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之城”的设想是通过上述16项内容的展开,形成并行或交汇着时尚与传统两条线索的状态,塑造更加开放的传统文化氛围。具体构想此氛围的做法是“比如让意大利时尚设计师和长居当地的老太太对谈,让他们共同去装饰一间老房子;比如从香港请来有名的竹编工艺家,让他和当地的竹编手工艺人配对,创作出新的工艺品”。
为了让入驻的商家能安心留下来,“天工之城”不断推出各项活动,加大自己的品牌宣传力度,直至联络北京中央媒体加入宣导行列,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传统手工艺产业化正式营运的热身。正如同“天工之城”的营运内容表明那样,他们的热身活动项目最多的是DIY,即参观者参与到手工艺制作中去的活动形式。2009年10月27日起,“天工之城”还举办了为期4天的首届手工DIY产业博览会。
“天工之城”的营运模式是通过为入驻的企业提供“创意设计”,举行各项DIY等项目收益,创意设计中包括蓝染织品的设计,各项DIY中也有蓝染织品的项目。
从前期运作情况看,“天工之城”的创意设计颇有特色,其中蓝染织品的产品设计,在服饰之外,主要在有生活实用功能的用品方面,如蓝印花布为材质的首饰盒。从整体上说,“天工之城”的主持者充满着理想,对包括蓝染在内的传统手工艺热情充沛,信心满满,但在科学管理和科学介入手工技艺提升方面上没有见到具体计划。
“天工之城”开业考察(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小讷)
时间:2009年10月28日
人员:黄羽洁、李义娜、刘小讷
首届“天工之城”的展出在宁波慈城举行,主要分为三部分:“母亲的艺术展”、“为多数人做的设计”以及“手工DIY”。其中,“母亲的艺术展”是这次展出的重点内容。
黄永松老师是“母亲的艺术展”总策划,展览分为6个馆:陈曹倩的“中国女红馆”、粘碧华的“中国刺绣馆”、陈夏生的“中国结馆”、吴元新的“蓝印花布馆”、《汉声》杂志主办的“剪纸馆”和“纺织馆”。其中,中国女红馆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内容最为丰富。每个馆除景点本身的工作人员外,还有2至4名学生志愿者。这些学生大多是来自于宁波当地的大学,有不少是参与“为多数人设计”展览的学生。
女红馆的内容分为“布艺馆”和“生活馆”。布艺馆分为传统女红历史区、现代女红历史区和教学区三部分;生活馆分为待嫁女儿心区、生活起居区、婚庆区和喜获麟儿区四部分。分别将陈曹倩女士在不同时期的女红作品展示,并原景再现,如洞房、起居室。展览中每件作品都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卡片,介绍其工艺、材质和含义。
刺绣馆分为中国刺绣的历史发展与针法、刺绣教学、古代生活中的绣品和粘碧华复合媒材创作展四部分。最主要的内容为清代的一幅绣品。原作大约3米,经过电分扫描后放大为1.5米左右高的喷绘作品。每种绣法上都进行标注,并配有相应的文字介绍。
中国结馆分为三部分:“老结子·新发展”,由双钱结艺得出数学公式,并介绍十四个基本结的编法。表达方式为《汉声》杂志早期出版的《手打中国结》2本书的再现。将书中的每个打法放大,并配合相应的实物图、精品图。在那里的工作人员闲来也学着打结,参观者也可以体验。另外两个是“古代绳结艺术”和“陈夏生中国结创作展”。
母亲剪纸馆复原了黄土高原上窑洞人家使用剪纸的情景,如门楣的门吊花、大门的门花、屋内顶棚的大团花等。
另外两个内容为剪花娘子库淑兰特别展和十二生肖剪纸展,从分类、功能、技法、折纸法进行了介绍。
纺织馆的内容主要为棉花棉桃展示、纺纱绕线展示和拉经线织布过程展示。
蓝印花布馆为进门右手第一间,在门口有高达2层半楼高度的晒布架,上面挂着约12块各种纹样的蓝染布,纹样有螃蟹、小花、蝴蝶等等,但并没有纹样出产地的相关介绍。
馆内是印染花布的程序再现。从刻板、刮浆到染色、晒白都有,除了在门口处的大致说明文字外没有看到相应的具体的解说文字,也没有一个导游讲解。管内的工作人员对于具体工艺的了解也不是很清楚,当我们询问她们时她们就笑着说待会儿黄老师会说的。
第一间房是刻板处。房间里有几个人在俯身刻制花板,均为身着蓝染布的工作人员。她们中除当地人外,也有来自山东的工人。询问之下才知道她们以前并没有接触过蓝染布的制作,只是在展览期间按照画好的纹样在刷过桐油的纸版上“表演性”地刻出来而已,所以花版下垫的不是传统刻版人常垫的软蜡板,而是一层蓝染布。当我们想拍照作为资料时她们就笑着摇手,解释说自己是临时来打工的,不懂,只能做做样子。房间中靠窗的一排悬挂约20多块花板,每块的纹样虽都不同,但大体都是常见的题材和折枝形式。
第二间房是刮浆处。工作人员称,刮浆时先要将花版一头固定于桌面,坯布沾湿置于花版下面。之后用黄豆粉加石灰作为防染浆,调和至黏稠适度,均匀刮于花版上。但请她实际操作时,她说我也是临时来打工的,不太会操作,一会儿黄老师会介绍。因此刮浆过程就没有看见。
第三间房是晾晒处。这间房明显比其他几间阴凉,桌架上吊挂着约20多幅清一色印好纹样的坯布。
第四处分为房室内与室外两处,内容为染色、显色和刮白。首先是染色,这一过程在室内,相关设备为6口直径约1.2米左右的染缸。染缸周围挂满已经染好的花布,约15块。
由于室内场地有限,因此房外的空地上也摆满了染缸,晒满了花布。户外的染缸约8口,花布约10块。其次是显色,房间中有1口用于固色的酸水缸,户外的遮阳篷,应该是用来使得染布氧化均匀,从而保证色彩质量的。值得注意的是用于固色的酸水缸是现代印染化工产品,不是传统的固色方法。最后是刮白,房中有刮白用的桌案,上有正在处理当中的花布4块,菜刀1把,手套1付。桌案旁挂着正在晾晒的刮去灰浆的布,看样子只洗过一次。屋内一角还有插在大缸中的晒棍10根。这间房中也没有相关的说明,因此一块画布染多少次才能合格以及合格的标准是什么我们难以了解。
蓝染、蓝印花布的纹样题材范围一般都是吉祥寓意性质,花鸟虫鱼最为常见,也可以说常用题材相当有限。但如何加以表现,却能使常用题材变得常用常新。如前述日本桥诘清实的蓝染产品,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才使常见的樱花、柳、菊题材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是他表现手法的细腻,保证了蓝染产品中纹饰造型的精致度。还有他对纹饰点、刷和植物蓝染之间多次浸染的先后工艺顺序,均有认真严谨的设计,使他的蓝染品在构图、造型和技法表现方面,均能独树一帜。
蓝染是一门技艺,从技艺延伸到“文化”,需要的是蓝染业者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营造通过蓝染技艺折射出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在这一点上,大陆蓝染业者没有建立像我国台湾那样的蓝染培训模式,把蓝染文化辐射到社区和社团,因而蓝染只成为单纯企业行为。
再其次,是缺少科学研究能力。不能说上述企业不要进行蓝染科学的研究,只要看到网站上一些有关内容,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有一种企图从科学方面提升蓝染业经验的欲望,如有的网站上也提到:
染液之配制;靛蓝染液之配制,其目的将靛青用还原剂还原,而后用碱剂溶解。
原理虽一,而因所用还原剂及碱剂不同,方法比较多。可分下列几种:
1.绿矾染液方法。
2.锌粉石灰染液方法。
3.保险粉染液方法。
4.发酵染液方法。
这种提纲絜领式的叙述,实在缺乏足够的科学严谨。还有因为信息不够畅通,有时会显得“自大”,如瑞安马屿靛青专业合作社的网站上,在不发表具体数字情况下,就掷地有声地说:“其靛青种植是全球最大的种植户之一”,实在是不妥的。因为缺少学习与研究,有的出现常识性错误,如“中国蓝印花布”网站“博物馆”中“古代染织物”栏,列出7件染织品,至少有2件被当作“夹缬”而命名错误。当然,也许该网站是从其他方面得来此命名,但根本上还是缺少足够的常识,才致以讹传讹。
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蓝染概念问题不容回避。今天倡导的传统蓝染手工艺产业化,是相对于人工合成化学蓝的植物蓝靛染色手工艺而言。因此,蓝染、蓝印花布的重新提出,其前提必须是植物蓝靛为染料。而植物蓝草的分类、种植、管理、收割、打靛,是一个完整的独立过程,却是蓝染手工艺的前期工艺。此后进入调制染液的“建蓝”工艺,再之后是浸染工艺过程。而花版设计、制作则属于印染图案的前期工艺,浸染工艺和花版设计相结合,最终关系到纹饰的造型和构图的特色。
所以,植物蓝靛种植、提取和花版设计制作、印染工艺是蓝染、蓝印花布手工艺产业化须解决的三大关系。从上述网站内容看,这三大关系的深入研究和相关科学实验都还没有被意识到。要结束这一现状,避免因此造成的产业化过程的滞后结果,可以仿效台湾蓝染业者的模式,业者和大学相关专业研究者双方主动结合。从科学与艺术统一的层面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实验与试产,培育蓝染品市场,扩大蓝染品社会影响面。只有构建蓝染文化氛围下的蓝染产业模式,才能在织染大市场中为蓝染产业争得一块不可替代的份额。
中国蓝染织品业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职业之一,曾经长期以蓝布长衫的大国为西方认知。如果从清末“戊戌变法”算起,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梦想已经100多年了。《皇朝续文献通考·农务部》卷272载光绪33年朝廷就与罗马万国农业会订立合同入会,在国内多处办“农事试验场”。种蓝打靛是其中重要产业之一。以江西为例,仅峡江县北门内节孝坊上湖东门外的沿河漕坑村、城内北门东西乡出产靛青共150石;彭泽县出产靛青每年约20000桶。而且这些农事活动有知识分子介入,试图以科学态度改良旧技术,同书记录光绪32年江西龙南县生员吴鑫先行主持试验;安福县令戴济清设“树艺公司”、建昌四都“赖姓设立农学研究会”、清江县廪生邹钦爵申请得到县令刘采年批给官田试办种植事宜……试验结果当然成败俱有,峡江县西乡九都的“种靛”成功,能获“厚利”,以致“余干县种植公司远来购种百数十斤”。足见在“腐朽”的光绪、西太后执政期间,中国仍不乏以踏实做事、改造社会的人士。但是随着国际化工业的发展,以及上世纪大规模“私营改造”运动,传统蓝染织品的小手工作坊以全部“公私合营”方式而化解殆尽。再历经“文化大革命”,所有流传下来的花版图形成为“四旧”,也遭到毁灭性打击。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求新求变的心理普遍弥漫于社会上下,蓝染织品市场萎缩到几近于无的程度。由于打开国门毕竟看到世界,环保意识渐起,蓝染织品的手工艺开始重新为人重视。只是因为中国主流社会尚处于要“走入现代化”,而西方是要“走出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阶段,所以蓝染织品的生产和市场开拓相当不易。综合言之,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主流思潮求新而以追求欧美、日、韩时尚为时尚,一般民众还处于为“小康”而竭力工作、攒钱的状态,蓝染织品的市场定位不得不转向“白领”和富有族群。
这样又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艺术设计的意义在提升普通民众的生活品质。当蓝染织品不能成为普通民众的生活用品,其意义要大打折扣。第二个是“白领”或富裕群体的基本文化和艺术教养都有限,对蓝染织品喜爱的行为本身仍有追风的时尚因素,他(她)们更偏爱的是欧美名品。所以要使蓝染织品回归到健康常态,必须在“创意”设计上有所突破,而不仅仅模仿传统纹样和工艺。事实上,传统纹样和工艺都是随时代而改进才成为“传统”,一味复制而无“创意”只能使“传统”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