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面食以经济实惠、大众化着称。现今风靡全国的兰州清汤牛肉面以制作精细、配汤讲究、价廉物美为各族人民所喜爱。西安羊肉泡馍,北方的炒糊饽、羊肉粥,河北献县本斋清真肉饼,西北的困锅子、饴馅、酸汤面、浆水面、打卤面、一窝丝、艾窝窝、罗丝转,青海的油花,北京的肉火烧,各有地方特点。
回族小吃十分丰富。清代有一种塔尔糖,用白糖和面,团作杵形,高尺许,顶端呈尖状。沈阳马家烧麦,清嘉庆年间创始,至今不衰;北京有茶汤、百合莲子、莲子果羹,兰州有烂香、灰豆,临夏有发子面肠,西北有甜食甜醅,用荞麦粉做的凉皮、用面粉做的酿皮子、麻食子……
回族饮茶因地制宜。西北流行盖碗茶,宁夏则有“八宝茶”,宁夏南部、甘、青一带又有罐罐茶,湖南常德盛行擂茶,贵州威宁回族喜喝炕茶,西北、内蒙古的回族也爱喝奶茶(有关回族菜点可参看马石奎口述《中国清真菜谱》,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北京清真菜点集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杨国桐、马立燕《清真菜谱》,金盾出版社1991年版。)。
(二)服饰
明代以前进入中原的回回人,其服饰与华人有很大差异。明以后,随着各民族通婚的普遍和生活习俗的交相影响,回族的服饰逐渐趋于汉化和地方化,平时衣着大体与汉族相似。但在回族聚居区,回民的服饰仍保持着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直到民国年间仍保留着,而且还因地域不同有了新的发展。如头部装饰上,回族男子喜爱戴用白布制作的圆帽,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有的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圆帽有的是用白漂布制成,有的用白色或黑色丝线织成,往往还织成精美的几何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与明代一样,盖头仍分三种,即老年妇女戴白色,中年妇女戴黑色,未婚姑娘戴绿色或彩色。盖头料子多用质地柔软的丝绸或细棉布制成。海南羊栏回族妇女的盖头保持“存右”几格。早期盖头罩住全脸,只露眼孔,后来逐渐演变成自头顶下套,垂至肩后,遮住两耳。
在服装方面,西北回族聚居区的老汉爱穿白色衬衣,外套黑坎肩(马夹)。回族妇女冬季一般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腿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蓝色头巾,夏季爱戴红、绿、黄等色薄纱巾。西北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海南羊栏回族妇女,上衣都为右斜襟大褂,在顶襟边安银(布)扣三颗,肋下二颗,两袖均为驳袖,大小不一,胸背均开中骨,衫长达臀部,布料多为纯色薄布料,胸前另围一条凸字形的黑色似围裙的布幅;裤子多为黑色,很少穿裙(姜樾、董小俊主编:《海南伊斯兰文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4页。)。
回族妇女普遍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也喜欢佩戴玉石手镯、金戒指,殷实人家妇女还戴金胸花、金发卡、金簪子、金手镯等。海南回族姑娘爱挂耳珠,已婚妇女则挂耳坠,双手戴金挂绿很多,或玉石手镯,这种习惯自古有之。如前文所述,宋人庄绰《鸡肋编》载:“广州波斯妇,绕耳皆穿穴,带环有二十余枚者。”朱彧《萍洲可谈》亦载:“其人手指皆戴宝石,嵌以金锡,视其贫富,谓之‘指环子’。”宋元时期,回回妇人喜用染料(多用红色凤仙花)染指甲。用凤仙花叶捣碎,入明矾少许,然后涂在洗净之指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反复洗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此法民国时期的汉族妇女亦如是。
民国时期,回族中虔诚的穆斯林男子,一般不留长发,多留胡须。沿上唇留一条又细又薄的胡子,既干净又美观,成为回族男子的标志,故称之为“回回胡”。
总之,回族服饰大概因时代与地域不同而变化,既吸收别的民族服饰之款式,又追随时代而不断更新。近代以来,无论取材、制作、风格均有较大变化。辛亥革命以后,中山服广为流行,回族男子亦多穿中山装,唯圆帽戴头依然如故。阿訇多着黑色长袍,与其他回民略有区别。而不同教派回民在服饰、胡须方面亦有不同。
(三)爱好清洁与讲究礼仪
回族是一个爱好清洁与讲究礼仪的民族,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古兰经》中说:“信仰的人们呀!当你们起身去礼拜的时候,你们当洗脸和手,洗至于两肘,当摩头、当洗脚,洗至两踝骨。如果你们是不洁的,你们就当洗周身。如果你们害病或旅行,或从厕所出来,或与妇女交接,而得不到水,你们就当趋向清洁的地面,而用一部分土摩脸和手。真主不欲使你们烦难,但他欲使你们清洁。”(5:6)又说:“礼拜寺内有许多人,爱和清洁,真主是喜欢清洁之人的。”(9:108)伊斯兰教规定,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就要给婴儿进行“洗礼”,即作大净,表示清洁地来到人世,成为一名穆斯林。女孩一般到9岁,男孩到12岁,开始赋予穆斯林在一生中所完成的五项功课的使命,作大小净也成为例行的功课。大小净不仅是表面的清洁,而且升华到道德的修养。“圣训”中说:“外清内洁,是信德的一半。”
刘智在《天方典礼》中说:“沐浴者,舆洗更新之意。内以道洗涤其心,外以水洗涤其身,取表里皆洁也。”所谓“内洁”“洗涤其心”,就是通过大小净,以剔除邪念、私欲,加强信念,以达到内心世界清洁的要求。
我国回族千百年来始终保持着这一传统习惯。他们除常洗大小净的卫生习俗外,还非常注意个人衣服的清洁。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礼拜时,不但要人体净,还要衣服净、处所净,所以回族十分注意勤洗衣服,随时换下不洁衣裤清洗。回族之所以喜欢穿白衬衣、戴白帽、缠白头巾,是因为白色最洁最美。伊斯兰教还规定,穆斯林要常剪指甲、理发,净胸毛和脐下毛。刘智在《天方典礼》中说:“齐髭,不使沾濡饮食;剪甲、薙脐腋,不令藏垢腻,所以取洁也。”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伊斯兰教还规定,男孩到12岁时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和“逊奈”等宗教功课前,要实行割礼,即割除过长的阴茎包皮。回族穆斯林一般在6~9岁实行割礼。旧时手续一般由宗教人员“逊奈巴巴”施行。在回族聚居区,施行割礼时请阿訇圆经,过尔麦里祈求平安吉庆,有亲友前来祝贺。割除过长包皮,以防止秽物积存,保持清洁,是符合卫生要求的。
此外,回族还有美化环境的习惯。一般回族庭院和清真寺都非常清洁整齐。回族还爱好养花,美化环境。
回族人民也十分讲究礼仪。除伊斯兰教规定的“五功”之一的礼拜(包括各种礼拜仪式)外,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礼貌用语和礼仪方式。晚辈见到长辈,一般道声“色俩目”问好,或者说“安色俩目而来孔”(“祝福你平安”),对方要回答:“吾尔来孔目色俩目,吾热罕买同拉希”(“平安在你身上,真主慈悯你”)。年龄相仿的人见面互相道声“色俩目”问好。男性中除了互道“色俩目”外,还盛行拿手礼,两人双手紧握后,再从自己的额部抹到下巴,表示亲热和敬爱,有的还诵念格式统一的“赞圣词”。有些地区在主麻拜、尔德拜、圣纪典礼后,多相互行此礼。也有在双方殴斗或吵嘴之后,互相愿意和好,亦行拿手礼,表示向真主作证我俩和解。
回族人民喜欢热情待客。客人到家入座时,按辈分年龄入座,长者在前,晚辈在后,并不得在客人面前随意走动。用餐时,总是让客人先吃,主人再动筷子,晚辈一般不陪客用饭。吃饭时讲究仪态,忌讳在客人面前大口嚼咽饼子、馍馍,一般用手掰开吃;进食时切忌发出声音;向客人倒水、加菜,要向内泼倒,切忌反手向外泼倒。
(四)婚、丧
我国回族在形成过程中和形成后,实行族内通婚。但男性可以娶非伊斯兰教和信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的女性为妻,限制女性与非伊斯兰教以及信仰伊斯兰的其他民族男性通婚。与回族结婚的非伊斯兰教男性和女性必须皈依伊斯兰教,履行入教手续,接受伊斯兰教约束。
与明代一样,民国时期回族的婚姻一般也要经过提亲、订婚、迎娶、婚礼等过程,婚姻过程也基本相同,具体情况详见本书第三章。但自清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回族婚俗又往往显示出与明代不同的某些特点。如西北地区回族提亲时,媒人一般要带“四色礼”(茶叶、方糖、红枣、核桃),又叫“开口礼”。女方收到,暗示可以考虑,反之则拒绝。过后往返三四次,双方满意后即可商议订婚事宜。其过程中,男方常请来本族中或亲友中之德高望重者为主亲,往来于男女两亲中疏通情况,避免媒妁之言不实。订婚俗称“挂坠儿”,订婚日男女双方都要宴请媒人、主亲人。订婚礼品有金耳坠儿、衣服或衣料、化妆品、封子(又称干扎,现金)、四色礼等,由男方送到女方家中,男女对象见面,女方回赠礼品。海南回族订婚时,多由男方携槟榔、面条、聘金、金镯等礼品到女方家中交彩礼,面议完婚日期。结婚这天,由媒人、亲属数人去女方家中接亲,车、马、轿均需挂彩结,表示吉祥喜庆。新娘洗过大净后,梳妆一新,上车轿即去。婚礼开始后,主婚人念过结婚证书,阿訇便询问男女姓名,征求是否同意,然后写“伊札布”(确认书)、念“尼喀哈”(证婚词),抓起糖果、核桃之类撒向人群。农村回民还有“摆针线”之俗,炫耀新娘针线活做得好,有的还唱“表针线”歌;有的地方还有“耍公婆”的习惯。晚上,各地都有闹新房习惯。婚后第三天要“回门”,新娘由新郎陪着回娘家看望父母双亲。这些都是明清回族婚俗中不曾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