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026

第26章 元代回回人(9)

赛典赤在陕的第二件大事是文治。赛典赤是一位十分尊重文化和认真学习汉文化的回回上层官僚。从他“自云世家如中国孔子宗系”这句话即可知他是很了解孔子在中国的地位的。宪宗朝他在担任燕京行尚书省断事官和燕京路总管时,曾遵照忽必烈令旨重修文庙,据《析津志》载,宪宗三年(1231年)六月,“宣授燕京路都总赛典赤出色(包)银钞,奉令旨增修一新。”同书又载宪宗四年忽必烈“道与赛典赤”的令旨一道:宣圣庙并赡学地土“分付与秀才们者,(道士)冯志亨先生每今后再不得争夺。”(《析滓志辑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99~120页。)他到陕西之后,十分重视重修文庙,兴办学校,曾于至元七年(1270年)拨给木材、砖瓦等材料,命京兆府判官寇元德董其事,大约在至元十年左右完成了对宣圣庙的重修工作(徐琰:《重修宣圣庙记》,《陕西金石志》卷二七。此碑残缺严重,可参见程越《赛典赤事迹补订》,《中国回族研究》第1辑。)至元九年,赛典赤·赡思丁离开陕西四川行省。

早在宪宗三年(1253年)冬时,忽必烈攻灭大理国。忽必烈即位后,不断加强对云南的管理。至元四年(1267年),封皇子忽哥赤为云南王,于王府之外,并置大理等处行六部,在云南王监督下统摄五城之地。至元八年二月,忽哥赤被大理等处元帅宝合丁、行六部尚书兼王傅阔阔带等毒死,云南政局一直动荡不安。十二月,监察御史魏初建议以赛典赤或畏兀人廉希宪镇抚其地,其奏章曰:窃见西南国家重视,其所以抚养军民,镇服寇敌,必得朝廷名德大臣才干有为者,然后为可,今赛平章已停职打算,其纲纪省事者,宜为遴选其人。伏见廉平章明敏有志,度在闲日久,若应是选,实为朝廷军民之便。(魏初:《青崖集》卷四。)  廉希宪是功臣布鲁海牙之子,原是世祖潜邸旧臣,在元初政坛上起过重要作用。但赛典赤比他具有更多的优点,尤其是为人沉稳宽厚,善于以德服人,处理诸王关系也更有办法,加上抚治陕蜀九年的经历,使忽必烈最后选中了赛典赤。《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载:(至元)十一年,帝谓赛典赤日:“云南朕尝亲临,比因委任失宜,使远人不安,欲选谨厚者抚治之,无如卿者。”

赛典赤受命后,“即访求知云南地理者,画其山川城郭、驿舍军屯、夷险远近为图以进。帝大悦,遂拜平章政事,行省云南。”(《元史》卷一二五,《赛典赤赡思丁传》。)他在滇五年,其主要功绩有:

第一,理顺行政机构,置于行省控制之下。行省建立前,云南军政号令不一,宗王权力过大。赛典赤至滇前,宗王脱忽鲁“惑于左右之言,以赛典赤至,必夺其权,具甲兵以为备。”赛典赤消除其疑虑,任命其亲信二人为行省断事官,“王大悦。由是政令一听赛典赤所为。”(《元史》卷一二五,《赛典赤赡思丁传》。)建省前,云南地方行政机构设有宣慰司,军事上设都帅府,归宗王统领。赛典赤把宣慰司置于行省领导之下,同时行省兼行元帅府事,分掌部分军权,使行省统一了军政权力。之后,赛典赤又着手建立郡县,把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改置为路、府、州、县,设相应的总管、知府、知州、县令等长官,“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元史》六一,《地理志》四。)行省的首府从大理迁到昆明。

第二,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农业生产。赛典赤入滇后很快进行了户口清理,他以漏籍民户为主,在中庆、大理、威楚、鹤庆、曲靖、寻甸、澂江、临安等地建立民屯,计屯户14274户,田地约3万多双(每双4亩),占全省民屯90%以上,其中中庆地区(今昆明地区)是省治所在地,有民屯4197户,官给田17022双,自备己业田2602双,共约田2万双(合8万亩),占全省民屯田数一半以上。但昆明以南的滇池,水利系统年久失修,水患严重,赛典赤命大理等处巡行劝农使张立道主持整治滇池水利工程:其地有昆明池,介碧鸡、金马之间,环五百余里,夏潦暴至,必冒城郭。立道求泉源所自出,役丁夫二千人治之,泄其水,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元史》卷一六七,《张立道传》。)

这次工程长达三年,初步疏通了滇池的出水口--海口,增修了滇池上游盘龙江的松花坝水利灌溉系统,使数十万亩田地得到灌溉。赛典赤等还十分注意把中原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传播到云南,云南有些地区“无秔稻桑麻”、赛典赤“教民播种”(《元史》卷一二五,《赛典赤赡思丁传》。);“爨、僰之人虽知蚕桑,而未得其法,(张)立道始教之饲养,收利十倍于旧,云南之人由是益富庶。”)(《元史》卷一六七,《张立道传》。)

第三,统一赋税。明初张洪的《南夷书》记录了赛典赤初到云南时的一段历史:赛公初下车,接见无虚日;虽以一壶浆,必笑而纳之,更厚其酬答。由是远近翕然俱来。赛公度其可与语,乃告其民曰:“吾欲分尔耕,贷尔牛种、耒耜、蓑笠之具,度亩收若干?”夷曰:“可得稻二石。”公曰:“输官几何?”夷曰:“半之。”公曰:“太重,后将不堪。其牛种耒耜之具不复再给,牛死买牛,具弊修具,一家衣食所须,半岂能给?”夷曰:“然则三之一。”赛公曰:“尔虽克供,惧尔子孙弗继也;后之代我者,必欲盈其数,则上下相恶矣!吾与约,尔毋我违,亩输为二斗,其勿逋!”夷大悦。或诘曰:“租甚轻,惟道远弗克致,奈何?”赛公又询其地之所宜,宜马则入马,宜牛则入牛,并与米直相当;不产牛马入以银。今之粮折牛马、粮折银是也。(转引自方国瑜:《关于“赛典赤抚滇功绩”》,载《人文科学杂志》,1958年,第1期。)

第四,推广文治,改革民俗,兴办学校。《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载:云南俗无礼仪,男女往往自相配偶,亲死则火之,不为丧祭。无秔稻桑麻;子弟不知读书。赛典赤教之拜跪之节,婚姻行媒,死者为之棺椁奠祭,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  张立道也帮助赛典赤大力推动文治,特别是“建孔子庙,置学舍,劝士人子弟以学,择蜀士之贤者,迎以为弟子师,岁时率诸生行释菜礼,人习礼让”(《元史》卷一六七,《张立道传》。),受到了赛典赤的表彰。

第五,建立友好的民族关系及邻国关系。赛典赤初到云南时,由于当地蒙古贵族和大理段氏贵族对各族人民的残暴统治,使云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十分紧张。至元元年(1264年)曾爆发过白族僧侣舍利畏联合威楚、统失、鄯阐及37部诸爨起义,众以万计(《元史》卷一六六,《信苴日传》。)赛典赤入滇后,诸蛮仍不断反抗。至元十三年,位于红河一带的萝盘甸起兵反抗,赛典赤采取了“力攻不如德降”的方针,使萝盘主出降,西南诸族“款附”。当地土吏曾去大都诬告赛典赤“专僭数事”,世祖大怒,命械送云南交赛典赤处治,赛典赤说明皇帝给予他的“便宜”之权,将他们释放,土吏们感激涕零,“某有死罪,平章既生之而官之,誓以死报。”云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得到改善。

赛典赤在改善与毗邻的安南、缅诸国的关系上也做了许多工作。元初,世祖曾命安南行臣服六事:君长入朝、子弟入质、编民数、出军役、输纳税赋、置达鲁花赤。安南王用各种理由加以推辞,两国关系紧张。“赛典赤遣人谕以逆顺祸福,且约为兄弟。交趾王大喜,亲至云南,赛典赤郊迎,待以宾礼,遂迄永为藩臣。”至元十六年(1279年)赛典赤去世时,“交趾王遣使者十二人,齐绖为文致祭,其辞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之语,使者号泣震野。”

元朝建立后,中缅曾互有使臣往来。至元十年(1273年)元使在缅甸被杀。至元十四年(1277年),缅王遣大将释多罗伯率士卒象骑数万,侵犯云南镇西路金齿各部,被元军击败。次年,赛典赤子纳速剌丁率三千余兵征缅,至红头(今缅甸蛮莫县江新),招降其附近诸部落而归。大德五年(1301年),赛典赤次子忽辛遣人谕缅王:“我老赛典赤平章子也,惟先训是遵,凡官府于汝国所不便事,当一切为汝更之。”缅王遂与使者偕来,献白象一(以上引文均见《元史》卷一二五,《赛典赤赡思丁传》。)

在中外史料中对赛典赤这位把毕生贡献给国家的政治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王恽称他是“回纥之有良德者”;拉施特说:“他一次也没有受到过检举,也没遭到过任何不幸。”(拉施特:《史集》第二卷,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40页。)赛典赤治滇至今在云南各族人民中仍然有口皆碑。当赛典赤去世后,“百姓哭巷”(《元史》卷一二五,《赛典赤赡思丁传》。),“远近如丧考妣”(《咸阳王抚滇功绩节略》。),“邦之父老,请诸朝刻石颂功,立庙祀之。”(《景泰云南图经》卷一,《云南府·名宦》。)

赛典赤家族是元代回回人中十分显赫的家族,除赛典赤·赡思丁本人外,担任元中书省平章政事的还有伯颜、伯颜察儿;任行省长官(包括平章、右丞、左丞)有六人:纳速剌丁、忽辛、马速忽、乌马儿、忽先、沙的;其余有任达鲁花赤、总管、宣慰使、宣慰使都元帅、太常礼仪院使等职。其中担任云南行省长官的有纳速剌丁平章、忽辛右丞、马速忽平章、忽先平章、沙的左丞等。纳速剌丁继承父业,对行省工作多有改进,如立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以清理积察和纠察官吏;改进税制;建立军屯;禁放高利贷;云南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均有所发展。纳速剌丁调任陕西平章时,当地“家冶金铸公像,事之如神。”(任士林:《平章政事赛典赤荣禄公世美之碑》,《松乡先生文集》卷一。)所以,云南的开发是与赛典赤家族分不开的,“赛典赤”之名,“虽三尺之童亦知之”(赵子元:《赛平章德政碑》,《新纂云南通志》卷九二《金石考》。),“赛典赤”亦成了廉洁奉公的代名词(王礼:《罗泸州子父志节状》:“金铜像者蛮人所用。以与货贝同行者也。货贝亦蛮人所有,谓之贝八子。事有不便于土官者,土官辄以多贿动(罗)文节,文节怒斥之,其人曰:‘君萨达克齐(即赛典赤)耶?乃不纳我金也。’盖国初时,有平章萨达克齐至廉,故其言如此。”(《麟原后集》卷十)。)

还应该指出的是,元代回回人担任地方行省长官的人数甚多(见吴廷燮《元行省丞相平章政事年表》(《二十五史补编》收入)、《新元史·行省宰相年表》,杨志玖在《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元史三论》收入)和《回回人与元代政治》(载《回族研究》1994年4期)中专门列出各行省回回省臣十表。),其中不乏政声斐然者,除赛典赤家族中为官云南行省者外,赛典赤之孙乌马儿在任福建行省平章和江浙行省平章均有善政,为民称颂。

(三)阿合马理财

自蒙古兴起、建立蒙古国后,蒙古统治者多依赖回回人为其理财。如牙剌瓦赤之治理河中,奥都剌合蛮之扑买,赛典赤·赡思丁之负责军饷。至元元年(1264年)赛典赤出为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省平章后,为阿合马执掌全国财赋提供了契机。

阿合马是中亚费尔干那盆地忽阐河(今锡尔河)畔费那喀忒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西南)人,初隶蒙古弘吉剌部按陈那颜,以世祖察必哈屯(顺圣皇后)媵臣服务于忽必烈潜邸。阿里不哥之乱时,忽必烈急需军资供应,他以才能得进。中统二年(1261年)以开平同知计点燕京万亿库诸色物货。三年,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转运使。世祖“专以财赋之任委之。”阿合马兴钧州、徐州铁冶;又以礼部尚书马月合乃兼领已括户3000,兴煽铁冶,岁输铁103万7千斤,铸造农器20万件,易粟输官粮田万石;自至元元年(1264年)起,山西盐税岁课增加五千两。这些措施使元朝国库收入增加很快,忽必烈大喜,是年超拜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三年,立制国用使司,阿合马兼领使职。七年,立尚书省,罢制国用使司,阿合马改尚书省平章。《元史·阿合马传》曰:阿合马为人多智巧言,以功利成效自负,众咸称其能。世祖急于富国,试以行事,颇有成绩。又见其与丞相线真、史天泽等争辩,屡有以诎之,由是奇其才,授以政柄,言无不从,而不知其专愎益甚矣。

此后,阿合马恃宠日益骄横,“挟宰相权,为商贾,以网罗天下大利”,任用亲属,“一门悉处要津”,朝臣和御史们屡次上奏严劾,世祖不以为是,反而百般庇护。《元史·阿合马传》又曰:世祖尝谓淮西宣慰使昂吉儿曰:“夫宰相者,明天道,察地理,尽人事,兼此者,乃为称职。阿里海牙、麦术丁等,亦未可为相,回回人中,阿合马才任宰相。”其为上称道如此。

阿合马在忽必烈庇护下愈益走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