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
19106700000029

第29章 老年教育理念问题的研究(2)

(二)老年教育理念现代化是广大老年学员的迫切愿望

中国是一个快速老龄化的国家。根据2010年国家人口普查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有1.77亿,预计2013年将突破2亿,2025年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0年前后达到顶峰4.8亿左右。另根据有关调查数据分析,在这些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又有20%的老年人具有进入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学习愿望,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具有进入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学习愿望的人会越来越多,对老年大学软硬件条件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实现老年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引领老年教育界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使老年教育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符合广大老年学员和亿万中国老年人的愿望和要求的。

(三)老年教育理念现代化是老年教育实践发展的精神力量

中国老年教育经过二十几年的实践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有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教育理念的引领。理念作为“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的、实际指导着实践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实践发展的方向、性质、过程和成效。中国老年教育在先进的老年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之路,得到广大老年人的欢迎和支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老年教育现代化势在必行。理念现代化是实现老年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思想基础,没有老年教育理念现代化也就没有老年教育实践的科学发展,老年教育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

第二节中国老年教育的理念体系

宏大时空的重大实践都是系统工程,它的理念也是个群体,也有个系统。中国老年教育的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老年教育理念由单一理念、少数理念扩展为由诸多相关理念组成的理念群,进一步成为按照具体内涵、逻辑联系和相互关系排列起来的多层次的理念体系。中国老年教育理念体系包括以下诸方面理念。

一、关于老年教育的前提性理念

所谓“前提性理念”是老年教育所属的整个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理念,能否确立这些的理念,关系到老年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党政机关没有这些理念,他们就忽视老年教育,不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社会各界没有这些理念,他们就不关心老年教育的发展,缺乏支持老年教育的心;老年大学的工作者没有这些理念,他们就自觉性不高,坚韧性不够,办学思想模模糊糊,工作劲头时大时小。那么,哪些是中国老年教育的前提性的理念呢?主要有: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中共中央提出的全党全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转化为理念,应该从“理论观念”“价值观念”“实践观念”三个方面去界定。我们的界定是,“以人为本”是说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按:这是反映性的理论观念);是说人是世间最可宝贵的存在,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人民是我们需全心全意为之服务的唯一对象(按:这是评价性的价值观念);是说我们必须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民族复兴大业而奋斗,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各个阶层、各个团体、各个方面的矛盾,保障人民和谐而谋划,为尊重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使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而献出爱心(按:这是规范性的实践观念)。真正确立这样的“以人为本”理念,办好老年教育才有根本前提。

(二)“终身教育”的理念

我们在本书的“导论”中已经论述过“终身教育”思想,我们再在这里从理念的角度加以论述。“终身教育”的思想是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的。日本学者池田容一在其着作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他写道:“新的教育概念应该是怎样的?那就是人们有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欲望、要求时,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对其要求都能适当地给以满足。在这样的新的概念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由原有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活动的状况、形式所形成的相互隔绝的墙壁必须加以清除。也就是说,教育是在人类存在的所有部门进行的。人格的发展是通过人的一生来完成的。”

把这个终身教育思想转化为终身教育理念,就要对这一理念所包含的三个观念加以表述:终身教育是人从学前到死前的一生都要求并乐意接受的教育(按:这是反映性的理论观念);是现代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按:这是评价性的价值观念);推行终身教育必须转变教育只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传统观念、必须改革现有的只重视管理基础教育的教育体制(按:这是规范性的实践观念)。

(三)人具有“终身价值”的理念

如果从教育学的视角看,老年教育的前提性理念是“终身教育”,那么,从老年学的视角看,老年教育的前提性理念应是人具有“终身价值”的理念。过去,我们对老年人的价值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是把老年人作为需要扶持、呵护的群体甚至当做不堪重负的累赘。2002年4月在巴伦西亚召开的国际老年学论坛,从老龄社会劳动资源不足和老年人赡养比上升的问题出发,论证并确认了这样的观点:老年人不仅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把鼓励老年人参与发展提高到事关老龄社会能否解决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度。同年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指出:“老年人的潜力是未来发展的强有力的基础,社会依靠老年人的技能、经验和智慧,不但首先能改善他们自己的条件,而且还能积极参与社会条件的改善。”

这一个对老年人价值认识的新理念,从根本否定了过去仅仅把老年人看做是被扶持、被照顾、被呵护群体的消极认识,为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老年人的问题首先是人权问题、人道问题”的理念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的关于老龄问题的首届世界大会,通过了《行动计划》。它指出:“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提供教育必须避免对年长者的歧视……应当注意该教育方法适合年长者的能力,以便他们能公平地参与任何提供的教育,并从中获得惠益”。

这个《行动计划》表明:包括老年教育在内的老年人的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基本人权问题、人道问题。每一个老年人都有资格享有这些基本人权,人人应该参与学习和接受教育。社会以及各级政府,应有为每一个老年人享有这些基本人权提供条件和保证的义务。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六个老有”的工作方针,为中国老年人实现基本人权提供了保证。

二、关于老年教育的总体性理念

在作了老年教育的前提性理念的研究之后,我们进入老年教育自身理念的讨论。很明显,在分别讨论教学的、科研的、管理的、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理念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讨论跟老年教育各方面工作相关、又是贯穿其中、并对各方面工作起灵魂作用的理念,我们叫它们为“总体性理念”。

(一)关于老年教育本质的理念

老年教育本质具有层次性,老年教育本质的理念,也同样有这种层次结构。

1.“按需教育”的理念

“按需教育”是反映老年教育的初级本质的。马克思说:作为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毛泽东说:“做一切工作,必须切合实际”,“切合实际是要看需要和可能”。

这些论断说明了“需要”范畴的重要性。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内部的有决定性的矛盾。老年学员的学习需要的提出和老年学校满足老年学员学习需要的努力就是这样的矛盾,而“按需教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

2.“素质教育”的理念

它是在“按需教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反映老年教育的本质的,因为它说明“按需教育”的内在实质。所谓老年学员的“学习需要”,本质上是“提高素质”的需要。老年学校满足老年学员的“学习需要”的努力就是为了提高其素质的努力。应该指出,老年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活动,既有实体性的本质,又有功能性的本质。所谓“实体性本质”是说老年教育的实践过程,它在实体上或者在实质上究竟使教育对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回答是:这种变化就是老年学员在素质上的提高。老年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一样在实质上是“素质教育”。围绕这个老年教育的本质问题,我们作过不少问卷调查。开始时,我们问学员两个问题:一是“你想学习哪些课程?”二是“你学习的追求是什么?”这样问,还找不到学员对老年教育究竟有怎样的本质的想法。后来,我们增加一个问题,就是问他们“你想学到什么?”这一问,我们把老年学员对老年教育本质的看法问出来了,这就是:每一个老年学员都想“学有所得”,他们的学习追求诸如“康乐”之类,是通过“学有所得”来达到的。这个“学有所得”,一言以蔽之,就是“提高素质”。实践性的事物,它除了“实体性本质”以外还有“功能性本质”。这种认识,是我们在学习邓小平的1992年《南方谈话》中获得的。邓小平在这篇谈话中提出并论述了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里所说的“本质”,不是社会主义的实体性本质,而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功能性概括,目的是指引我们去创造我国社会主义的新体制。老年教育也有这两方面的本质规定。就实体性规定而言,它应当是老年学员素质的提高和完善,因为这是经过教育之后的实体性的变化和发展。就功能性规定而言,应当是“完善人生,创造幸福”。老年教育的功能性本质,也就是它的根本目的,我们在关于老年教育目的的理念中对此作了讨论。

3.“生活教育”的理念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他的“三大命题”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给“生活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这一定义,揭示了生活对于教育的意义:第一,说明了教育的终身性,教育与生命同在;第二,说明了教育的生态性,教育与生活同在;第三,说明了教育的目的性,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正是这三点,使老年教育中的“生活教育”理念获得其意义。

4.“生命教育”的理念

对教育本质的论述中,在教育的立足点上曾有不同的论述。在中国,长期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不妨称为“育才论”,此论的立足点是“社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张扬,我国教育的立足点转向“人”,党和政府以及我们的教育界,认定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人本教育的思想进一步向生命教育的思想转进。理由是要求人们深入地研究“人是什么?”其实,早在20世纪初就有一位共产主义者喊出了生命的最强音:“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而当代中国学者则论述了教育的生命本质。教育的“生命本质论”同教育的“人本论”是一致的,但是更深刻。讲“以人为本”,在解释上仍有歧义,仍有解释成“为社会”“为功利”的余地;只有解释到“以生命为本”,才揭示出“以人为本”的最深处。需要指出,目前在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中,生命本质难以真正体现出来,而摆脱功利制约的老年教育,才真正和完全地体现出这一本质,因为老年教育为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生命体验提供最深切的关怀。

以上四个理念,在表述上还没有说清老年教育本质的特殊性。我们要重视把握老年教育本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那么,以上四个理念在老年教育中表现出怎样的特殊性呢?许多学者对此作了研究,已经有了相对统一的看法。这在本书的第二章中,对此已经作了论述,此处不再重复。

(二)关于老年教育的目的理念

教育作为人类的传承文化、造就人格的实践活动,它的理念结构应当是“目的——途径——方法”的三段式。在这三者中,“教育目的”具有决定性,因为选择途径、使用方法,都服从于“教育目的”。研究老年教育目的的理念,我们要重视老年教育的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以下的几个理念是同老年教育目的紧密联系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