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学通识
19107200000009

第9章 本土宗教神灵(上)(1)

第一节天帝、雷神与文昌

一、天帝

对人们生活起重要作用的天象和气象,无不来自“天上”。人们遂以为天由神灵主之,统治下界。灾祥恩威,俱从所出。《尚书·周书·泰誓》:“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这是周武王之语,假天命伐商纣王。(在西方,上帝的意旨也就是“天命”。《十二世纪的日常生活》一书第15页说:“因为人民的罪过,国王变成了暴君。在人民悔悟以后,上帝会拯救他们于暴君的统治之下。当一个暴君严重违背上帝的意旨时,他必定被人民以某种方式推翻。”参见Tigner Holmes,Jr.着,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52。)

主天之神,至高无上。古常称为“帝”、“上帝”、“天帝”等。我国传统文化中,玉是华贵高洁、超凡脱俗的象征,故称天帝为“玉帝”或“玉皇”。后被道家拉入其神系,奉为最高神。独尊宇宙,统辖所有神灵,支配一切。

在民间信仰中,天庭一如封建朝廷,天帝一如封建帝王,诸神一如文武百官。

天帝也会更代。南朝殷芸《小说》卷一云,周兴死,天帝召兴升殿。兴私问左右,此天帝是否即古之张天帝。答云,古之张天帝已仙去,此天帝乃曹明帝耳。又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四云:“天翁姓张,名坚,字刺渴,渔阳人。少不羁,无所拘忌。尝张罗,得一白雀,爱而养之。梦天翁责怒,每欲杀之,白雀辄以报坚。坚设诸方待之,终莫能害。天翁遂下观之。坚盛设宾主,乃窃骑天翁车,乘白龙,振策登天。天翁乘余龙追之,不及。坚既到天宫,易百官,杜塞北门,封白雀为上卿侯,改白雀之胤不产于下土。刘翁失治,徘徊五岳作灾。坚患之,以刘翁为泰山太守,主生死之籍。”这个故事,尽管见之于唐代人的记载,但也许早就产生了。根据故事中人物的姓氏推测,这故事当产生于东汉,黄巾造反前,用以制造舆论:姓张的要夺姓刘的帝位了。

民间祭祀之俗,起源很早。但历代封建王朝,天由帝王专祀,民间不得擅祀。民间祭天活动,实仍有之。或以正月初一为天诞,或以正月初九为天诞。民间或道教,有祭祀活动。如清朝施鸿保《闽杂记》卷一云:“延平人以九月初一为天诞日,初五为地诞日。皆设香案庭中,合家次拜。”河北《阳原县志》云:“本县各家皆供‘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位。盖以为宇宙一切事物,冥冥中必有主宰,故恒供奉,以求免祸降福。此与古代天子所祭之天,性质不同。平时位在北房中楹廊下,迄元旦日,则移于院中,前设香案,供三牲,每晚烧烛,至夜十时始止。上元后,乃移原位。”这“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实际上就是天帝。《金瓶梅》第十四回,有正月初九玉皇庙打醮的描写。清朝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一,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都有正月初九庆祝天诞的记载。可见这一风俗,南北都有之。

二、雷神

雷声隆隆,其威慑人,雷还会击树木、人畜等。人们遂将雷的自然属性人化,这就是雷神。雷神的形象,千奇百怪。赏善罚恶,催云助雨,是其主要职能。其形象、故事,见诸于文献记载者很多。如《楚辞》、《山海经·海内东经》、汉朝王充《论衡·雷虚篇》、晋朝干宝《搜神记》、

唐朝房千里《投荒杂录》、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八、唐朝张读《宣室志》辑佚、五代杜光庭《录异记》、宋朝洪迈《夷坚志·丙志》、《元史·舆服志》、明朝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十、清朝姚东升《释神》卷一、清朝黄斐默《集说诠真》等。雷神的形象很多,但比较特别的是,有的是半人半动物的形象,这说明它的产生是比较早的。凡是半人半神形象的神,产生都是比较早的,西方的神灵、中东的神灵,也是如此,例如人面狮身像之神,就是如此。

道教把雷神纳入其神系,并创造了雷部诸神,由一神统帅,如世间军队状。雷神的形象,已完全人化。雷神首脑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部下有一大批“元帅”“天君”之类。

道教以六月二十四为雷神生日,官方有祭赛活动。有的地方,民间也有祭赛活动。清朝顾禄《清嘉录》卷六云此日“城中玄妙观,阊门外四图观,各有神像。蜡炬山堆,香烟雾喷,殿前宇下,袂云而汗雨者,不可胜计。庙祝点烛之赀,何止万钱?有为首者,集众为醮会。伶人舁老郎神(老郎神:戏剧业的行业神。)像入观,监斋、卤簿、仪从,皆梨园子弟做充。羽流吟咏洞章(洞章:道教活动中所谓向上天送的文书。),拜表焚疏,严肃整齐,不敢触犯天神,谓报应速也。”六月初一至二十四日,当时吴人十有八九吃素,屠门为之罢市,叫做食“雷斋”。盖夏季天气炎热,素食有益于身体健康。

电神是雷神的辅助神,附祀于雷神。民间有“雷公电母”之说。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七云:“今人称电神曰电母,古人则称电父。”钱并引用《三国志·魏·管辂传》为证。清人黄斐默《集说诠真》云雷神庙中,“今俗又塑电神像,其容如女,貌端雅。两手各执镜,名天母秀天君。”或又加之以世俗的女性名字。清朝姚宗仪《常熟私志》云常熟致道观中,前殿列雷部诸神像,“电母秀使者”也在其中,她的名字叫“文英”。王世贞《艺苑卮言》引道书云,雷公姓江,名赫冲;电母姓秀,名文英。

广东雷州的雷神信仰最盛。雷神以感生的人鬼实之,为南朝陈朝雷州刺史陈文玉(见《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

三、文昌

在民间信仰中,文昌是专司科名、官位、禄籍之神。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祀之尤虔。各地稍具规模之镇,即有文昌阁。浙江奉化溪口镇文昌阁,至今犹存。

文昌本星宫之名,共六星,各有所司。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见《史记·天官书》)。星作为天体而主人事,乃星命学之说,自属荒谬。汉人之祀文昌,重祀司命,乃司命掌人寿之长短也。汉朝应劭《风俗通义·祀典》云,时人以尺二寸木刻人像为文昌像,甚至行旅亦携之。

唐以后,封建王朝以诗文取士。“文昌”有“文运昌盛”之意,又有“司禄”之职,因此,尤为读书人注目,渐成为专司科名、官位、禄籍之神,其司命等职能,竟被淡忘。

宋代以后,文昌信仰日隆,俗以晋人张亚子实文昌之神。张亚子乃四川梓潼人,战死于其地,死后屡着灵异,是其地之保护神。宋代,其司科名官位禄籍的故事很多。人们遂以他为专司禄籍之神。朝廷予以封号,有“文昌”二字。俗遂以实文昌之星神,称“梓潼神”或“梓潼帝君”。其祠遍于全国。

元代即以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生日,有祭赛之俗,读书人竞相祭祀,此俗至清仍行之。清朝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三云:“台郡(台湾)士子祀文昌甚虔,城中除府县西庠外,又有祠十余处。二月初三之期,先一日,各醵钱会于祠中,笙歌彻夜,三日而后罢。城东北隅白云山麓正学书院,亦有是会。”清朝顾禄《清嘉录》卷二言苏州风俗,云俗“谓帝君掌文昌府事,主人间禄籍。士大夫酬答尤虔,虽贫者亦备份烧香,纷集殿庭,谓之文昌会。”许多行业有其特定的行业神。文昌主人间科名禄籍,可以说是读书人、做官业的行业神了。

俗传魁星也能保佑人在科举考试中获中。

第二节土地之神

一、社神

1.社稷释义

社为土地神,此乃本义,其他诸义,皆从此生出。稷为一种谷类,被奉为五谷之长。稷神(Grain God)为五谷之神。社稷又为国家之象征,然则何以如此?

2.各级社稷神

社神为某一区域之土地之神,起源于土地崇拜。社神或与五谷之神(稷神)并祀。人们崇拜他们赖以生活的土地,崇拜他们种植并赖以为食的五谷,故将土地和五谷神化,加以祭祀。其主旨在于求丰年,报告收成和表达敬意。土地广阔,如何祭祀?所以,先民们就“封土为社”,堆一堆土,当作社稷神的依附之所,加以祭祀。每个部落有自己的社稷神。当部落联盟出现后,每个部落联盟有社稷神,而联盟中的每个部落仍然保留有自己的社稷神。当国家出现以后,全国性的社稷神就出现了,这就是天子社,也叫太社,象征着全国的土地和农业。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社,各象征着他们所有的那些土地。民间亦有社。分封废而郡县兴,诸侯、大夫之社亡而郡州县之社立,郡州县之社代表各自郡州县的土地。

历代封建帝王皆有社,称为太社,也叫社稷坛。一个朝代灭亡以后,新的王朝会把它的社稷坛清除掉,然后再建自己的社稷坛。汉开国后,就是如此,把秦朝的社稷坛给除了,建造了汉王朝自己的社稷坛。明从元朝那里得了天下,就在元朝的社稷坛上盖上了屋,意思是它不再具有生命力了,因为只有阳光下的土地才具有生命力。以后文言文中常用“某社既屋”来表示一个王朝的灭亡,尽管这个朝代的社稷坛不一定被盖上了屋。清朝得了明朝的天下,就沿用明朝的社稷坛作祭祀活动,没有新建。这于理也是说得通的。今北京中山公园内的社稷坛即是明清两代之社稷坛。全国性的社稷坛,是露天的,由五色土组成,颜色与方位是相互对应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颜色与方位的对应关系。

3.民间社稷神的社会化

民间之社,自古以来,一直存在,有“田祖”、“社公”、“土地”等名称。在民间,社稷是连在一起的,社神、稷神和社稷神,完全是一回事。鲁迅《阿Q正传》中,阿Q所住的土谷祠,实际上就是土地庙,祭祀社稷神的庙。“土”,即土地神,也就是社神;“谷”,即五谷神,也就是稷神。

民间的社稷神依附在什么地方?那就不一定了。它可以依附在某一棵树上,这棵树就叫“社树”。一般是年久而又高大的树做社树。《庄子·人间世》中,庄子描写了一棵社树的形象,尽管明显是夸张的,但也说明社树有大而年久的特点。《论语·八佾》云,夏朝以松树为社树,商朝以柏树,周朝以栗树。一直到今天,在某些地区,民间的社神还是依附在社树上的。有的地方,社神依附在一块石头上,叫社石。明清时代广东地方,常以一块大石头为社稷神的依附之所,或者,这大石头又被放在一棵高大的树下,这棵树,也叫社树,一般以榕树为多。外地士大夫见了,叹为“宛然有古人风焉”。(明朝王临亨《粤剑编》卷二,清朝钮玉樵《斛剩》卷七。)民间更多的情况是,社神依附在社庙里。社庙是文言的说法,俗语就是土地庙。土地庙有大有小。小的象鸡棚大,大的象普通的房子那样大,可以住人,上文说到的阿Q住的那个土谷祠,就是如此。民间,特别是江南民间,以这样的社庙为多。庙中有土地神的画像或塑像,甚至还有土地神的配偶“土地奶奶”的像,简单的,也许只是一个木主而已,甚至什么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