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研究
19105800000074

第74章 中国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

改革开放以来,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中国民营企业作为新兴的企业形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家族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无论是理论界和实际部门都在考虑其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因为随着市场与其自身的发展,家族企业也逐渐暴露出相当多的问题,而很多问题与其家族性不无关联。因此,研究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家族企业自身的现实需求,也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这是当代中国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综述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及其定义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首次聚集在一起讨论地球的环境问题。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牢记它们的优先任务,保护和改善环境。”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大会的召开,表明人类已经开始意识到:应当确定干些什么,使地球不仅现在成为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而且将来也适合子孙后代居住。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许多国家的政府、专家共同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三年后,即1983年,联合国第38届大会通过决议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着手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开始研究到2000年乃至更远时期实现持续发展的长期环境对策问题。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经过三年多艰苦努力完成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声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途径,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途径,我们寻求的不仅仅是在几个地方几年内的发展,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这表明,国际社会正在考虑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这种思路就是报告中较明确较具体阐述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此即可持续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简称“环发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大会的指导方针,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21世纪议程》。议程由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与管理、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实施手段四部分构成。议程认为:人类实行工业化以来的现行政策,加大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增加了贫困、饥荒、疾病和文盲,使我们赖以维持生命的地球生态系统继续恶化。要争取一个更安全、更繁荣、更平等的未来,所有国家就必须提高生产效率,改变消费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生产废物,联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议程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发展的主题,人类要把环境问题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新发展观。至此,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思想和理论得到了较具体较充分的阐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热门话题。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正处于一种不断深化的过程,就其定义来说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1.自然主义类

自然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近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才造成今天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生态学家认为所有生态因子,如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构成了生态环境。1991年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I)等举行的专题研讨会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的再生能力的发展。《世界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的经典阐述:维护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物理学家达勒认为,温室效应、臭氧层耗损和酸雨都是人类已经越过宏观经济合理规模“警戒线”的有力证据。鉴于自然和人类系统之间存在上述冲突,自然主义给出的“可持续”定义侧重于生态系统的连续性、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持续性,强调自然给人类活动赋予的机会和附加约束。

2.经济学类

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缺陷及其指导下的实践才产生环境污染与破坏。这种理论缺陷主要有:一是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导致破坏了自然环境,增加了公共费用的开支;二是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GNP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福利。因此,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提出了以经济学语言表达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世界上最早从宏观上定量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用投入产出表分析研究环境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由一批资源和环境经济学家组成的伦敦学派,通过引入环境化解能力存在上限和在维持可持续条件下存在下限的假设,对主流经济学定义加以修正。

3.社会学类

社会学定义强调在存在环境种族主义、自然资源利用决策中的利益集团及收入分配不平等。199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生存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蕴涵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它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社会学家还更广泛地关心文化、制度、传统技能等因素的可持续性,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贫富不均(包括国与国之间)是导致社会经济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有学者认为,社会分配不平等是导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穷人为生计而被迫破坏环境,从而造成长期损害。他们过度放牧、缩短土地休耕造成草地和耕地的退化。”还有人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在于正确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前者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必要性条件”,而后者是“充分性条件”,二者整合,才能真正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框架。

尽管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上述三种类型,但以下几点则是人们达成的共识:

1.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复合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观,它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增长过程,而是一种“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复合的协调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过程。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经济的发展将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而不再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

2.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中心全面发展

强调以人为中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社会的发展首先应表现为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人口必须首先现代化,人口的现代化水平是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的显着标志;二是社会人口应保持与社会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增长速度,如零增长状态。因为只有这样,在维持资源存量不减少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拥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潜力。强调人口素质的提高,本质上也就是要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这包括既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时,又给社会成员以公平的分配权和公平的发展权,即消除贫困,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

3.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潜力的培植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不牺牲后代人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保证后代人发展机会与当代人一样多的发展。它不仅仅只注重发展的状态和目标,而是更注重发展趋势的持久力和耐力,注重未来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单纯的发展速率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将不是其追求的目标,现有发展状态下发展潜力的培植将成为发展过程的重要内容。

我国学术界根据国际通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归纳为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是指社会经济发展要保护自然力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让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社会持续的基本含义非常丰富,除强调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以外,还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需求和给他们机会以满足其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二是代际间公平,本代人不能因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资源,消除发达国家占有全球资源的绝大部分的不平等状况;经济持续的基本思想是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因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而限制经济增长。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1.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归纳

研究任何问题都要有理论作为基础,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研究的过程。西方现代管理丛林中许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从不同角度对有关企业管理理论、创新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进行了论述,为研究企业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吸收以往经济管理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

(1)古典管理理论。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无论古典的还是现代的管理理论,每一位管理学家都在研究一个永恒的命题,就是如何通过企业的发展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的思想对当代中国许多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德鲁克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位管理大师(还有彼得斯和波特)的首位,其着作主要是从企业如何发展、如何适应未来的变化而进行分析的。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第一,对企业的解释。首先,将企业定义为“社会的器官”,这就为研究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说明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其次,明确了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和保持长期的发展,这些结论说明企业的目的并不是只求最大利润,更重要的是如何应付风险,保持持续地发展。第二,企业的宗旨和使命。“企业遭到挫折和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就是很少对企业的宗旨和使命进行适当的思考。成功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明确而有意识地提出了我们的企业是什么这一问题,并深思熟虑地给予了回答。”

(3)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制定正确的战略并使之指导企业的竞争行为。在西方管理学界,由于对战略管理研究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和学派。主要有三大学派:一是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学派;二是以安索夫为代表的资源配置战略学派;三是以美国的安德鲁克斯和钱德勒为代表的目标战略学派。一般研究战略管理以前两者为主要内容。

竞争战略学派认为,战略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在选择的行业中进行市场定位。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取决于五种竞争力(即供应商、购买者、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替代产品),在分析这五种力量的基础上,有三种基本战略模式可以选择——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业化战略。

资源配置战略学派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资源的配置方式。任何一个公司的单项资源都无法产生持续竞争优势,只有将它们有效地组合为一体,才能成为战略相关资源。他们还认为,进行战略制定和管理中,企业的内部环境比外部环境更为重要,公司独特的资源为战略提供了基础,而且只有当资源是有价值的、稀有的、不完全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时这种潜力才变成现实。

(4)系统结构理论。企业能否持续发展,是由企业系统的功能作用和结构调整所决定的。企业系统具有较强的自稳调节功能,即在企业系统内、外环境不断变化时,企业系统通过信息反馈调节机制,使系统各种变化限定在允许的范围内,以保持企业系统正常运行。企业系统的自稳调节功能决定了企业系统防御功能,即抗风险能力的大小。

系统结构是系统功能的基础,只有系统的结构合理,系统的功能才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系统功能又可以反作用于系统结构,促使系统结构的改变,进而改变了结构的原有功能。因此,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互作用的。而功能的变化将随机因素引入其中,随机因素开始即使十分弱小,经过不断放大,对未来状态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初始条件、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因为,当企业内部子系统受到损害时,自稳状态不能维持,就有可能通过连锁反应引起其他相关要素或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使企业进入恶性循环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