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达云
达云,凉州卫(今甘肃武威)人,其先为西域回回贡使,留河西不归,渐为凉州大姓、武将世家。达云因“勇悍饶智略”,万历中嗣世职指挥佥事,擢守备,进肃州(今甘肃酒泉)游击将军。所率多汉人、回回、蒙古健儿,军纪严明,特别是与当地藏族关系较好。起初,达云与参将杨浚合力击败蒙古炒胡儿部,因功升西宁参将。之后逐渐成为明朝后期继麻贵之后在西北防御蒙古贵族的主要回族将领之一。达云一生中的武功很多,其中尤以击败蒙古永邵卜所部对西宁等处的进扰和收复被蒙古诸部占据的大、小松山地区为最。
永邵卜,系蒙古俺答汗侄子,先与俺答归附明朝,受封都督同知、龙虎将军,驻牧宣府,部落渐趋强盛。后来随俺答西迎活佛,留据青海,与瓦剌他卜囊相联合,经常侵扰西宁等处,曾诱杀明朝副将赵魁等。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九月九日,永邵卜以为明军过重阳节必宴饮,准备大举侵扰西宁南川。达云得到当地藏族人呈递的这一重要情报后,在要害处设伏,并令藏族武装绕至永邵卜之后,前后夹击,大败之,斩首六百八十余级,获驼马戎器无数。达云还亲自擒斩了诱杀赵魁的敌酋把都儿哈。此次大捷,被誉为“西陲战功第一”,达云因此升任副总兵。
南川大捷一个月后,永邵卜又进扰西宁西川,企图复南川之仇,但达云早已有备。激战中,敌全力围攻,矢石如雨,达云左右冲击,自辰至申战数十合,敌死伤无数,乃以长枪、钧杆等武器专攻达云及所率西宁军。但“西宁军坚不可破”,敌只得逃走。达云追奔逐北数十里而还。战后,达云招回因永邵卜侵扰而失业的藏民七千余家,令其复业安居。明廷闻捷大喜,遣官告郊庙,升达云为都督同知,荫本卫世指挥使,以总兵官镇守延绥,寻转镇甘肃。
凉州卫、庆浪卫(今甘肃永登)以东,中卫(今属宁夏)、靖虏卫(今甘肃靖远)以西的甘宁间有大、小松山,在嘉靖、隆庆年间被明军弃守后,即为滨兔、阿赤兔、宰僧、着力兔等蒙古各部占据,成为这些部落侵扰甘、宁两镇的主要据点。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在甘肃巡抚田乐决策下,达云会同甘肃副将马应龙、凉州副将姜河、永昌副将王铁块等分道奇袭大小松山,迫使各部远去,因功升右都督,荫世指挥佥事。不久又因多次打败企图重新占据大、小松山的蒙古各部而升为左都督,加太子少保。约万历末年卒于军中,赠太子太保。子奇勋,万历末已任至昌平镇总兵官。
史称,达云一生为将,“先登陷阵,所至未尝挫衂,名震西陲,为一时边将之冠”。这一评价并非虚语。
4.马世龙
马世龙(?~1634年)字苍元,宁夏(今宁夏银川)人。初经武举会试,任宣府游击。天启二年(1622年)官至永平副总兵,孙承宗赏其才,授署都督佥事,旋为山海关总兵,因事去职。崇祯二年(1629年)复出,赐尚方剑。三年,进左都督,收复滦州、迁安、永平、遵化诸城,论功加太子少保,荫本卫千户。八月,因病归乡。六年,击破河套蒙古诸部对宁夏、河西玉泉宫、枣园堡等地的进犯,半年中屡奏大捷,威震西陲。未几,卒于任上,加赠太子太傅,世袭锦衣佥事。
(二)擅长从政者
1.赵荣
赵荣(1412~1475年),字孟仁,号三省,先世西域人,元时入闽,遂为闽县(今属福建福州)人。随舅父萨奇入都,虽未参加科举考试,但因其善书,授中书舍人。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获英宗,携至大同,邀大臣往迎,赵荣慨然请行,并被擢为大理寺右少卿,充鸿胪卿,虽未能迎回英宗,仍升太常少卿,供事内阁。景泰元年(1450年),任工部侍郎,复与都御史杨善出使瓦剌。他大展辩才,终将英宗迎回,因功升左侍郎,奉敕佐地方官治理河道,天顺元年(1457年)晋工部尚书。曾在城内呼集壮士,平定曹钦叛乱,因功兼任大理寺卿。七年因病辞官归里,曾帮助修建闽县礼拜寺。
2.马克顺
马克顺,本名皮儿马黑麻,长期在瓦剌以使臣身份周旋于明朝和东、西蒙古之间,从事政治和商业贸易活动。如正统元年(1436年),随脱欢使臣阿都赤朝贡,被明廷授以指挥佥事。后屡次随瓦剌使臣阿都赤等入明朝贡,升指挥使和都指挥佥事。十年升都指挥同知。十二年,率瓦剌2472人大型使团,至京贡马,升都指挥使。次年升都督佥事。景泰元年(1450年),代表脱脱不花至京贡马,升都督同知。次年又率瓦剌1652人商贸团至京贡马,升左都督。六年任麻儿可儿王子正使至京朝贡。天顺二年(1458年)二月,以阿哈剌忽知院、孛来等使臣身份抵京,愿居京自效,仍任原职,后随马政、哈铭等充明朝使臣往赐孛来等。五月复以蒙古使臣身份至京献宝玺,并受明廷委托携彩缎礼品回赐。七月,率原居蒙古地区的族属七十余人投居京师,受赐姓名马克顺。
在明代新归附的回回中,马克顺的政治活动对于明朝与瓦剌的沟通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在回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韩雍
韩雍(1422~1478年),字永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正统七年(1442年)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清除贪官污吏,以才略过人见称。十三年冬,参与平息处州(今浙江丽水)邓茂七起义。景泰二年(1451年),任广东副使,弹劾宁王不法事,得罪权贵,天顺初(1457年)复官,任山西副使,大理少卿,右佥都御史。四年,巡抚宣府、大同。七年入觐,皇帝壮其貌,留为兵部右侍郎。成化元年(1465年),为左佥都御史,赞理军务,前往两广镇压苗、壮等族人民起义。因功迁左副都御使,提督两广军务。五年,再次集兵镇压两广各民族反抗。九年,遭宦官黄沁诬陷,去职还乡。两广人惜其去,立祠纪念。家居五年卒。正德间,赐谥襄毅。着有《韩雍奏议》一卷、《襄毅文集》十五卷。
4.马应龙
马应龙(1474~1527年),字公济,号雪峰,先世居安徽凤阳,后迁居河州(今甘肃临夏)。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任户部江西司主事。后随都御史彭泽率甘肃军征蜀,升户部山东司员外郎。十六年,任福建司郎中。嘉靖元年(1522年),任山东按察司副使。五年,升四川按察使,晋通议大夫。善诗文,声名播于域外,时有文武全才之誉。
5.孙继鲁
孙继鲁(1498~1547年),字道甫,号松山。五世祖孙维贤,居浙江杭州,明初为太学生时,因言事忤上,谪戍云南右卫,因以为家。四世祖、祖铎、父禧。嘉靖二年(1523年),孙继鲁中进士,授澧州(今湖南澧县)知州,旋因坐事改任国子助教。后历任户部郎中、卫辉(今河南新乡)和淮安、黎平三地知府、湖广提学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等职。他为人耿直憨厚,不阿权贵,为官秉正清廉,大胆无私,是少有的好官。如任卫辉知府时,因得罪宦官下狱,百姓知其冤,涌向囚车,号啕大哭。任淮安知府时,设法阻止督抚私分库中存银。不久又得罪宦官入狱,大学士夏言救之出,但他不称谢,又得罪了夏言。任黎平知府时,以恩信待人,使号称难治的黎平获得大治。任山西冀南道参政时,对违法乱纪的皇族宗藩一律严办。因此,当他赴任山西按察使时,在半道遭皇族宗藩百余人拦截,这些人翻箱倒柜,发现孙继鲁除了破衣外,别无长物,非常羞愧,他们感慨地说,“我高皇登位,迄今百七十余年,罕见此官!”至山西任上,政清刑明,被人呼为“孙青天”。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以左副都御史代杨守廉巡抚山西,上书反对总督都御史翁万达放弃山西三关(雁门、宁武、偏头),专守大同外边之议,得罪了翁万达、夏言及皇上,被逮入狱,疽发于背而死。百姓问讯,数千人聚集京城,哭声震天,为之罢市。隆庆初平反,赠兵部左侍郎,谥清愍。孙继鲁在文学上也很有成就,详见本章第六节。
6.马从谦
马从谦(1495~1552年),字益之,号竹湖,原籍陕西凤翔,后迁至江苏溧阳。嘉靖十年(1531年),顺天乡试获第一名举人。十四年进士,授工部主事,治河患有政绩,转为礼部主客司主事,任尚宝丞,执掌内阁制诰。历任光禄寺少卿、翰林院五经博士等职。因劝谏皇帝废黄老之念,奏发宦官杜泰贪污事,反为所诬。三十一年底,受廷杖身亡。万历年间昭雪,追任为太常少卿。
7.马自强
马自强(1513~1578年),字体乾,别字乾庵,同州(今陕西大荔)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隆庆中任洗马,充经筵讲官,迁国子祭酒。后历官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他虽是明代回族中官职最大的一位,但因受张居正压制,只在整顿明朝吏治方面做过一些事,未能大展其志即抑郁而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庄,着有文集二十卷。有子马怡、马慥,均任官职。
8.詹沂
詹沂(1524~1625年),字浴之,号鲁泉,安徽宣城人。父詹友湘,力田致富。詹沂于隆庆五年(1571年)中进士,授新建县知县,有政绩。升任给事中,因得罪张居正,贬任山东副使。后被裁汰回家,再度起用后任奉化知县,累官祠部员外郎、光禄丞、南尚丞、太常、太仆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等。他为官主持正义,反对株连,深得皇上赏识。后因厌倦仕途腐败,多次上疏求去,朝廷不允,遂毅然脱去绶带,挂印等候,终于获得批准,成为明代挂冠辞官第一人。归乡后,洁身自爱,热心济人,卒后赠左都御史。着有《洁身堂稿》。
长子詹应鹏(字翀南)、次子詹应凤、三子詹应鹤均从政善文,尤以应鹏为最。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应鹏中进士,官户曹三仕。天启中,请立新旧二库以助边饷。其后历任嘉兴知府、两浙提刑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右参政,总督粮储。他平反冤狱,兴利除害,使所到之地弊绝风清。士民因能安居乐业,遂立祠祀之。崇祯四年(1631年)辞官回乡,卒年81岁。着有《巢云阁集》《理学》,辑有《群书汇辑释疑》等书。
9.冯从吾
冯从吾(1556~1627年),字仲好,号少墟。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推崇理学濂、洛学派,拜许孚远为师。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御史,巡视中城,拒见宦官,为官廉能,敢直言。二十年,上书言万历帝朱翊钧过失,被罢官归籍,家居达25年。杜门谢客、潜心理学,造诣精进。四十八年,光宗朱常洛即位,复官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未赴任,不久改任大理寺。天启二年(1622年),任左佥都御史。因正直敢言,得罪群小。后与邹元林创建“首善书院”,讲学其中。因遭诋毁,再疏引退。四年,授南京右都御史,坚辞未上任,召拜工部尚书。次年,遭魏忠贤党谗诬,削籍,同时书院被毁,愤悒而卒。崇祯初昭雪冤屈,赠太子太保,谥恭定。着有《元儒考略》《冯子节目》《冯少墟集》《古文辑选》等。
(三)以“忠烈”闻名者
1.铁铉
铁铉(1366~1402年),邓州(今河南邓县)人。洪武中由国子监生授都察院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因善断疑案,受朱元璋器重,特赐字“鼎石”。建文初年(1399年)为山东布政司使参政。不久爆发“靖难之役”,铁铉为曹国公李景隆北伐燕军转运粮饷,虽工作出色,但无奈李景隆接连失败。燕军所到之处,望风归降。铁铉遂与参政高巍等人自临邑赴济南,协同盛庸、宋参军等守城将士,誓以死守。
燕军筑堤引水灌城,昼夜攻击,铁铉以计焚其攻城器具,并乘间出城袭击,又遣千余人出城诈降。当燕王朱棣受降进城时,铁铉命伏兵骤下铁板打击,同时断护城河桥阻拦回逃,但仓促期间,均未成功。燕王乘骑逃回后,百计进攻长达三月余,仍不能攻下,遭到起兵以来最大的挫折。
建文闻捷,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擢为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同年,济南守将盛庸代李景隆为平燕将军,铁铉参其军务。是年冬,他们在东昌大败燕军,斩燕王大将张玉,迫燕王逃回北平,从此,燕师南下,只好由徐、沛而不敢再过山东。
在以后几年的战事中,建文一方日渐不利,铁铉率军转战安徽灵璧、平安等处,师溃被俘,押至北平。但他始终不屈,“反背坐廷中漫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二百多年后,至南明福王时谥忠襄。
铁铉死后,父铁钟名,母薛氏安置海南;长子福安发配河池,年仅十二三岁;次子康安充作工匠,年仅七岁;二女没入教坊司,因不屈而被赦免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