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147

第147章 民国时期回族(40)

除此之外,民国时期的回族婚礼习俗还有地方特色。如湖北洪湖老湾回族乡过去流行这样的规矩,男女双方钟情后,男方如有结婚要求,需在当年端午、中秋送女方家一担酒、糕点、糖果和节日佳品(粽子、腌蛋、月饼之类);当地还有结婚时请阿訇为新郎、新娘取教名,诵祝福经的习惯,女方要念“答端”(表示承诺),新郎念“克不理克思端”(表示愿娶某女为妻)。西北地区新婚宴席上有的地方流行唱“宴席曲”,祝贺新郎新娘美满幸福。安徽亳州一带回族盛行在结婚当天由妇女在新房中念《撒床歌》,内容是大吉大利的话,边念边向新床上撒喜糖、白果、花生、红枣等物,由来宾哄抢。北京牛街回族在新婚后,新郎需去双方在郊外的祖先坟墓扫墓,以祈祷保佑、向先人报喜,等等。

民国以来的回族丧葬习俗与回族形成时期大体相同,可参见本书第三章,此处不再赘述。不过,由于回族大分散于全国各地,这时的丧葬习俗也不尽相同。例如,大多数地区丧葬时家属、近亲要戴白色孝帽、穿白色孝衫,也有些地区视戴孝为异端,斥之为“库夫勒”(逆经叛教之举);北京牛街回族有报孝的习惯,亡人卒后,身穿孝服的儿孙挨门逐户向远亲近戚报丧,双膝下跪在各家门口,经“拿手礼”后被亲戚拉起来,有些地区则不准下跪,理由是除对真主之外不该对任何人下跪;出殡时,有的地方亲属有嚎啕痛哭的习俗,多数地区认为沿途不可喧哗,只能默诵祷词。同时,明代为亡人穿新衣的做法已废除,丧事“不宴客”之习多已转变为招待来宾之俗,等等。这些现象说明,回族的丧葬习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五)节日

回族中绝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因而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往往成为回族的民族节日。近代以来回族每年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是中国回族穆斯林对“尔德·斐图尔”(阿拉伯语Idal-Fztr)的习惯称呼。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每年希吉莱历的9月(赖麦丹月)为斋月,凡成年男女穆斯林在斋月里都要封斋,从黎明至日落,禁止一切饮食。到一个月满时,以新月(月牙)初现为准,次日即为开斋节。日期为希吉莱历10月1日。这天清晨起来,穆斯林们沐浴净身,换上整洁的衣衫,到清真寺参加隆重的“会礼”,按家庭人口散发一定的开斋捐给贫民,所以开斋节又称“清贫节”。会礼后,或请阿訇到亡故亲人坟茔去扫墓诵经,或访亲问友,互赠油香、馓子。回族同胞这天特别隆重,故又有“回民过年”之称。

开斋节是世界穆斯林的共同节日,是伊斯兰教两大“尔德节”之一。在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国家和我国新疆地区不通用汉语的维吾尔等穆斯林民族,更重视“古尔邦节”,因而称“古尔邦节”为“大尔德”,称开斋节为“小尔德”。而我国回族等通用汉语的穆斯林民族,则更重视开斋节,故称开斋节为“大尔德”,称“古尔邦节”为“小尔德”。

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Idal-Kurban的音译。“古尔邦”意为“供献”“牺牲”等。在每年的希吉莱历12月10日举行。这天,穆斯林群众集中到清真寺举行会礼,会礼后三天内宰杀羊、牛、驼等,以施散给贫民或馈赠亲友。据传说,古代先知易布拉欣受安拉启示,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司玛仪为祭,易布拉欣为表示对安拉之诚笃,将爱子带到麦加城郊米纳山谷,其子伊司玛仪对安拉也十分崇信,欣然从命。易布拉欣正欲举刀之时,安拉特遣天使送来一只黑头绵羯羊代替伊司玛仪牺牲。为仿效并纪念易布拉欣忠诚于主、伊司玛仪孝顺于父的牺牲精神,在穆斯林中逐渐形成了宰牲节日。我国回族穆斯林称这一节日为宰牲节,又称为牺牲节、忠孝节、禋祀节等。

圣纪节或称圣忌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诞生日或归真日。日期为希吉莱历3月12日。相传,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570年或571年的这一天出世,公元632年的同一日期归真(以希吉莱历纪之前、纪元后之伊斯兰教历日期为据)。是日,回族穆斯林沐浴净身后,炸油香、馓子等,到清真寺集会,听阿訇讲经、赞圣,讲述穆圣的品德、功绩,然后在清真寺内聚餐。这一活动俗称“圣会”。因兼有纪念诞辰、忌日的意义,故有“圣纪”与“圣忌”不同的称谓。

除上述三大节日,我国回族还有一些其他节日。

阿舒拉日。阿舒拉是阿拉伯语Ashurā的音译,音为“第十”。日期为希吉莱历1月10日。穆罕默德初定此日为斋戒日,后来因定9月为斋月,故将此日改为自愿斋戒日。逊尼派穆斯林认为此日是吉祥之日,因与伊斯兰教诞生前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等10位先知的重大活动有关。什叶派穆斯林以该派第三代伊玛目侯赛因(阿里和法蒂玛所生子)被倭玛亚王朝军队杀死于此日,故定为哀悼日。我国有些地区的格迪目派穆斯林据先知努哈于此日拯救人类之饥的典故,举行诵经祈祷和吃杂豆粥,以示纪念。

登宵节。相传先知穆罕默德于希吉莱历7月27日(公元621年)这天夜晚,由大天使哲布里陪同,乘名为布拉克的天马,从麦加禁寺到耶路撒冷远寺,并从那里脚踩登宵石,遨游七重天,沿途见闻丰富奇妙,于黎明回到麦加。《古兰经》载:“赞美真主,超绝万物,他在一夜之间,使他的仆人,从禁寺行到远寺。”(17:1)穆斯林便把这一天定为登宵节,每年此日日夜诵经礼拜,并发表演说以兹纪念。并把耶路撒冷艾格萨清真寺(远寺)与麦加禁寺、麦地那先知寺并例为“三大圣地”。

白拉台节。穆斯林认为每年希吉莱历8月15日夜晚,安拉打开饶恕大门,每人要总结一年的功过是非,更换记录一年活动功过的文卷。穆斯林在此夜做副功礼拜,念祈祷词和第二天白天斋戒,以祈求安拉宽恕一年的过错,赐予新一年的幸福。故这天晚上又称“赎罪之夜”或“换文之夜”。有的地方从8月1日到15日夜,家家户户做祈祷,念《古兰经》的《忏悔章》。

盖德尔节。《古兰经》称:“安拉在那高贵的夜间确已降示了它。”(97:1)又说:“高贵的夜间,胜过一千个月。”(97:3)这高贵的夜是希吉莱历9月27日夜晚。穆斯林认为在此夜做善功,可以得到安拉回赐一千个月的善功,因此称此夜为“平安之夜”。许多穆斯林在此夜进行礼拜祈祷、讲教义、颂赞词,并进行施济活动。回族穆斯林将此夜庆祝活动称为“坐夜”或“守夜”,又称“守盖德尔”。

法蒂玛节。希吉莱历6月15日是先知穆罕默德爱女法蒂玛的归真日。法蒂玛是第四任哈里发阿里之妻,哈桑、侯赛因之母,对传播伊斯兰教有过重大贡献,为广大穆斯林、特别是女穆斯林群众所尊敬,故把此日定为法蒂玛忌日,称法蒂玛节,或姑太节,举行纪念活动,到清真寺听阿訇讲述法蒂玛生平事迹,或行施舍。

亡人节。云南昆明、巍山、大理、保山等地回族,农历四月十日定为亡人节,以纪念清咸丰、同治年间被清军屠杀的回民。1856年4月,云南昆明、徐水、大理等地发生屠回惨案,史称“丙辰之变”,激起马如龙、杜文秀等起义,其中杜文秀起义历时18年之久。在亡人节时,回族穆斯林纷纷举行活动,其中昆明回民在南城清真寺集会,由阿訇讲经布道,然后登麻园公墓,恭诵《古兰经》,进行扫墓活动。

本章小结

辛亥革命及以后的民主革命运动,不断打击了中国封建主义,促进了我国各民族民主平等思想观念的发展。“五族共和”的口号取代了传统的“华夷之辨”的政策,成为各民族追求平等的依据。回族在民主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日益觉醒。回族的先进人物投身于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战争,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骏、郭隆真、刘清扬为代表的回族革命者积极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族人民将民族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成立的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后改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是全国性抗日群众团体,拥有省市分会16个、支会、区会数百处,对组织各地回民参加抗战起了巨大的作用,是回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回族知识分子、清真寺阿訇宣传抗日,进行抗日外交活动。回族军政人士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打击敌人。冀中回民支队和渤海回民支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回民抗日武装,在对日战争中涌现了以马本斋为首的一批抗日英雄。抗日战争胜利后,回族人民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渤海支队、西北回汉支队和回民骑兵团参加解放战争,为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事业贡献了力量。

民国时期,回族经济也有较大发展。许多传统行业进一步扩大,北京、上海的珠宝玉器业中,回族几乎占总从业人数的一半,并建立了自己的行业公会。西南的回族马帮对沟通西南地区与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西北的回族商业更为活跃。回族商人还创办了许多机器工业,所从事的行业包括电灯公司,肥皂、机械制造,面粉、纺纱工业、金融等,成为民族经济的重要力量。西北马家军阀所举办的官僚资本企业,对西北工业开发亦有一定作用。

民国时期的回族文化更有长足的进步。各种学会团体相继产生。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回教联合会和中国回教俱进会,以联合回族、巩固团体、回汉亲睦、振兴民族为宗旨。以后兰州回教劝学所、宁海回教教育促进会、上海中国回教学会、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中国回教文化学会等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各地纷纷建立新式学堂,着名者如成达师范、上海伊师、北平西北中学、云南明德中学、宁夏蒙回师范等,培养了一代新型回族知识分子。回族创办的刊物达百余种,《清真月报》《中国回教学会月刊》《伊光月报》《月华》《成师校刊》《清真铎报》等影响较大。学术界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研究相当活跃,回汉学者陈垣、陈汉章、金吉堂、傅统先、马以愚、白寿彝等卓有建树,具有民族特点的学术潮流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