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022

第22章 元代回回人(5)

所以,我们在确定回回人的种族时是需要花很大力气的。元代的史料中也屡屡有弄错的,或者泛指“于阗人”“西域人”而弄不清他们的种族。

现在我们根据元代史料可以确指的突厥族回回人有下列几种:

(1)哈剌鲁人

哈剌鲁即唐之葛逻禄,本为西突厥之一部,居于巴尔喀什湖东海押立周围地区。它与西迁到葱岭以西的一支回鹘人是喀喇汗朝的共同建立者。喀喇汗朝被西辽征服后,哈剌鲁仍保留自己的政权,其主称阿儿思兰汗,受西辽委派之少监监护。哈剌鲁人在十世纪中期喀喇汗朝确定伊斯兰教为国教时实现了伊斯兰化。1211年,哈剌鲁的阿儿思兰汗杀西辽少监降附蒙古,“成吉思汗将(自己)氏族中的一个姑娘给了他,并降旨称他为阿儿思兰一撒儿塔黑台,即大食人阿儿思兰。”(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47页。)蒙古西征时,不少哈剌鲁人率部归附蒙古,故元代哈剌鲁人甚多,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曾招集哈剌鲁军人,成立“哈剌鲁万户府”,后移屯襄阳。哈剌鲁人文化水平也很高,《元统元年进士录》中蒙古色目人第二甲有大吉心、第三甲有丑闾、托本,骁将铁迈赤、也罕的斤,政治家答失蛮,诗人乃贤,儒学家伯颜都是哈剌鲁人。

(2)阿儿浑人

居于塔剌思(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东南)和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南)之间的突厥部落,又译阿噜浑、阿鲁温、阿儿温、合鲁温、合鲁等,原意为野公马与家牝马所生的善奔驰的驹,转意为杂种、混血儿。原亦在喀喇汗朝统治范围内,信奉伊斯兰教。成吉思汗西征时归附蒙古,组成阿儿浑军,从征花剌子模。窝阔台时,阿儿浑军驻荨麻林、丰州等地,从事纳失失锦缎生产。据杨志玖统计,元代知名的阿儿浑人有67人(杨志玖:《元代的阿儿浑人》,载《元史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6页。),如哈只哈心等。元末成立阿儿浑部军,守卫宫阙。在王祎的《漳州路达鲁花赤合鲁温侯墓表》中把迭理弥实称合鲁温氏,在《书闽死事》(两文均见《王忠文公集》。)中同一人又称之为回回人,可见元人将阿儿浑也列为回回之一。

(3)西辽地面的其他突厥人

如前所述,西辽统治者信奉的是佛教,但他们并不阻挠其统治区内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突厥部落中有所发展。葱岭以西以北的突厥人如哈剌鲁、阿儿浑早已伊斯兰化,葱岭以东地区直到回纥昌八剌城(今新疆昌吉),此城“西去无僧,回纥但礼西方耳。”我们现在见到的资料中,这一范围内伊斯兰化的突厥人主要有:于阗人,如勘马剌丁之祖邪儿干牧民官(邪儿干即鸦儿看,今新疆莎车),其孙慕,《元统元年进士录》作“回回于阗氏”;阿力麻里人,《元统元年进士录》有乌马儿,“本贯阿里马里,回回人氏”,其地在今新疆霍城西北;别失八里人,《元统元年进士录》有别罗沙,但言“贯西域别失八里人氏”,其母回回人氏,娶答失蛮氏,《西湖竹枝集》注云:“字彦诚,回回人氏。”屠寄《蒙兀儿史记》卷一五五按语曰:“别失八里本畏兀儿地,回回人亦有杂居之者,乃常事也。”《进士录》另有道同,“贯别十八里,畏吾人氏”,故屠寄之言可信。

(4)康里人

康里是游牧于乌拉尔河以东至咸海东北的突厥部落。他们南与花剌子模为邻,约在12世纪下半叶接受伊斯兰教,康里人大批南下进入花剌子模,逐渐波斯化。花剌子模汗摩诃末的母亲就是康里部伯岳吾氏。摩诃末用康里人为士兵,撒麻耳干之守兵中康里人居大半。蒙古兵取撒麻耳干后,投诚之康里兵被杀者达三万人之多。康里人被俘至中原者甚多,武宗时曾设广武康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元代康里人、钦察人中皆有伯牙吾台氏,但名称虽同,称属、宗教信仰各异(参见《韩儒林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47页;刘迎胜:《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9页。)早在9世纪之后,原居中国北方的蒙古人中有些人迁入西北之康里、钦察人中,自称伯牙吾台氏,如《元史》中的不忽木家族自称康里人,土土哈家族自称钦察人,他们都是早期迁入康里部、钦察部中的蒙古伯牙吾台人,在元代地位显赫,并无信仰伊斯兰教的迹象。如不忽木、脱脱哈麻等实为蒙古族康里人。

(5)钦察人

(钦察人居乌拉尔河至黑海以北地区,亦是突厥游牧部落人。该部在南迁过程中成功地占领广大领土,从12世纪开始建立汗国,并与花剌子模等伊斯兰国家发生联系。12世纪下半叶开始信奉伊斯兰教。蒙古军队残破钦察后,钦察人多被俘为奴或从军。元代着名家族有土土哈,其先世系武平之北折连川按答罕山部落,西迁至钦察,因以为氏。土土哈从世祖忽必烈西征,立有战功,故钦察人隶诸王为奴者释免为军,元置钦察卫亲军都指挥司,后扩大为钦察亲军大都督府。文宗时土土哈后裔燕铁木儿权倾朝野,因回回人倒剌沙事泰定帝、立其子阿剌吉八为帝,被燕铁木儿击败杀害,故燕铁木儿专权时对回回人多有压制。燕铁木儿拜中书右丞相,并不因他是色目人而推辞,可见元代钦察人更多地融入了蒙古人之中。元末有钦察伯牙吾氏泰不花,与土土哈、燕钦木儿等皆为蒙古伯牙吾氏。)(元代蒙古、钦察、康里人中皆有伯牙吾氏。如土土哈家族“本武平北折连川按答罕山部族,自曲山徒居西北玉里伯里山,因以为氏,号其国曰钦察。”显然,土土哈家族为钦察国中的蒙古人。台湾学者萧启庆认为钦察人泰不花是蒙古伯牙吾氏。“元史记载中全无泰不花为回教徒的迹象。至于其后裔是否皈依回教,已无法证实。”(萧启庆:《蒙元史新论》,台湾允晨文化公司1994年版。))

3.其他种族

除了阿拉伯、波斯人和突厥诸族的穆斯林外,元代回回人不断融合其他种族的人。其他种族的人就是指除在中国定居的阿拉伯、波斯及突厥各族以外信奉伊斯兰教的人。见于史料记载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黑回回

当为唐代以来来华之南蕃回回中之一种,即来自南亚、东南亚黑色皮肤的昆仑奴。元代依然有这类人,社会上称之为“黑回回”,见《元典章》卷五五,《刑部》十七,《放贼》条。他们社会地位低下,又有“黑小厮”之称。《伊本·白图泰游记》中说中国海船上有黑奴充水手,还说大都的军士中有阿比西尼亚人(《伊本·白图泰游记》,马金鹏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91、562页。)

(2)占城回回

宋时占城人来华情况已如前述。元时占城仍有大批人来海南岛。不过元时的占城人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其中有多年前定居于占城的土生阿拉伯、波斯及其他穆斯林,也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占城本地人。《正德琼台志》卷七《风俗》:蕃俗,本占城人,在琼山者,元初,驸马唆都右丞征占城,纳蕃人降,并其属,发海口浦,安置立营,籍为南蕃兵。立番民所。元末兵乱,今在无几。

同书卷二一《海防》:其在崖、万者,亦皆元初因乱挈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蕃坊、蕃浦。

(3)南亚回回

元时,南亚、东南亚各国伊斯兰化趋势加快。位于今印度科罗曼德耳海岸的马八儿国,就是一个伊斯兰国家。“凡回回国金珠宝贝尽出本国,其余回回尽来商贾。”(《元史》卷二一〇,《马八儿等国传》。)该国宰相不阿里,本名撒亦的,原籍哈剌合底(今属阿曼),因与国王不和,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弃家室,率百人,随元朝使臣到中国,居泉州(刘敏中:《不阿里神道碑》,《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卷四。)

4.非穆斯林种族部分融入回回者

(1)阿速人

阿速人原是居于北高加索的伊朗人,信仰希腊东正教。后移居到捷尔宾特伏尔加河口,与拜占庭、谷儿只(今格鲁吉亚)、斡罗思(今俄罗斯)交往甚多。成吉思汗西征时曾遣速不台击败阿速、钦察诸军;窝阔台时,曾命蒙哥等率师围攻并征服阿速蔑怯思城(今高加索北部),阿速人迁往中原者多从军,参与灭宋战争,武宗时设左右阿速卫。阿速人来华的着名人物有杭忽思,本阿速国主,窝阔台时蒙古兵至,率众降;阿儿思兰与其子阿散真亦降;又有拔都儿、失剌拔都儿、彻里等阿速卫官员。阿速人本不信奉伊斯兰教,元代史料亦未见有信奉伊斯兰教的记载,但元末权衡在《庚申外史》中有“阿速者,绿睛回回也”的记载,或者阿速人来华后逐渐改信伊斯兰教,或者时人把色目人统称为“回回”。

(2)术忽回回

犹太人流徙各地后,其中12世纪初在印度孟买等地的一些犹太人移居中国开封等地,元人称之为“术忽回回”(见《元典章》卷五七,《刑部》十,《禁回回抹杀羊做速纳》。),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的一道圣旨来看,有言“从今以后,木速蛮回回每,术忽回回每,不拣是何人,杀来的肉交吃者,休抹杀羊者,休做速纳者。”术忽回回与木速蛮回回生活习惯已经接近,或者已改奉伊斯兰教。

(3)啰哩回回

啰哩或称剌里,本义为波斯的吉普赛人。他们原来生活在印度,10世纪前后迁入波斯,13世纪蒙古西征后一部分迁到中国。吉普赛人长期习惯于流浪生活,到中国后也有“扰民”“为民害”“寇掠”等事发生。“啰哩回回”之称见于《元史》卷一〇五《刑法志·杂犯》。可能因为他们属于色目人,后来也融合在回回人之中。

三、回回人户籍的确立

(一)回回人入籍

户籍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管辖民户的标志,也是征发赋役的依据。从南北朝以来,这项制度逐渐推广,元代的户籍是从前朝承袭而来的。

蒙古兴起后,随即发动军事行动,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蒙古军队以掳掠为目的,户籍、赋税均无制度可言。直到元太宗窝阔台时,人民依然颠沛流离,“四民无所占其籍”(虞集:《赵思恭神道碑》,《道园学古录》卷四二。),户籍已经混乱或散失了。直到1234年灭金后,北方统一后出现了相对的安定,官吏聚敛自私、诸王大臣将帅俘民为驱等状况稍有改变,全面编籍户口的条件具备了。第二年,即乙未年(1235年)便开始了着名的“乙未籍户”。

“乙未籍户”是蒙元推行户籍制度的滥觞,窝阔台颁布的圣旨实际上成了以后元代户籍制度的基本原则。圣旨说:不论达达(蒙古)、回回、契丹、女真、汉儿人等,如是军前掳到人口,在家住坐,做驱口;因而在外住坐,于随处附籍,便系是皇帝民户,应当随处差发,主人见,更不得识认(《通制条格》卷二,《户令·户例》。)

这道圣旨的基本思想有三:一是括户对象包括所有蒙古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因为蒙古大汗征服了东西各国,就把自己置于“统治世界的皇帝”(志费尼就是这样称呼窝阔台汗的。见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中译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8页。)这一位置上,因而无论是胡人、汉人,中亚人、西亚人,统统就是检括的对象;二是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除了皇帝承认的王公贵族占有的“驱口”外,其余离开主人的,都应该附籍,成为“皇帝民户”;三是承认户籍中存在着种族的差别。

这一基本思想在宪宗蒙哥二年(1252年)的“壬子籍户”和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颁布的《户口条画》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蒙元时代的户籍是按职业和民族划分成许多种类,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以职业划分的除军户、匠户外,有民户、站户、医户、卜户、打捕户、号手、财赋户、阴阳户、种田户、金银户、铁冶户、乐户、官户、驱户、儒户、斡脱户、答失蛮户、迭里威失户、也里可温户、僧户、道户等;以民族划分的有蒙古户、回回户、畏吾儿户、河西户、契丹户、女真户、汉人户等。

“回回户”等名称首见于壬子籍户时。王恽《乌台笔补·为在都回回户不纳差税事状》中引用壬子年宪宗圣旨中有“斡脱做买卖、畏吾儿、木速儿蛮回回”之称。其后至元八年《户口条画》中有如下条文:

一、诸斡脱户见赉圣旨诸王令旨随处做买卖之人,钦奉先帝圣旨:见住处与民一体当差。

二、回回、畏吾儿户,钦奉先帝圣旨,不拣什么人底民户州城内去了的人,只那住的地面内,和那本处民户差发铺马祗应一体当者。那根脚千户百户内有的浑家大小人口每,千户百户内也教依旧体例内当差发者,仰收系科差。如回回户内有新签出军户数,至日开除。

三、答失蛮、迭里威失户,若在回回寺内住坐,并无事差,合行开除外,据有营运事产户数,依回回户例收差。

这里所称的“斡脱户”就是专事发放斡脱钱的专业户,答失蛮户是伊斯兰教职人员,迭里威失户是伊斯兰教中的苦修者。这三种人中大部分应是回回人,不过从事了各自不同的职业。这里指的回回户则主要是“富商大贾势要兼并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