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研究
19107300000006

第6章 导论(5)

科斯的这种关系可以用产权-交易费用-效率表示,用交易费用评价制度效率有三个重要的意义:第一,对现存的不同产权制度的交易费用高低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做出效率高低的评价;第二,通过对不同产权制度的交易费用进行比较,从而对不同产权制度或不同交易方式进行取舍;第三,对不同的产权制度变革的方案进行交易费用的比较,从而做出是否变革、怎样变革、朝什么方向进行变革的选择。

科斯用交易费用作为衡量制度效率的标准拓宽了研究效率标准的视角,使人们开始重视不同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对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但是科斯的制度效率分析也存在着不足:主要是交易费用的衡量缺乏统一的标准,也不易具体量化,要想从经济效率中分离出制度效率的部分,在现实中是很困难的,这为有关效率的实证研究带来许多困难。

2.适应性效率

诺思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提出了制度效率的概念,他重点强调了制度和时间对于经济绩效的影响。诺思一直关注长期的经济增长,在后期提出了“适应性效率”概念,他指出适应性效率而不是配置性效率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他的《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中对“适应性效率”进行了说明:“配置效率是一套给定制度下的静态概念,持续良好的关键是要有一个灵活的制度机制,它能够根据技术的发展、人口的变化以及制度的振荡来重新调整。一个稳定的政府以及一些补充准则的建立是制度必不可少的特征。成功的政治或经济体系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发展了此种特征。”而且诺斯通过产权理论、国家理论等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诺斯认为,产权并不一定就是指私人产权,只要能够界定排他性的产权就是有效率的,诺斯把国家看作经济兴衰的基础。由于国家既想通过低效率的产权安排追求自身的租金收入最大化,又想通过高效率的产权安排来实现全社会总产出的最大化,矛盾的双重目标使“国家的存在既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在他1992年发表的文章《制度、意识形态与经济绩效》中探讨了制度、意识形态、交易费用与经济绩效的关系,认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共同决定着经济绩效”,“有效率的市场是一种能进行低费用衡量和实施合约的制度结果。这需要由鼓励适应性效率的规则、补充的非正规制约和有效的实施来实现。”诺斯也认为交易费用是判断制度效率的标准。

诺思的适应性效率是动态效率,它强调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给定生产技术的条件下,一种制度不能使这种生产技术充分发挥功能,使得经济不可能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改变这种制度则可能使现在的生产技术水平发挥到极致,从而提高社会的产出,达到潜在的生产产出。另一方面,一种制度可能比另一种制度更能激发人们进行技术创新的热情,因而更能促进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3.X-效率

X效率被定义为非配置效率。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莱宾斯坦于1966年在研究非竞争产生的低效率时所提出的一个概念。X-低效率是和X-效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莱宾斯坦(Liberstein)将X-效率定义为:“基于某种原因,个人或组织正常工作时既不尽力又无效。在竞争压力轻的情况下,许多人将会以无效的努力作交换,或者寻求感觉较少压力以及更好人际关系的效用”。这里的效率概念实质上指的是企业内部效率。企业内部效率是指通过企业内部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所带来的效率,如管理者通过各种方法所带来的费用的节约,以及通过有效的激励而使工人积极性得到提高,或者使企业的经营得以稳定等使企业效率提升。莱宾斯坦把效率分成配置效率和X-效率两个方面。配置效率即是指微观经济学所指的经济效率,主要研究投入因素对产出的影响;而X-效率则是指与激励或动机有关的效率,即企业内部制度因素(非投入因素)对经济单位效率问题的影响。X-效率取决于三个要素:内部激励、外部激励和非市场投入。由于一些因素如激励不足引起企业效率损失,从而超出了实际所需费用,称为X-无效率。当企业处于非效率状态时,在产量为Q1和Q2时所对应的费用都高于最优费用水平。

由于X-无效率的存在,使企业的实际生产水平往往低于其可能的最高生产水平,或者实际生产费用大于其可能的生产费用水平,减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企业配置效率低下。

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的重大意义就在于他拓展了人们对“效率”概念的理解,也就是说,效率问题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它包含更广泛的影响机制。由此可以引申出组织的效率、制度的效率、管制的效率等概念,使人们能够更客观、更现实地认识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效率问题。

综上所述,效率是一个复杂、多维的概念。新制度经济学侧重于从微观层面来分析研究影响效率的因素,新古典经济学则侧重于为我们提供检验宏观运行效率的方法和标准。现代经济学的趋向是微观和宏观的有机融合,本文在研究农村民间金融市场效率问题时将进行这两方面的尝试。

第四节 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

一、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影响经济,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金融与经济的双向关系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而一直以来,传统经济往往脱离金融而集中于对资本、劳动力与技术要素的分析。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才逐渐注意到金融发展的滞后,已成为阻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到20世纪70年代初,金融与经济才实现真正结合,并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的金融发展理论。

在金融发展理论形成的过程中,戈德史密斯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其代表作是1969年出版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一书。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是从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开始的。1973年,麦金农和肖先后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贸易与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部着作。两人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金融深化论和金融抑制论。这两个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均强调应该消除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后来人们将两人的理论通称为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抑制体现在:金融市场价格扭曲,无论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都被政府压得过低,不能如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信贷管制,低利率造成的资金过度需求是导致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因而货币当局常常采取对信贷的直接管制,这必然产生大量“寻租”行为,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金融市场的分割,为了保证资金的投向符合政府的意图,发展中国家大多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和经营范围加以严格限制,各类金融机构又受不同监管当局管理,彼此各行其是,效率低下。此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不发达、高准备金率和通货膨胀的隐患,均构成了金融与经济之间的恶性循环,导致其效率不高。

针对上述情况,经济学家提出的金融深化方案包括:放开利率;鼓励银行竞争;扩大对效率高的小经济单位的放款;金融改革与财政改革同步进行;金融改革与外贸改革同步进行。总之,这些政策的中心含义是要减少政府干预,消除“金融抑制”、推进“金融深化”,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到了20世纪9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如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罗伯特·金和莱文,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增长和金融的关系,对金融发展理论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认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或转型经济来说,金融自由化并不可取,金融约束才是适宜的政策选择。由此提出了一些“金融约束”论。所谓“金融约束”,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创造租金机会指的是超过竞争性市场所产生的收益,而非经济学通常所说的无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的收入。在现实经济发展中,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行为以及道德风险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金资源难以被合理有效地配置,因此政府有必要进行适当地干预。金融约束给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了“租金机会”,通过“租金效应”和“激励作用”,可以规避潜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鼓励创新,维护金融稳定,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效应。由此可见,金融约束论更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认为选择性的政府干预有助于金融的稳定发展。

二、农村金融理论

(一)农业信贷补贴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信贷补贴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农村金融理论。该理论认为: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面临的是慢性资金不足问题。而且由于农业的产业弱质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它也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因此该理论得出结论,为增加农业生产和缓解农村贫困,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根据该理论,为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性收入差距,对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较其他产业为低。考虑到地主和商人发放的高利贷及一般以高利为特征的民间金融使得农户更加穷困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促使其消亡,通过银行的农村支行和农业信用合作组织,将大量低息的政策性资金注入农村。

然而实践表明,农业信贷补贴论是失败的,主要表现在:可以持续得到便宜的资金以及利率上限的持续存在,使得专门的农业信贷机构和正规的贷款者无法动员农村储蓄以建立自己的资金来源;低息贷款的主要受益人不是农村穷人,低息贷款的补贴被集中并转移到使用大笔贷款的较富有的农民身上,从而从根本上破坏信贷计划目标的实现;政府支持的不具有多少经营责任的农村信贷机构缺少有效地监督其借款者投资和偿债行为的动力。

(二)农村金融市场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金融市场论或农村金融系统论(Rural Finaneia Systems Padigm)逐渐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是在对农业信贷补贴论的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其主要理论前提与农业信贷补贴论完全相反:一是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是有储蓄能力的。在各类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的研究表明,只要提供存款的机会,即使贫困地区的小农户也可以储蓄相当数量的存款,故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二是低息政策妨碍人们向金融机构存款,抑制了金融发展;三是运用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是导致贷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四是由于农村资金拥有较多的机会成本,农村民间金融的高利率是理所当然的。

该理论完全仰赖市场机制,极力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扭曲,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该理论认为,实行市场利率可以鼓励金融中介机构有效地动员农村储蓄,这将使它们不依赖于外部的资金来源,同时使它们有责任去管理自己的资金。此外,实行市场利率可以减少发放人情贷款和随意作出决断,并由此有助于改进补贴信贷计划不能落实的特点。

值得怀疑的是,通过利率自由化能否使小农户充分地得到正式金融市场的贷款,仍然是一个问题。自由化的利率可能会减少对信贷的总需求,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农户获得资金的状况。但高成本和缺少附属担保品,可能仍会使他们不能借到他们所期望的那么多的资金。所以,仍然需要政府的介入以照顾他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