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学通识
19107200000041

第41章 人生礼仪(5)

婚礼繁缛,丰富多彩。然意义和主题大致在于:(1)向社会展示婚姻的进程,以便社会见证和监督。凡是在婚姻进程中和婚后的有关不道德的行为,社会会予以谴责,以维护社会公正。(2)亲族接纳新人为成员,并祝愿新人在这亲族中,与其他成员关系融洽,尊卑有序,大家相互敬爱。(3)祝贺新婚夫妇,主要是祝愿他们:感情深厚,白头偕老;生活幸福,家业兴旺;多子多孙,后代昌盛。(4)驱邪,即驱除对新郎新娘不利的邪恶鬼神。这一主题,在古代和旧式婚礼中有之,在文明结婚等新式婚礼中就几乎完全消失了。例如,婚礼上放爆竹,古代是为了驱邪,但现代婚礼中,放爆竹是增进热闹、喜庆的气氛。

第四节祝寿礼

祝寿之礼,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等逢十之年举行,也有少数人在五十就举行的。有的地方在逢九之年行祝寿之礼,有的地方则在逢一之年举行,如六十一、七十一等。七十七岁为喜寿,八十八岁为米寿,是比较重要的两次寿礼。关于具体的日期,或是在生日进行,或是在正月初刚满这一年岁时举行。1937年版辽宁《海城县志》云:“高年之人初度,每有祝寿之举,戚友馈赠酒、烛、桃、面,或寿联、寿幛等物。缙绅之家,间有以诗词、寿序为祝者。前一日,设有寿堂,供寿星。宾至寿堂行礼,主人或子侄答拜,设筵款宾,是曰‘作寿’。仕宦缙绅之家为亲作寿,有高搭彩棚,堂会三日,宾客如云,较婚嫁诸事尤为重大云。”有的地方,为年龄较大的人祝生日,就叫祝寿,每年行之,并不限于特定的年岁。如1937年版吉林省《海龙县志》云:“本县人民年岁稍长者,每逢诞辰,其子孙必张筵设席,为亲祝寿,又曰‘祝嘏’,或又曰‘称觞’。亲朋亦多持寿桃、寿面、寿烛、寿香等祝礼,亲来致贺(时谓寿桃百子,寿面千丝,寿烛双辉,寿香万缕)。届时,悬寿帐于中堂,粘寿联于门首。礼毕,盛餐而散。亦有演剧以助余兴者。至大富贵亦寿考者,当更有一番盛况矣。按上举多为中上缙绅人家,每年祝嘏视为一种隆重大礼。其中下人家,如一乡富户,一姓硕彦,每届诞辰,仅由本家子孙简单举行叩头礼,并为寿者备醇醪美食,以娱亲心。”

寿堂的设置很有讲究。在厅堂中,正面墙正中,挂寿星图,或红底金色的大“寿”字,两旁挂寿联。这寿联有讲究,必须是重要的亲友送的,而又是寿星主角所喜欢的。当然,选哪副对联作为寿堂挂的主对联,还要考虑各方面的关系,不能因此而冷落甚至得罪任何客人。其他寿联、寿幛和寿序等,都挂在两旁,年辈高的或重要客人送的挂在前,年辈晚的或不重要的客人送的挂在后。

寿筵大致与一般的筵席差不多,但有其特色,这就是必有面条。俗将“寿筵”称为“寿面”,就是因为如此。近年受西方的影响,寿筵除了吃面条外,还增加了蛋糕。蛋糕上有花朵和祝寿的词语。

礼物往来:客人所送包括寿联等在内的所有礼物,都应该明确登记。寿星主角还应该给参加寿礼的晚辈或未成年者压岁钱。

关于寿联和寿幛的写法,本书在第九章中介绍。

祝寿礼的主题,主要在于:(1)祝愿寿星主角健康长寿,生活幸福;(2)赞扬寿星主角,从其身体、作风一直到功业、作用,只要是值得赞扬的,都可以赞扬。当然,要注意选择。如果有赞扬、祝愿其后人等的主题,也要从以上两个角度表达,因为寿礼的主角是他或她。

第五节丧葬礼

人死之后,人们对死者的悼念、殓殡、祭奠等一系列仪式,统称为丧葬礼,这是广义的丧葬礼。狭义的丧葬礼,是指死者出殡那一天的仪式。例如,我们通常说的参加某某人的丧礼,并不是说参加了从死者去世后一直到下葬的所有仪式,而是仅仅参加了出殡那天的仪式而已。

丧礼之俗甚多,古今各地又有许多不同。即尸体处理一项,就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复合葬等等。其实不外保存尸体和消除尸体。人们认为,灵魂是依附在尸体上的,因此,保存尸体,可以让灵魂有个归宿,同时也是对死者的尊重。消除尸体,是想让灵魂尽快地离开尸体,然后升天。当然,现代社会多实行火葬,那已是出于卫生等方面的考虑,而不是信仰方面的考虑。

汉族丧礼,主要有这样几个程序:

1.停尸

人刚去世,给尸体脸上盖上一块纸。有的地方,还在他将要断气时,给他嘴里塞钱币、彩线等。现通常停放在床上或门板上而已。(《古希腊人的家庭生活》(The Home Life of the Ancient Greeks,H.Blumner着,Alice Zimmern译,Cassell and Company,Ltd.London,New York,Toronto and Melbourne,1910)第七章《疾病与医治,死亡和埋葬》中说,在古希腊,人死后,要洗尸体,与他有接触的人,也要洗。死者穿白色服装,戴真花扎的花冠。死者口中放一钱币,作为无常鬼带他的灵魂过冥河(斯提克斯河)的费用。)

2.招魂

死者家人在家里,面向外叫喊死者的称呼或名字,也有登于屋上叫者,也有在灶上叫者。这是表示希望死者还阳过来。

3.报丧

死者家人亲自或派人前往亲友家,告诉他们死者死亡的消息,并告诉他们某日某时出殡,亦即举行狭义的丧礼。现代远方亲友,也用信函或电话报丧。向社会发讣告,这也是报丧。讣告的写法,见第九章。

4.报庙

死者家人去向当地土地庙报告死者去世的消息,求土地神照顾死者,甚至还有进一步的信仰活动。这个程序,现代社会中,除了某些地方外,已经几乎没有了。

5.入殓

给死者理发、洗身后,再给他穿上下葬的衣服。有的地方,还往死者口中塞钱币、饭食、金银、玉器等。然后把尸体放到棺材中,尸体周围,可能还要放一些石灰之类的东西,这样可以延缓尸体的腐烂。棺材搁在长凳上,陈列在厅堂上。是夜,死者配偶和儿女等在这放着棺材的“孝堂”(灵堂)中,哭泣、回忆,或讨论有关丧事的事,陪死者最后一夜。

6.吊丧

灵堂中,挂家人所办或亲友送的挽幛、挽联、花圈等。墙壁不足,则悬空搁竹竿或设绳子或线,供挂挽联等用。棺材竖放着,尸体面向内,即头靠门口。棺材前为一张桌子,桌子上放死者的像,大小没有规定,有的大约四十厘米高,二十五厘米宽,称为“神影”。死者牌位(神主)一个,正中写“(称谓)某某灵位”,由右上往下写死者生卒年月日时,左下落款“不孝子某某立”。如有几个儿子,都要写上。桌子上灵位和神影前,点上香烛。桌子前放一长形垫子,供人跪了磕头用。死者子女,席地跪在棺材两旁。开吊后,吊丧者进入灵堂,跪在垫子上向死者磕头。年辈比较高或其他比较尊贵的客人来磕头,死者的一个儿子(一般是长子),就要在侧面跪拜还礼。

赙仪等:灵堂的外面,放一张或几张桌子,上设礼簿,有专门的人掌管,登记亲友所送的钱物。如果是钱,称为“赙仪”,意思是亲友出些钱帮助死者家属办丧事。如果亲友所送是花圈、香烛之类,也要登记上。

参加丧礼者佩带物:灵堂外,又设发放吊丧者佩带物处。根据亲友关系的远近,该处向来客发放白色束腰带、黑袖圈、黑纱等物,客人领了佩带后,才能去灵堂行礼。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亲族在丧礼中所着丧服的规定,比较复杂。丧服有五种:斩衰:用最粗的麻布做成,两旁和下摆不缉边。儿子和没有出嫁的女子为父母服丧,媳妇为公婆服丧,妻子为丈夫服丧,承重孙(父亲已去世,对新亡故的祖父母而言,称承重孙)为祖父母服丧,穿这种丧服,服丧期为三年。齐衰:用粗麻布做成,缉边。例如,已经出嫁了的女子为父母服丧,已没有父母的男子为妻子服丧,孙子女为祖父母服丧,父母为儿子和未出嫁的女儿服丧,兄弟姐妹为对方服丧(已经出嫁的女子,降服大功),叔伯及未出嫁的姑妈与侄子、未出嫁的侄女之间为对方服丧,曾孙子、女为曾祖父母服丧,玄孙子、女为高祖父母服丧,穿此丧服,但服丧时间不同。大功: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为细,较小功为粗。后来多用粗白布做成。例如,父母为已经出嫁了的女儿服丧,孙媳妇为丈夫的祖父母丧服,侄儿媳妇与丈夫的叔伯父母之间为对方服丧,堂兄弟和未出嫁的堂姐妹之间为对方服丧,穿此丧服,服丧期为九个月。小功:用稍微细一些的麻布做成。后来多用稍微细一些的白布做成。例如,再从兄弟和未出嫁的再从姐妹之间为对方服丧,侄儿媳妇为丈夫的姑妈服丧,嫂嫂及弟妇与丈夫的兄弟姐妹之间为对方服丧,妯娌之间为对方服丧,外孙子女为外祖父母服丧,穿此丧服,服丧期为五个月。缌麻:用细麻布做成。后来,多用细白布做成。例如,曾孙儿媳妇与玄孙儿媳妇为丈夫的高祖父母、曾祖父母丧服等情形,穿此丧服,服丧期为三个月。与死者什么关系的人穿什么丧服,地方志和家谱中往往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但不尽相同。

当代,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丧礼,死者儿女、媳,还穿白色孝服,头上还仍都戴白帽子,帽子上有个红点。但丧服分斩衰、齐衰的已经不多。较为近的亲戚,腰间束条白色的腰带,其余亲戚和所有的朋友,就只带黑袖圈于臂,或再别一朵小白花。死者儿女、媳妇,穿白色孝服,时间也很短,甚至只在丧礼期间几天而已,而白色的帽子,腰间的白色束腰带,则可能要戴得时间长一点,具体的时间,这也因人而异。死者的其他家属,例如孙儿女等,也许会佩带比较长时间的黑袖圈,但也许佩带没有几天就不佩带了。至于亲友,则在丧礼结束后,就可能把束腰、黑袖圈、甚至白色的鞋子这些东西都扔在回家的路上了,往往不带回家里。城市中的丧礼,即使是死者的儿女,也很少有穿丧服的,死者的家属,包括儿女,也只是佩带黑袖圈。亲友参加完丧礼,参加追悼会的人开完追悼会,就把黑袖圈还给殡仪馆了(殡仪馆出租黑袖圈)。死者家属,则还要佩带多日,具体的时间,也是因人而异。

我国自古以来,丧服的颜色是白色,但用黑袖圈等,明显又以黑为丧葬用色。(柳颇尔德·威格纳《礼仪·风俗·习惯》(Manners,Customs,and Observances,Their Origin and Signification,by Leopold Wagner,London,William Heinemann,1894)中说:黑色是欧洲通行的丧服颜色,它表示因失去死者后快乐之光完全消失而只剩下半夜天色般的庄严的忧郁。在莎士比亚时代,剧院中上演悲剧的时候,用的幕布是黑色的。白色是希望的象征。古罗马妇女在丧礼期间穿白色服装。早在1498年,查理八世的皇后,法国的安妮,穿黑色悼念她的丈夫,而与流行的风俗相反。英格兰、法国、西班牙的妇女,一般穿白色的丧服。苏格兰的玛丽女皇,因为穿白色丧服悼念她的丈夫,得到了“白色女皇”的外号。在许多地方,白色的帽子是未婚者在丧礼上戴的。黑白条子表示悲伤与希望,那是欧洲南方海岛某些居民丧礼的颜色。此外,丧服的颜色有黄色、棕色、落叶色、泥土色、天蓝色等,因地域而不同。基督教国家王子先前的丧服颜色是紫色,法国所有的国王的丧服颜色,也是紫色(第206条)。又,古埃及和古希腊人丧礼期间刮掉胡子和头发。古罗马人不蓄胡子,但男女都在丧礼中剃掉头发,男的戴假发,女的则戴帽子(第208条)。录以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