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入世与战略应策
19108100000053

第53章 拓展国际贸易空间的大经贸战略(2)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领域中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其次为北美洲和欧洲地区。1998年,我国向国外海关出口的产品总额中,达百万美元以上的是美国3797587万美元、日本2969199万美元,其次为德国735392万美元、韩国626898万美元、荷兰516151万美元、英国463219万美元、新加坡393004万美元、法国282276万美元。对外出口的贸易伙伴主要是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法国、荷兰等,向非洲、拉丁美洲、中东等地区,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出口较少。在利用外商投资方面,我国吸引资金的来源地也集中在亚洲,其次为北美洲和欧洲。1998年,我国实际利用的外商投资主要有美国389844万美元、新加坡340397万美元、日本340036万美元、韩国180320万美元、英国117486万美元、德国73673万美元、荷兰71882万美元、法国71489万美元等。

当前,随着新的纵横交错的交通通道的出现、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国与国之间界限的弱化、贸易国之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削弱,全球经济正在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贸易方式也开始突破地区和时间的界限向深层次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有130多个成员国,历经十几年“复关”与“入世”的漫漫征途,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完成“入世”的前期工作。中国“入世”后,我们将享有缔约方的权利、履行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义务。在“入世”前,我们除应继续加强同美国、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活动和对外联系、与周边国家增强贸易来往外,还应制定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利用世贸组织各项协定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安排,积极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发展外经贸关系,在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中寻找新的市场,增加贸易伙伴,扩大出口产品的市场空间,确保外贸出口渠道多样化,以便减少在动荡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发生的诸多贸易风险。

三、参与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各国在对外贸易关系中比较利益日益突出,互补性日益明显,扬长避短的贸易方式使国际分工愈益细化,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化不仅使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大大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使产出增加、质量提高。生产的国际化、金融的一体化,以及贸易的全球化已将各国的经济活动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客观上要求各国不断发展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贸易联系。因此,中国作为即将加入“WTO”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发展中大国,特别要加强与WTO成员国及其他各国的经贸往来,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之中。

在对外贸易中,中国进出口的主要地区集中在亚洲,虽然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都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但中国在亚洲地区的进出口总额总是高于其他各洲。在地缘关系上,我们与周边的亚洲国家是近邻,交通便利,历史上经济关系比较密切,文化类型相似,语言便于沟通,生活习惯相近,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虽有,但总体来讲不是很大。作为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大国,这些相近的发展条件要求我国必须立足于亚洲地区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与周边国家加强沟通和磋商,在互惠互利、公平公正的贸易原则下,稳步推进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以自身的开放与发展增强地区经济实力和亚洲各国的合力,并以此作为开拓美欧非等地区市场的根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我国将会更深人地参与世界经济活动,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的条件下,我国以发展为硬道理,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就必须与世界上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集团增强贸易联系,并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中区域性贸易安排所提出的自由贸易区、经济同盟的利益受保障的特点,与经济集团发展外贸关系。

四、积极实施大经贸战略

WTO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要经得住“入世”的考验,只有实行适合我国发展现状和经济规律的大经贸战略。众所周知,发展进口贸易是扩大出口贸易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先进的技术设备,没有一定的进口规模与速度作保证,国民经济的增长将受到影响和制约。但进口规模与速度超过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与可能的水平,进口依赖度太强,不仅会使国民经济遇到较大的风险,而且会造成生产资源的浪费和设备的闲置。一般而言,进口规模与速度取决于出口,而出口的发展则要根据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的情况确定。

世界上许多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已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外贸出口结构还不完善,因此,我们应交替使用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进口替代战略是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后,经过自我消化吸收,利用本国资源,发挥本国优势,加快国产化,以替代进口产品生产的发展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可以克服对进口产品的过分依赖,在较短的时期内提高本国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国产化能力,减少外汇支出,改善外贸进出口结构,发展本国经济。当然,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并不等于完全排斥进口,而是在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机器设备、鼓励外资在国内建厂、加强进口产品国产化的同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基本消费品进口替代完成以后,以出口为导向,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和我国的国情来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使产业层次高级化,重视科技开发,加强新产品研制,使科技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拿出更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形成多元化的市场空间,大力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占优势的产业,以出口为导向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无论采取以上何种发展战略,其核心均是增强我国的国产产品的竞争能力。因此,在发展战略中,要达到宏观管理方式的市场化,外经贸部门要加快实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更多地利用经济、法律手段加强对全国外经贸活动的宏观管理,加速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补与接轨,加强中国驻外经商处对中国企业在驻在地市场的经营活动的指导和协调。各级外经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领导和教育,对其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督,建立信息网络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搞好信息指导服务和社会监督。我们还要实现外经贸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中外合资企业与外商独资企业。做到对外经济合作方式的多样化,实现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的共同发展,企业要搞好外贸进出口、对外承包劳务、咨询服务、国内贸易等相关业务,拓宽经营领域,发挥外经贸对国内商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技术进步的导向作用,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服务。