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学通识
19107200000008

第8章 佛教神灵(4)

第四节罗汉与和合

一、罗汉

梵文和英文都作Arhat。修佛法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果位。果位有四:初果,即预流果,修到这个地步,下辈子肯定是个好人、是个富贵的人;二果,即一来果,修到这地步,只要回到这世界一次就可以了,因为在佛教看来,这个世界是苦的;三果,不还果,修到这地步,就不会回到这世界上来了,而是生在天界;四果,罗汉果。罗汉是小乘佛法的高级果位。修到此果,一切完美,超凡入圣,远离尘世。有三义:杀贼,杀尽一切烦恼之贼;应供,应受天人(天人:佛教学说中,有许多天界,那里常被描绘成非常美妙的地方。)供养;不生(或无生),永入涅盘,不入轮回。

这种修行法,只求自我解脱。人人争永入涅盘,谁来弘扬佛法,谁来普度众生?于是,大乘佛法作了发展,认为罗汉应不入涅盘,住世护法、弘法。

1.四大罗汉

释迦牟尼去世时,命四大弟子住世护法弘法。这就是“四大声闻”,也是四大罗汉:罗云(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大迦叶、君屠钵叹(军徒钵叹)和宾头卢(宾度卢)。所谓声闻,意思是听释迦牟尼亲自说法后得道的,是释迦牟尼的嫡传弟子,他们所得到的佛法,绝对正宗。

2.十六罗汉

十六罗汉的名字和居住地,庆友尊者临终时所说《法住记》载之,当然,这些人物、名字和所谓的居住地,都是虚构的。四大声闻中,有罗云和宾头卢二位进入十六罗汉。此书由唐代玄奘翻译成汉语。唐以后我国艺术家所创作十六罗汉造型不少。如清朝章藻功《思绮堂文集》卷七《藏李龙眠十六阿罗汉记》描绘这十六罗汉的造型云:

一长眉大耳,盘膝侧坐石上。两手轮数珠,面设香炉经卷,侍者合掌立。下有小虎仰视。

二须眉苍郁,挂数珠,摊鞯坐石,渲染作夜景。有光上射闪闪。下龙女捧盘跪献者,盖夜珠也。

三赤脚盘膝坐,右手捻眉左执塔,异光四射。一蛮奴跪而碾药。

四侧坐看经,右拄龙头杖,左手按膝。有鹿衔花以献。蛮奴捧盂而立,盂贮宝无数。

五拄竹杖侧坐,摊经石上。旁设狮盖小炉,香烟拂拂。下童子散发,枕石释卷而睡。

六摊经在膝而坐,左手执经尾,右一指着经上,作句解状。龙王席地听讲,而供葛蒲一盆。

七着蒲团石上,盘右膝欹左足而坐,左手按膝,右执拂,下视白象献莲一枝。有蛮奴持锡逐象后。

八侧坐,十指交错,侍者执经而立。经作篆书,一狮踞地上坐。

九侧坐,脱双屣在地。左手执方柄长炉,右手拨香。蛮奴持盒,猿捧香以献。

十盘一足,坐松下,一手支颐,鼍龙立持状请。松挂小瓶数珠。

十一侧坐,一手植龙头杖,努目视虎。虎驯服。侍者旁立,摩乳虎顶。

十二抱膝而坐,面设天然小几,供琉璃瓶,贮舍利十数。侍者合掌赤足立于后。

十三叠手正坐,面置琉璃瓶,插莲花叶数枝。一童子注水喷涌之势。水花隐隐瓶外。

十四庄正坐,左手执如意,龙王执笏以朝。

十五临水侧坐濯足,有云气护龙,盘舞于上。蛮奴拄杖,合掌而立。

十六坦腹坐视,蝙蝠背飞下。有蛮奴治炉火,疑煮茶者,筒吹箸拨。右置一碗、一盒。

苏轼《东坡后集》卷二十《十八大阿罗汉颂》中所描绘的十八罗汉的造型,又完全不同。可见,这些罗汉的造型,完全是我国艺术家们的创造。

3.十八罗汉

唐五代间,我国艺术家又有十八罗汉图,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增添了二位。或增添庆友和玄奘,或增添四大罗汉中没有加入到十六罗汉中去的大迦叶和君屠钵叹,或云增添降龙和伏虎。清乾隆帝《唐贯休十八罗汉赞》诗,云所增添者为降龙、伏虎,故此说流传最广。

4.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之说,见之于佛经。佛经中提起五百罗汉,总是作为集体名词。五百罗汉的出身:或云婆罗门延如达的五百豪族弟子;或云佛之五百弟子;或云五百大雁;或云五百蝙蝠;或云五百强盗。我国有好几所寺院,有五百罗汉的造型,如北京碧云寺、上海龙华寺、汉阳归玄寺、昆明筇竹寺、成都宝光寺、苏州西园、广州南华寺、常州天宁寺等。

五百罗汉的名号,现存最早的资料是南宋绍兴四年(1134)十二月所立的《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石刻》,乃南宋高道素所录。列举第一罗汉阿若骄陈如到第五百罗汉愿事众,一个不缺少。这些罗汉的名字,有的来自于佛经,如第一罗汉阿若骄陈如,就是佛教史上着名的“五比丘”之首。但有的名字,则是仿照梵语区域的人名杜撰出来的。至于他们的形象,也多出于中国艺术家的想象。当然,有的也有些佛经上的依据。

佛经中,罗汉也没有多少了不起,所出现的罗汉不少,但并不都是严格意义上的罗汉,有道高僧,就可以称为罗汉,甚至修佛道修得好一些的,也可以被称为罗汉,当然,他们没有进入四大罗汉和十六罗汉。佛教传入我国后,我国志怪小说中,也有不少罗汉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罗汉的称号,也就是有道高僧的意思。江苏常熟虞山兴福寺东有四高僧墓,钱谦益撰对联云:“异代并成罗汉果;空山时落曼陀花。”这“罗汉”就是用来赞扬高僧的。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罗汉的形象,都是和尚的形象。这又是为什么呢?佛教文化重男轻女,比中国本土文化中严重得多,甚至有些地方严重地鄙视妇女。佛门广大,人人都可以修佛法,但是,佛教又认为,修佛法的进程,每个人又是不同的。就男女而言,男子修佛道的进程,比女子至少领先一辈子。女子先要把自己修成男身,再向罗汉的目标前进。佛教又认为,在家修佛法,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修不到罗汉的境界。因此,罗汉的形象,都是和尚的形象,都是高僧的形象。

二、和合

和合主要流行于南方,而以上海、苏州等地为甚。和合二仙的形象:蓬头赤脚,衣衫不整,憨态可掬,无忧无虑,一团和气。一持荷花,一持圆盒,是谐音“和合”。盒常有蝙蝠飞出,谐音“福”也。婚礼多用之,取“琴瑟和谐、百年好合”之意。

讲和合,有必要先从万回讲起。万回是唐武则天时至唐玄宗登帝位前夕的一名僧人,云曾一日万里探兄而回,故名。跟达官贵人有来往,时有重名。俗又尊之为菩萨。或云其本为一白痴,后成有名的僧人,有这样那样的本领。其事见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唐朝韦述《两京新记》、唐朝郑綮《开天传信录》等。

后来,万回成了和合。宋代,万回被祀为和合之神。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三云:“宋时,杭(州)城以腊日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和合之神。祀之,人在万里外,可使回家,故曰万回。”这风俗,明显起于万回万里探亲的故事。腊日离年底已近,年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人们祭祀万回,希望在万回的保佑下,远方的亲人能尽快回家,与家人共度佳节。人们把万回称为“和合之神”,乃言其能使家人和合团聚也。又,腊日即十二月初八,正是古书所记载的万回去世的日子。至于“左手擎鼓,右手执棒”的形象,正是来于唐人韦述《两京新记》中之写万回:“士庶贵贱,竞来礼拜。万回披锦袍,或笑骂。”因为那是万回最为风光的时候,最为风光的形象。不过,“蓬头笑面”,又是不脱早年白痴的痕迹。到了元代,万回的信仰,更加普遍。元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三云:“万回哥哥,蓬头,面带笑容,左手擎鼓,右手执棒。杭州市肆买卖及居民之家,无不奉祀,一饭必祭。云是和合之神,奉祀之,可以使人在万里之外,亦能回来。买卖经营祷之,无不应验,故名‘万回’。龙兴铁柱观侧、武当山观内,亦奉祀之。”万回因能保佑远出之人回家团聚,而成和合之神。他既成和合之神,其职能神通,就并不以保佑远出之人回家团聚为限制,而是以保佑人家和合美满为务了。和合美满,家家向往,故家家奉祀之。和气生财,故市肆买卖经营之人,也要祷之以求发财。道观也求全观上下,和合美满,因此,他们并不嫌弃万回是和尚,跟他们道士不是一家,只当他是保佑人们和合美满的神灵,加以奉祀。

后人又将和合之神分为二,一名“和”,一名“合”,又以唐代初年两个诗僧寒山、拾得当之。他们两人齐名,交情又很好,正应“和合”之义。清雍正十一年,皇帝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有了皇帝的封号,寒山和拾得取代万回为和合之神,也就名正言顺,正统合法了。然其形象,乃仍承唐代万回故事中万回曾为白痴之说而来。他们两人,总是被画在一张纸上,这也表示“和合”。

宋朝陈耆卿《赤城志》卷三十五云寒山、拾得为文殊、普贤的后身。那么,和合二仙,来头就更加大了。

各地又以当地民间故事实之。无锡旧时有和合祠,其和合乃卢姓二兄弟。见清朝姚东升《释神》卷六。苏州民间故事中,和合也是一对兄弟。弟弟爱上了哥哥的未婚妻,哥哥知道后,就想成全他们,就出家了。弟弟觉得对不起哥哥,去找到哥哥,也出家,和哥哥一起修行。二人形影不离,关系亲密无间。后来,他们被封为和合之神。(这与爱尔兰一民间故事很相像。都柏林王子哥哥逃婚外出,打败希腊王子,希腊王子把妹妹许配给他。都柏林王子弟弟外出寻找哥哥,爱上了希腊公主,也就是他哥哥的未婚妻。哥哥知道后,自愿退出。希腊公主已经结婚过两次,每次结婚,新郎都会神秘失踪。弟弟结婚之夜,哥哥为弟弟守护,弟弟还是失踪了。哥哥寻找弟弟,途中,得人相助,制服了敌手,并获得了一个女子的爱情,放出了被人控制的弟弟和以前和公主结婚时失踪的那两个人,又帮助弟弟得到了公主合法丈夫的地位。见《爱尔兰民俗学会杂志》1928年版(The Journal of The Folklore of Ireland Society,Edited by Seamus O Duilearga,Published by The Society at Room 78,University College,Dublin,1928)。)

旧时婚姻中,常用和合之象,取“和美好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