羊肉、铜锤羊肉、葱爆羊肉、扒羊肉条、百花羊肉、雪花羊肉、菊花羊肉、银丝羊肉、香酥羊肉、锅塌羊肉、杏仁羊肉、鸡茸羊肉、桂花羊肉、炸核桃腰、清炸里脊、酸辣肚丝、羊肝排叉、水爆散丹、烩千里风、油爆肚领、白片羊肉头、滑熘羊肝丝、肉片虎皮豆腐、炒攒丝加三瓤、袈裟肉、爆肚、油爆肚仁、它似蜜、羊八样、全爆、锅烧鸡、炒甘肃鸡、滑炖笋鸡、碎熘笋鸡、酱汁扒鸡、酱汁鲤鱼、三丝鱼翅、海羊鱼翅、焦熘鱼片、吉利虾、油焖大虾……

上述清真名菜主要出自北方,尤其是北京,但流行的范围不仅仅在北方,许多菜肴流行于全国各地。

回民分布于全国各地,各地的回民创造出别具风格的清真菜肴。如西北地区,有甘肃兰州的袈裟肉、糊羊、里脊、酿饭、黄焖羊肉,临夏的手抓羊肉;宁夏银川的麻辣羊羔肉,吴忠的羊杂碎……而六合盆牛脯,南京清真板鸭,河南周口关记烧鸡,石家庄回民烧鸡,四川阆中风干牛肉、熟干牛肉,云南牛干巴……都是名闻全国的,有的名扬海外。

回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口味,多年来形成的汤类也很丰富。如湖北老河口的海记糊辣汤、安徽和县的王仝牛汤、北京全羊汤……

清真糕点极其丰富,全国各地均有名特产品。天津食品三绝之一的耳朵眼炸糕,湖北沔阳(今仙桃)的红庙酥饼、沔阳酥饺,清宫御膳酥盒子,沈阳金丝饼,西北回族的馓子、油香、花花、哈鲁瓦,泉州的糯米油香,北京的炸回头、焦圈、炸卷果、炸素虾、驴打滚,湖南常德的烘糕,安徽砀山的沙家枣糕,江苏镇江的京江侪,安徽亳州的面龙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