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回族史(修订本)
19105500000057

第57章 明代回族(12)

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姓王,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外甥,察罕养为子,元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至正十二年(1352年),察罕组织地主武装,转战河南、河东、山东、关中等地,疯狂镇压红巾起义,于二十二年六月被红巾将领田丰、王士诚诱杀。察罕死后,元政府命扩廓袭领父职,继续与红巾为敌。扩廓比诸乃父,更有才能,也更为凶残。他很快击败山东红巾军,引兵回太原,与占据大同的另一军阀孛罗帖木儿争夺山西。不久,孛罗在朝中被顺帝袭杀,扩廓遂成为元朝最具实力的军阀,地位至:太傅、丞相,封河南王,总制天下兵马,代皇太子出征,驻军河南,檄李思齐等关中军阀出关会师,以对抗北伐的明军。

李思齐,罗山人,与察罕同起兵,不服扩廓节制,遭到扩廓进攻。双方在山陕一带激战经年,不分胜负,致使扩廓与朝中君臣矛盾激化。顺帝削其官爵,诏李思齐出关攻之。这时,明军已长驱北上,进占潼关,李思齐等被迫西归防守。明军再分兵攻大都,顺帝大恐,复扩廓官,令与李思齐等分道南讨,但为时已晚。

徐达、常遇春攻下大都后,与据守潼关的冯胜合兵,乘扩廓奉命进复大都、太原空虚之际,转攻山西。冯胜由武陟取怀庆,越太行,克碗子城,取泽潞,在猗氏擒元右丞贾成,克平阳、绛州,擒元左丞田保保等,俘敌五百余人,朱元璋闻捷大喜,诏他居常遇春之下,地位高于偏将军汤和、杨景二人。不久袭攻太原,扩廓回救大败,率18骑北走塞上,山西平定。接着,常、冯等率明军入关,克凤翔,取巩昌,进逼临洮,降服李思齐,迫走张思道,诛杀张良臣,陕西平定。冯胜因擅自班师回朝,不得赏赐记功。

洪武三年,扩廓东山再起,围兰州,朱元璋命徐达总大军出西安,捣定西,解兰州之围。此时,常遇春已殁,随徐达西征的回回将领主要有冯胜、胡德济二人。胡德济因遭元军袭击失利,被徐达解送京师,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朱元璋念其旧功不予治罪,仍命为都指挥使,镇守陕西,后卒于军。而冯胜则不同。他任右副将军,于定西附近的沈儿峪大败扩廓帖木儿,获士马数万,扩廓与妻子数人渡黄河北走和林。冯胜再至徽州(今甘肃徽县),趋略阳,擒元平章蔡琳,入沔阳,遣别将自连云栈取兴元,移兵土番(即吐蕃)。明军这次凯旋论功,冯胜最着,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运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同参军国事,封宋国公,食禄三千石,予世券诰词中说:“胜兄弟亲同骨肉,十余年间,除肘腋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混一。”盛赞冯氏兄弟为明王朝建立和巩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洪武五年,朱元璋分兵三路征讨扩廓,冯胜、蓝玉等回回将领从征。此次出征西北,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中路,都督蓝玉为前锋,先后败扩廓于野马川(在今山西境内)、土喇河(今蒙古国土拉河),但中路军主力在岭北与扩廓激战时失利,死伤万余,无功而回。左副将军李文忠所率东路军则杀伤相当。而冯胜为征虏副将军,率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为西路,取甘肃,降服元将上都驴、卜颜帖木儿,败走元岐王哚儿只班,追获平章长加奴等27人及马驼牛羊十余万,全师而还,但因有人告其私藏战利品,引起朱元璋不满,未得赏赐。

洪武七年,蓝玉再征扩廓,攻下兴和路(治今河北张北),俘其国公帖里密赤等59人,大获全胜。次年,扩廓死去,明朝来自西北的最重要的一个威胁消除了。

洪武九年,朱元璋派沐英等回回将领前往关陕,体察民情,练兵备战。同年十一月,沐英随征西将军邓愈出征吐蕃,于次年四月,分三路略川藏,兵锋至昆仑山,因功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十一年秋八月,沐英、蓝玉等再次征讨吐蕃,败敌于土门峡,俘洮州十八族首领,拓地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蓝玉因此功封为永昌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元国公脱火赤等屯和林,多次袭扰明朝西北边境地区。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命沐英总陕西兵马出塞,攻略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沐英率部渡黄河,登贺兰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分四路乘夜攻击脱火赤。沐英本人以骁骑冲敌中坚,擒脱火赤及知院爱足等,获敌全部以归。至此,明朝西北地区的军事形势基本趋于稳定。

3.迫降纳哈出与击败脱古思帖木儿

在击败脱火赤的第二年,明廷继续对北元用兵。先是沐英领兵出塞,挺进东北地区,克复全宁四部,渡胪朐河,执元知院李宣,尽俘其众,取得辉煌胜利。但北元势力消长不定,仍不断从东北方向威胁明朝安全,其中,明军能否消灭驻守金山(今内蒙古哲里木盟东境西辽河南岸)一带的北元丞相纳哈出和驻守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东北一带的北元主脱古思帖木儿(顺帝之孙)两股势力,是关系到能否彻底解除来自东北地区威胁的关键。

洪武二十年正月,朱元璋以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率右副将军蓝玉、左副将军傅友德统兵二十万出征纳哈出。随同出征的还有常遇春子常茂(时为冯胜婿)等已故勋臣子弟和此前被俘的纳哈出部将乃剌吾。

明军驻通州,闻元兵有驻庆州(治今辽宁巴林左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河源之白塔子)者,蓝玉遂趁大雪率轻骑破之,杀元平章果来,擒其子不兰溪。冯胜主力则出松亭关(今河北宽城西南),筑大宁、宽河、会州、富裕四座小城,以为后防之地。是年夏六月,冯胜一面派乃剌吾劝降纳哈出,一面留五万人马驻守本宁等,亲率十五万大军直取金山,途经女真(今吉林一带),降服纳哈出部将观童后,乘势直捣纳哈出驻地松花江一带,迫使纳哈出请降。冯胜命蓝玉受降,但双方在受降宴上发生争执,常茂击伤纳哈出,其部众因此惊恐四散。冯胜忙遄降将观童招抚,将常茂解送京师。归途中,明军遭纳哈出余部伏击,三千余名殿后骑兵覆没,朱元璋因此收夺冯胜总兵印,命蓝玉行总兵官事。从此,冯胜遭贬还乡,再无实权。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榜列57人为功臣,冯胜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居第三,但朱元璋已不信任他。二十八年二月被赐死。

在纳哈出降明的当年,蓝玉建议继续打击北元,受到朱元璋赞成。次年三月,朱元璋以蓝玉为大将军,率兵十五万出大宁,征讨北元主脱古思帖木儿。明军先进至捕鱼儿海南岸,未发现敌军,后侦知脱古思帖木儿驻扎海东北80里处,蓝玉遣王弼为先锋,攻敌不备,杀元太尉蛮子等,降其众,脱古思帖木儿及太子天保奴等数十人仓惶北去,次子地保奴及妃、公主以下百余人被俘。又追获北元吴王朵儿只巴、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并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另获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毁其甲仗蓄积无数。朱元璋闻捷大喜,赐敕褒奖蓝玉,比之为汉唐名将卫青、李靖。班师回朝途中,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六万,因功进封凉国公。此后,蓝玉在西北民族地区用兵,进一步巩固了明王朝在这一地区所取得的成就,但这已是他军事活动的尾声了。

(三)进军川滇,勘定西南

元末明初,西北、东北、东南和中原地区的大小军阀、元朝残余,无不粉墨登场,逐鹿中原,企图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独有割据西南川滇一带的军阀明玉珍、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采取旁观态度,没有参加进去。

明玉珍(?~1366年),随州(今湖北随县)人,元末参加徐寿辉起义。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自称皇帝,改元天统,建都重庆,国号夏,据有陕南、四川、贵州和云南部分地区,中原群雄因忙于争战,对他也无暇顾及,所以四川十余年间没有大的战事。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遣傅友德、汤和统水陆大军三十余万伐蜀,回回将领蓝玉随行,历经数战,大败蜀军,降夏主明昇(明玉珍子)。至此,明廷进军云南的屏障被打开。

此时割据云南的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云南王忽哥赤的后裔。元末大乱时,他为元廷镇守云南尽心竭力。四川夏政权灭亡后,因明军转而用兵北方,加之云南偏远险峻,朱元璋并未马上入滇,进行军事征服,而是不断派使者前往招降。把匝剌瓦尔密虽不愿与明军干戈相见,但却誓不投降。朱元璋在政治招降失败的情况下,不得不决定用军事手段最后解决西南问题。

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统兵三十万征讨云南。随行回回将领有右副将军沐英、左副将军蓝玉等。明军遵照朱元璋制定的进军路线,迅速向曲靖挺进。元梁王遣平章达里麻率兵十万抵抗。沐英乘雾进至白石江与达里麻对峙。傅友德欲马上渡江,沐英认为不可,说:“我兵罢(疲)后,惧为所扼。”言毕,他一面率诸军作将渡之状,一面派奇兵从下游暗渡,出敌阵之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沐英乘元兵惊扰之际,忙麾军渡江,以善泅者先渡,用长刀砍斫元兵,元兵后退,明师全部渡过,与元军鏖战多时,大败之,生俘达里麻,长驱昆明。梁王见精锐尽失,阖家自杀,其右丞相观音保投降,遂下昆明。次年闰三月,沐英、蓝玉又将兵西攻盘踞苍山洱海的大理段氏政权。

段氏以点苍山、洱海为天险,扼守唐时南诏所筑龙首(上关)、龙尾(下关)二关。沐英、蓝玉率部亲攻下关,另遣王弼由洱水东攻上关,遣胡海由石门道渡河,攀上点苍山,与山下明军夹击下关。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水没马腹,将士随之,莫敢后,遂斩关而入”,攻下大理。旋分兵收降云南其他地区,设官立卫守之,从而统一了西南地区。在以后的一年当中,沐、蓝二人又多次平定云南土酋的反叛,最终稳定了云南的局势。

十六年三月,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沐英则奉命率众数万留镇云南。他在云南治军理民,有规有矩,显示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总括起来,沐英治滇的主要政绩有四:一是多次平定地方土酋叛乱,维护地方社会安定。如洪武十七年讨降曲靖亦佐酋,平定普定、广南诸蛮;二十年平定浪穹蛮;二十年、二十一年两次平定百夷思伦发叛乱等。二是兴修水利,大举屯田,发展云南的农业生产。他于洪武十九年九月上疏朱元璋,认为“云南地广宜置屯田”,建议“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获得批准。他主滇近十年,屯田百余万亩。三是整修道路,开发盐井,招商入滇,发展云南的工商业。四是增设府州县学数十所,择民间优秀人才和仕官子弟入学,月赐饮膳,年赐衣服。他本人也“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说经史”,以此发展云南的文化教育事业。

洪武二十年冬,沐英奉诏入朝,朱元璋赐宴奉天殿,赏赐黄金二百两,白银五千两,钞五百锭,彩币百匹。沐英陛辞回云南时,朱元璋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沐英也。”洪武二十五年六月间,皇太子朱标去世,沐英因悲痛过度,染疾而卒,终年48岁。朝廷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子孙世镇云南,至沐天波时,沐氏家族在云南的统治才随着明朝的灭亡而宣告结束。

二、杰出的外交家郑和及其七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社会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洪武年间长达三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北元威胁基本解除,边疆形势渐趋稳定,使明朝有了足够的力量去从事广泛的外交活动,开拓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正是在这一历史变动中,杰出的回族外交家和航海家郑和脱颖而出,显示出了夺目的光彩(有关郑和事迹,除另有注释外,主要参见《明史》卷三〇四《郑和传》;《明实录》永乐朝、洪熙朝和宣德朝;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李至刚《故马公墓志铭》(原碑铭现存云南昆阳县);钱谷辑《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天妃之神灵应记》(均见《吴都文粹续集》卷二八《道观》)等。)。

(一)家世、生平与才能

郑和(约1371~1434年),昆阳州(今云南晋宁)人,本姓马,小字三保或三宝。元咸阳王、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第四子苫速丁兀默里五世孙。曾祖名拜(伯)颜,“授荣禄大夫、尚书、平章政事,封淮王”,娶马氏;祖米的纳“授滇阳侯”;父米里金“授云南行省参知政事,袭封滇阳侯,即在昆阳住家”(参见《赛典赤家谱》、《咸阳世家宗谱》,均载《郑和家世资料》,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由于祖父都是朝觐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克尔白清真寺的穆斯林,因此按照伊斯兰教的习惯,人们尊称他们为“哈只”“马哈只”。祖母、母亲均姓温,而母“有妇德”,对郑和的成长影响较大。兄文明(一作文铭),娶纳氏,生子二人,长子名旸,过继给郑和延续后代。郑和还另有姐妹四人,事迹不详。

前文曾述及,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遣征南将军傅友德、副将军蓝玉、沐英等率军平定云南,郑和就是在这次事件中被卷进明朝历史的。他先遭父丧,继被明军俘获。未几又被蓝玉带至南京,遭强迫阉割,用为太监,时年仅12岁。自后,郑和随明军至北平,从征漠北、辽东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