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故事在元代兴盛,两大原因是非常明显的。一是通俗文学的兴盛,二是全真教的影响。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他们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也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就大力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通俗文学的一大特质,就是商品性。八仙那样世俗化的神仙,既便于编撰故事,又能受到大众的欢迎,因此,自然成了通俗文学的大好题材。在元代初年,全真教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几乎是御用宗教了。后来,它尽管受到过打击,但在大众文化中的影响依然巨大。那么,它与八仙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道教的南宗,说是东华少阳帝君得老子之道,以授锺离权。锺离权授唐进士吕洞宾、辽进士刘操(海蟾)。刘操授张伯端,张伯端授石泰,石泰授薛道光,薛道光授陈楠,陈楠授白玉蟾。道教的北宗,是从吕洞宾那里传下来的。吕洞宾传道于王重阳,王重阳传道于七大弟子,即马钰、丘处机、谭处端、刘处元、王处。
一、郝大通、孙不二。马钰与孙不二为夫妇。金大定年间,王重阳到宁海州,马钰夫妇为他筑道庵,庵名题为“全真”。凡是由王重阳传下来的这一个道教支派,便称为“全真教”。这一派的道士,就称为“全真道士”(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十六引《三馀赘笔》),王重阳的七个弟子,就叫做“全真七子”。全真教尊锺离权为“锺祖”,吕洞宾为“吕祖”,王重阳为“王祖”。全真教也叫“王重阳教”。全真教实在是看中了锺离权、吕洞宾等在民间的影响,想利用他们的群众基础,扩大影响,扩充势力,遂编造了吕洞宾传道于王重阳的神话。锺离权、吕洞宾虽然地位高、影响大,但好像显得有些单薄。于是,他们的道友和弟子们,也就自然被注意上了。这样,作为全真教神话背景的八仙及其故事,当然就容易盛行了。
关于八仙的传说很多,下面分别对他们作简单的介绍。
1.锺离权
号云房,又叫汉锺离。或云他是楚汉相争时项羽手下的大将锺离眜,或云他是宋代的一个书法家。或云,锺离权是个将军,统兵出征,所带部队溃散,他本人单骑入山,遇到神仙而得道,成了神仙。
八仙之中,锺离权的地位是最为尊贵的。他的师父东华帝君,掌管着群仙的籍禄(见马致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当然权势赫赫。后来,群仙的籍禄,又直接由锺离权掌管(见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吕洞宾、蓝采和、刘海蟾,都是锺离权亲自超度成为神仙的。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他们或是吕洞宾超度,或是锺离权参与超度的。虽然有铁拐李协助超度锺离权之说,但是,此说流传不广,在杂剧中,铁拐李是吕洞宾超度的。因此,八仙中,除了张果老外,实在都是锺离权的徒子徒孙。
道教中的全真教,相传是从吕洞宾那里传下来的。锺离权是吕洞宾的老师,因此,他也被全真教尊为祖,叫做“锺祖”。
2.吕洞宾
名岩,道号纯阳子,道教亦尊之为“纯阳祖师”。相传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大约生活在唐末、五代、北宋初年,跟着名的道士陈抟同时。《宋史·陈抟传》云:“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吕洞宾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与隐士李琪)皆数来(陈)抟斋中,人咸异之。”看来,吕洞宾大概是个武术比较高强的道士。
宋代,好事者托名吕洞宾,作一“自传”,刻石于岳州,云:“吾乃京兆人。唐末,累举进士不第。因游华山,遇锺离,传授金丹大药之方;复遇苦竹真人,方能驱使鬼神;再遇锺离,尽获希夷之妙旨。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郭性顽钝,只与追钱延年之法。赵性通灵,随吾左右。吾惟是风清月白,神仙会聚之时,常游两浙、汴京、谯郡。尝着白襕角带,如人间功曹使者,右眼下有一痣,箸头大。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也。世有传吾之神,不若传吾之法;传吾之法,不若传吾之行。何以故?为人若反是,虽握手接武,终不成道。”(见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神仙鬼怪》)这是吕洞宾最早的传记,因为托名吕洞宾自己撰写,也更容易使人相信。他们假托吕洞宾作一“自传”,也有正谬匡俗的用意在。这个“自传”,无疑是根据当时的许多传说加工编造出来的,同时,又为后人编造吕洞宾的故事,提供了许多依据和方便。
在众多的关于吕洞宾身世的说法中,相比之下,还是吕洞宾是唐代大官吕渭之孙、吕让之子之说,较为圆满,故能获得许多人的认可,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河中府吕氏,在唐代出过好多大官,吕渭和他的几个儿子,官位都不低。河中,唐代府名,在山西,唐开元八年(720)升蒲州而置此府。同年又改为蒲州,乾元时复改名为河中。当时的府衙门所在地在今天的永济县蒲州镇。明代以后,河中府又被改为蒲州府。唐代,河中府置有永乐县,在芮城之西,县衙门所在地是今天的芮城西向二十公里处的永乐镇。宋代,永乐县被撤消,降为镇。其地今属于芮城。芮城县西二十公里处的永乐镇上,原来有“大纯阳万寿宫”,就是着名的永乐宫,祠吕洞宾。相传这里是吕洞宾的出生地。他仙去(死了)之后,人们就把他的故居改为“吕公祠”。金末,加以增建,扩充为道观。元太宗三年(1231年,南宋理宗绍定四年),此道观毁于火。当时,全真教已经很受蒙古统治者的尊崇,势力不小。吕洞宾被全真教奉为吕祖,也就水涨船高,身价百倍了。次年,蒙古最高统治者下令升此道观为宫,提高了级别,并封吕洞宾为天尊真人,责成道教大员主持修建事宜。到至正十八年(1358年)壁画完工,历时一百二十几年。此宫故地在三门峡水利工程淹没区内,故于1959年被迁移到芮城北三公里的龙泉村,保存旧貌。
后来成为永乐宫的吕公祠,本来当是吕渭等这一家族的家祠。像他们这样显赫的家族,无疑是有家祠的。吕洞宾是吕渭孙子的说法被人们接受后,吕洞宾自然也就具有了在吕氏家祠中享有一个席位的资格。又因为他的影响大,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高,于是他便成了这座祠堂的主角,终于连到祠堂的名字也成了吕公祠。吕家祠堂,成了他的专祠了。其他很多地方,有吕洞宾的祀庙。天津红桥区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的吕祖堂,山西太原市五一广场西北隅的纯阳宫,山西高平县城北10公里伯方村的仙翁庙,四川峨眉山的纯阳殿,现在都是旅游名胜。
吕洞宾的故事非常多,主要有这样几类:度人成仙,所度之人多下层社会中人;行医,医治那些德行很好的人;讽世,用神仙之术讽刺不良的社会现象;为商家或商品作广告;游戏,给社会增添幽默。
吴地民间由吕洞宾行医等传说,产生出庆祝“神仙生日”“轧神仙”的风俗活动。相传宋代淳熙间某年四月十四吕洞宾生日,一个叫王大猷的人,在苏州皋桥岩中道院设斋祭祀吕洞宾。吕洞宾遂授以仙方,治好了他的风湿病。据说,此后每逢四月十四,吕洞宾就会像当年那样,降临其地,且化作乞丐或者游人等的形象,暗中给善良的人治病。因此,每到这一天,苏州以及附近的人们,就踊跃前往皋桥一带游观。人们相信,吕洞宾一定混在人群中,故大家要去“轧神仙”。特别是在旧时,许多人是抱着请吕洞宾治病的希望去的。根据清代苏州人顾禄《清嘉录》卷四的记载,有些人患了疑难杂症,多方医治无效,去“轧神仙”后,病就奇迹般地好了,说是吕洞宾暗中给治疗好的。今天看来,这或许是暗示在起作用。当然这种情况即使有,也是偶然发生的。
去“轧神仙”的人,绝大多数是健康人,虽然健康人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小毛小病,也想有幸请吕洞宾给治疗治疗,但就总体而言,还是游乐的成分为多。现代恢复后的“轧神仙”风俗,尤其是如此。
四月十四那天苏州皋桥一带所卖的花,叫神仙花;一种特别的帽子,叫神仙帽;一种五色米糕,叫神仙糕。神仙不容易轧到,这些仙字号的东西,大概也会沾上一点儿仙气,于是人们争相购买,商贩乘机大赚其钱。
吕洞宾的神奇医术,也使医生们羡慕不已,对他顶礼膜拜。旧时苏州风俗,每逢四月十四吕洞宾生日,医生们便聚集在一起,杀猪宰羊,甚至招伶人表演歌舞,祭祀吕洞宾,为他庆祝生日。医生们希望吕洞宾能在冥冥之中,传授他们仙术,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增强医疗的效果。
3.何仙姑
何仙姑之名,见之于北宋。她是永州(或云衡山、衡州、零陵)地方的一个女巫。生活的年代,大致和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他们差不多。年纪比欧阳修老,死得比欧阳修早。欧阳修曾经根据当时“衡州来客”带给他的消息记载,说是何仙姑晚年,又瘦又弱,面皮皴黑,是个地道的衰老太婆,不久前死了。
何仙姑死的时候,与常人也没有什么两样(《集古录跋尾》卷十)。她死了之后,人们仍于她的住处挂上她的遗像,供人参观礼拜。《独醒杂志》的作者曾敏行,就去见过(见《独醒杂志》卷四)。和何仙姑基本同时或稍后的一些人,记载了不少有关她的事迹。看来,她的名气,在当时就已经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