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学通识
19107200000027

第27章 民间节日风俗(3)

祭墓之礼不外罗列祭品,置挂纸钱(禁火不焚),致哀,芟除宿草,修坟,辞暮归。《周氏祭录》言其仪式云:“寒食,掌事设位于茔门左百步,西面。于茔南门外,设主人位于东,西面。主人至,换公服。无官,常服。就位再拜。赞者引主人奉行坟茔。情之感慕,有泣无哭。至封树外,展省三周,有摧缺即修补。如荆棘草莽接连,皆芟除,不令火田得及。扫除讫,主人却复茔门外。既设位,办三献,一依家享。主人以下,执笏就罍,洗后执爵奠酒,毕,赞祝。”世人或借祭墓之机行乐。寒食后一月之中,皆可行墓祭,或亦卜日。

寒食节“禁火寒食”之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有损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这一寒食节的主要风俗,和寒食节一起,就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消亡了。但这一节日前后的墓祭之俗,则一直保留到今天,只是不再叫“寒食祭墓”,而是叫“清明祭墓”而已。这无疑与我国重宗法、遵孝道、敬祖宗、信鬼神的传统观念有关。祭墓时置挂纸钱而不焚,犹承寒食遗风。顾禄《清嘉录》卷三云:“土俗,墓祭皆焚化纸锭。纸以白阡,切而为陌,俗呼‘白纸锭’。有满金、直串之分,以金银纸箔糊成。其有挂于墓者,则彩笺剪长缕,俗呼‘挂钱’,亦曰‘墓挂’。”张光藻《龙江纪事七绝》有自注云:“满洲清明墓祭,新坟插佛朵,旧坟插柳枝。佛朵之式,粘五色纸条为幡,汉名佛花。江南剪成钱样,谓之五色纸钱。”此期祭墓,人们实兼诸便:游春,祈求,芟草,培土。

清明除墓祭外,俗尚行家祭,今农村仍多行之者。

5.上巳节

《后汉书·礼仪志》上云:“(三月)是月上巳,官民皆禊于东流水上,曰洗澡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禊。”上巳指三月上巳,魏以后不用巳日,而于三月三行上巳诸俗,而仍称上巳,虽初三未必巳日亦然。上巳诸俗,意祓除不祥。一是祓除。二是祓禊及游戏水滨。祓禊之俗甚古,《周礼》即有之。《论语·先进篇》之《侍坐章》中,曾点言志,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或即其类。此俗乃于江河湖泉处洗濯,洗去污垢并晦气。祓者祓除,禊者洁也。暮春尚寒,冷浴之后,须饮酒驱寒湿之气,遂有饮禊之俗。即浴后在水边饮酒,由此更生行乐之俗。如《诗经·郑风·溱潙》中郑国士女溱潙之游,或亦是其类。后世上巳(三月三),浴于水者不多见,唯饮禊即于水滨游乐之俗极盛,人们以为如此亦可将晦气抛于水也。然行乐意味已远过巫术意味矣。晋朝王羲之等四十二人兰亭曲水流觞,其最着者也,王有名帖《兰亭集序》言其事。杜甫《丽人行》所写,亦是该俗。

第二节夏季节日风俗

一、夏季节日风俗概览

立夏:防止注夏,有不少风俗活动。所谓注夏,乃夏日消瘦乏力,神倦气虚,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症状。防止注夏的活动主要有:吃李子,头上戴麦穗,试着葛衣,戒坐门槛,饮七家茶,小孩吃猫狗吃过的饭,吃梅子,用秤称人等,各地有不同。北方亲友相互赠送煎食,说是吃了“宜夏”,这是防止注夏的反面说法。立夏时令食品为“三烧五腊九时新”。三烧为烧饼、烧鹅和烧酒(甜酒酿,非烈性白酒)。五腊为黄鱼、腊肉、咸鸭蛋、海狮和清明狗(清明日买的狗肉)。“九时新”为樱桃、梅子、鲥鱼、蚕豆、苋菜、黄豆芽、玫瑰花、乌饭糕、莴苣笋。

四月初八佛生日,见本书第二章有关部分。

四月十二蛇王生日:也叫毒蛇生日。俗于是日到蛇王庙烧香求符。人们认为,贴所求得的符于门,毒物不敢来侵犯。又,是日如雨,麦子收成不好。

四月十四神仙生日,见本书第四章有关部分。

四月十八泰山娘娘生日,见本书第三章有关部分。

四月廿八药王生日:旧时吴地有庆祝活动,是从事医药业者组织、参加的,而燕地到药王庙拜庙进香的,则不限于从事医药业者,有的甚至纯粹是去游乐的。据说,是日若晴,是年生病的人就少,反之则多。所谓药王,有不同的说法,如伏羲、神农、黄帝、扁鹊、孙思邈、韦慈藏、韦道古、韦善俊和佛教中的药王等。

夏至:吃面条。此日为夏九九的第一天。俗有《夏九九歌》,唱此后八十一天中天气的变化:“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添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

五月初五端午节,见下文。

五月十三竹醉日:据说竹子戒酒,一年只有此日开戒,故烂醉,移植容易成活。

五月十三关帝生日:有祭祀关帝之俗。是日多雨,叫做“磨刀雨”。

六月初六崔府君生日:有祭赛之俗。崔府君是幽冥世界中一个地位很高的神灵,几乎与东岳泰山帝君相似。

六月初六:浴猫犬。

六月初六虫王节:北方许多地区,于此日祭祀虫王。或以为此日为虫王的生日。

六月初六晒衣节:于此日晒各种衣物,包括图书等。

六月初六祭神:各地所祭不同。浙江白岩山地区,祭祀白鲞神,此神能摄谷物;北方有些地区,于此日祭祀河神;北方有些地区,祭祀圆场神,此为打谷场的神灵;北方有些地区,祭祀农神或谷神;北方有些地区,祭祀山神。

六月廿三火神生日:在火神庙祭赛火神。火神为黎,或云重黎,他在颛顼时当过管理火的官员,即火正,也叫祝融,死后被奉为火神。吴回是黎的弟弟,黎死后,吴回继任火正。陆终,吴回的儿子,也当过火正。“陆”与“禄”同音。所以,火神有黎、吴回、回禄、祝融等说。又,相传炎帝发明了用火,死后,也被人奉为火神。

六月廿三马王生日:北方有些地区,旧有祭赛马王之俗。

六月廿四雷神生日:见本书第三章有关部分。

六月廿四二郎神生日:旧有祭赛之俗。相传二郎神为战国时秦国水利专家李冰的次子,称李二郎。一说是修道得道后在四川做官期间入江斩蛟的赵昱。

六月廿四荷花生日:也称观莲节,有观赏荷花之俗。

六月廿四祭祀灶神:见本书第四章有关部分。

二、重要的节日风俗

1.端午

端午,又称端五、端阳、重五等。端者,始也,故正月也亦称“端月”。“午”与“五”通。端五即初五,故唐人非五月之初五,亦称端五,后世端五,乃为五月初五之专称。

粽子。粽子之起源有诸说:(1)西周周昭王年间,东瓯地方,将两个美女名延娟、延娱者送给昭王,深得昭王的喜爱。昭王二十四年,这两个女子随昭王出巡南方。此时的昭王,年老德衰,荒于国政,遭到人们的痛恨。他们渡汉水时,当地人们让他们乘用一艘粘合起来的船渡江,船到江心解体,而昭王等溺死,延娟、延娱也同时溺死。此后,人们在江边建造一庙供奉这一行溺死的人们。暮春上巳,人以时鲜甘味,采兰杜包裹,以沉水中,祭祀他们。或以五彩纱囊盛食,或用金铁之器并沉水中,以惊蛟龙水虫(《拾遗记》卷二)。(2)于五月五日祭屈原,以竹筒贮米投水而祭。或又系以楝叶、彩丝,以拒蛟龙(《续齐谐记》)。(3)屈原妇作粽(《太平御览·饮食部》)。(4)人以五谷囊祭伯夷、叔齐。他们是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入周,他们不食周粟,拒绝与周王室合作,隐居在首阳山,后来饿死(见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诸说以祭屈原最流行。南朝时有“九子粽”,为美食。粽子制法,式样繁多。

竞渡。竞渡起源之说,以拯屈原为最着。然此戏在屈原之前已有之。

或云越王勾践欲练水军伐吴,恐为吴所侦,乃托为水嬉。竞渡实乃源于对水族能力之崇拜与模仿,亦为生活、生产、军事技能之比试。盖南方之舟楫,犹北方之车马。此外,亦有行乐之意在。拯屈之说,可作如此推测:某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罗,其地居民竞驾舟救之。此与竞渡,其事异,其景同。故以后于此期竞渡时,人们自然会由此想念屈原,渐而有纪念屈原之说。继而此说随竞渡之俗,扩至南方其他地区。

竞渡除纪念屈原之说外,还有纪念伍胥、曹娥之说。屈、伍为忠,曹为孝。闽人又以竞渡为驱疫。后世竞渡,主要在于竞技、行乐。或斗龙舟之华美精巧,或又有于龙舟竞行戏剧、杂技表演者。北方少竞渡俗,或踏青,或击球,或射柳。

避恶辟恶。古以五月恶月(在西方,公历的五月,有不少禁忌。例如,玛格利特·本内特《苏格兰风俗:从摇篮到坟墓》中说,五月结婚不吉利,其地古有“五月结婚,一世悔恨”之谚语。大不列颠出版社,1992年版。),五日更恶,禁忌甚多,有忌上任,忌盖屋,忌搬迁,忌理发,忌晒席,忌育五日生儿等俗,乃避恶也。辟恶之俗,或有科学成分,或有巫术成分,或有美的成分。如有科学性的风俗有:浴兰汤,饮用或喷洒、涂抹蒲酒、雄黄酒(按:有毒,以不饮为好)、艾酒,插艾叶;既有科学性又美观的风俗有:挂雄黄袋,挂独囊网蒜,焚烧辟瘟丹;科学而又兼巫术的风俗如:佩带或粘贴艾人、艾虎、蒲人、蒲葫芦,以艾、蒜、蒲等做张天师像,挂蒜拳蒲剑;巫术而又兼美观的风俗如:用虎形饰物,如穿老虎肚兜等,带五色缕,穿五毒衣,带五色饰物,如五色猴、五色花纸、五色钗头符(用彩色丝绸、金属丝、金箔等作成禽鸟、虫鱼、百兽、花叶之形,作为头饰)、五色符号(用彩色绒布包若干个铜钱,带在身上辟邪),挂钟馗图;纯粹是巫术类的节俗如:带道理袋,或云赤百囊(用红白两种颜色的绸布,做成小口袋,内装一些稻谷和一两个李子,谐音“道理”,以避免“赤口白舌”,也就是口舌是非),钉赤口(写“赤口”二字贴壁上,然后在“口”字中钉一钉子,意思是消灭了口舌之事),贴符(用生朱砂写“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消灭尽”字样,贴在室内,以消灭口舌之祸),写“风烟”二字贴在昆虫出入之处以镇压它们,写“仪方”二字倒贴壁间以辟虫蛇等。

古代端午期间又有斗草之俗。斗草有“文斗”、“武斗”之分。“文斗”为比赛所掌握草种类之多,“武斗”为双方以草相扣对拉,草断者为负。此外,还有踏青、射柳、击球、斗力等俗。

2.星回节

星回节,又称火把节、火节,乃云南的传统节日。因地域之异,或在六月二十四日,或在六月二十五日,或在六月二十八日。古籍中有不少有关这个节日的记载,对这一节日风俗的描写大致相同:入夜,家家门外点高达七八尺、甚至一丈多的火炬,杀牲祭祀祖先,又将肉细切如脍,和以盐醯生食之,举家老少围坐火下,饮酒达旦。但有关这节日的起源,则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起于阿南夫人自焚。光绪六年云南书局刊本胡蔚整理本杨慎《南诏野史》卷上胡蔚引《大理郡志》云:“汉元封间,叶榆妇阿南者,为酋长曼阿娜之妻。娜为汉将郭世忠所杀。欲妻南。南曰:‘能从三事,当许汝。一作幕次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君新衣;一令国人皆知我以礼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国人,张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刃,俟火炽,焚夫衣,即引刃自断其颈,仆火中。时六月二十五日也。国人哀之,故岁以是日燃炬吊之,名为星回节。”这是星回节起源故事中年代最早的一个。民国二十九年重印本康熙间编《大理府志》卷二十一所载相同。谈孺木《枣林杂俎》义集所载较为简明,但大致相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钱尔载按语引《南诏通纪》亦载此事,情节完全相同,但时间则作腊月二十四日。人们感阿南夫人之贞烈而立举火燃炬之节俗,正如楚湘等地感屈原之忠烈,而立端午竞龙舟、食粽子诸俗,于情于理,都可以成立。

一说起于诸葛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钱尔载按语云:“云贵总督丁广宁泰岩(思孔)于六月二十八日入省城,余在其幕中,是夕无所闻。后见人言诸葛武侯抵滇已昏暮,百姓喜,因执火把迎之,因沿以为节。惜未询其为何日也。”谈孺木《枣林杂俎》义集引《滇程记》则又稍异:“一云,孔明是夕擒孟获,侵夜入城,父老欢呼,设庭燎迎之。”遂沿为此节俗。诸葛亮于滇恩惠卓着,滇中有关纪念之俗不少,如为其立祠之类,颂扬他的传说也很多。或为纪念其入滇,或为纪念其擒孟获,而立星回节,都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