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学通识
19107200000020

第20章 民间信仰的方式(2)

二十一、公鸡

(1)辟邪物。公鸡报晓,所谓“雄鸡一唱天下白”。天亮则阳气大增,民间信仰中认为,鬼邪为阴类,喜阴怕阳,进而也就会怕能唤来阳气的公鸡。所以,公鸡就被当成了能辟邪之物。(小戴尔《莎士比亚的英格兰》第一卷《民间传说与迷信》云:“世界各地,公鸡都被认为是鬼的敌人。鬼在拂晓前消失,是因为公鸡的啼鸣。”(Shakespeare’s England,Volume 1.Folklore and Superstitions,By H.Little Dale.))

(2)吉祥物。公鸡的鸡冠是它的最明显的特征物。“冠”“官”谐音,因此,它就被当成了吉祥物。公鸡加鸡冠花的图案,叫“官上加官”,是祝贺或祝愿人家升官的意思。一公鸡加五小鸡戏于窠,这种图案,叫“五子登科”,祝愿人家子孙兴旺,并且科第不绝。

二十二、岁寒三友、四君子、五清

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竹菊梅兰为“四君子”,松竹梅月水为“五清”。这些,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松、柏、竹,隆冬腊月而不凋零,青翠茂盛如故。梅花在隆冬腊月百花凋零的季节怒放飘香。肃杀的秋霜中,百花敛容而菊花盛开。它们象征着不向严酷的环境屈服的品格。松竹梅兰月水,都与繁华相违,象征清高的品格。

二十三、桂

用于祝科第。晋朝人郤广基,举贤良,考试对策列最优,于是便自夸“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见《晋书》本传)。后人就把科举考试登第称为“折桂”,“名登桂籍”。民间传说中,月宫中有仙桂、玉蟾等,故登科又称为步蟾宫、攀桂。“桂”又谐音“贵”,因此,就有了祝科第的意思。

二十四、红豆

又名“相思子”,象征爱情。王维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二十五、梧桐

谐音“同”。又象征清高。

二十六、枣

谐音“早”。婚礼中多用枣,与其他象征物,合成“早生贵子”的谶语。

二十七、栗

谐音“立”。婚礼中多用栗,与其他象征物,合成“早立子”的谶语。

二十八、桃

(1)象征长寿。神仙故事中,多食桃而成仙的情节。寿星图上,老寿星也往往捧一个桃子。寿礼宴席上,也往往有用面粉或其他粉类制成的桃状食品,正是取桃的长寿的象征意义。桃子的图案,绝大多数可以用“长寿”来解读。例如,一颗桃子和两个古钱币的图案,就叫“福寿双全”,其中“钱”与“全”音近,在吴方言中,几乎是同音。

(2)辟邪物。桃的辟邪意义,见本书第六章民间节日风俗部分“春节”的有关论述。

二十九、石榴

象征多子。《红楼梦》中咏贾元春的诗,就有“榴花开处照宫闱”之句。

三十、莲花

(1)花中君子,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2)清廉的象征。盖“青莲”者,谐音“清廉”也。

(3)象征爱情。盖莲花别名芙蓉花,或云水芙蓉。“芙蓉”,“夫容”也。又白居易《长恨歌》云:“芙蓉如面柳如眉”。因此,莲花常用来象征爱情,而并蒂莲尤其如此。二莲生一藕的图画,叫“并蒂同心”。

(4)“水芙蓉”之“蓉”谐音“荣”。莲花和牡丹花在一起,叫“荣华富贵”,莲花和一鹭鸶,叫“一路(鹭鸶)荣华”。牡丹、莲花和白头翁,称为“富贵荣华到白头”。

(5)莲花也能谐音“连”。莲蓬加上莲子,叫“连生贵子”。

(6)象征纯净、纯洁。佛教中有莲花座、莲花台等。佛教中的不少菩萨,他们没有母亲,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

三十一、牡丹

象征富贵。图案中的牡丹,几乎都可以这样来解读。

三十二、水仙

象征清高。也可以谐音“仙”,指神仙。

三十三、万年青

吉祥物,象征兴旺,礼仪中多用之。例如,有些地方,新娘的嫁妆上,总要挂几根带根的万年青,到了婆家,种于地。此万年青是否长得好,可以占卜这新娘各方面的情况是否良好。还有些地方,新房子上梁时,梁上要挂万年青。屋脊上,要种植万年青等等。

三十四、葫芦

象征多子,因为葫芦中子很多,而且,葫芦中的子,像牙齿一般。此外,葫芦藤藤蔓蔓地生长,好像家族一支支地繁衍开来。其实,不仅是葫芦,瓜类物都是如此。

三十五、面条

象征长寿。我国生日礼、寿礼上几乎必用面条。包括面条在内的各种水煮面制品,古代都称“汤饼”。唐时生日宴会就食用面条(见《新唐书·明皇后王氏传》)。

三十六、糕

祝吉利,因为谐音“高”。

三十七、玉或玉制品

玉象征多种美德,儒雅的风度,高贵的修养。古代有身份的男子佩之。“君子如玉”,意在用玉的多种象征意义,时时自我勉励,完善自己。后仅以此显示华美富有而已。

三十八、指环

象征同心同德、相亲相爱。古西域等地以指环为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见《太平御览》卷718引《西戎传》、《胡俗传》和卷800引《西域记》等)。后来汉族也有此俗。指环又称约指、手记。佩者古代以女子为多。男子佩指环,宋即有之(见张耒《明道杂识续》)。

第二节巫术

所谓巫术者,有以下诸要素:施术者,施术方法,施术对象,感应对象。施术对象与感应对象之联系。施术者企图借助超自然之神秘力量,通过对甲事物或人施术,使乙事物或人受其感应而发生施术者所希望的变化。此种迷信形式,谓之巫术。

就巫术之旨,可分为吉巫术与凶巫术。前者亦称白巫术,后者亦称黑巫术。前者用以保佑感应对象,后者用以损害感应对象。

就巫术之思维方式而言,又有摹仿巫术与接(染)触巫术之别。所谓摹仿巫术者,施术对象与感应对象之间,有相似之处。其思维方式是:因为施术对象与感应对象相似,故施术对象就是感应对象。施术对象被施术,感应对象就亦被施术,而发生变化。亦即:因甲乙相似,故甲即乙。以偶人为施术对象以谋害人,古书中屡有之。如西汉戾太子案、隋太子案,《红楼梦》中赵姨娘害王熙凤、贾宝玉事,皆是也。当代作品中,如《原野》中焦母以针刺木偶以害金子,《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丫鬟以布偶刺针害颂莲,亦是其术。此皆凶巫术也。若吉巫术而属于模仿者,则有埋茧之俗。双胞胎婴儿,若亡其一,迷信认为,另一亦难以长大,盖同来必须同归去也。故须以巫术以禳之:将一蚕茧,与亡婴同埋,如此则其存活者可免于同去。此茧与其存活之婴,形状有相似之处,此茧既去,即代表其婴已去,而其婴可以免去矣。

接触巫术者,乃施术对象为感应对象之一部分,或为其所有,故施术对象就是感应对象。于施术对象施术,感应对象就受到感应,而发生变化。其思维方式是:甲为乙之一部分,或甲属于乙,则甲即乙。

然接触巫术与模仿巫术,尚不足以尽我国民间巫术之复杂形态和思维方式。兹据施术对象与感应对象之间的联系,亦即中介之不同,将巫术分类,庶几能稍全面。

一、音介巫术

施术对象与感应对象之间,有语音上之相同、相似或相关之处。

这种巫术的思维方式是:甲与乙同音,或其音相似,或相关,则甲就是乙,或甲会引起乙发生某些变化。张岱《陶庵梦忆》卷七云某地演《水浒》戏来求雨。又如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云,宋代开封风俗,大年初一,每家用盘一只,装柏树枝一根,柿子、桔子各一,就在盘中剥开柿子和桔子,全家分食。取新年“百事大吉”之兆。又: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云:“太学(当时的国立大学)除夜各斋祀神,用枣子、荔枝、蓼花三果,盖取‘早离了’(早毕业,出去做官)之谶。”金盈之《醉翁谈录》卷四云重阳日“天欲明时,以片糕搭儿头上,乳保祝祷之云:‘百事皆高’”。明人谢在杭《五杂俎》卷二认为,此乃古人九日作糕之意。施闰章《愚山先生全集·诗集》卷二有《枣枣曲》,自序云:“海阳有香枣,盖取二枣剜剥叠成,中屑茴香,以蜜渍之。好事者持为远饷。询其始,则商人妇所为寄其夫者,义取‘早早回乡’云。”明代南都,每逢乡试之期,参加考试之书生,住在客栈,客栈主人例以熟猪蹄供之,义取“熟题”也(见《坚瓠二集》卷一等)。广东、福建等地,有以灯求子之俗,盖以“灯”与“丁”在其地方言中音近之故。

二、形介巫术

即如上所云模仿巫术。施术对象与感应对象之间,在形体方面、形态方面或形式方面相似或有相似之处。明朝曹安《谰言长语》卷上云:“唐吕用之以桐人书高骈姓名于胸,桎钉之。胡致堂曰:‘桐人桎梏,世所谓诅咒也,或见高骈之诛以为验。’”宋朝邵雍《邵氏闻见后录》卷八云:“梁武帝以荧惑入南斗,跣而下殿,以禳‘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之谶。”元朝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卷二云:“建宁建阳县宝山,乃南岳忠靖王行宫,香火甚盛。士大夫祈灵乞梦,殆无虚日。后宫装束宫娥,匠者未得貌。偶邵郡一富妇来庙献者,匠即以塑之,妇不之知。妇后偶患脑疮,百药不验。偶一医者曰:‘宝山有一宫娥,状貌宛如尊阃,今为雨漏,湿像之首,不曾修整。’富家异其言,急遣人往视,果然。即命匠者修正,其疮即愈。”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三云:“杭州武林门外有桥曰新桥,乱后重修,颇为坚固。丁丑之秋,村人于桥旁搭台演戏,桥上观者甚多。”桥塌,死伤甚多。“曲部中一老优先知必有变异,恐伤其侪伍,密于台之四柱各斫一刀,又倒燃双烛于房以厌之。” 《金瓶梅》第十二卷,《阅微草堂笔记》,《清朝野史大观》第十一册,都有关于巫术的记载。

三、触介巫术

施术对象与感应对象之间存在着接触关系。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十五:“湖北咸宁乡间一民家,于兵乱时失其子,有人教其,母曰:‘可取汝子所着履置床下,其袧内向,每夜呼子名,子必能返。’已而果然。”施术对象为鞋子,鞋子与她儿子之间存在着接触关系,鞋子向内,儿子就也会回来了。

四、属介巫术

施术对象属于感应对象,或者是感应对象的一部分。甲是乙之一部分,所以,甲就是乙。《金瓶梅》第十二回云,潘金莲不肯剪头发,怕西门庆将其发给另一妾桂卿踏。民间以毁坏、摔打某人的衣服等东西,来发泄对此人的憎恨之情,其实也是这种巫术思维的延伸。

五、意介巫术

施术对象与感应对象在意义上有联系。唐朝张读《宣室志》卷一云:“新昌里尚书温造宅,桑道茂尝居之。庭有一柏树甚高,桑生曰:‘夫人之所居,古木蕃茂者皆宜去之。且木盛则土衰,由是居人有病者,乃土衰之验也。’于是以铁数十钧镇于柏树下。既而告人曰:‘后有居者,发吾所镇之铁,则其家长当死。’唐太和元年,温造居其宅,因修建堂宇,发地营缮,得其所镇之铁。后数月,造果卒。”古代有“冲喜”之俗,即成年未婚男子生病,就让他结婚,用“喜事”来“冲”掉“倒霉事”,当然结果往往是加重了病情,甚至导致悲剧。这种风俗的思维方式,就是意介巫术思维。“冲喜”事,古书中很多,《古今笑史》卷三十六就有记载。明朝王士性《广志绎》卷二云:“姑苏张士王宫之址,当时取‘三兴’土培筑以成者,谓嘉兴、长兴、宜兴也。止取‘兴’意,辄用民力至此。本朝遂空其地,任民间自挖取之。”又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四云:“归安王勿庵侍郎以衔初生时,星家推算八字中缺水,或谓其太夫人曰:必令小儿在渔舟上乳养百日以补之。乃召一渔人妇,畀以钱米,寄养百日。”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四云:“儿童扯衣裙相戏唱曰:‘牵郎郎,曳弟弟,踏碎瓦儿不着地。’《海蒭录》曰:‘此祝生男也。踏碎瓦,禳之以弄璋;牵衣裙,禳之以衣裳;不着地,禳之以寝床。’上二句祝多男,下一句祝其不生女。”宋朝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载元日有卖懵懂、卖口吃等俗,范成大诗有卖痴呆俗。陆游《乙丑元日》诗有“惟思买春困,熟睡过花时”之句,自注云:“俗有卖春困者,予老思睡,故欲买之。”

第三节符咒

一、符

符是由符箓发展而来的,乃介于字、画之间的图案,或是用字拼成的图案,或是杜撰的奇怪文字。也有将咒语写下为符的。

符常借助神灵的力量或巫术的力量,辟灾消祸,或是祈福祝吉。如清施鸿保《闽杂记》卷八云:“家人林升言,在延平时,有江西人高福,传断疟符甚灵,验之多矣。其符用黄纸朱书,或仓促时即以纸墨书亦可,唯须洁净。书就焚化,入清水内搅匀,俟澄,令病者饮之,即愈。又或久疟,则加黑枣一枚,去核,嵌朱砂分许,煨熟去枣,即取朱砂搅和符水内饮之,亦验。”其符是“勅令都天雷”以下加九字,“勅令”两字上下连写,九字都是上雨下鬼,只是在鬼字弯钩中各写上“火真人锁拿各速严究”,“锁”字去掉金字偏旁。其实,朱砂本就有镇惊之用。有的符,则明显以巫术观念为基础。同书卷三云:“潘幕友同乡陈古梅官懋,尝传一催生符,云于九山观道士所授,凡妇女临蓐,以黄纸调朱砂,用净笔写一车字在中,四周环写马字,须遍,且须端楷,大小则不拘,烧灰和水,令饮之,虽难产亦立娩。凡马字成单者,所娩必男,成双者必女。写时竟不能自主,或有意在单写,竟不周,不能减去。有意在少写,意已周,不能增入。此亦理不可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