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贷配给理论
传统理论在解释信贷市场时,认为交易双方均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在这样的假设下,资金的价格-利率机制会自动调节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使信贷市场最终出清,产生均衡利率,贷款人按均衡利率发放贷款满足借款人的需求。但在现实中,利率并不能完全影响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借款人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同时正规金融机构也有提供信贷的能力,但正规金融机构仍不愿意向借款人提供信贷。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即使他们愿意支付高于市场平均利率水平的利率,但由于其在获取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时难以提供充足、有效的抵押和担保,正规金融机构就会倾向于发放贷款给那些能够提供充足抵押的企业或项目,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很容易就会被拒之门外,理论界用“信贷配给”这一概念来解释正规金融机构的这种行为。信贷配给是指在一般利率条件下对贷款的需求超过了供给。
在现实中,由于正规金融交易双方对彼此的信息掌握程度不同,即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致使很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使得正规金融机构不敢轻易贷款给中小企业,从而限制了其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村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且没有较完整的财务制度,使得正规机构对其信用难以进行评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加大。而且由于农村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对正规金融机构而言风险较高,使其发放贷款的监督成本变高,所以正规金融机构更愿意向大型企业贷款,由于信贷配给,农村企业只能谋求其他的贷款途径,民间金融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运而生了。民间金融在信息方面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来说具有比较优势,其利用私人信息,使得贷前调查的成本大大减少。可以说,农村企业这样的中小企业摆脱信贷配给困境的经济行为是民间金融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对此,林毅夫等人曾构建一个包括不同质的中小企业借款者和不同质的贷款者(对信息掌握程度不同的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市场模型。根据其模型,由于金融交易的特征,使得民间金融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事先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而产生的。
第五节 寻租理论
一、寻租理论
寻租理论的基本思想依赖于租金、寻利和寻租三个概念的演绎与展开。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租指的是经济租,是资源的收入超过其机会成本的部分。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租的存在,使得众多企业纷涌而入,从而任何租金都会因这种竞争性因素的进入而逐渐消亡。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进入不受任何限制,产品或要素的供给是有弹性的。但是,一旦供给受到限制或者说供给固定时,租就不会轻易消亡。事实上,经济租是一种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又来源于创新和垄断。而所谓创新就是指富于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实行新的组合,从而率先改变或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或需求函数,引起对原有生产体系的振荡效应。垄断主要是由资源稀缺和政府限制所导致的,即一方面由于数量限制等自然原因,产品的供给量不能适应需求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如人的特殊天赋,包括音乐、体育、美术、计算等方面的才能,以及某些与土地有关的产品,如茅台酒、龙井茶等。这种垄断是不能被打破的,将长期存在。另一方面由政府管制或国家干预等人为干预形成一种特权垄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垄断。维持这种政府特许的权利以及追求垄断特权本身已被经济学家认为是一种追求“直接非生产性利润”的活动(DUP)。其中由资源稀缺等自然原因产生的超额利润或者租不易消散,如有限的土地和个人的音乐、表演、绘画与运动天赋等。而由政府限制等人为因素产生的超额利润或者租则易于消散。
而寻租活动正是产生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限制性干预。这种干预主要通过限制其他企业进入某些有租金的经济领域从而限制该领域的供给,人为地造成稀缺。如一些政府特许、批准、许可证等。
最早论及寻租理论基本思想的是塔洛克。塔洛克认为寻租是投入资源操纵民主政府以获取特权,并且这种特权对他人的损害大于受益人获益的情况。所以寻租所寻的租实际上追求一种垄断特权,因为正是这种垄断特权带来了超额利润。寻租不同于寻利,寻租是投入资源到非生产领域,尤其是政治领域获得一种特权给自己带来利益而且利益大于损失的一种活动,而寻利是投入资源至生产领域,不给他人带来损失的活动。如投入资源从事研究发明一种抗癌新药随后申请了专利,这个人因专利获取租金而变得富有但其他人也因此得到改善。但若我是一种陈旧低效抗癌药的生产商,我投入资源取得一项法令禁止抗癌新药的进口,生产商当然因此而获益,但其他人都受到了损害。这时只有投入资源获取的租金活动才是寻租。
二、寻租的社会成本
寻租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这个观点的理论缘由或契机则是哈伯格关于福利损失的论述。哈伯格开创性地运用了A.马歇尔关于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建立了衡量社会福利成本的方法。他认为:在完全竞争时,产品价格为P2,消费者购买量为Q2,当有垄断时,产品价格为P1,且有P1>P2,购买量缩减为Q1,消费者剩余减少,而减少的这部分一部分被垄断者拿走,即转移给生产者,一部分造成社会福利损失,这个三角形一般被称为哈伯格三角形。由图看出,这个社会损失不大,因为一部分福利只是从消费者转移给了生产者。但是随后哈伯格对由垄断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进行估算时,却得到了不仅令哈伯格本人也令整个经济学界感到震惊的结论:因垄断造成的社会成本大到接近了当时美国国民收入的千分之一。
这种结果使得人们对哈伯格的研究进行反思并提出了挑战。第一个挑战来自于哈维·莱本斯坦在1966年提出的X-非效率。第二个挑战则来自塔洛克。他认为,哈伯格之所以低估了垄断的福利成本是因为没考虑寻租成本,因为垄断者能从消费者那里榨取很大一部分转移收入,在此丰厚利润的吸引下,垄断者有动力把大量资源用于形成垄断力量。为此他们投入稀缺资源以形成垄断。而消费者为了维护其剩余也有兴趣阻止这种转移,这样他们也会大量投资。不仅如此,塔洛克还指出,即使在形成垄断后,仍存在着挤入垄断和打破垄断的努力,这又涉及投入大量稀缺资源,因为一方面垄断者要投入资源保护或巩固其垄断权力和地位,一方面消费者要投入资源打破垄断。这样,原先哈伯克的福利三角形就极大地低估了垄断的福利损失。因此,在计算垄断引起的福利损失时,除了三角形外,还要全部或部分加上塔洛克四边形。
由塔洛克四边形可看出租金的耗散是非常巨大的,而且由于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寻租,社会福利损失也是巨大的,两样加起来,整个社会的成本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租的存在会引发寻租行为,而寻租行为又将引发一系列行为的发生,从而导致巨大的社会成本和福利损失。这些引发的行为一是护租,而所谓护租就是人们不仅要把稀缺资源用来寻租,还要把稀缺资源用来保护他们已获得的租金,防止被其他寻租人和避租人夺走;二是抽租和创租。抽租是政治家利用其政治职位剥夺私人租金的行为。如政治家一旦扬言要威胁使用某种管制措施时,生产者为了让他们放弃这种管制措施将支付给政治家们的一部分收益。一般只有剥夺私人租金的威胁是可信的时,抽租才能成功;而创租则是政治家利用其职位制定一些管制,该管制使租金得以转移。如众所周知的政治家的管制使一部分生产者福利转为消费者福利。其中寻租和护租行为的主体分别是既得利益集团和垄断企业,避租行为的主体主要是那些因垄断而受损的人群,而创租和抽租行为则来自于政府。
三、寻租的启示
综上所述,寻租给我们的启示是:
第一,经济资源不仅在生产领域配置,还在非生产领域配置;寻租是一种内耗,绝大多数资金耗散掉了,寻租的社会成本巨大。这有助于我们对落后进行反思,对腐败从新的角度加以认识,我们应用制度去激励寻利而不是寻租。
第二,寻租活动产生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限制性干预,即限制经济主体进入某些有租金的经济领域或限制供给,人为造成稀缺。因此,若能将干预行为透明化、市场化,减少暗箱操作,就可缩减租金空间。
第三,拥有政治职位便意味着拥有与之相随的一种“产权”,这种产权存在做坏事的诱惑,即可能成为侵犯个人权利的工具,因而需进行政治改革,这些改革也许不能根除寻租,但它们能限制寻租并且易于执行。
第四,加大对寻租和创租的惩罚力度,将能有效抑制企业的寻租和政府官员创租行为。因为寻租交易一旦暴露,企业损失巨大,致使成本超过收益,得不偿失,从而停止寻租行为。
第五,加大意识形态的力量。因为现成的伦理和道德是一种约束力量和节约机制。这样能有效抑制企业者的寻租行为和政府官员的创租行为。
四、本章小结
在诺斯看来,制度是一种规范人的行为的规则。制度对人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人的有限理性、不确定性、经济效益、外部性、技术规模、自然灾害等制度安排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而制度结构是一个社会中正式和不正式制度安排的总和。制度变迁仅仅指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它又分为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和诱致性的制度变迁。而获利机会是由制度不均衡产生的,制度供求矛盾是制度不均衡的导入因素。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意味着制度变迁存在着自我强化机制,即“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其制度性作用是强大的。它是由家庭和教育灌输的习惯、准则、规范和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世界的一种信念。这种价值观念或信念导致人们限制他们的行为,以至于他们不会或很少做出像搭便车那样的机会主义行为。所以诺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约束力量和节约机制。
制度选择的主要基准是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最小的制度安排是最有效率的。交易费用是制度选择的主要依据。威廉姆森(Williamson)认为,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在典型的三种制度安排——市场、企业、政府中,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它最能节约交易费用,是解决人们利益矛盾的最好制度安排。
效率研究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即如何通过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对效率含义的理解主要分成两大理论流派,一个是新古典经济学所代表的经济效率理论,一个是新制度经济学所代表的制度效率理论。前者判断效率的标准是“帕累托效率”;后者则是“基于交易费用的制度效率”。且后者又从产权配置效率、适应性效率和X-效率等多角度拓展了效率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从金融抑制论到金融深化论再到金融约束论,已形成比较成熟完备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所对应的是农业信贷补贴论和农村金融市场论。总结最新金融发展理论的观点,主要有:一是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需要推进“金融深化”,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二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或转型经济来说,金融自由化并不可取,金融约束才是适宜的政策选择。金融约束论更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认为选择性的政府干预有助于金融的稳定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信贷补贴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农村金融理论。然而实践表明,农业信贷补贴论是失败的,农村金融市场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
塔洛克认为寻租是投入资源操纵民主政府以获取特权,并且这种特权对他人的损害大于受益人获益的情况。寻租所寻的租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垄断特权,因为正是这种垄断特权带来了超额利润。寻租不同于寻利,寻租是投入资源到非生产领域,尤其是政治领域获得一种特权给自己带来利益而且利益大于损失的一种活动,而寻利是投入资源至生产领域,不给他人带来损失的活动。寻租活动产生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限制性干预。这种干预主要通过限制其他企业进入某些有租金的经济领域从而限制该领域的供给,人为地造成稀缺。寻租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是一种内耗,绝大多数资金都因寻租被耗散掉了,其社会成本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